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52)  鸡蛋( 1)
|
能挣钱,还有一个能折腾的儿子
( O* F: _. B; v; ~5 K! t: I2 @! I# X- I. d. W: I" |; b x
原来在加拿大餐馆打工,拿到了移民身份,回国创业,开餐馆,后来身家上亿
0 ~3 Z" c5 X8 M( B9 ]: x3 A3 B5 l$ r6 M. `- x) D& |* K( N' r ]
& d P% \' h5 N+ L i' u5 Q
3 d% H) j/ A4 _2 t0 z
$ _# O7 P: Z& I- }( t
+ h' s3 B3 V! f% E4 T% c* H
9 m- S. _3 x" ]3 N4 s
2 Q: N. w$ c5 T s4 |3 D" r: ]1989年,张兰大学毕业后已成家生子,过两点一线的生活,虽然单调但安逸,然而按部就班的工作,并没有锁住年轻张兰,渴望已久的财富梦想,她毅然辞职来到加拿大打工。在加拿大的生活,被张兰称为“就是挣钱”,第一份打黑工的工作是洗盘子,一小时3.5美元,她一天干4家餐馆,连续干16个小时。“一天挣的钱相当于国内一个月的工资。”
' z8 t9 I" o& x; R7 n3 I" V: |) U- z# X* M3 ]& U. i
但地位低下、寄人篱下的生活远非张兰的性格,所以哗哗挣钱的日子就显然不是张兰心中的目标了,她早已打定主意:挣够钱就回国去做点事。张兰伺候过一大家子台湾人,在美容美发店帮过工,甚至扛过猪肉。“在餐馆打工,每天进店就有无数的事情等着你,甭想抬头,卸车扛猪肉,一扇就有上百斤。其中的辛苦常人无法体会。”, T, ^, T2 k2 v6 K
' r1 d# U. [# n/ [1 v8 c张兰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回国的日子,1991年的圣诞节快到了,她终于拿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移民纸,同时,她也挣够了2万美元。决定命运的抉择通常只在一念之间,张兰当时心里清楚:只要过完圣诞节,回国的决心就会动摇。就这样,在国外没休过一个圣诞节的张兰,没有和家里任何人商量,踏上了回程的飞机。此时,距圣诞节只有4天。这一年,张兰已经34岁。6 x3 `: Z6 P/ }0 J- O( P4 W
" ]4 @: _( X1 ^8 E/ C6 D7 D0 d选定目标% ]' ~% J" `$ l4 m" Q: H {
刚刚回国的日子,张兰也曾经茫然过、失落过,当时国内落后,和国外有天壤之别,但张兰毕竟还是那种“要做点事”的女人。掂量手里的资金量,再加上“民以食为天,这个行业总有机会”的直觉,半年后,张兰投资13万元在北京东四开了家川菜馆,名叫“阿兰酒家”。
% z4 D! N- {: j其实,张兰刚回国时并没想到开餐馆,但似乎上天冥冥中为她安排了这条道路,在国外餐馆打工已经让她耳濡目染,而张兰小时候的“苦孩子”经历也在此时派上了用场。童年时随父母下放干校,张兰放过牛插过秧,做一家人的饭更不在话下,她觉得这样的童年很宝贵,“小时候吃的苦不叫苦。”, K7 P0 r0 g7 H* l8 S3 T7 ^
阿兰酒家一开始,是张兰掌厨。还当过跑堂,当掌柜,开票,采购,什么都做。那时有个朋友要张兰做好思想准备,说干上餐饮后女人会变得很丑,因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事事要操心,而且离油烟很近,是个很辛苦的活儿。
* D" B/ H5 Z; g$ T9 C. ~; @2 k5 A- U9 U* n, x
张兰至今也总这样说,餐饮是个“勤行”,做这行就该像头老黄牛,勤勉、勤俭。身体要勤,头脑也要勤。张兰一个人跑到四川郫县,带了一帮当地的竹工上山砍竹子,用火车把13米长碗口粗的竹子运到了北京。随后,“阿兰酒家”就变成了南方的竹楼。她亲手在竹墙上画画做装饰,装修和菜品相结合让她的酒店很快有了知名度。这也算是她把开餐馆当作艺术活动的开端。' [& a6 q* t% X/ d$ Y1 u! @
商务定位( ?; M" j) M, {
) O# ^; e# S$ }# d) a5 J
到2000年,张兰已经积累了600万元的资金,但人生的瓶颈问题也随之出现了。“这就是自己的价值吗?当初放弃绿卡仅仅是要当一个饭店的老板吗?一定不是!”张兰像生活中很多到达这个阶段的人一样,在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她毅然卖掉了自己苦心经营的阿蓝酒家。
$ p! x: V. e& g& a& L8 `' C半年后,张兰有了自己的结论:“我觉得我此生的至爱还是餐饮!”0 N) l8 E8 a1 C" ]$ w2 j
