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3)  鸡蛋( 0)
|
. H2 n8 O+ d- J
7 V* n% Q6 `+ n. j作为顾颉刚最为器重的弟子,刘起釪一直觉得自己还能去做些研究,因为他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完。
1 ?6 g0 Z1 O+ w [/ c9 H" c! c6 w P% x9 A: R- a
1947年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期间出版的《两周战国职官考》,已经过去60多年了,得重新改写与修订;关于《左传》与《周礼》的专著也基本成稿,但还需增补些内容。1 V! {4 g7 d2 [! o
% B7 w# L' v3 y4 c然而,在许多人看来,这已经是这个95岁的历史学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起码,在他困居的这个位于南京市东南郊的养老院里,所有人都相信这一点。7 S% y* z) p% Y `7 j0 s
9 n* t/ V, t1 y S$ V2 }
5 G8 w( p7 H0 w! e$ l这位老人曾是历史学界顶尖学者之一
F" }. [0 k1 J& J4 x0 F8 u由于间歇性发作的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他无力行走,双手时常颤抖,并伴有长期的大小便失禁。他双耳失聪,基本丧失了语言能力,只是偶尔从喉管里发出一些旁人难以听懂的尖细声音。6 _ C- ~9 @% |0 F
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南京当地一家都市报的记者发现了他的存在,并刊发了相关的报道,恐怕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个看起来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曾是中国历史学界顶尖的学者之一。- \3 O3 @% ^9 s: q
在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公布的首批荣誉学部委员中,刘起釪是唯一一位先秦史研究专家。他主要研究上古史,专攻中国最早一部古史《尚书》的校、释、译、论,而这早已成为“绝学”。
3 h5 A$ Y3 h' x* {早在1942年师从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顾颉刚期间,这个湖南安化人就显露出极佳的史学天赋。
4 T3 x* T6 K: J: d& X因为家学渊源,刘起釪自幼熟读古籍,并写得一手漂亮的文言文。当年,他用精炼的古文记录顾颉刚讲授春秋战国史的课堂笔记,顾看后大为惊奇,随后结集出版,成为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 z& k5 N* t2 G, T! @顾颉刚最为器重这个弟子。1962年,顾将刘起釪从南京调往北京中国科学院,协助其进行研究工作。此后,弟子就住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沟的老师家中,与其共同研究《尚书》。1980年,老师去世之后,刘起釪又独立承担起整理《尚书》的工作。
# Q2 q( I* f, n! v“如果说中国几百年出一位博通古史经籍学的大家顾颉刚,那么顾辞世之后,只有刘起釪可以领军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古代思想史研究员吴锐说。
& i: R f$ I0 i台湾与日本等地研究《尚书》的学者,都将刘起釪奉为“一面大旗”。1992年,日本18所大学的20位教授联名写信,邀请刘前往日本讲学。一些日本学者为了 弄清某个问题,常专程到北京拜访刘起釪。吴锐至今还记得,一个日本学者委托他引荐时,“脸上那种诚惶诚恐,就怕我不答应他的神情”。/ l I$ T5 s% O4 J# C
作为顾、刘之后研究《尚书》的第三代学者,吴锐被刘起釪视为自己的“忘年交”。很少有人像吴锐这样清楚地知道,“刘先生是在什么样一种困顿的情景下,一次次地创造出史学界的辉煌”。; n+ D% W; I4 P; |- L! e
/ V4 o& c2 W' w- E# b/ G t M
纪录中国:老无所依的人 你觉得怎么才能解决老人的现状
" l! M4 P" [* ^" |' l# W老人应该找个老伴% D4 f3 g* |" g2 B
社会应该给予帮助
5 C4 r% B: D" j9 E. S* N相关部门应该承担责任
2 n3 r: g$ f [, z8 t没办法,听天由命吧
/ c) ^1 n( Y4 ^# I/ k5 f% M投 票 查 看
4 x' X/ \& B! K. t
2 ]- z5 ?; n5 ?/ }
& a% x, F( G- M" N( `" G
( G( t; Y: {# p$ J; q5 |+ }7 p: }' Y* z5 u
他有着“传统文人的傲气”: i; |, ~7 f: ~1 I) f7 s- l7 M
社科院曾分给刘起釪一套60多平方米的住房。房子位于一层,昏暗寒冷,而且无法洗澡。狭小的房间放不下大书柜,刘起釪的藏书只能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
