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624)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4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志摩
本帖最后由 北上太子 于 2013-4-14 19:38 编辑
( b; X( }" h/ R ], C+ p) p6 u( o; K+ }7 A( i3 u8 A
; g2 M; d4 H0 K' S$ H
. M8 U/ K' o" Z+ X6 g( s5 w3 p0 `+ r6 o, d7 t- z* j& \
' L1 u. u+ y9 f0 n( b* h8 c. L$ a v9 N6 [5 S: S
《再别康桥》
# _. K- B# E+ \) j0 t. g3 V: c% @' E* C0 ^ [1 K
/ c% i4 m$ ~$ j2 e4 t& d
1 q0 ?) X9 N" q5 n/ }. B
8 S0 Y& a {7 Q) ?/ M" k
轻轻的我走了,
~) [1 `+ b1 C2 t5 M: L 正如我轻轻的来;
4 `+ v5 m- q% `% L M我轻轻的招手,$ A) H" g/ F6 r0 t/ m8 c
作别西天的云彩。& O! q' ~4 @, ?. x& k. q& _
% I6 D4 J! c" Z. h6 C/ Y; j那河畔的金柳1 l) |( v4 `! x N! t/ K
是夕阳中的新娘
. b( w% ?( }' T+ u! w; P波光里的艳影," Y5 }- [& T8 ~
在我的心头荡漾。
{1 b- ~ W4 c
1 i: c% n, F2 d- V+ a$ g; G! X软泥上的青荇,
6 |% g. y3 n) s&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I+ u3 Y/ H2 h在康河的柔波里,
+ X: Y* W4 b% ^" t* {! L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8 x z& {' I" D. H! q& d9 s
; x4 ]# i* e) ], D那树荫下的一潭,
/ t$ t/ X* h( N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5 X6 b2 N/ o9 Z* w% {" ]
揉碎在浮藻间,& f1 ~) F2 n* L0 C: N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5 j% R! C" s8 h M0 H
寻梦?撑一支长篙,8 e$ H) S0 }2 w" S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k$ c: l& {+ H* Z3 ], U
满载一船星辉,; |- x5 ?! L1 o% `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3 u, t( ^ X+ h9 u/ s# C2 y
但我不能放歌,
8 [5 g9 ]# z5 g0 l*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 O. K* f8 g, y. D" @! ~夏虫也为我沉默,
: `# @& l: i( ?8 T w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q( S( \$ B5 i6 e! Z; i( E悄悄的我走了,5 D* ^1 O& Y9 t c3 j, J7 C
正如我悄悄的来;
0 D* a2 J( H( c3 o& z6 P" z我挥一挥衣袖,
- V* ^% [, m% q( n6 n 不带走一片云彩。
* b7 [# a6 k) l% h( _# g7 c
) \' e& ^- @* I7 E+ G5 F( ^8 \ 8 @8 P2 H" o& w, X5 f
' K1 I, A. F% h6 X; t作者简介 2 O3 W, E% V& c% x4 k; O! l Q0 G6 [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15年考入北大预科班,次年入北洋大学,再次年转入北京大学政治学系。1918年,诗人转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第二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一年后获硕士学位。1921年,诗人进入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政治学,同时开始创作新诗。同年诗人和才女林徽因相识,坠入情网。1922年3月,诗人与前妻张幼仪离婚,10月回到上海。1924年,泰戈尔访华,诗人作为陪同及翻译与泰游历各地,并随泰一同去了日本。同年诗人应胡适之邀任北大英文系教授,不久结识京城社交界名流陆小曼(她已为一名军人的妻子),两人很快坠入爱河。1926年,二人举行了婚礼。此后诗人一方面继续在大学教书,另一方面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创立“新月社”,创办《新月》杂志。1931年1月,诗人主编的《诗刊》创刊。同年11月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这次飞行旅途事务包括看望病中的妻子和赶场听林徽因的讲座。 : G% u* m; @6 C7 c- t
名作赏析
9 s3 r; n3 f6 g' E3 W. }9 v1 N 这首诗写于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的归途中,写的是那年一个夏日的感想。那是一个明媚的夏日,诗人怀着莫名的‖激‖情‖,瞒着接待他的大哲学家罗素,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即剑桥大学所在地,今统译剑桥)——诗人曾学习过、生活过的地方,想寻找他在那儿的朋友。但是,友人都不在家,诗人就在美丽的校园里徘徊,在那一木一花之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这些感想在诗人的心中酝酿了几个月,最后形成了这首诗。 3 V8 {& a) { c& {, c$ l
诗的开头就弥漫着一种怀旧的情绪和宁静的氛围。诗人的来和走都是轻轻的,没有任何的声响,没有什么烦躁和吵闹;但诗人毕竟要和那华美的云彩告别了,毕竟那段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了。那阳光下柔柔的柳枝,映在轻轻荡漾的波光里,幻出点点的金鳞,照在了诗人的眼中,同样也拨动着诗人的心。当年的友人的音容笑貌、爱人的切切私语在诗人的眼前浮现,耳畔回响。那清澈的水中水草绿油油的,在水底摇曳,那清凉和优美都是诗人所羡慕的。
6 G/ J3 Z+ [% Q W6 G3 N9 u4 U 诗人的想象不再受控制。在诗人眼中,那潭水就是天上的彩虹,它被揉碎了,最后沉淀在潭底的浮藻间,聚合为诗人的梦。寻梦?诗人随即就有了追忆的沉思。撑一支长篙,向青草的深处追寻,直到星光点点还乐不思归,在美丽的月夜放歌。
5 D& G6 p/ `) I 然而那段美好的时光不会再现了,昔日的好友也杳无踪影。诗人感到无限的惆怅。诗人的怅然情绪也感染了虫子,它们知趣似地沉默着,不再鸣叫。诗人要离去了,悄悄地离去,诗人不想惊动那美丽的场景,那美丽的回忆。
7 t# h' v9 o- `, n0 |& Q: [: z( H7 e 这首诗是中国新月诗的代表作。四行一节,每节押韵,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参差变化中有整齐的韵律。诗的整体有着强烈的音节波动和韵律感;首节和尾节前后呼应,使诗的形式完整。用词上讲究音节的和谐与轻盈,“轻轻”、“悄悄”等叠字的使用更是恰如其分。这些都完美表现了新月派诗歌的特色。' }& X. g# u {. s0 c% m*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