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MarketWatch波士顿1月28日讯】其实,应该说在小学阶段,我们就已经学会了,所谓调整,就是更正一些有错误的东西。
" h U5 ^' C: k
2 I& Y$ g: S/ V" z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谓调整在股市和投资的领域便成了投资者很难接受的一种东西。我们将市场大幅上涨之后的回挫称为调整,其隐藏的含义就是,市场的回挫是正确的,而再推进一步,便是说市场的上涨当中有些东西是不正确的——这样的说法投资者显然不会愿意听到。% }2 p* E0 P4 `+ c4 O
6 p0 @% G9 l1 c: l9 w 是不是有些绕呢?事实就是如此,这便是市场调整对人们造成的真实影响。- H/ X% a; v8 T1 S+ ]9 U1 d
8 x: @7 H* u7 D. N* A5 J 目前,阅读我收到的电子邮件和信件,以及各种留言板的内容,我发现,投资者当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恐惧心理,他们担心自己现在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市场的调整,而是新一轮熊市的开端,是所谓双底衰退的一种验证。
9 P5 P5 g) C0 a7 s' O5 D1 s0 i" B4 ] `2 ?2 w7 \: G
诚然,我并不知道有多少投资专家是这样看待当前的局面的,但是我知道,我们必须明白自己该去观察什么,明白自己在怎样的条件下才有理由变更自己的投资策略。0 G7 H9 l: _2 E* g7 e: J9 B
5 z. q; @# f* U3 n
“调整是个让人讨厌的角色,你不知道他何时会到来,也不知道他打算待多长的时间,人们之所以感到恐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Moneyletter首席投资官弗兰克(Walter S. Frank)表示,“我并不认为我们目前所经历的事情足以成为我们改变资产配置的理由,但是对于许多人而言,在他们已经吓坏了的时候,要他们保持冷静,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7 n3 y. I0 i3 V; S6 u- ?) D; M* {$ n5 d, g; `- H- o4 T
因变而变4 x; B8 X5 t( b' z, B8 ?
' V9 d( ~: f3 ^3 S
事实上,当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投资组合时,一般而言都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中的一个或者一个以上:
. R% D& P7 _/ x& E- S9 `- \# ?/ W8 O, h6 |* L6 Q( o
1)市场发生了变化。" w2 G, ?. u( }! v
9 h- t; `1 p& g: q4 m 2)投资发生了变化。" j/ t( y6 F7 m" p
* G5 F$ B1 d" C& r+ @* M4 | 3)你,即投资者发生了变化。
: |9 k* |/ g4 ^% `" T( k0 Q0 p1 {1 i% G1 r8 U+ g
大多数专家都会告诉我们,因为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投资其实是最值得推敲的一个理由,然而在现实当中,这却是投资者使用最为频繁的一个理由。我们已经见过太多这样的情景:一位投资者原本制定了一个不错的投资计划,但是由于股市的下跌,他便将其彻底抛在脑后,结果是自己错过了下跌之后的复苏。
) q- r% E) P X
9 a, O D* j, ` B V 关键是,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系统。比如,Investor's Business Daily就建议投资者建立一个随势操作系统,当市场趋势疲软的时候,这一系统会让投资者置身市场之外。上周,他们在最新发表的投资通讯中宣称,“市场进入调整”,这就意味着系统要求自己的信奉者开始作壁上观。# o- y. o& I; T& k p/ I
, q3 X! o. X7 ?& h$ p6 M/ u2 Z6 [0 r
与此同时,No-Load Mutual Fund Selections & Timing投资通讯的编辑麦基(Stephen L. McKee)则相信,无论在任何时候,选择最佳的资产门类当中的最佳基金都是正确的决定。尽管他也认同市场现在是在调整期的观点,但是他相信,这调整恰恰可以提供一些买进的机会。0 H! R$ b* I# v! y/ m I9 K6 W: B; I
1 G$ F) v& C- S, ^. P2 {5 U 归根结底,市场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而对任何短期的行情变化都做出反应,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比如现在,两份投资通讯的订户,一份已经置身市场之外,而另外一份则在市场当中坚持,而且还要寻找买进的机会,虽然他们面对市场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是我们可以说,他们所采取的都是有控制的、理性的动作,而非大惊小怪地对市场行情的变化做出最直观,也往往是最愚蠢的反应。
