 鲜花( 5)  鸡蛋( 0)
|
 五通与六通% J. G: O- c. E% m
( `; m W* i! v& B1 S$ x◎丁敏
( k. p. y' S! q
6 P1 i! j5 ?, o, B3 \
1 _; [0 m9 @2 H0 }$ j 「神通」可以是佛弟子自受用,表现生命自在无碍的风姿。0 F7 X5 {5 a6 N# V9 H; q" s" w
但当神通的展现要落实到对象时,就要谨慎小心, y1 I: [& e* Y4 c3 F9 d
即使是佛,也要以正确的智能来现神通。9 h. ~; s1 i# Y2 b
至于佛弟子则是证得阿罗汉具有三明六通的人,8 X5 j6 h, t8 r
才有资格现神通来教化众生,或折服外道。- s* g5 [. [% O4 [( L" V& d
& Y' l$ j! s, n
0 t- |8 B0 q0 c3 a7 k
所谓「五通」是指: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这五通是依修禅定而起的。至于「六通」,则是在前五通外,再加上漏尽通。若只有前五通佛家称为「世俗通」,表示前五通是佛教与外道都能经由禅定而获得的神通。但这前五通不是解脱的主体,因为定力虽可压住烦恼,却无法彻底的根除烦恼,烦恼的根除要靠在禅定中修智能,依四圣谛等法门如实修习─所谓「彼如实知苦圣谛如实知有漏集,如实知有漏尽,如是知趣漏尽道。」,才能切断烦恼超越生死,而得到真正的「心得解脱,得解脱慧。」(长阿含卷十三,1-86c)# h x2 y u! N8 G0 q- J% ]
1 D: K- ~/ q" ?# a! h 因此即使修得五通,并不保证修行就不会退转,因为还有烦恼未被彻底根除,仍有被世间的瞋痴等烦恼牵引,使生命再度堕落的可能性。 所以佛家特别强调戒定慧三学依次循序渐修的工夫,所谓「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杂阿含经》卷四十三中有云:「梵行具足故,开发神通,正向涅盘」(3-316C),强调首先要具足清净的梵行,然后能开发出神通力,但开发出神通,并不是修行的终极目标,只是修行的过程、阶段,还要继续保持正确的方向目标,而朝向涅盘解脱的境地努力。 J O, q8 R2 o- k/ U
% O) g* U4 g) a
有关得到世俗五通,未获漏尽通断烦恼,后来又堕落的故事,佛经中有几处记载。例如《增壹阿含经》卷五中记叙:有比丘非常疑惑的问佛说;「佛啊!提婆达多是有大神力,大威势的人,为何您还记他未来会受一劫重罪之苦呢?」佛陀回答道:$ Z+ m& A! p. ~+ e; I U
, \, Z( v# F4 q. Z, @7 O 「游禅世俗通,至竟无解脱,不造灭尽迹,复还堕地狱。」
; Y) m8 P% D/ G. K
- Y" [7 }6 d+ C+ B6 B5 Z 由此可见提婆达多虽有大神力,佛陀指出那只是世俗神通,并没有达到漏尽解脱的境地,可悲的是他受到名闻利养的诱惑,因着神通反造大恶。这是怎么说呢?提婆达多是佛的堂弟,当他跟随佛陀出家后,他很羡慕佛陀的某些弟子能行神通,因此他请求佛陀教他神通。但是佛陀从来是不允许弟子专为求神通而学习神通的,因此佛陀就劝提婆达多:「你可以先清净守戒,再勤修定与慧,然后才可以开始修习神通。」
) f! e' R* W3 @$ Y$ \3 ^- |5 t& K' n1 S# _/ x, N* ~" G
提婆达多知道佛陀不肯教他神通之法,就转向已有神通的大弟子们求教,大家知悉他的心意,却委婉的拒绝了他。最后提婆达多找上他的亲弟弟阿难,阿难那时并没有神通,但他长期跟随在佛陀身旁多闻总持;由于阿难并没有洞悉提婆达多专求神通的心意,就将他所听闻到的神通之法传授给他,提婆达多依法勤加修练之后,得到了世俗的五通。4 z- L P' l; I4 K2 J& A1 t# i
; \3 I& e3 C* g' D& g 当他得到世俗五通后,马上就展现神足飞到未生怨太子面前,表演种种神通。又把自己变成小娃娃,投入太子怀中撒娇,太子抱着娃娃形的提婆达多耍弄着,一不留意把自己的口水弄进提婆达多的口中,提婆达多为了讨太子欢心就把口水给吞了下去。从此太子认为提婆达多有大神力,比佛陀要高明多了,于是就每日用丰厚的饮食供养提婆达多。当时正逢干旱之年,比丘乞食很困难,于是立刻有几百个比丘,因为贪于饮食丰厚而跟随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既有了太子的供养又有了跟随的比丘,心中产生了巨大的骄傲自大,他要求佛陀应由僧团中退位,由他取而代之来作僧团的领导者。而当提婆达多起了世俗的名利之心时,他的神通就在不自觉中悄悄消失了。(2-567b)& N' W# {) S4 g8 N/ G N