0 O. J$ \5 l5 g刘起釪有过两次不成功的婚姻,长期孤身一人生活。直到2000年,以普通研究员身份退休的刘起釪,工资只有1900元,还要分出一部分去接济湖南乡下老家的亲戚。他没有钱买新书,只能到图书馆一部部地抄回来。( @9 u: e, W0 \) p4 x
吴锐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去看望刘先生,在他家中吃饭,吃到一半,破旧的桌子突然断了一条腿,饭菜撒了一地。
/ M- q0 m! ?$ [在吴锐眼中,刘先生有着“传统文人的傲气”。尽管生活颇为艰难,但他从不和外人说。尽管与吴锐素来交好,但遇见不同的观点,刘先生总是操着一口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大声争辩,不明内情的外人,总以为他们两个是在吵架。9 C2 j3 V# j2 H' z# v; q# i
2004年,年过八旬的刘起釪双耳已经完全失聪。他的女儿女婿都在南京工作,于是,老先生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前往南京定居。据说,那一次仅仅为运回古籍与研究资料,刘起釪就租用了一个10吨重的集装箱。
1 J$ b7 O# V# j4 q6 A2 ~& ^1 d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学术使命。在吴锐的手中,保留着刘先生到南京后与他的20多封通信,每封信都厚达10余页纸,数万字。在信中,刘起釪依然与吴锐探讨着各种学术问题,也会偶尔聊些生活现状。6 I% f! L( |+ X7 A) S N* l
在其中一封信里,刘起釪这样写道:“……在女儿家,终于可以洗上热水澡了,我已经十多年没洗过了,没想到是这么舒服……”
. `) G9 A+ J* J' M% n+ f但这样的快乐,这个历史学家却没能享受太久。
% P0 h! a9 a; L. u1 @2006年,刘起釪的女儿突患高血压、糖尿病,紧接着,他的女婿又得了重症肌无力,两场大病,耗光了刘家几乎所有的积蓄。这对夫妻不得不遵照医嘱,投奔深圳的亲戚,借南方温暖的气候养病。
" @9 q& E F% Y. H7 m3 c- }" n从那时起,刘起釪便被家人送到了这家养老院,并从此困在这里,再也没有离开过。' T, f/ S$ M0 }4 T0 I
4 o( h: v$ A) P* I$ |' I8 a
4 s. A1 {) D- H9 f5 Z4 a! b& p: v7 J5 Y5 S2 ?! R& q
* D* J$ {2 S. |4 C, f1 b% z
“这样一位大家居然到了这步田地,太不可思议了”
7 c I( P; e5 i0 M- b/ r在护工毛志芳眼中,刚来的时候,刘起釪和别的老人“不太一样”。他总捧着一套《尚书校释译论》,这是刘起釪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他片刻不肯离手,总拿着笔,在书上写着什么。
v$ c6 _, q+ C但不知什么时候起,这套书不知去向,老人翻床倒柜苦苦寻找,仍不见踪影。刘起釪大发了一通脾气,从此终日坐在床上对着墙壁,喃喃自语,身体状态也每况愈下。
5 Y0 h) N& m l6 @ {% d有一次,毛志芳在老人的床头柜里抽取一件换洗衣服时,无意中抽出了压在最底层的几张信纸。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写的,因为老人无法出门,这些信也没能寄出。
) H7 J: K6 R/ U6 J. s9 \事实上,这是刘起釪为了延续自己的学术生命而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 ?1 Q' J7 c5 ~" P! l信是写给中央高层领导的,老人用流利的文言写道:“……小小浅才薄学之小小读书人刘生起釪,只最向明公尊前简单敬献一乞求之语,那就是不知明公能俯赐一援手否?目前全国熟研古学如浅才者,确实恐怕只有几个人。那么敬待一援手切盼之至!钎待覆示。专此奉肯,切盼德音!”
( o, D1 u A2 S; B8 v他逐渐变得和其他老人一样——易怒,烦躁,衣裤越来越破旧,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也渐渐缠上了他。大小便开始失禁,为了护工照顾方便,他的裤子没有拉链,长期套着塑料的尿袋。
! k9 O* M$ X$ p0 z$ o" }在养老院里,一个护工要照顾10多个老人,常有忙不过来的时候。刘起釪嗜辣,有一次,护工不在身边,他伸手去拿床头柜上的辣椒酱,因为手抖得厉害,瓶子失手掉在了地上,摔碎了,他就用手抓地上的辣酱吃。9 L* p. C) b! J# F2 b0 I2 ]8 Y6 b8 R
2010年年底,南京《金陵晚报》的一个文化记者,偶然得知了刘起釪的近况,并将此事告诉了副总编辑丁邦杰。$ O8 t; \6 n4 O8 {, {! b
作为一个长期跑文化口的新闻工作者,丁邦杰很清楚刘起釪在现代史学界中的地位,这个副总编辑亲自带着记者,去养老院看望刘起釪。& R- a3 [* v! L6 m' V2 e3 s
“我简直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一位大家居然到了这步田地,太不可思议了。”他说。
; k: U& F5 a6 X. F# O5 g d8 c- Y% f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更让这个老报人感到震惊。刘起釪误将他们当做北京来的记者,原本卧床不起的老人,仿佛爆发出全身的能量,翻身下床扑过来,紧紧抓住他的手高声尖叫:“带我回北京!带我回北京啊!”
