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005)  鸡蛋( 11)
|
# T. p3 x( @$ ~, L- ?
很多华人老人难适应美国
3 p1 o% y7 b4 j/ B , {( {# D1 Q* ~: X0 b' x9 M' {+ y
儿女很近 幸福很远& o, @$ H- ^, v1 G9 r/ y
5 [7 G% b' [4 z, ~; i2 B
当地时间19日,在纽约街头闯红灯时,一名84岁华人老人与警察发生冲突而致头破血流。不久前,一名天津老人在刺死自己的儿媳后自杀身亡。这两位老人的悲剧足以让我们对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
1 y. y; E/ q2 V) A - T, z% E4 S8 B
近年来,许多中国老人漂洋过海到美国投靠子女,但扑面而来的是文化差异、语言壁垒、经济压力以及家庭纠纷。这个孤寂的群体,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不同的异乡漂泊之路。
7 |8 V( j- E7 Y- D* Q
' f" C, u+ R! @7 C' I$ y% z* J 入“发财团”9 N& b# _ q5 K1 h
5 W$ Q( M& p; w0 \ 有时捡破烂$ F5 N* i$ h i# z! P" H
; w0 `4 |7 J8 W5 a
已年过八旬的华人李老太家住纽约法拉盛,她每天必做的工作就是和老伴儿一起去赌场吃顿免费午餐,顺便赚点小钱,然后再搭乘“发财团巴士”回法拉盛。
W2 j4 {8 G$ s: Z
% ?+ W! _# e$ P' H& K7 C# I在美国《侨报》做过3年记者的张凯告诉记者,“发财团”已成为华裔老人的“另类美国生活”。原来,美国不少赌场为开发客源、增加人气,通过华人旅行社专门招揽华裔客人。为吸引这些年长者,赌场不仅提供接送服务,还提供免费饮料及午餐,并且提供赌资。虽然要忍受往返两三个小时的舟车劳顿,还要花好几个小时 “坐班”,但一个月能挣六七百美元现金。. k" ~. g- ~/ y, c$ v! y0 T% h6 D
/ h: m) S; ]7 a* J! x
张凯解释说,在法拉盛,大约有60%的华裔老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些老人无儿无女、单身家庭、身体残疾等;有的则是爱子心切,被儿女骗得身无分文。虽然美国也为老人提供各种福利待遇,但很多华裔老人特别是新移民老人却很难申请得到。即使“幸运地”申请到,一个月的生活补助金也仅有400美元到600美元不等。7 s/ N% Z5 ?) M3 a* Z/ O
1 y: ?1 F6 I, H) {1 ]8 n
所谓“穷则思变”,很多老人不得不开源节流。来自广东台山的唐老太住在旧金山唐人街,她现在基本靠社区组织派发的免费食物过日子。她每天四处打听免费食物派发点,只要腿脚听使唤就去排队领食物。2 S5 N' ?$ Q! d- v" |5 C/ \% t
/ E+ n' @$ i0 P9 S" z
另外,迫于生计,许多华裔老人甚至干起了捡垃圾的活儿。在法拉盛,记者就见到不少华裔老人在捡拾那些可回收的瓶罐。, h7 K5 T$ {6 s
% w- P( \; L+ P1 Z! E3 F7 o
有人住蜗居
: G+ G; f0 Y3 h8 A0 `9 s! ]
: f. I) o3 A2 G 有人睡地板: d6 ?( ^; x/ K
5 I( m/ R2 m; c. M0 d7 `
