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40|回复: 13

请教关于佛教两个概念的定义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5-20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什么是“心”?佛教常说“境由心生”,说“心”不生不灭。那么心的定义是什么?我知道肯定不是指心脏。- @" P8 P' c2 d8 ?4 k
9 C: M) M2 b; |' i/ R
什么是“执着”?佛教让人放下执着,执着是什么? 是坚持吗?那么对佛教的坚持不是也成执着了?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5-21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问题啊!
( G' V0 Q* S- H& W7 d9 U
5 E) V) h: |) k2 _5 \, J佛教所说的“心”,不局限于心脏、思想、想法、意志等,所以唯识宗有“八识心王”的名称,此八识谓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唯识宗不说“心”而说“识”,在佛法上谓之方便,事实上,“识”既是“心”。但要真的懂佛教的“心”,至少必须懂得什么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次第需要领悟的当是每个识的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以至本性,乃至观圆成实性。
: a- W% B; I$ ]) q4 k4 K( f3 {3 ?. k; o
唯识宗将一心析为八识,目的无非是要破遣我人“实我”的执着,所以简单的说,“执着”就是自我或者因我而生的感受,它的范围远大于“坚持”所能涵盖的内容。当然,这种破遣是随着修行的次第逐渐完成的,一个方便的法门就是我们最开始要执着个法有,从法相入手,最终用法有来破我有。而一开始就以为法也都无自性的,不能执着于法,但又不能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很容易就成断灭空见了。先执着法,认为法有自性,而后研究了解不同法之间缘起因果联系的道理,虽然不究竟,但却不妨碍我们解脱。
+ d( X( H" c/ B# k5 p
9 |, m0 M' Z; T2 {; q- I4 `( Y谓我说法,法作舟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10-5-22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2# 啊波吃得
6 k$ a7 ]2 b+ C) p+ |
* |& K; R4 f' J9 N7 I/ z* j) h
: Q" H* K" g( @"法尚应舍"~~那“舍法”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本帖最后由 zhddz 于 2010-5-22 23:34 编辑
; W0 m5 B; E% h  u! x. {
很好的问题啊!
: a/ U1 N0 J; a1 V  l" g1 u0 f$ X) p" C, ]/ D* G& u$ @
佛教所说的“心”,不局限于心脏、思想、想法、意志等,所以唯识宗有“八识心王”的名称,此八识谓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唯识宗不说“心”而说“识”,在佛法上谓之方便,事实 ...8 o+ v* f, b# N. ]  U& z2 c
啊波吃得 发表于 2010-5-21 01:38

