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40)  鸡蛋( 0)
|
哈哈! 终于有人和我想法一致了。老奸巨猾的家伙。
9 Y$ Y% ?& ]! [2 m1 m$ q4 Z$ g$ n! w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6/23/4364542.html3 _0 p* H) O: O" x
; [& v; o3 d3 _7 J在中国住中国纳税人付出的1000多万人民币的带电梯的二层别墅,在美国他的房子也只有100万美元(600多万人民币)。每年中国纳税人还要为他的高级消费付出几百万人民币。游山玩水,到处宣扬他的不伦恋。
( D3 I7 R/ U' q: s- F, e' U
% q2 E; W6 h. u& `) ~& d“杨振宁对美国的贡献远远大于中国。这位美籍人,效忠于美,服务于美,带着诺贝尔的荣耀,晚年回到中国,吃住行尽享在美国不曾有的待遇,回赠中国人的,是一针针的麻醉剂”。1 L; i6 E! a1 j! }- J
* A1 k- h+ Y. y* n ~2 h3 L8 q 清华学生怒批杨振宁: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1 Q5 Y; B I; c. D! |- m- z7 \, M2 G6 y2 H
杨振宁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幸运地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作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他这样一语蔽之,掩盖了其言下之意,没有像邓稼先、钱学森等人冒死回国,是自己的幸运,因为这样才不会在国内艰苦的环境中早早过世,为祖国付出毕生精力而无法享受国家的富强所提供的优越条件和上帝最后的礼物。' r; e% o! P4 P
) d- e: m4 ~2 d" @4 T$ C 关于杨振宁为什么不回国,杨先生的回答是: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赴海外求学,都是学成即回国。可是当我拿到博士学位之时,韩战爆发,美国不允许理工科博士回国,因此滞留在美国。而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的回答是因为他所持的中华民国护照在出国旅游签证时非常不方便,所以加入美国国籍。% I- P; v, t1 j- h; t* q/ w
(一)杨振宁谎话连篇2 C D7 G5 L; s. }, @3 C
( }- Y4 x: ~0 D u S
杨振宁说:“在我以前的一些中国留学生,绝大部分都回来了的,所以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当时就想是去那儿学成归国。可是我在做博士后的时候,杜鲁门总统就下了一道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我留在美国了。”
W2 w* g6 h4 G3 H% G
- ^0 r) b5 c. C也许此时,作为掌握世界先进物理科学技术的顶尖科学家,留在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是一种“幸运”有一整套科研环境让其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也有优越的环境,在杨振宁七八年后获得诺贝尔奖即可拿到普林斯顿50万美元的年薪,可是杨振宁有没有想到,为什么美国在六十年代给他媲美国际巨星的待遇?为什么有同时赴美留学的钱学森与美国抗争一年零六个月,历经美国的软禁折磨直到周恩来用朝鲜战争的十名美国战俘把他换回国?为什么同样博士学位的邓稼先不顾当时禁止理工科博士回国的禁令一定要回国为国家完成原子弹研究的事业?没有这些掌握国际先进科研技术的学者回来为国家打下国防科技、核工业的基础,中国现在有杨振宁得以享受的环境吗?1 o, v3 u! I, m& i/ U/ b# J, Z6 N
: d& p+ g% I! y' X, o g, M; f
杨振宁回避并忽略了之前同一批出国留学人员的贡献,大大炫耀吹嘘自己在美的成就,并鼓励下一代科研人员走这种“有利于自己人生的选择”。对于祖国的认同因为国家的护照出国旅游不方便就抛弃了,他还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宣扬自己的成就,更细致入微的比较和自己合作过的科学家在自己的科研成果中的投入,影射李政道是那种作出30%的贡献,一定要说自己有70%功劳的那种人。
" B: C+ g8 e9 b(二)杨振宁贪婪无耻。
* \- M+ k9 `- o+ d# h% H: V2 ]# C4 W& ]/ h5 q$ z
80年代、90年代初,国内还很穷的时候,他不回国,21世纪中国大学都变富了,待遇提高了,他也老得不行了,他才想起来自己很“爱国”,自己血液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简直天大的笑话!
