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 l# U% I3 V" x% Z7 u3 P9 A 第一是美国债务扩张不一定构成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丧失。美国的优势在于美国的欠债都是用美元命名的,要还也是用美元还,不像其他债务国要到外汇市场上去兑换美元来还债,这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国际货币优势。一旦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使国外美元持有者对美国经济失去信心,不购买甚至是抛售美国债券,美国资产价格就会下跌,美元就会贬值。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情况是,美元贬值后,美国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经常项目赤字缩小,美元重新升值。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没有受到根本影响。只要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美国就需要有一个对外提供美元的机制。美国没有逆差,其他国家就没有美元顺差,美元储备的源泉就会枯竭。美国能够持续对世界发债依仗的就是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必须保持逆差,至于顺差国是德国、中国还是孟加拉国,美国没必要过多关心。美元币值波动与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地位不变的怪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是“特里芬之谜”。 4 ^+ F$ ?3 z8 C3 k * s. b5 s) U' [3 ^$ \ 第二是财政赤字不一定成为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恢复的陷阱。这其实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财政赤字主要靠发行国债来弥补,赤字的逐年累积就构成了政府债务,或者说赤字是流量,债务是存量。美国国债在金融市场上通常被看作无风险资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国债是用美元命名的,理论上讲政府可以发行美元货币来偿还债务,这就是债务货币化。有些分析指出,美国大规模发债引起通货膨胀,是美国政府赖账的蓄谋。我不能否定这种看法,只想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因为,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一定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大规模债务货币化易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累积国债的真实价值减少,政府只能以高收益国债吸引投资者,而高收益国债却增加了发行成本,使新债发行更为困难,因此以通货膨胀来赖账的概率应当会很低。事实上,当财政部长盖特纳借钱时,选择的时机恰恰是全球去库存化,货币流量大幅缩减,通货紧缩威胁严重的时候,实际上美国今年11月份就基本完成了债务货币化。' p( `0 v& F4 D
) D- X; \3 L. z3 F( ]* J 另一个是财政赤字短期是总需求,是花钱。长期可能是总供给,是挣钱。可以查得到的是,2009年二季度美国经常性政府收入比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减收5063亿美元,其中个人经常税收减少4000亿美元,公司所得税减少约1000多亿美元。除了经济下降期税收随国民收入一起下降的因素外,政府采取财政刺激措施而实施减税政策是重要的因素。我们都知道的是,减税不仅是有利于刺激消费。美国的历史经验与中国人的实际感受都一样,合理的结构性减税有利于企业改进技术与加大投资。如果减税有利于催生美国低碳技术革命,我们是否可以预测未来十年美国有可能出现类似互联网时代的繁荣呢? ; B' u3 g6 W$ X) N, s ' R" W, A8 c8 b/ v7 q+ H/ ? 最后我要说的是美国双赤字、大规模发债与全球通货膨胀是否直接有关,这还要看美国财政经济与各国的比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国债占GDP的比重由60%上升到80%,预计2012年将超过100%。不过欧元区也好不到哪里去,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约束欧元区成员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超过3%,国债占GDP的比重不超过60%,为了应对罕见的金融危机而实施的财政刺激政策使几乎所有国家都越过这一“警戒线”。欧元区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由2008年的2%上升到2009年的6%,其中希腊的比重高达12.7%,欧元区国债占GDP比重基本保持在70%左右,其中希腊的比重高达112.6%。相比之下美国财政状况相对稳健,主权债券仍然保持在AAA,欧洲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反而使避险资金回流美国,有利于美国国债融资。上图引自克鲁格曼11月22日在纽约时报发表的博客文章,图中是比利时、意大利、日本和美国20年来的国债占GDP比重,克鲁格曼的意思是说,比利时和意大利作为政治上的弱国都没有被高达100%的国债占GDP比重所摧毁,美国更能做到这一点。 / c6 D7 ]% I- {9 `6 V+ `# G" u+ z9 L
小 结# C8 y* G" u" ~1 k/ B5 ~3 O
* z2 q; L1 o. y' @9 ~) D 前面我强调在不同的假设下,同一经济现象会有不同的经济结论。以下我尝试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个判断,尽管在一篇短文中对重大问题做预测有很大风险,但仍可以一试。首先,我预言如果中国政府切实能顶住国内外双重压力,用较长时间(30年)完成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储备货币任务,美元储备货币的地位就会保持相当程度的稳定;第二,欧元区经济很难超过美国,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的崛起会使美元保持在波动中缓慢贬值的状态。只要这两种情况发生,全球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不大,两三年后,中美两国经济仍有可能回归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相互依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