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文艺青年 于 2012-1-13 16:36 编辑
. T# @* h3 G0 u$ P( Jgdsds 发表于 2012-1-13 15:44 
3 Z; t, r2 i* Y& Y: {1 k; U说老实话,当看到珠大姨封我id禁言的时侯我都有些愣了,她怎么能封我网呢?然后才反应过来她可能是版主网管 ... . M( t/ K. m8 `$ r$ t0 y" X+ m
& ^$ T8 _2 \/ D4 v2 q更科学的解释:网络人格分裂(或网络双重人格) W5 [) I, Q( `" m6 b+ i% S5 s7 [+ j$ d
! u' \) s' Y/ X
何谓网络双重人格?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 L+ y2 @& V- P
/ X7 \6 k9 \3 R3 T) j9 R: v 在网络出现之前,人们一般采用语言和书面两种交流方式,这两种交流方式都具备确定性,即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意识到交流的对象,能直接形成自己的情感倾向,通过交流给对方留下印象,并影响以后的交往。也就是说,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人们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与他人交往,尽管有时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但这些差异要么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推论或演化,要么可以使他人通过这些差异调整自己的判断,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人,总的说来,它们都没有改变“自己负责任”这一前提。
1 K) V" N+ E- m; [! \2 V
/ n& H+ N' ~; p. [, n# E; E 相反,网络的一大特点是匿名性,甚至连性别也无从知晓,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中出现的顾虑和尴尬,却也带来了责任感的缺失---每个人都可以不计后果地展示自己内心的隐私和黑暗,追求宣泄与解脱,久而久之,一些人在网络中“塑造”了一个虚拟的自己,这个虚拟的人物也许柔情万种,也许可怜之至,也许至刚至强,从而满足了这些人猎奇或实现“理想”的愿望,甚至有人纯粹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而骗取他人感情、财物,体现了人性中极不道德的、肮脏的一面,
- H7 [+ h2 Q# V: Z6 i0 A& q$ J, S- h3 w" U, a* D5 j
这就使现实中真实的人与网络中虚拟的人无法重合,不能相互印证,从而导致双重人格。* }1 I) c! y9 v' W) I7 G4 A( J; n
+ U+ W6 }# d/ d: |4 v7 o) e8 f9 @ 网络双重人格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因为这种人格的裂变将直接导致某种心理偏差,如社交恐惧、否定和逃避现实等。同时,它也为社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媒体披露较多的网恋问题、网络信用危机问题等,都是受害人丧失了自我防御的意识而陷入虚拟的花言巧语中。可见,网络双重人格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有效予以防范,使网络这一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一面,从而造福于社会。
6 M8 L& p* [1 n, hhttp://xinli.youth.cn/xlhjy/xwgf/201005/t20100512_1229405.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