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76|回复: 1

教育家張伯苓创办南开系列学校

[复制链接]
鲜花(13) 鸡蛋(0)
发表于 2015-4-12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南开大学是由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成立之时设文、理、商三科,后发展为综合性大学。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南开大学大部分校舍毁于战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同南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战后回到天津八里台原址复校并改为国立大学。
, O7 h' a! M; D7 k  V" S' ]1 O9 i音乐教育* ]+ u* d/ Q2 @7 u4 L) D
南开的音乐、美术教育虽然没有体育和戏剧教育那么突出,但比同时代的普通中学和普通高校更为重视,成绩也较显著。这与张伯苓重视美育有密切有关。张伯苓是提倡戏剧美育的先驱。戏剧是综合艺术,戏剧的演出也离不开音乐、美术多方面的配合。' P9 ?! J8 \5 m3 N8 }3 U. k
环境教育5 u' Z7 R$ d, J3 L* s* L! Y7 ?
南开中学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整洁、美观,秩序井然,产生肃然起敬之感。
; `$ L+ ?/ y; a张伯苓深悟此理,在南开大、中、小学都重视环境美的教育,而且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美育之中,这位教育家的苦心孤诣,感人肺腑。张伯苓深知学校建筑除使用功能外,其心理功能也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建筑的第二属性,是交化属性,即美育心理功能。在大学校长中,亲自领导,参与设计,甚至亲自拉线测查建筑面积的,张伯苓可算得前无古人了。张伯苓创建南开大学初期,经费十分困难,但他不主张因陋就简,他注重建筑为教学服务的基本功能,同时也非常重视建筑艺术的美育功能。他没有发表过建筑艺术心理的文章,但他一生在领导学校建筑的实践中证明他有建筑术和美化校园的美育心理思想。& G0 S+ ~  K9 u+ O0 N) u  u
张伯苓也非常重视校园美的整体性,即建筑物的艺术性与周围人工改造的自然美相结合。有的设施还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现了寓德育于美育的原则。张伯苓重视学校建筑美和校园环境美的措施,是为了影响学生的心灵美。他认识到,创造美的学校环境,进行美育是行之有效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的生活中去。”的确,赏心悦目、整洁卫生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恰,促使人乐观奋进。反之,杂乱、肮脏、丑恶环境,会使人心烦意乱、精神萎靡,导致言行失常。
* {$ F' P2 U7 |+ R% V环境美能影响心灵美,心灵美的人才创造环境美、维护环境美。张伯苓提倡的“镜箴自鉴”和“考美”也是一种美育措施。所谓镜箴就是在教学大楼和办公楼面对正门,竖一大镜,镜框镌有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要求师生,对镜自鉴,实际是对自己容貌美、心灵美、言行美的要求。启发自觉遵守纪律,自我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所谓“考美”。是对学生宿舍和教室整洁美观的考核。南开教育重视全校的美化。对学生宿舍、教室的整洁卫生、美观尤为重视。
9 g: ]# O7 `% \: X. L6 l; n; p张伯苓教育的真谛是“公”“能”教育。他说:南开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间,居然能由默默无闻的一个私立学校,而终至于誉满中外,是自有其独特的教育精神的。这一种精神可以从几方面去看:我们可以称之为爱国教育,民主教育,实用教育,或者说是科学教育。但是在本质上,这几个名词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先生毕生所倡导的“公”“能”教育。
, J3 @! t: Z7 S“公”“能”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熔社会教育与个人教育于一炉的教育。前者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培养,而后者则是一种个人能力的锻炼。因此它的宗旨是:不仅要求受教者能充实个体,同时它还进一步的要求个体的充实。“不为己用,而应该是为公为国,为人群服务。
8 V0 X* u3 S4 {http://baike.sogou.com/v72299711.htm
2 m% ~, z2 B' N& p% O
鲜花(88) 鸡蛋(0)
发表于 2015-4-15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哈佛,耶鲁这些顶尖的大学都是传教士创建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8 02:19 , Processed in 0.15522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