5 G5 e6 i2 d9 d& r" X+ M. C$ n
& v" d8 i, L& Q& n; T$ ?( M; _2 H您讲的太好了,不过我不能一下全看懂。保存下来了。以后慢慢琢磨。. }: o% n+ m. c' }7 w  }

# F7 V) D; j8 V# I& t眼、耳、鼻、舌、身、意不是六根吗?原来也是“心”的一部分啊。我原以为六根是和本心相对的概念呢。心经不是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吗?, h; p0 B! I# s6 r9 ]
8 H1 e8 g0 Y* R% c) K! g; q
“谓我说法,法作舟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不是就是说先以佛法作为解脱的工具,等境界高了,就不必执着于法了?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5-25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Lison67,# g/ q6 w9 e5 T) i$ O" h+ }. |
- T+ w! C: @" _  y/ e  [2 T
舍法虽然就两个字,但已是般若境地,离心缘相,超文字关,是故情识莫能测度,语言未可形容,不能理解最正常不过:)# b9 Z+ {5 d/ X' k3 w
- {* y2 b. ~7 R1 R
回zhddz,
4 o  J, F; g; h1 [$ z0 X3 s
" n; U& R# N0 L' Y或者说,此心非彼心!* `9 b" T% V$ A# G3 X! W
俗语云“三心二意”,本源自佛教。至于哪三心哪二意,可以自己去找找,于你的问题也会有所补益。
+ e& X. S) [& f6 f5 m4 c至于“本心”,一切如心经所言。无眼耳鼻舌身意,是指六根无自性,空的意思,当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照见。是故,以第六意识去思维金刚经心经等般若部经典,最能望文生义,着不了义。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6-13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无论是佛家所说的还是普通大众理解中的,我觉得更符合实际的理解应该是人的注意力系统,或者用计算机来做个类比,这个有点像计算机里边的中央处理器---CPU.也就是我们人的控制系统就是所谓的心。这个注意力系统包括注意力的方向,注意力的大小,还有注意力作用结果在注意力存储系统的存储,还有这个存储和其他以前的存储的交融交流然后形成的新的存储(这个存储至关重要就是我们人类独有的智慧)。这个注意力系统的存储内容会受到:1人体外界信息的影响---也就是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躯体等输入设备的来输入的光信息,声音信息,气体味道信息,固体味道信息,温度信息,表面质感信息,力学信息。2人体本身的信息影响---也就是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变化异常,能量消耗异常,信息传达异常,基因突变异常等等异常信息的影响(任何异常都需要消耗注意力系统的能量来应付这个异常,而这个应付异常的结果也会重新存储在注意力系统的存储信息里形成新的信息),3这些输入的新的信息和以前存储在注意力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形成我们的新认识,这个比较过程和存储过程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人的智慧系统就是从这些认识开始的。从这些认识开始,为了更好的存储传播这些认识我们人类又创立了语言和文字来方便的传达这些认识,来交流这些认识,这些语言和文字就是我们最开始的艺术作品,可以说艺术品是最接近于人认识的语言和文字,是量最丰富的语言和文字,是最接近于人类认识对象的语言和文字。从艺术品开始人类不断地发展进化,为了便于交流认识不断地开发出新的交流和对话的工具,各种各样的信息量更少的,更抽象的语言和文字。但是即使有了再高效的语言和文字,但是我们人类在听到这些语言和文字以后在咱们注意力系统中接收到这些抽象信息以后还是要还原成这个抽象信息的具体的形式,这个有点像动画程序,无论我们选取了目标对象的几个关键点来描述这个物体最后还是要渲染成物体原来的样子。这个原始物体和渲染物体的差距就是我们人类智慧的误差----也是我们所有烦恼的根源---也就是我们认识的东西为什么和原始的东西不一样所以产生对自己的对未来的对人类的对智慧的怀疑。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我们的注意力系统形成的认识这个智慧系统既是我们人的优点也是我们烦恼的缺点。优点是我们人可以用非常少的信息来标注我们的认识,这样我们经验可以传播可以交流,可以形成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伸---这个就是人类的伟大。但是我们认识和真实世界的误差造成我们本身的烦恼。这个注意力系统所有存储信息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上面所说的执着就是进入注意力系统的首次信息和原有信息的比较以及新的信息的存储积累。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不执着的时刻---那就是忘我的时刻,但是我们很难做到长时间的不执著,非功利,这个是否可以长时间的不执著是区分普通人和不一般人的或者说是圣人的标志。上面的注意力系统的分析表明一个人只有注意力系统不受干扰的专注于某一件事情上才可以把更大的注意力投入到这个事情上,这样才可以把这件事情做的很完美。普通人由于在做事的时候会受到外界的,身体的,还有内心中的各种输入信息的干扰难以做到专注于该做的事情上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困扰的结果,圣人可以专注的做这个事情那么人家成为圣人。比如现在科比在注意力受到干扰的时候,在常人无法专注于具体动作的时候,他可以还是做到专注于比赛所以他可以拿到那么多年的总冠军 那么多年的MVP.其实其他道理都是一样,人生就是对我们注意力系统的挑战,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更是对注意力系统的挑战,我们的修炼就是修炼这个注意力系统的完善性,宗教就是修炼这个注意力的系统的一个系统法门。
大型搬家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6-14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心,无论是佛家所说的还是普通大众理解中的,我觉得更符合实际的理解应该是人的注意力系统,或者用计算机来做个类比,这个有点像计算机里边的中央处理器---CPU.也就是我们人的控制系统就是所谓的心。这个注意力系统包 ...
1 C( w, E7 i$ M( I# v: e+ M坦诚先生 发表于 2010-6-13 09:35

  m5 [& L" U2 |$ ~3 K6 G
: c+ }; h' ]2 Y这是佛所批驳的"外道"的观点. 意识心非"真心",  而意识心随境界随时变化一刻不停, 本无自性, 凡夫因执着意识心为真心, 故有生死轮转.  
% y3 Y  z, r5 v( R! i5 F$ }# G6 d% T8 ~# C* W; K# f4 {
佛经里的很多大乘经典都有对此错误观点的批驳.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6-15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佛所批驳的"外道"的观点. 意识心非"真心",  而意识心随境界随时变化一刻不停, 本无自性, 凡夫因执着意识心为真心, 故有生死轮转.  埃德蒙顿,Edmonton% K! e  D5 C& P# q# t7 K, a* a9 C! e; V5 P6 c% r6 P9 ?+ |: C

