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70)  鸡蛋( 0)
|
一剧《白毛女》,让黄世仁遗臭了万年。但经过记者对黄世仁的家乡河北省平山县进行详细调查,从群众那里得知了历史上那一段传说的真实面目。 
8 O& a1 X. h4 X4 s黄世仁的爷爷黄运全,本是一个老实贫农,经过一辈子的省吃俭用艰苦创业在四十岁的时候买下了十五亩薄田,然后辛勤劳动惨淡经营最终将105亩地传给了他的独生子黄起龙。
/ U4 C" W4 U! L S0 m" D r( R5 C/ Y( |1 F
黄起龙念过私塾知书达理,聆听祖训秉承父业,低调做人,几十年来,将黄世仁的爷爷黄运全留下的100亩地扩大成千亩良田。并且有了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儿子。6 n& C4 `. G+ v$ q0 f
7 U% m! _" ^" c黄世仁是长子,自然接了父亲的班儿。黄世仁自幼好学,学历至相当于现在的高中。黄家五兄弟在当地名声颇好。黄家仁人善心,经常赒济邻里,行善积德。在当地是有名的黄大善人。黄世仁有一妻七妾,儿女成群,家庭和睦。(当时的法律允许有一夫多妻,黄世仁的婚姻状况不属于违法也在当时的道德规范之内)
& A# r$ N$ R7 a" L
+ K% h- y/ v: D杨白劳,黄世仁的发小儿(结拜),杨白劳的父亲杨洪业是当地有名的豆腐大王人称杨豆腐。杨家豆腐以质好价廉著称。杨洪业将他的豆腐事业传给他的独生子杨白劳之后,于41岁英年早逝。杨白劳承接父业之后,辛劳程度超出了他当公子时候的想像。又染上了赌瘾毒瘾,豆腐事业从此一路向南。当地百姓都很看不起他。4 O. \7 X8 x1 l
. d3 C( ~) R! k; C7 d) f
大春,贫农,一个小痞子,无赖。
. n$ P) Z/ T+ T3 u( [. L4 K6 r+ O- ]. i, a; `5 [. W) L! d
喜儿,杨白劳的独生女儿,一个喜欢吃豆腐的胖懒妞。
8 D# S3 T( ~, Y
. P2 P# X8 e: v《白毛女》把黄世仁描述成为富不仁横祸乡里的恶霸,强抢民女强奸喜儿最后在人民群众的吼声中被镇压了。杨白劳因欠黄家巨款无力偿还喝卤水自尽,喜儿据说在大山里呆了若干年须发皆白最后被大春救出。大春参加革命结束无赖生活。. E& o! Z' W% i9 g8 n7 k4 N
( }' P+ T/ Z. Z) `
事实: 黄世仁在杨白劳欠下巨额赌债无力偿还又遭债主追讨的时候立字据借给杨白劳大洋1000元(相当于现在的10万人民币)然后又收留未成年的喜儿。杨白劳欠钱躲债吃喝嫖赌无脸见人最终误喝卤水不治身亡。黄世仁念在同杨白劳多年的情份上厚葬杨白劳并且收养喜儿。
: K- V5 u2 ?9 M( V) B @& w$ T/ I$ X# q$ U$ f/ p+ P. ^% w
看看“白毛女”创造者杨润身自己的回忆,“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情节上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再创作建议。如,歌剧中的杨白劳是腊月外出躲账,但杨润身清楚地记得,当年他父亲是拚死拚活挣够欠地主的利息,主动向地主还息。按照统治阶级的规矩,穷人还清债息就可以安度春节。剧中杨白劳、喜儿、大春三个劳力,完全可以还清黄世仁的债息,躲账有欠真实。杨润身就与两位编导商讨,由杨白劳躲账改为主动还息,但黄世仁为霸占喜儿,强词夺理,要求本利全还,逼杨白劳走上绝路。这样一改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完全没有对事实进行调查,仅凭自己的革命忠诚,就颠倒了杨白劳欠债不还的基本事实,又把为富不仁的帽子扣到黄世仁头上。
; l7 n7 @& {: w ~ O. i Z1 w: Y. b+ w, {
《白毛女》虚构的成分太大了。同时,颠倒事实。将黄世仁在名声上颠覆至万截不复的地方。实属大不应该。穿凿污史,辱前人于地下,公允何在?
