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从北京国际机场登上飞往加拿大的国际航班的时候,我自信地告诉自己:“我的一生将从此改变”。但是,当我真正来到了加拿大,渐渐的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开始从兴奋变得冷静下来,我开始思考一个我在国内很少思考的问题:“我花费了父母的毕生积蓄,放弃了自己已经获得的一切,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一种新的,或者说是苦的生活,这到底值不值得?” " }# K) t( i/ y# K. I8 @% V" M. T6 B& d0 A. T( Z4 A4 Q
也许有人会嘲笑我当时的浅薄,嘲笑我在国内时的冲动,但是我并不是在国内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只是自信让我变得自负,而同时一种反传统的意识怂恿我从一个险峰跳到了另一个险峰,从一种单调乏味的痛苦变换成了另一种荆棘密布的艰辛。我不能否认这种变化一定就比国内差,实际上这里的生活要比国内好很多,虽然因为人少而显得死寂,但是却多了一份安逸与舒适。可是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付出和获得是否成比例。也许在国内时,一种想要冲出枷锁的感情扭曲了我们的价值观,而现在我们成了“城外的人”,是不是又开始怀念“城里”的生活呢?当我们整日将钱钟书的那句名言挂在嘴边时,是否真的仔细的考虑过呢?《北京人在纽约》的开场白就是:“如果你爱她,那么带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那么带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在我看来,这里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对它的感觉是不能与在国内的任何感受相提并论的。 : `# E1 C$ a' W
$ ^( T8 q) ^, B% n$ w
千盼万盼,终于到了国外,我才真正慨叹国内的“基础教育”,它的确为我们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加拿大本地的竞赛拿奖的全是中国人(确切地说应该是“华裔”,但我想大家不会在这方面计较)!可是我也不禁惭愧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那就是在生活、工作、人际交往方面的基础,而到了加拿大这一切都摆到了眼前,真让人无所适从。当我们人生第一次来到了这个社会的大课堂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发觉自己的无知、幼稚与渺小。记得刚到加拿大的前两天真的恨不得赶快到街上逛逛,来找一下外国的感受,可是却发现自己一向引以为豪的English原来这么poor!我在街上说的最多的句子就是“Pardon?”、“Can you speak more slowly?”之类的话,这可以算是第一个挫折吧。 % d' R: N% Q. K4 ?! l' X3 V
8 ^& F* s V; J: h K5 p当然并非所有的留学生如此生活,至少在我的学校里还是有钱人的天下,他们的生活倒是“和国际接轨”。不过我并不羡慕他们,因为他们是在花费,我们是在获得!但是我觉得他们既然有能力在加拿大享受生活,就没有理由不享受。这一点很重要。到了加拿大,别人做的事自有道理,你不要对其妄加评论。记得刚来时看不惯别人的“大手大脚”,可是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后才明白过来一个道理:如果指责别人的话,那只是忌妒;如果想做朋友,就不要指手画脚。这是加拿大人的原则,可是据我观察,中国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的留学生和侨民在加拿大很难和当地人接触。而且在加拿大人眼中,用“金钱”铺路和用“汗水”铺路,只要能达到目标,它就是相同的!我有一些好朋友,他们的生活就很舒适,可是我并不象在国内那样,看到人家有钱自己就难受;相反,我倒觉得他们的生活蛮有滋味的,比起国内的一些book worm,他们的生活也许更有意义呢!(不过建议国内的朋友,来之前不但要check一下自己的腰包,还要check一下自己的花钱习惯;如果到了加拿大出现赤字的话,可是没人能帮你的呀!)
Good jpb, man. You are right, and my situation and feeling are same as you. Please continue to do your own business until the welfare comes in your life. 6 p! V8 s8 g# J$ a" Y q9 Z& M7 {' K9 L: _! X
Good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