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2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3-19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cuba1995 于 2009-3-19 20:04 发表 
+ S0 D# J! n# O$ r0 U4 X2 K. z; n; X. R5 l$ J( V
等答案ing。。。。。
. l; Y! n% q8 G) G4 `- F' K- O, o8 s* F. y* F4 f
' V6 z, Z1 A; b9 l* t. U
; V, F' r& `- T+ Y9 _7 A7 x1 j2 |, V3 Y8 o+ ]
这叫近摄接圈,由长短不同的3截组成,根据需要选取1截或几截,加在镜头与机身之间,可作微距镜头使用,放大率有1、2、3、1+2、1+3、2+3、1+2+3等多种组合。这是穷发烧的一种选择(用于数码相机会失去一些功能,慎用)。, P5 V. }$ L0 s T: u( J0 @8 B" e
# ?7 N, K, u' d& y8 y& i/ a下面介绍几种微距拍摄的方法(以下内容根据网路资料编辑,有些没亲自验证,提醒大家慎用):
$ d6 k1 h4 a1 I; B- N1、镜头前加近摄镜片;
2 T2 \. h+ c% g6 A* Z2、标头反接;" z2 z) q: w7 s, v
3、加近摄接圈或皮腔;
8 v2 ?. }4 r+ i6 {3 H( _0 n/ U' L/ P4、长焦镜头前加反接镜头;
. }$ _6 j3 G5 f9 F' W0 b) c5、使用专用微距镜头。: ~6 ~4 K( j- n
0 ? A3 P- H( o6 F e
一、镜头前加近摄镜片
4 c1 Y+ B' q. G2 N5 h1 W4 P像使用滤光镜一样,将近摄镜片接至转接环上。 u$ T9 T! `. I0 A4 `2 R. W+ `
使用要点:
* X& S6 M+ W+ {1 N* _7 I+ b(1)、机内TTL测光起作用,光圈可连动;4 m8 T5 r3 |! ~0 R3 I. n2 V
(2)、可根据需要加多片;3 ^& J U/ ]/ |' k3 y( t; r2 \5 s
(3)、对焦时,先移动机身粗调,再用调焦环微调。如果要得到最大放大倍率,将调焦环置于最近处,移动机身;7 q# h6 ^6 Z! G
放大倍率:可加不同的镜片数来改变。
0 a6 Z5 m _6 H) K- C. D要点:* L3 u0 m8 t6 Y
(1)、镜头焦距越长,放大倍率越大;1 D/ V, a% Q3 u! g
(2)、大光圈处成像差,但收缩光圈明显变好;- @+ O2 T8 ], J5 a; y
(3)、这是较为廉价的办法;
# ^# F8 y1 b+ ? P(4)、成像质量受到近摄镜片的影响。3 y8 p' U1 s" o" E
$ j' M% D! n; _ g$ W0 A' j二、标头反接
6 z3 z) f4 U( }: ~0 e% u器材:要有与你相机相配的专用反接环。' a0 r7 |/ h; E3 k" |" v) Q" ~3 I6 q2 G1 k/ {
连接方法:将镜头取下,将反接环接至机身,再将镜头拧上反接环的螺口上。我的海鸥单反没有反接环,直接取下镜头反接用手稳着拍过。
8 S9 z2 p: F, o$ K5 d. N% [, |使用要点:2 f. l/ H: c2 `5 E" H1 m) n
(1)、调焦环基本不起作用,靠移动机身来调焦;
6 n- U4 S2 x+ Z+ h- b(2)、光圈不连动,对一些机型测光起作用;对焦时全开光圈,拍摄时手动收缩光圈;
$ k2 A# M9 D, E) G/ u3 R放大倍率:不可改变,1:1。( s" b4 Y1 @! ?: ]5 U) D- A
要点:
. ]3 h. r* N6 Y: w(1)、大光圈有明显的场曲现象;, ~. I1 H2 J3 c2 v6 _. J* z
(2)、有枕形畸变;
6 k1 i' j/ u& b5 b- }& @( Q, p3 C(3)、有种俄制反接环是AI口的,对NIKON用户是最廉价的办法;
I9 @$ n! e' t$ C(4)、光圈要收到f/11后才可用。
4 g! M" l* }4 e7 w
/ e- D) `. b4 W) Z% H2 p三、近摄皮腔+普通镜头
/ n$ ]$ T! ^2 l9 F这种方法与用近摄接环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连续调节、另一个是有级调节。/ B: ~; A6 j9 a% I; c
我有个皮腔,到现在两端接口都没作,现在也不会再作了。: x* \ D: r& l! R6 H
浙江上虞谢桥照相器材厂生产过KD-A型近摄皮腔是,伸缩量为37~144mm,有齿条和标尺,有三角架接孔,使用50mm镜头时,放大倍率为0.74~2.86:1;如果使用28mm镜头,放大倍率为1.32~5.1:1,有AI/MD/PK口,价格约为260~300元之间。# C' w9 Z' ~$ {0 J0 Q& _