8 _/ z, m5 t# d- ]$ s1 e$ ^
4 W6 ^, k0 q8 X" {# L: P# E2 k: {% B人家都说窦娥冤,我看,黄世仁比窦娥还冤。+ d1 l6 t- [( |' z5 v3 d" M! t; e9 @$ v
《白毛女》的创作演出很有一点传奇色彩。 4 }3 E# P0 |. V7 K k: _
2 D7 [0 _5 b# d4 Y1944年4月,“西北战地服务团”(西战区)由周巍峙同志带队,奉调回到延安。“西战团”成立于1937年7月,成立后不久即由丁玲率领开赴抗日前线。以后一直坚持在华北。
5 k, P1 D" \ o% H, ^, n1944年5月27日,“鲁艺”召开的欢迎会上,“西战团”演出的《把眼光放远一点》和其他一些节目,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鲁艺”的院长,周扬在演出结束后很自然地会见了“西战团”的编剧邵子南,很自然地问了一句“最近在忙点啥?”
) K) k2 p) Y' S3 k周扬身为解放区最有权威的文艺机构“鲁艺”的院长,这种问话自然也就有点例行公事的味道。因此,当邵子南告诉他:“搞了一个戏曲剧本,想请周扬同志指教”时,他也就很随意地说了一声:“好呀,拿来看看呀!”/ v" E+ k( k2 ~9 g: a6 v
其实,周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白毛仙姑的故事了。在此之前的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在给周扬的信中,就已经谈到了这个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说在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至于这仙姑到底身居何方则说法不一,山西人说在河北,河北人说在山西,反正就在晋察冀的一个洞里。
+ q6 Z* U6 H n, F可以说,民间流传的有关白毛仙姑的版本,还没有超出侠义话本的范畴,而且传说中还有不少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周扬却从李满天描述的民间故事中,从邵子南还没有定稿的戏曲剧本中,看到了一种新的东西。尽管他还一下子说不准确这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但艺术家的直觉却告诉他,这种新的东西肯定值得探求。
3 E+ U% r$ r5 s2 w- D r周扬立即决定由“鲁艺”创作并演出一部大型舞台剧,就以“白毛仙姑”为题材。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法西斯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在地平线上升起;党的七大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因此,虽然周扬没有提出“向七大献礼”之类的话题,但他心里明白:搞这个大戏的目的,就是要向七大献礼!5 j% |9 z" O' G3 c! d; l
创作班子很快搭了起来。当时鲁艺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个系,由于新秧歌运动,戏剧、音乐两系经常联手,所以周扬便决定《白毛仙姑》由戏剧系主任张庚总负责,编剧邵子南,导演王滨、王大化、舒强,至于作曲则几乎汇集了音乐系所有的精兵强将: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 b6 f: D# Y" v$ Z! J$ s
邵子南在他原先的戏曲剧本的基础上,很快就写出了剧本的演出本,主题当然已经不是民间传说中的行侠仗义,而是反映阶级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 w$ q- `4 E: }
曲作者们按照剧本赋予的戏曲形式,以秦腔为基调为剧本配了曲。试排几场之后,周扬很不满意。他认为无论从立意还是从艺术形式还是从表演格调,《白毛仙姑》都没有走出旧剧的窠臼,也就是说,没有新意。为此,他明确地提出:“鲁艺”要在党的七大召开之前,创作演出一部大型的新歌剧《白毛女》;要赋予新歌剧以新的主题,体现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以鼓舞人民的斗志,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 j& ]! |. E+ P6 _% ~# [6 U+ n2 n0 _0 I" r/ ~, `
可以看到,所谓《白毛女》完全是在封建迷信民间传说《白毛仙姑》基础上按照**需要编剧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