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浅谈萧友梅先生与“国立音专”; q; d0 _+ b- q6 ]. v, J
+ {: I. U8 k* H0 O' {, x u# d6 S4 D
本文主要谈论萧友梅先生对“国立音专”所做的贡献,即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竭尽自身的全部才智和经历投入到“国立音专”的建设和管理中,并通过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独特的专业设置和独特的教学体制把国立音专建立成了当时中国的最高音乐学府,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x: v: m! K2 L2 `# r9 }8 ^- x0 E; C: S4 R# V" i+ u5 m
) r( l% Q9 i' a% H
2 }* G% v2 \; x! j" d; \
2 X; Y) {: j# R( [+ V鸦片战争以后,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在中西文化两极相逢,强烈碰撞的时期。中国正是处于时局动荡,基础薄弱,人才奇缺的年代。尤其是中国的专门音乐教育机构荒废已久,音乐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普遍不高。音乐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可有可无的“玩意儿”。要说服那些对音乐艺术并不了解且有偏见的当政者,让他们去扶持音乐教育,要使那些从未学过音乐的学生们产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甚至投身于其中,其困难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就在这个时期,萧友梅先生却执著于自己的信念,不怕困难,弃而不舍,实而不华的人格力量获得了难能可贵的成果——上海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科学校)的创建设。
8 _. \& e. r: g& @8 y+ g: A9 G2 F; {
1 }- C% B0 h, G x. Q' ^
% t D* r$ @& G
% q, T0 l6 }# W1 b3 F8 ?+ U) l( q5 f* V
- h7 {* h6 M. ^/ r' I, s
/ n; B' `8 S3 i/ h' a. Q
! e# j, t& r( _
一、萧友梅先生对“国立音专”的贡献
6 G/ K0 J/ q5 t6 [
0 l. a* I1 {3 \% i5 \2 X1 \萧友梅先生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1884年1月7日出于广东省香山县,1940年12月31日病逝。幼年在澳门开始接触西洋音乐。1901年留学日本,先后就学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攻读教育学并学钢琴和声乐。1912年10月萧友梅先生又赴德国留学,就读于莱比锡音乐学院并获得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春回国,任教育部编审员,并与杨仲子等人为北京女子高等专科学校创立音乐体育专修科,并任科主任。1923年又兼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主任。1927年11月27日到上海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1929年国立音乐院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先生任校长。 1 Y9 U/ l( \* F) s* i1 ^
' o+ [( }; Y- ]# k萧友梅先生是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办学的:经费严重短缺,而常常不能按时发放经费,学校的财政常常处于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甚至难以交纳房租。而且学校还经常搬迁,但萧友梅先生却对师生们说:“搬迁是我们学校的家常便饭, 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甚至他有时把比较大的房间全都用做教室,校长办公室就在阳台上,在栏杆上放一块玻璃挡风遮雨,如此简陋。在日本军占领上海以后,萧友梅先生还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办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萧友梅先生把“国立音专”办成了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学府,也为中国今后的音乐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 h. G# s0 o
4 ?2 U2 }7 E+ _) T详情可见一下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CwnkNYlb4tFKwknGIRZs6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