很多人以为在美国就能住花园洋房,但对很多华裔老人来说,蜗居也成了奢望。很多华裔老人用月收入的35%来付房租,有的还需要支付高额的水电煤气等费用。
6 X- Q7 G' \; ^9 G# n& { % q( h4 g/ a1 \. w% D j2 U N2 c
在旧金山,许多华裔老人都蜗居在唐人街上狭小的散房内,独居的何姨是当中的一员。在一所名为“泰平旅店”的寓所内,记者拜访了何姨。何姨来自广州,在唐人街生活了27年。她曾在一家餐馆打工,她的好手艺为老板赢得不少回头客。但自从10年前因工伤赋闲在家后,何姨搬到了这里的散房居住。如今,她每月的收入来自伤残补贴,大约800美元,但房租就占去600多美元。记者看到,床头摆满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房间内几无下脚之地。
3 i0 F' F6 D3 l' j6 Z5 p& ^- J# R. s
F# _+ v2 h6 ~! Y, F今年65岁的孙老先生也在为住所伤神。他在福建原本有很大很不错的房子,一年前被儿子接到纽约居住。因家中居住环境狭小拥挤,只能天天睡客厅地板。并不是儿女不孝敬,只是目前儿女都处在打拼阶段,收入有限,所以一家三代只租住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2 p. B. u: x3 s' R% u: r8 W
6 K( \$ B' Y* N( w6 B
今年60出头的东北老人老徐似乎要成功一些。他在多年前花10万美元买了一套一居室房子,但每月要交近900美元地税,而同样面积的房子租金也不过1000多美元。为应付各种费用,老徐每天不得不干10多个小时的活儿。3 J( n4 `- p: [9 {' `4 E
$ y& n( \! d( C- m+ i6 f$ T" \
心灵空虚
) v2 p: O H Z- J8 o; ^ 9 ?$ }. `: H/ Q) N$ p
子女上班 度日如年. i& y- w% Y: u- y$ z
) l# T5 h6 X- x- h$ k9 H7 z3 U5 x
对于华裔老人来说,语言是他们融入美国社会最大的障碍,许多老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唐人街。由于紧张的工作节奏,子女也无暇陪着父母。华裔老人内心深处十分空虚寂寞。
9 Z$ c, J' |2 G. D; W2 R% r
: U# L1 ], r, \ Z. x) m' p来自广州的张老太太今年70多岁,她和老公退休之后就被儿子接到美国。每天除了看中文电视就是打扫卫生,几乎没有别的娱乐活动。小区里白天静悄悄的,每当有汽车经过,他们都会下意识地往窗外看去,尤其是下午孙子、孙女快要放学回家和儿子儿媳快要下班回来时,他们等待的心情更加急迫。但在回家之后,孩子们又各自忙碌,真正能和他们坐在一起说说话的时间并不多。日复一日,老两口心里有说不出的寂寞。9 v$ ]' x1 l8 ~' ?& z
) z- i6 |- K% w而对于那些失去老伴独自赴美的老人来说,日子更难熬。来自中国大陆的赵老先生就要随着女儿在纽约长岛买房定居了。这里景色优美,但几乎与世隔绝。平时女儿上班后,家里只剩下赵老先生一个人。他常常把屋子收拾了两遍还感到无事可做,只好看着日出日落。
/ l2 D+ L+ F/ Z; K & m# L8 ~0 M6 m
一对来自武汉的老年父母表示,他们中年时千辛万苦存钱送孩子出国留学,孩子离开将近10年之后,头发已花白的老两口才终于踏上了美国领土。“在美国100天,真正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大概加起来不超过1周。”2 y- Z; A1 b$ z( ?
