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4-10-7 22:15 编辑 . e$ O0 Q# u$ f* W, e% t) g
0 X% g1 W) s" ^0 S# O 《论语集注》原文
* t! g) [' h. M2 U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d! J5 M; r& O5 T
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
7 H5 b, M9 A' k5 b# T! a z 如此解释,通常被那些不自信心的统治者或王朝所采用。因为,他们力推“愚民政策”。4 \% u- h: L$ k) u
: q+ B. w! L y 不过另一种说法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百姓愿意做、能够做、已经在做一些事,就应当放手让他们去做,也就是“顺水推舟”、“顺势而为”;如若百姓不知、不会、不能做的事,而又是改革创新的事,也是势所必然要做的事,则应当引导、指教、教会他们怎么做,由此而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N ~2 D7 Y/ V, @2 L 4 L/ z' z, u/ x; M0 s
本人赞同第二种说法。孔子的胸襟是无比宽广的,他的一个思想就是“有教无类”,而第一种解释明显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与孔子的一贯表现不协调。
" i4 I" T; O Y( l9 W9 E 这是政权初兴之时,生机勃发的统治者,自信满满的解读和宣言。/ O, b3 V8 R+ l9 d9 B
孔子是一惯倡导“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不是随波逐流的御用文人,他的胸襟和所作所为,只有第二种解释,才能体现圣人的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