连接方法:将镜头取下,将近摄皮腔接至机身,再将镜头拧在皮腔上的卡口处。
* H9 g7 M' y; N使用要点:; O. z4 [' w, V0 B8 }! B
(1)、光圈不连动,对一些机型测光起作用;如果用原厂皮腔可以光圈连动,但价格太高了;
. T$ Y- b6 O8 `0 K: F; y6 S4 v- b; l- \(2)、对焦时,如果放大倍率确定后,靠移动机身来粗调焦,调焦环微调;对焦时应将光圈全开,拍摄时再手动收光圈。
# V6 A( S" S& j+ W7 t放大倍率:可调节,达1:1以上。
5 e3 n% W8 b5 f' _& _& q2 }$ s! q5 h要点:5 u" C7 ~4 S/ `: L
(1)、放大倍率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 K# l, E0 `4 V8 u b; R q q
(2)、大光圈时有明显的场曲现象和明显的桶形畸变;2 ?( e; f3 ?+ i3 U1 @5 m6 ^
(3)、如果没有测光,要加以曝光补偿,补偿系数按(1+M)^2来计算,其中M是放大倍率系数。1 ~1 U$ @( z' v. P( ~3 g; z
(4)、成像质量只与镜头有关。7 a. e7 y2 X0 I7 B6 x
(5)、光圈也要收到f/11后才可用。
' x) h/ N; ]; F( G$ @ y0 {' R! a8 T: a- l. A; W; b+ c# V6 v
四、长焦镜头前加反接镜头# J: x" @) Z) Z1 Q/ R2 x/ T
其实这种方法就是方法一,不同的是使用摄影镜头来代替近摄镜片,前者成像要比后者好,但前者的实际镜片直径小,所以只能用长焦镜头来做主镜头。
/ m h# z0 C" c3 _& ~) ^' U1 J2 k器材:需要自制双头公螺纹对接接圈(55/52)。* y* X i$ e; D# ~1 \
连接方法:像使用滤光镜一样,将对接接圈接到正接头与反接头之间。$ b2 E* _) _8 P( B4 p+ _
使用要点:
0 f0 J' j) Y$ y; i(1)、正接头上的变焦环和调焦环都起作用,变焦环不单起放大倍率的调节作用,同时也影响焦点;对焦时也要移动机身;
! f! b# O [* }4 J3 {(2)、正接头上的调焦环起对焦作用,反接头的调节环基本不起作用;
+ f+ i* k3 g% T% {+ r* Y(3)、如果反接头是50mm,正接头的焦距不能短于150mm,否则会有暗角甚至只出现圆形像场;反接头焦距越短,正接头的焦距就需要越长;1 b" @% S0 n; o& n" l. ?& Q4 J
(4)、对同样的反接头而言,正接头的焦距越长,放大倍率越大;
- {) F- K* h" y0 Y( u) K(5)、对同样的正接头而言,反接头的焦距越短,放大倍率越大;
9 k, O' H6 i; ]( H, M: ~2 }/ M( R1 g, D放大倍率:1:1以上。这是一种开始超脱微距摄影的起点,如果正接头焦距为210mm,反接头焦距为28mm,其放大倍率就达到7.5:1以上。+ X7 l2 b. u: { j% `
要点:
$ J S+ x, u# X H& X(1)、由于放大倍率大,要精细调焦,这点很困难;
* _9 B2 l! G/ d+ b2 G(2)、收缩正接镜头光圈的效果不如收缩反接镜头的光圈好,故推荐正接镜头光圈应设在最佳光圈处,在收缩反接镜头光圈;(由于放大倍率太大,没有比较的意义,故图略)
! _' Q L% g7 N2 Y- z' B4 l. i! C6 Z: E
五、专用微距镜头
- W* V; C6 \0 `* P1 n( C这无疑是最好的方法。这个大家都会玩。8 T" ]1 |; S. r8 |' J) g
要点:- }5 j _6 e5 K& r/ p
(1)、在微距端时,AF速度明显降低,最好用MF;0 P4 }( ] H* P" H9 }" w/ B
(2)、在1:1处景深很浅;
, A* M# t, L# Q) y: `3 d(3)、最大光圈处反差较低;9 U+ S& j& @0 T, S6 T5 r) C! \ X
(4)、畸变可以忽略;5 a% |! G. U' f: c" i2 X
(5)、可配合近摄接圈或皮腔使用,放大倍率可以提高,见图1(6);
7 L# j, y& h4 n4 E8 \. [& Z Y% G. f/ [4 N
从实拍结果来看,用标头反接和标头+皮腔的办法来翻拍平面物是不理想的,但后者比前者略为好些。如果拍摄立体物体,只要收缩光圈,还是有实用价值的。
% w \1 S9 C+ o对于经常拍摄微距、对像质要求高的影友,看来不买微距镜头是不行的。% L5 E, i% j% `- {& I% E6 \2 i# B8 T
8 O- n- T8 M) e; f3 V
[ 本帖最后由 竟陵残雪 于 2009-3-19 23:1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