0 e+ D0 p/ Q+ V1 J) S5 b8 _- C7 |
东方孝道 土崩瓦解
& H+ c8 g' d0 ?' U' s6 o/ M0 [+ `
8 G* }% k a* G) O1 h; @* X一些华人子女已经西化,他们会帮助父母申请社会的补助金或者将父母安顿进老人公寓。但对于一些有着“养儿防老”观念的老人来说,却有着被遗弃的感觉。" j- c9 g- b( I6 {
7 l5 l* ^* K' d& i; N
沈女士住在洛杉矶,她的车有一次在超市停车场被一辆本田车刮到。就在她向肇事的华裔老人索要保单的时候,老人家竟“咕咚”一声倒在地上哀求道:“我已经 80多岁,如果保险公司知道我出车祸,就不会让我再开车出来买东西了。”沈女士问道:“你这么大岁数了,干吗还自己开车出来?为什么不让儿子帮你?”“别提他们了,两个儿子从来都不看我。否则,我这老胳膊老腿的还用得着自己出来吗?”听了老人一席话,沈女士于心不忍,这场车祸就不了了之了。
$ J% ^! U# J X e F4 A / `8 e6 o- L+ B6 Q# R
上海老陈夫妇是上世纪80年代移居美国,如今子女独立。但子女的不孝带给他们的是无限痛苦。女儿没有房子,逼父母把房子“卖”给她,把父母赶到车库居住,连个烧饭的地方都没有。每逢过节,女儿一家喜气洋洋,大吃大喝,却连一碗馄饨都不送给二老吃。许多老人用毕生积蓄给子女买房,却被要求支付房租,生活很是凄惨。
9 Y7 y0 r T" _0 |- Q. L
5 t3 o% g& {3 P, f- ^有些老人甚至遭遇子女的家暴,住在法拉盛的林老太由于没能及时弯腰捡起“一枚硬币”逗孙子开心,被一把揪住其衣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林老太想搬出去却无法承担房租,想回国也没钱买机票。
9 b: ?3 p" {. s* g
- H" R' s' D$ C& f9 N纽约大学社会工作学教授卢又华博士指出,中国的传统孝道在美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老人会发现,早年赴美的子女已经变得“不中不西”,孙辈们已是美国人,“子女们要求父母做出改变,以适应美国社会”。$ k! \/ E/ u% M" \& c
7 B4 v6 Q' Y4 [1 S1 X0 Q- j
严重后果3 P2 X7 o; [3 i$ G. Z, G6 Z
! B4 H; V U5 N: w! n) L/ n' q" J因住不惯美国* i# ?! Z D; I7 e8 h
; j2 k5 v6 I- S. A% s6 t
华裔老人自杀0 I( N. w3 _5 r* m4 @( M& |
8 \( r" W& Y2 z- Z/ g+ S
在众多压力下,沉默的华裔老人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记者在旧金山采访时获悉,2012年2月,一名华裔老人在赴美探亲一个月后就自杀。据称,老人在事发前曾向家人表示“住不惯美国”。& N8 P* l8 q+ ^7 ?( q ]' I6 V
3 x, {/ y \, c5 _) v
美国帕洛阿图大学副教授朱贲靓去年的调查指出,因为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身处异国的文化语言挑战,华裔老人极易心里苦闷与忧郁,产生自杀念头及实际自杀率较其他族裔要高。其中,每100名华裔老人就有15人始终有自杀念头。
' S; y" }( \' N( {- b2 q2 W
5 u+ T- g4 l# Z1 i3 {7 s' Q9 W$ r在造成自杀的原因方面,华裔老人如果体弱多病以及只能操单一母语,特别容易产生孤立与轻生自杀念头。朱贲靓指出,与家庭之间的疏离逐渐成为自杀率年年升高的主因。有孩子的地方就是家,“我们不在乎粗茶淡饭,只求能跟孩子多待一会”。但不少华人父母表示,即便这么低的要求,在美国也属奢华。6 z3 K2 r; k* m% b- g5 j( J
, R+ p+ i& O3 J( s3 A' y3 P# f
调查指出,华裔老人面对压力时往往埋在心中,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结果造成更严重的忧郁症状。由于家人的冷淡不关心,使老人失去自尊,心里总想不愿成为家人负担,于是产生一了百了念头。" v$ C* Q* [9 K1 _6 E! e
