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遇害,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加拿大当地政府和留学生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和平,肃静,默哀,安静地送别朋友”的烛光纪念活动。但在国内,人们对两名遇害留学生家庭背景的各种揣测和传言似乎压倒了哀悼的声音。据媒体披露,两名被害人之一的家长疑为中石油高官。 1 ]" {8 b; ?1 J( C5 h1 Z/ P. k; m* a, P/ E) W2 ~: A: ~- l
在各式各样难以证实的传言包围下,我们无法分辨出事实的真相。两位不幸的留学生到底是热爱生活的阳光男孩还是热衷斗富的阔少,也无从知晓。但是,人们对被害人家庭背景的过分关注告诉我,“留学生”这三个字的潜在蕴意早已质变。 . X% a( m5 P* O6 x( ?
& p Q) _$ P* t0 {2 F1 s- m% m 在上世纪80年代前,“留学生”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至少这三个字不会引起太多不好的联想。那时候,伴随“留学生”这三个字的多是些献身科研、艰苦创业的故事,“留学生”也仿佛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内蕴着求知、创业、奋斗等价值内涵,成为社会精英的代名词。 # f8 g( ~. e5 p5 R& |1 B+ U$ k
: c h0 r4 d; W# T* T 然而,随着留学队伍特别是自费留学生的日益壮大,“留学生”的故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献身科研或艰苦创业的故事越来越少,而“留学垃圾”、“海外阔少”的“传奇”与日俱增。各式各样的负面消息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管道蔓延扩散,“留学生”的品牌形象开始败坏。在人们的视野中,“留学生”似乎与艰苦打拼的奋斗精神日行日远,而与奢华侈糜的颓唐姿态越走越近。 # j6 G2 \# ?' e, o2 g
) I$ V0 a) z4 a8 z
到底是什么损害了“留学生”的品牌形象?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权力腐败恐怕是最具杀伤力的。社会学家周孝正曾尖锐地指出,子女留学、亲属外迁、自己卷包外逃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腐败链。虽然并非所有留学生的父母都是贪官,但贪官送子女出国留学确实已经屡见不鲜。利用子女亲属出国留学或移居,既可转移不义之财、完成黑钱漂白的工作,还可以为自己卷包外逃打好前站、做好准备,实在是倍受腐败官员青睐的一条捷径。将子女或亲属留学整合成腐败链条中的一环,堪称当今腐败官员的创造发明。正是这种“创造发明”让“留学生”三个字染上了“腐败”的恶臭,严重败坏了“留学生”的品牌形象,使得“留学生”的社会认同度直线下降。 4 n$ y( ^- O9 ?' R/ X
6 l) b6 a" h7 L$ o% P$ F 权力腐败“赋予”了“留学生”新的内涵,让这三个字显得格外刺眼,极容易引起诸多联想,以至于人们对于“家庭背景”的遐想盖过了对于逝去年轻生命的哀伤。然而,无论对于死者还是多数艰辛求学的留学生,这种异样的社会心理倾向都有欠公正。 $ `% J9 F Y) F3 I2 r8 {+ Q* X0 r, V: }2 X5 p3 l8 O
“留学生”三个字上的“腐败”恶臭是必须祛除的,当务之急是将监督的触角深入各级官员的家庭圈或家族圈之内,将领导干部子女出国留学情况纳入监督范围。台盟中央曾提议建立领导干部直系亲属出国备案制度,即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地方国家机关县处级官员有配偶、子女出国留学、就业、定居的,必须向纪检监察部门提出申报备案;申报备案事项包括出国事由、留学费用及来源等;申报制度必须列入官员任职考察公示程序,否则不能提拔任用。湖北等地也出台过领导干部直系亲属出国报备制度等试点性政策。不过,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和完备透明的信息系统建立之前,“腐败”的魅影恐怕还是要死死缠住“留学生”,恶臭绕梁,不知几日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