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消费市场是非多,就连研究冬虫夏草的科研人员之间,也有巨大分歧。用刘杏忠的话说,“一开会就吵就争”。 $ r$ A# h0 v. p “分歧主要源于,从不同角度研究冬虫夏草的人,对它的认识有很大不同。”刘杏忠告诉记者,从真菌分类的角度来看,冬虫夏草是一种真菌;从中药角度来看,冬虫夏草是一个整体,不能等同于真菌。 / l' _4 E/ o" q1 B, O" ~ }) w 因此,此次王成树团队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一些争论。因为该团队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天然冬虫夏草,而是一种冬虫夏草菌——中国被毛孢。
业内共识还是有的:冬虫夏草的谜底远未揭开,亟待加强基础研究。% f/ o1 k/ I( H1 B- S
这一点,李玉玲深有体会。她从1995年开始研究冬虫夏草,迄今已20多年。尽管如此,她不得不承认,直到如今研究团队对冬虫夏草的具体形成机制依然不清楚,之前提出的假设也一一被推翻。6 Z. Y7 O, {1 D* o/ c3 l' o5 s' t
“冬虫夏草的基因组非常复杂,普通虫草的基因组大小大概40兆碱基对,冬虫夏草基因组大小则高达120兆,其中绝大多数基因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刘杏忠告诉记者,冬虫夏草的基因组中包含大量重复片段,这为研究人员预测其基因组组装增加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