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6-6-6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母 亲
9 I6 V' u1 e7 Z/ k7 u" w
5 G* J) ^- ~! [- O4 K离开喇荣已有160天了,这是母亲今天在电话里提醒我的。可见她日日都在挂念着远方的不孝之子。
, G. L/ O w# u ]2 H
( Z1 r+ N$ [# t, X如同世上所有的母亲一样,母亲对我的成长和修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艰苦的岁月里,母亲含辛茹苦、忍辱负重,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和善良的品格。
" `' G1 S3 O o# Y) h! m) `4 u0 n9 z+ U
我两岁的时候,一次突患疾病。母亲背着高烧不退、奄奄一息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几十公里外的县城走去。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吃了多少苦,马不停蹄地走了整整两天两夜。看到昏迷不醒的我终于从死魔的嘴里逃脱出来,母亲淌满汗水的脸上才绽开了笑颜。 , y' t# U1 M( \9 t2 ]
: [0 j5 }+ s+ H4 w' w0 J* i& [$ F在我儿时的每天晚饭之后,全家人都会围着火塘,母亲就开始念诵她每日的必修课——《极乐愿文》,红红的炉火映着她年轻如花的脸庞,使我生起一种像面见度母一样的圣洁感。娓娓的颂经声仿佛来自于空行刹土,在帐篷间久久回荡……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建立了我最初对佛法的认识。直到如今,每当看到或听到《极乐愿文》的颂词,母亲念诵经文的声音就会在耳边回响。我至今尚能完整地背诵《极乐愿文》,母亲实在是功不可没。
& Y4 n' P3 [6 q$ t! }5 T8 c
# b( {9 h2 b7 }9 P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母亲还算年轻,脸色白里透红,眼睛象黑色的宝石,牙齿洁白如雪。一天,我与母亲在山上放牧,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牧草青翠欲滴,花朵五彩缤纷。我们一起捉起了迷藏,当我从花丛中找到母亲时,觉得她象仙女一般美丽。也许这印证了汉地的一句说法:“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 u9 B' F. S0 `% R5 G2 F( S
4 Y0 G& u& `4 {% m# h4 R0 V
如今,岁月的刀斧已将母亲的脸刻得沟壑纵横,两腮凹陷、牙齿脱落,脚也一瘸一拐,几近残废,整天只有拿着一根手杖挪动着沉重的身躯。如果我提起她年轻时代的卓卓风姿,谁也不会相信。岁月不饶人啊!
W' d( ]2 C4 B3 q. P
( t$ N/ [5 F; l9 t3 n: S) j z0 j2 `父母的恩德是难以估量的,佛陀在《父母恩德经》中宣说了父母的种种恩德。阿底峡尊者也说:孝敬父母与修大悲空性无别。记得曾有一位居士将此话告诉父母,令父母对佛法生起信心,因而皈依了佛门。
4 E" L$ v$ ~6 D$ v
& _8 v7 z" W% z2 L# \但藏族有一句话:“母心如水,子心如石。”母亲的心如水一般柔软,儿子的心却如石头一般坚硬。当很多人意识到父母的艰难,想孝敬时,父母已撒手人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所以,趁着父母还健在,应该好好地孝敬老人。$ U. N" k8 j8 a3 I; H
1 k+ l& H6 J" r" }3 E' @) e% k- j( j“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行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 \" D. s& p, r( X0 D P8 k
0 |) S- e! |9 M6 @4 M$ f其实,对母亲最大的报答莫过于令其学佛,诚信三宝。令我安慰的是,母亲虔信佛法,并已出家,这也算是我略尽的孝道吧。
; A8 ]" E$ u, \$ h# w
! h" ?' _7 M( @3 d" w8 ?/ R& }母亲,不要牵挂您这个不孝之子。您好好念佛,祈祷三宝,我病好了会尽快回来的。
) _' e* D! A* g% S. Z1 ?; G$ n$ W0 j# ^# H E5 k. O3 V
, b3 E2 v, }+ ~3 _# s8 h J+ L壬午年二月初四
1 ]2 E! N. ]9 S 2002年3月18日 * n; |3 G( n( X0 ]9 j
《旅途脚印》--索达吉堪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