* N7 t6 H; P4 O8 S4 R+ {( a 此外,《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六中,还记载了一位曾得五通却又还俗的象舍利弗比丘的事迹。经中叙述有一次阿难进城乞食,看见已还俗的象舍利弗站在自家门口,两手搭在两个女人肩上。阿难看了心里非常难过,回到精舍就问佛:「为什么如象舍利弗这样有大神力大威德的比丘,竟然还会还俗习欲呢?」,佛告诉阿难:「这是因为象舍利弗并没有证得阿罗汉,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如果是阿罗汉,是绝对不会有出家后还俗的事情发生。不过,阿难!你不要难过。象舍利弗是被他的宿业牵引的缘故才还俗的,这段业缘了后,他会再来出家修道的。」
, z1 A4 a( u! w. q& i( ]9 M6 W$ o+ Z# j9 K$ x& H/ h$ ~
而象舍利弗在看到阿难后,自己的心中也产生了极大的惭愧心,一个人悄悄去静处独坐。果然在七天之后,象舍利弗来到佛前,恳请佛陀再度让他出家,象舍利弗这次出家之后精进修行,不久就在禅坐中证得了阿罗汉果。
1 X* h* M, k& u* Y1 g* U
, l& U; H7 s: B5 g6 u 证得阿罗汉的象舍利弗有一次进城乞食时,被外道讽刺的说:「大家看看!这象舍利弗从前自称自己是阿罗汉,却又还俗过着情欲生活;现在居然又再现比丘相,家家乞食一副很庄重的样子,其实他内心是充满情欲的,想利用乞食的机会四处偷窥女人,然后回去独处时再细细回味。」 l4 z+ k% r9 Z
8 g0 n/ j m; P( u9 \2 U 城中的人民听了这外道的批评,认为也不无道理心中充满疑惑,就成群结伴的来到象舍利弗面前问他:「有没有证到阿罗汉的比丘会再还俗的事情呢?有没有已证到阿罗汉的比丘会因宿业牵引的缘故而犯戒的呢?」象舍利弗回答道;「已证到阿罗汉果的比丘,是绝对不会有这些情况发生的。」众人又问道:「那您为何先前已有大神通证得罗汉果位,却又还俗过着世间情欲的生活?而又为何再度出家了呢?」,象舍利弗先以偈向大众说: y/ n) z% |5 S7 o' M) p
% k/ {3 p9 D" ]5 p) l( z1 H* V' Y
「游于世俗禅,至竟不解脱,不得灭尽迹,复习于五欲。」# ]' g$ B; Z$ g8 `. ]0 K% y- V
2 q. s5 N1 P _
然后又告诉大家:「各位当知:我先前不是阿罗汉,我只证得世俗的五通。五通和六通是有差别的,五通是世俗的禅法,并没有得到解脱,还是会受到世间情欲的诱惑而堕落的,唯有得漏尽通证得六通的才是阿罗汉。我先前有五通,还是还俗堕落了,如今再度出家修行,已获六通成为阿罗汉。」(2-796a)3 W g6 N$ P4 j9 x' V* J( H- K
& f+ d8 P! G8 k 由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前五通是没有任何修道上不退转的保障。相反的因为有了五通,心灵产生庞大的力量,容易支配这世间,炫惑世人,进而得到世间的名闻利养,产生巨大的贡高我慢,反而形成了修习涅盘解脱的障碍。因此得到神通,只是修行的光景,若以此沾沾自喜,向人展示炫耀,或以此求名闻利养,聚集徒众成立门派,都是偏离了正道,往往会堕落成邪道。《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专门求神通,强调神通感应,即是以声色光影求见如来,反而增强了执着与无明,和烦恼的解脱不相应,是行邪道,不可能明白如来空慧的教诲而证入涅盘。
4 W0 h' S- O8 a% P/ m0 [# G: V& w; v
所以《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中另有一个故事记载:当佛从三十三天要回到人间时,佛的四众弟子和许多的民众都赶往他回到人间的地点来迎接佛。这时有一名为莲华色的比丘尼,以她的神通力变成转轮圣王的模样,人群纷纷回避让开,使她得以走在最前第一个见到佛陀。当她现回比丘尼的原形,兴奋的告诉佛陀:「佛啊!我是最先迎接您的弟子。」,佛陀却告诉她:「不!妳不是第一个见到我的。第一个见到我的是须菩提,因为他是真正理解我所说的教法的。」-─这时须菩提并没有来迎接佛,仍坐在他住的山中房舍中缝补衣服。因为他已理解到所谓见到如来,并不是见到如来的肉身,而是对如来的教法能有智能的理解,尤其是能深契于空义的教诲,才是真正见到如来。(2-707c)
) w; }* t- G0 P9 q- f- c, C
; s# e/ t4 @! e1 \[ 本帖最后由 rockylily 于 2007-5-1 10:3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