8 Y0 K1 {* x5 r2 P6 n3 h! k# t( V0 n) h; U6 V% }* c; L
当投资发生变化时,我们确实就没有多少理由继续持有了。我近期收到了一封来自俄克拉荷马Tulsa的读者来信。来信当中,这位读者列出了她当初买进某支共同基金时的全部理由,现在她发现,这支基金让她欣赏的地方已经消失了,她确实不想再继续持有它了,但是她现在还没有卖出,因为这支基金她已经持有了很长时间,有点“日久生情”。( V. C! q; I4 H( T- X5 g4 B( E
# t% r9 {5 ]; y8 B/ X
实话实说,这可以说是持有一笔投资的最糟糕理由了。假如这支基金你现在根本不会考虑购买,那么你继续持有它就是没有根据的。
& ^# {/ K5 t" B( {8 t) D. u$ [& |1 F$ I0 ^% `8 z
最终,当然还有投资者自己的变化。事实上,有些投资者在买进某些投资之前都觉得自己可以忍受波动,可以接受损失,可是当那一切真正发生时,他们才发现,自己远没有想象中坚强。
P7 Y$ h% m8 m: N$ } N# K
( e9 r& J0 E* J! f 比如佛罗里达Edgewater的一位读者就是个例子。他写信来说,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他买进了一些2034年到期的债券,收益率为6%。众所周知,那些期限较长的债券,波动都是非常剧烈的。这位读者买进了价值5万美元的债券(有很大的折扣),但是现在若是卖出,他将只能收回5500美元。于是,他心慌意乱了。然而实际上,这一债券一直在向他支付着6%的收益,而且他现在也没有理由相信债券2034年到期之后无法偿付本金。
' [9 p: V6 C, N1 e* v1 Q( I7 U. R% i9 u/ O+ w6 Z
关键在于,现在的债券价格让他觉得无法忍受,于是他已经做好了放弃的准备。我们只能说,他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忍受长期债券波动性的能力。尽管现在从理论上说来,他的投资遭受了亏损,但是实际上,只要他不卖出这些债券,亏损终究也只是账面上的而已。! T* X: t0 {( d* O! N
& @: z' x* d3 \/ [* g 适宜范围
+ v; L5 j+ D U% `" y! L" D" t) A, M, K8 `: Y* @
毋庸置疑,人们常常会高估自己的一些能力,直至他们需要这种能力时,才会发现现实并非是那样。这便是一种投资者当中常见的逻辑——“我从来不曾被吓到过,但是我现在吓到了。”
4 l$ K/ @+ [9 D* r2 m& v
' G) S/ s/ t& M q/ O2 t' p" n) S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或许就有必要对投资进行一些调整了,但是这也不意味着仓皇逃离市场。
( \; x/ w/ a/ t; C4 q7 C# |6 j6 P1 S) g9 [. I/ l$ d9 B
Moneyletter的弗兰克表示,当投资者感到不安或者不适时,“或许他们的确应该下一级台阶,比如你原本采取的是激进的策略,现在可以采取中庸的策略,或者你原本采取的是中庸的策略,现在可以采取保守的策略。”
. W# H1 f( h, _7 E# z$ f0 k" u
1 m* A1 |$ Q& w8 B& e, w 这种调整其实与市场无关,而是根据投资者自身情况做出的。
/ D* A& g% m }* }: j% w
; r. G: |' H0 @5 v) [ 弗兰克同时警告称,若是投资者要进行这样的调整,他们必须对今后市场复苏时发生的事情有所心理准备。假如你现在变更策略,只是因为你感到紧张,而将来还可能继续变更策略,只是因为你觉得好时光已经到来,如此往复,你就必须承认,你的投资是根据自己的直觉,而非基于有效的投资策略和纪律,则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 V0 _- D4 y+ E" d- M6 a, z) M* M" f+ P$ s5 A
麦基则补充道,如果当前的牛市符合所谓历史规律,则市场不但将卷土重来,而且未来一年当中很可能还将获得50%的涨幅。. M! o; r6 _- ^) h4 X' O( K
- {# v' y$ z9 G& ?! |+ m% [. L 虽然50%的涨幅云云现在还可能言之过早,但是不容争议的事实是,使众多投资者都紧张不已的,其实也不过是5%的调整。' N* W' ^4 w1 W: m- W9 W
9 S0 t, L( Q; n6 h4 T6 y+ D
目前,种种条件都支持当前只是短期调整的判断。企业盈利或许没有什么值得激动的,但是较之之前已经有明显的改善,而且2008年第四季度的糟糕局面更进一步降低了企业2009年第四季度的表现门槛。
9 ]' {# {, ~2 y- A- A9 P9 ^6 S2 w7 B- q7 G. R! k
“我并不知道市场的下跌会带来多少买进机会,而且局面在最终好转之前进一步恶化也不会让我吃惊。”弗兰克表示,“然而,我知道我不会对牛市当中的调整感到恐惧,哪怕它的确会持续一段时间。”! n7 P! {$ g2 z! S" O" |' S
* L& h- ^( H/ l. `* \1 Q1 [7 W, W, d (本文作者:Chuck Jaff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