% N( t. z4 m1 `& H7 Q
1 q+ e& Y6 `7 c9 A# V! i8 [ s: d 为了抬高自己规范场的地位,把和自己合作的米尔斯教授说成是所在的俄亥俄大学五十年来所有科学上的论文,无论生物、数学、化学、还是其它物理学成就,都没有米尔斯教授和自己发表的这篇论文重要。* U: h0 I. M4 O! x ]+ P
. j5 S0 E$ \7 X1 u
以此类推,从来没有培育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清华大学,这一百多年来所有科研方面的成就,恐怕也没有杨振宁任何一篇小文章的贡献,所以,他选择80几岁后回国养老,让科研落后的中国见识一下国际级大师,也就怪不得顶着国人这么大的质疑,迎娶一位离婚在职研究生,因为以他所作出的贡献和人生抉择的成功判断,在任何时候都要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老年回国养老的杨振宁,不选择年轻女人,还能作出什么体现其人生精明的判断和价值的呢?8 u! v" | P$ a$ m- Q
# L/ |5 r$ `8 A- }6 B 杨振宁这种回避重点的说法,在主持人挖掘71年回国听到邓稼先说原子弹是完全靠中国人自己研究做出来的成果时,杨振宁为什么落泪的原因,是否因为自己的祖国能作出这样自豪的成就,而作为搞这一行、没有为国家尽一份力的遗憾?或是这项研究居然由自己的朋友、童年一起成长一起留学的邓稼先完成,而感到懊悔呢?杨振宁的回答是很多种感情参杂在一起,不是仅仅因为一种原因才止不住落泪。5 H D. O% t+ Q
对于杨振宁这种和李政道争执了半个世纪的科学家,他怎么会不在意国家关键性的科研成就有没有自己的参与呢?可是作为因为旅游签证不方便就把自己的国籍放弃的一位所谓,他来讲爱国,恐怕台独分子都要耻笑,试问台湾两千四百万同胞有多少人美籍华人因为世界上只有二十个国家承诺中华民国,而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出现签证麻烦而放弃自己的中华民国国籍?杨振宁现在还用这个理由出来搪塞,是不是提醒国外留学人员,当你的中国护照不好用,赶快换一本美国的吧,管他爱国不爱国“有利于自己”才是优先考量。
5 \# U: w5 `1 |" G' P' o$ X( Z1 N/ f, K8 d+ N
可是在今天清华园的这次访问中,我觉得很多东西扭曲了。通过暧昧与一脸微笑的王志,他所想讲又不敢直接讲的那些提问,通过杨振宁得意与自我炫耀的种种做法,通过一旁满足与欣喜地参与录影的翁帆,我只能说,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观念冲击真的太大了,大到半个世纪前不顾一切回国奉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牺牲都得重新定义与思考了。也许通过这次的提问,杨振宁会回忆起当年他所做出的选择,当年听到老朋友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研究出来的事实那种震撼。可是今天他的选择、清华的选择、翁帆的选择、都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 C7 N8 B4 j. z4 t7 G! d7 ?( M0 r- _
更确切的定义是:这是一位80多岁还回国养老享受国家特殊照顾的伟大美籍华人,他身边是他晚年上帝所赐与的最后一个礼物,而这个礼物现在也属于美国。他在中国住的是超过一千万人民币的别墅,每年还要消费中国纳税人的钱几百万。清华所做出的巨大投入是为这一对美籍华人在中国的价值宣扬作全面背书。杨振宁对中国最大的价值体现是其一生在任何时候都做出对的选择——当然是对他自己。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翁帆,28岁嫁给82岁美籍华人的年轻女子。这恐怕是中国社会本年度最有社会价值判断的选择了。而今晚,杨振宁为这一价值认定,作最完美的解释。' } l+ m! N9 V; X) t4 W" H
(三)杨振宁的人格:厚颜无耻!