, H' P. q" U: q4 L2 G$ B3 F- c' E2 f' A+ Z! I! D6 O- w& Y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佛经里的很多大乘经典都有对此错误观点的批驳.
2 l9 W+ ^: ^! G! f4 ^9 B
' w: b- s  c1 ^" X
+ r: n1 V4 {) P" g% }能形成这些文字来传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文字本身就是意识心的一个结果。而意识心随境界随时变化一刻不停, 本无自性----注意力系统虽然一刻不停的和外界交流和沟通,但是注意力系统的存储还是有相对稳定的这个就是人类的智慧特点---语言,文字就是这个相对稳定的结果 ,其中佛经就是由这些文字所表达的相对稳定的意识。而现在这里的发言就更是自己的意识心来适应新的变化的一小朵浪花了,所以千万别说什么本无自性,要是本无自性干吗还发这些文字干嘛呀?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6-15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真想学佛, 应该以佛经为依据. 心经, 金刚经, 楞严经, 甚至唯识宗的经论无不清楚的表述了这个观点.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6-22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明事理的佛不会纠结于真心假心吧,另外按照大师的观点,这个真心想学的真心是意识心还是真心呀,这些经书的记载又是什么,不也是文字写成的么,这个用于批驳别人的观点可属于意识心还是真心呀。学佛也好,其他完善人生的活动也好,本是完善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对人与环境互动的认识,人的智慧的认识。正是这个完善过程才需要不断地交流,批驳,再交流,完善提高以前的认识。首先任何用人类语言文字或者媒介记录,传播和交流的信息,无论是在物理的还是认识的,都是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平均。这个平均和现实环境世界上的任何一点上的信息都存在着误差。这个误差就是能够进行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批驳的基础。不知道用人类文字描述的佛经,用汉语文字批驳别人的您怎么就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误差了。还如果真心学佛?恐怕明事理的佛要是连这点事理都不明还叫什么明事理呀。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1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1 -- zhddz% m- i, e/ s2 V8 ]0 W, V- ]
& A6 h. T# [" S
什么是“心”?佛教常说“境由心生”,说“心”不生不灭。那么心的定义是什么?我知道肯定不是指心脏。
6 t! S* p% B4 [% e  u$ f* f9 C( g9 ?( i% A, X: D9 ?8 R
什么是“执着”?佛教让人放下执着,执着是什么? 是坚持吗?那么对佛教的坚持不是也成执着了?
" i6 w5 Q- x( ^( Y3 w6 [zhddz 发表于 2010-5-20 22:13

: |5 T2 N3 m2 G0 B5 h: w& f4 }) J4 @
, `6 l1 z* g( y9 i/ O在佛学而言,「心」、「意」、「识」是同义词。是指吾人精神活动的主体。「心」是很广泛的名词,很难用简短文字表达;「不生不灭」是指「真如」,即是生命现象存在的真实特性;「意识」是指吾人对环境、事物的认知和分析功能;「意念」则是有生有灭的,是潜藏在吾人的深层意识中,随着环境、条件结合时所产生的影像。
5 N' I/ }7 i* o: x# V& c. A- H0 `. I. H
「执着」亦是很广泛的名词,有很多类别的,简单来解释是指吾人自以为拥有真实正确的理念,从而产生紧抓不愿远离的心念。佛教不会要人坚持去做任何事,是要佛学者透过修行去实践去了悟人生实相。世间的人、事、与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何需执着?坚持与否是个人的选择,选择後,要因果自付。在学佛道上,是要「发愿」,即是要确立目标,如果没有目标,修行便没有义了意了,但「发愿」并不是坚持!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认真看过佛经,只看过蔡自忠的漫画,谈谈我对执着的看法:
0 s, w+ i2 b2 r; ^3 ~7 S& C& K" a所谓执着,就是欲望。* _2 b6 E1 G5 _6 m3 _
你为了成佛而修身;为了行善而行善,这样有目的的行为都是执着。! @- N, J0 K8 i3 `" R3 J, V
如果连目的都没有,怎么去修行呢?
: y( R. b6 C& j7 o, l$ _* N$ g色既是空,空既是色,我觉得一切皆缘,顺其自然。5 f9 z$ U# ^* x  e. v% K
佛经要看,但不能抱着目的去看,随手一本,平心静气,能悟到什么皆看有缘。
, Q. ^# m1 ?+ R' B& o, H: o  o放下目的去修行,就是一个空字。- R$ W* {( E9 s, O7 v3 N
粗浅一点,见笑。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12 -- smallhill7 R6 P7 G4 p" Y
所谓执着,就是欲望。你为了成佛而修身;为了行善而行善,这样有目的的行为都是执着。
, E9 ^* X3 a3 F2 o& V+ H如果连目的都没有,怎么去修行呢?! C6 y3 ~7 B+ c" h$ ]/ {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我觉得一切皆缘,顺其自然。( Q- x1 q8 N4 I% Q5 q  v* k! [
佛经要看,但不能抱着目的去看,随手一本,平心静气,能悟到什么皆看有缘。
7 E* q% Q8 B8 m+ O  ~4 o放下目的去修行,就是一个空字。" ~( G. C1 j# ?6 r  a( u
smallhill 发表于 2010-7-2 10:26
% ]& E$ |. ^/ V: I8 B

- Z1 Z0 A6 s$ m$ P以我个人经验,如果是要决定修佛,最好先要修正有些潜在自己深层意识的错误观念,否则只是浪费时间。佛教的唯识学已清楚列出吾人精神活动在无为法中所有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的种类。这些精神活动的变化是可以自己真实观察而验证出来的。
) T* p  z  ^& g9 x, E0 E- b# d  s: c) O$ {2 i, M+ k. \
「欲」只是高层次的其中一个心所法,非善非恶。强把欲与执着放在一起,只是混乱。放下目的去修行,我觉得并非一个「空」字,用「放逸」去形容比较适合。
' z: M  F# c7 H. L4 a& k7 O: Q
/ g  l5 I* [- W& S4 ^* w你说得对,能否悟道,是个人因缘,不能强求,但只要不放弃,始终可以领悟。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7-19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31 07:28 , Processed in 0.19460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