5 }( E: r1 }' p1 s0 \6 c
这一次的上路,张兰决心要干大事——打造一个国际的中餐品牌。在国外的两年,张兰已深知国外人们对中餐的评价:法国大餐,中国小菜。“唐人街里的东西根本不能称之为中餐,中国餐饮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老祖宗的宝库一辈子都挖掘不完,可为什么到现在地位不高,我就要做出一个品牌来。”- f5 s' n/ ~. v$ d
进入了这个行业,张兰才发现自己是餐饮业的“虫”,干大事的决心已定,这条已钻进去的虫子就认定了一个市场空缺。当时北京的很多高档写字楼里只有粤菜餐厅,价位偏高,把很多普通白领拒之门外。多年做餐饮的经验告诉张兰,这批有强劲消费能力的人对餐厅的要求是要有舒适有格调的环境,有色香味俱全的卫生食品,而且价格要适中。
: ]! X' v. y& Z& e
; _8 L+ \" e; H张兰开始创建“俏江南”,专攻写字楼商务人群市场。当时不少人劝她,高档写字楼租金高,投资大,客源少,风险太大了。然而张兰有自己的想法:白领消费者最具理性,如果这个地方确实符合他们的口味,他们会带朋友来。“俏江南不靠大肆的广告宣传,靠的是消费者的理性选择。”" G: G" Q7 ]6 R) i* E7 O/ N0 Q
同时,定位白领市场的同时,俏江南也开始了觊觎全球商务人士的认同。首家店选址在国贸,张兰要选择一个高起点,让全球的商务人士在最快的时间之内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起名“俏江南”,意在要创建的是一个代表中国特色的国际品牌,让人一听就知道来自于中国。“很多外国人的眼中,江南的小桥流水最具中国特色,所以,我们就叫‘俏江南’”。
! N$ X. j4 X: I' l2 @* U& V; ^. @4 S! n6 i
张兰清晰地记得进国贸开首家店的不容易:没有名气、没有背景,她就把计划书做得专业漂亮,让国贸一看自己就是个行家里手,赢得信任。但就是这样,原来谈好的位置还是给了别人,最后只给了600平方米的小位置;开业后的4个月里,俏江南的收入不够支付租金和员工的工资,就这么硬挺过来,很多人开始知道国贸有个别具一格的俏江南,俏江南悄然地火了。
2 i! c0 y. V, Q/ X* D
0 Y+ @( l& p7 [
% G. E+ I/ b- a* I8 X1 V筹划上市
: H) h6 r. H3 I+ H% d7 b. X% g0 v) S& z5 i' Z( _4 f* u$ x' n: p: {: A
9 Y' ~! M# z! O! S
如今的俏江南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地有了30多家直营店,而作为一家本土餐饮企业,俏江南要在海外上市的蓝图就更加引人关注,当年的一家小餐馆到底要成多大的气候呢?8 T& p2 R. X% b/ v8 x1 v7 p( h0 l, `
在张兰的蓝图中,2008年将发展特许经营方式,再开30家加盟和直营的门店。除此之外,还将依据主业需求,收购原材料加工基地和酒厂。! x3 ^5 \! L4 X
未来两到三年时间内,俏江南集团计划让连锁餐厅在全球的数量发展到100家,同时完成俏江南集团的重组及境外上市。“与日本东京一家大规模的上市航空公司已经签约合作开店,与美国一上市公司的合作谈判也将开始,可以说2008年也将是俏江南在国际市场扩张最快的一年。”# V3 N( P- D$ m
一个小女子,一个小店,干成了国际连锁,她的秘诀确实无数人想探究。张兰对此付之一笑:“看似复杂的事情其实原因往往简单。通向宏大梦想的路就是脚踏实地地工作。”1 a {7 h% @* `- |, A
为实现连锁中餐的标准化、规范化,张兰已启动了庞大的培训计划:跟外地旅游学院挂钩、与25所大学合办俏江南班,培训服务员、厨师,然后再集中到俏江南自己的培训中心,进行军事化培训,这个培训周期要一至两年;张兰要求每道菜的选料、火候都要实现量化的标准。“要让全世界的消费者吃到的都是一个味道,如果做不到,我们就开不了世界连锁店。”
4 l" R- v0 ~. P% t1 \为了让俏江南更加规范化,张兰从麦当劳、可口可乐、宝马等国际知名公司引进了职业经理人,充实俏江南的管理队伍,学习经验,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此外,俏江南还雇佣了多名外籍留学生作为自己的市场推广人员,让他们作为拓展国际消费群体的触角伸出去。9 R1 r) i! v, C
“我要做餐饮业的路易威登,要把店开到纽约、巴黎、米兰、伦敦、瑞士、东京……我希望有路易威登的地方就有俏江南。”: b8 ]4 @) l6 W, H, A0 I& Q5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