6 J+ P) c) h8 P$ k6 ?; h
* x, h7 D3 p) M$ N7 O/ Q, |. w& ~ 一个人要想在这样一个清浊混杂的社会里干干净净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还能奉献全身心于自己的事业,且能取得伟大的成果,则更难。- g+ a( J0 L, Q q9 h" B
4 |7 Z1 l) b. I5 C4 k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干干净净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又是一个将整个身心奉献于自己的事业的人,因此赢得人们的崇敬;他更是一个成就丰功伟绩的人,因此使人们由衷地钦佩和敬仰。" h* m: P7 Z( X2 o! ]
; y0 `4 }& C7 b5 J- F- A
扬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扬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 [! v: t5 x g(四)杨振宁为中国作了什么“贡献”?7 e2 `$ c: q8 |3 c8 m, V4 n1 w5 C
) m# w9 `+ G P3 S5 `0 z
杨振宁自己也总结说,想来想去,自己对于中国的贡献,顶多也就是自己和李政道是华人第一次得诺贝尔奖,从而改变了中国人认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大家看看,这就是杨振宁对他很“爱”的祖国的最大贡献!
( g) G2 g6 y! ?4 M
6 s; M) x9 [ W1 U! z: M( z4 z* N5 k% f: O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f/ j! C8 e( P# d
' ^# x& b( Z2 l) Y9 q; j1 Q 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
* C8 p t9 Q' N9 o# X5 Y+ B% b& M
1 K2 Q" W% u0 s4 H8 B (五)杨振宁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R" l ] h" E, t; g9 H
. r: z( r' J0 T7 `/ }不忠:杨振宁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父亲劝说也无效,不肯归国效力。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5 h+ c- T: ^5 p; k
Z6 R( r3 b- t# _( e8 U& ^不孝:加入美国籍,为此事杨的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他,是为不孝。+ E: q( ^( `" s' S' F8 s
; B" b9 x: ?$ o/ `: k1 ^$ H( v; ^
不仁:在祖国富强时,又在与某名牌大学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国颐养天年,自从回国以来,东走走、西逛逛,忙着走穴炒作,不愿踏踏实实做工作。
2 U: J) p$ T0 y' t+ X7 P
' [" F+ i' L2 i% @3 m6 h 不义:窃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诺贝尔奖,还倚老卖老在李政道之前去领奖,并出书丑化李政道;杜夫人刚刚过世,大一的基础物理刚开课不到半个学期,就一心想着上帝的最后一个礼物... U3 Q. Y4 b$ I' @ Z
% M) U/ W# n I4 f想想学位毕业7天,不顾美国阻挠毅然回国的邓稼先,为中国的国防核工业呕心沥血,年仅52岁因放射性影响身患癌症去世。
3 c! q2 k, b/ d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国,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后来成为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和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骨干;1982年当我国高能物理事业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他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的BEPC方案,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在c-τ物理研究能区唯一的高亮度电子对撞机,并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结果。$ k8 v5 W7 F( M! p; X- [
: M4 v' B) |% p6 m/ z. ` 想想刚刚过世的陈省身先生,生活俭朴、出钱出力、培养弟子、呕心沥血,一心祖国科学事业,真泰山北斗。身为科学家,应当规范言行,树学人之楷模;
/ \) v4 ]6 h6 U2 t
$ Z' w2 Z: ^* Y$ A 从一些以往的传记回忆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杨在人品上不及李政道,也不及大多数解放初回国的科学家。理由:从年龄上看,李比杨年轻而同时获奖,可以推知李更有创造力,而杨此后却经常纠缠于论文署名的事情,从中国社会传统可以知道,大概杨年长处于领导地位,而具体的事情大部分由李来完成(很难想象李不干什么事却去抢年长又干许多事的杨的功劳),奥本海默也调和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