7 B9 w& A3 F) u/ e' l. Z4 @- s3 O丁邦杰连忙将老人扶回了床上。老人的双耳已经失聪,他们只能通过笔纸来交谈。丁邦杰惊讶地发现,老人对身边的事情已经糊涂了,但只要谈起学术,他的思路却异常清晰,甚至还能写出自己尚未完成的那几部著作的题目。
# T( P7 h0 M' l. T: b3 c大年三十的晚上,丁邦杰又来到养老院看望老人。老人已经不清楚这天是什么日子了。这天晚上,养老院的晚餐是一碗水饺和一盘大白菜炒肉片,老人用颤抖的右手夹起水饺,低着头往嘴里送。
- W. y: d+ ]- ~+ Y6 g* v在翻检老人的随身物品时,丁邦杰还发现了一张老人亲手写的未能送出的借条,上书:“夏老师:请您借人民币100元给我一用。非常感谢!学生刘起釪敬请。”
/ E% K" Z, c' F t1 ~8 B+ ]8 H“这样一位大家,何以至此啊?”丁邦杰难过地说,“要是我们早几年知道,好好照顾老人,再给他配个助手,他还能留下多少宝贵的史学财富?这恐怕永远都是个未知数了。”
; C: p) j- Z3 q. [
6 |* b h. o( P' H7 `
p7 E3 [# |5 e9 L6 f
/ B, W$ O; J4 C3 D# B J! u$ @
5 ^' c$ z2 E0 b8 P; \! N想办法要陪他一起承担
7 \( x8 d6 ]5 h, D; p其实,吴锐早就向组织上提过类似的建议。
& L+ _% M' b6 e3 }0 Z2007年,吴锐就意识到不对劲。不但收不到刘起釪的信,连他给刘写的数封信件,也仿佛石沉大海。2009年,他借来南京出差的机会,到养老院看望刘起釪,他悲哀地发现,原本如亲人般的刘先生,竟然已经认不出他是谁了。
& ~: ]0 R, E+ f' M" h( f回去后,他向院里提出建议,希望能给刘起釪配个助手,为他整理相关的资料。但这个建议未被采纳。- P. f( r! R) A2 u9 h: t
“刘先生的级别,不够配助手。”一个领导告诉他。
. m# z9 T; p. G# B0 x不过,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里,因为丁邦杰的报道,刘起釪的境遇发生了一些改变。# U( A9 Z* z# U* a
南京的市长与市委书记都前来看望了这个历史学家,养老院的领导也专门为刘起釪开了一个单间,为他配备了专门的护工。
/ V( u( g1 X. }6 q1 D, u( _“您在生活上还有什么要求吗?给您配个轮椅,您需要吗?”本报记者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问题。7 k$ B$ X3 I% f% S4 N
“不要了。花国家的钱。”他颤抖地写道。
& W- R' j* d# Q' O; ?" D“您还有什么心愿吗?”
' r& T0 J( W- F; t! X5 f“我希望回北京教书。一个课一个课地教下去。”他又写道。1 c: n2 R) ]" e5 c
这些天,还有许多南京的读者,也带着鲜花水果和一些生活用品前来拜访。但老人最珍惜的,是一个读者送来的一本用A4纸打印的文稿,上面是一份出土的战国竹简《保训》的注释。3 x. U% p3 h" [/ z( I
“这是好东西,我(看完)要写份读后心得。”老人发出微弱而尖细的声音。他望着那份文稿的眼神,如同一个疲惫不堪的旅人,终于见到了满是食物和饮水的庇护所一样。(来源:中国青年报)6 C# I2 K2 I1 ?
' W6 X2 U0 k- \' i4 E3 ] 80岁老人寒风中卖报感动网友 你觉得怎样的养老最可靠: f0 \; ^* ^; \) X$ f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M, z- }) E. \) ?! C+ x- z
政府 相信可以解决养老问题* e. S' r4 G4 @% Y: S5 J
还是儿女养老靠谱: U4 @( m3 s: {8 \' _
我们还是自求多福/ q1 A; n, p) F- P& w. R
投 票 查 看
0 C: _8 o8 ~: Z7 R0 w; ]
4 L# E+ E. K" F1 b3 N
! W& B$ Z* P& {2 y1 L G/ K5 t& T8 t
; p2 T. C/ |- u9 \- s r; f& f: ~8 V. r4 O$ Z
更多专题»往期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