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中国有什么事是绝对不会做的话,那就是原地不动。5 O1 J1 {8 M; z
/ A9 z. \& {: b' H0 Q
回望各个主要经济体2000年时的规模,你会发现,从那时到现在,中国已经创造了超过十个瑞典,近十个澳大利亚,五个加拿大,超过两个法国或英国,或者是大约七个印度。 4 I. {6 a) i+ k' J: N9 D6 Z% D( ]* Z( N2 P
工业财富也在飞速增长,中国2007年以来的零售销售额成长幅度完全可以抵消美国消费者由于经济状况不佳损失的幅度而有余。 : ]2 X: D6 |; q, K' F9 X : B) W- X0 R7 `- {: n3 O" m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高级贸易代表团会蜂拥去往北京,哪怕是历史上有过种种过节的国家也迫切希望结束过去,共同走向未来的繁荣。% ?& E& R/ P2 Z* i% m9 L7 z
) f T! s& q" R/ e' N4 I3 E 对于许多西方企业而言,推动向中国出口已经不仅仅是能否抓住商机的简单问题,而是成为了生死攸关的大事。毕竟,中国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他们国家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见到过了,甚至可能是根本就不曾出现过。6 y5 a |6 R d- ^
- b2 x. q- k- D# D( {6 I 只是,这样的局面绝非单行道。中国也不可能原地不动,永远满足于做世界上低成本、低附加值产品的最大来源。& _) T& G3 @7 O X9 |4 @4 `
5 F5 M3 `7 @/ f0 o0 y. X4 T
因此,正如高盛证券的研究报告所说:“尽管对于欧洲企业而言,中国的机会仍然非常可观,可是中国自己也在快速向价值链的上端运动。”伴随这一进程的逐渐加速,中国很可能将会愈来愈被视作是个潜在的威胁,而非具有吸引力的机会。那些依靠庞大国内市场飞速成长的中国企业有着西方同行只能是梦想的机会,研发开支不断增加,政府支持力度可观,而且他们也在愈来愈多地谋求着国境之外的购并机会。, B* T k) Z# `% A1 z
8 v8 G V; G' G: h/ e
毋庸赘言,在过去十年当中,欧洲的很多行业和企业都从中国的各种巨大需求当中获益匪浅,而现在正如高盛所指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正在成为这些外国行业和企业的竞争对手。 * d/ K) R: Q2 I7 V! m4 Q( `. b: a P! P5 U" X. a
在某些领域,比如日用品、化工、太阳能电池和电信等行业,欧洲人正面对着中国新来者的强大竞争压力。 3 I6 c- h; d1 m* C+ q4 Y, M7 ? / s' L7 d# f" n- [' P 不过,这还只是个开始。8 ~( p4 m) B5 Z9 E# `' ^
+ e- V$ q% T9 H6 {
此外,在电信手持设备、低端电力传输技术、高速铁路、风力发电、电网技术、民用航空和太阳能设备等领域,类似的情况未来几年内也将迅速上演。4 W5 [( \3 E+ e* n/ S
: x1 W) f! {: s5 E8 K' X 看上去,西方企业仅仅在中国拥有一个桥头堡还是远远不够的,这还不足以确保他们可以在未来顺利处理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考虑到中国在成本方面的优势,西方企业目前最大的希望就存在于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前景当中。可是,北京的态度已经是非常明显——目前看不到任何迹象显示他们会不顾一切地匆忙迈出这一步。(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