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Victory breeds hatred. The defeated live in pain. Happily the peaceful live, giving up victory and defeat. 6 v5 e: d% F# ^8 m' O/ `8 N8 g
7 a" L6 K5 x& I' k) B: E5 k
Ven. Nàrada, Dhammapada9 y# F! L1 `" `& C! X, Z
! C H8 E/ V1 @) K- s, t/ vVen. Kakkapalliye Anuruddha Thera 解释了以上的偈诵。 * L" R& _2 o+ n; T9 F
" o% }$ S3 _0 e' Z- E/ J0 t
战争胜利带来仇恨,又人带来很多的敌人。战败的人因挫败而无法安睡。平息胜负後人就能安睡。佛教中有修养的人是指修心和禅定的人,他们舍弃了胜负成败。当我们决心赢取一些东西时,心会受到摆动。当失去一些东西,心又会感受痛苦。这是佛陀对战争和争执的观点。
8 [% f% [$ {8 g. s: h G6 d9 b) \) F7 j$ R4 p( | F ^( ~) k! E
胜利带来仇恨,失败带来痛苦,舍弃则是中道,亦即「舍心」/「平等心」,没有喜好或厌恶。人的心中存有贪和嗔,因此衍生喜好或厌恶。
' W) j1 P/ g1 M2 D z- p( j
" f! v8 d, D. T; N; \/ M6 [% O这首偈诵与阿闍世 (Ajātasattu) 和波斯匿王 (Pasenadi) 有关。 7 D8 o5 F, w) w( r: ]
) J6 d- A) H2 Q摩揭陀国和乔萨罗国是佛世时的两大国家,分别由阿闍世和波斯匿王统治,两国以通婚来维持和平。频婆娑罗王 (Bimbisāra) 是阿闍世的父亲。波斯匿王的一名的姐妹嫁给频婆娑罗王,亦即後来阿闍世的母亲。後来,频婆娑罗王被儿子阿闍世杀害,波斯匿王的姐妹非常伤心。波斯匿王为此很憎恨阿闍世,於是向阿闍世发动战争,但被打败。
/ z9 u2 y& Y* K! j) H, ^/ M. R9 ~1 I$ K2 y1 A
波斯匿王的姐妹嫁到摩揭陀国国时,波斯匿王把一个城市作为嫁妆。频婆娑罗王死後,波斯匿王取回该城。两国结果再次爆发战争,波斯匿王同样战败。波斯匿王对两次战败感到很沮丧和丢脸。 # w. `4 m Y7 Q2 q
" Y d( w: P0 K$ [+ }! D
频婆娑罗王最终在第三次战争中打败摩揭陀国,并俘虏阿闍世。频婆娑罗王想到阿闍世是自己的侄儿,最後下令释放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