Y- a* B! X# @, _; v
子女支招
N) ~" K% M6 j8 @( A3 G
0 u) o5 {. |3 w' D: O0 s对于老年移民来说,子女是他们留在美国生活的最大动力。对如何适应美国子女有何建议?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他们讲述了年轻人的方法。
8 J5 `* o ? z( E* t S ' z; G( s! E5 I! P$ u( [ Q- |' i
不会说英语$ K! n" c) v! z1 x; v, j, |8 C2 M, Y
1 [# ?# T: F! q; z# C
也勇于交流
4 j2 s D/ y0 ^' I, a2 {) s
7 W9 D! \$ a7 Q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吕小姐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生活已超过10年。她的父母生活在国内,由于不舍得离开家乡,两个老人只是偶尔到美国去探望女儿一家。
& O& h+ d8 [& r/ g / s5 x7 w* O, n; v% t
吕小姐介绍,家里两位老人每次探亲大概都会在美国停留半年。得益于二老乐观开朗的性格,父母基本上没遇到什么难题。7 Q9 ?3 N; u% U# E2 f) B$ w2 q
0 {% h% m+ f: b( U; |& B
她说:“能否融入最主要还是要看人的性格。像我父母还是较适应,因为他们性格不是特别挑剔,也比较爱社交,对美国文化有包容的态度,即使不会英语也敢和美国人交流。这样的性格对环境适应比较强。”吕小姐说,“我也就是在他们刚来不久时带着他们四处转转,给他们办个公交卡,然后两位老人手里拿个GPS的地图、一张公交卡,就自己乘车四处转了。”
D6 U. ]5 y' U2 z9 b1 ~3 f3 g - b' V9 e1 u' U. C& I& h2 R; H
多开拓渠道( Q+ Q+ w' g! o$ g8 E7 [5 H
3 w3 y; B( _0 }* J& S( `# m6 w
认识新朋友
- ~7 ?9 C( G$ y$ e7 b s# e
% x9 a- o+ T0 _9 c在美国匹茨堡工作的黄先生打算把父母接到美国居住。虽然父母根本不懂英文,但他有信心帮助父母在当地交到新朋友。5 D2 c0 P$ I& R
# f( V3 f' ^9 \7 I. `+ w l
就黄先生的经验,社区图书馆和华人教会是想要定居美国的中国老人两个必去的地方。黄先生介绍,在匹茨堡,基本上每个社区都有社区图书馆,提供许多免费的活动,像为外国人而设的英语角、瑜伽、画画、跳舞等,通过这些活动父母可以认识一些热情的美国老人。$ r1 Y: H; o& H' c8 B z
8 z0 L' u+ F% s7 L g, J
而华人教会则是结识在美中国人的最佳场所。“美国的华人教会分布十分广泛,乡村和城市都有,而且是开放式的,不管你信不信,都欢迎你去参加。”他说,“那里聚集了许多中国人,父母要认识新朋友不难。”: R8 z4 _5 q. n( T( {
/ l0 [/ _2 u- ]9 y8 p7 u( H3 s
除此之外,在美国的华人越来越多,子女在美国基本上都有一个华人朋友圈。黄先生认为,只要多把父母带到朋友家做客,久而久之,“几对老人在一起也可以打一圈麻将了”。% U# _. f" D% c1 ^% t
# l. M$ w2 @! d* H
“如果子女是生活在美国的大学区,那父母更加不用担心了,像匹茨堡的中国留学生就很多,聚居在一个区域,很多父母都会过来帮忙带孩子或探望,公车上都是中国人,不愁交不到朋友。”他说。/ l# p& V9 U6 u6 V' M8 x) O
: `- n$ t5 Y' n+ n2 k: z! @' r
找“语言交换”. d' Z3 r ~% t% ~+ E
7 ~, H3 y# s* v" A i# {
到大学去深造- g7 X' l# z2 D7 ?4 I$ l; p* h O
. X( B1 z3 Q! o; L; `* O
来自广州的陈小姐去年将父母接到美国与她团聚,打算定居美国。虽然二老对学习英语十分不上心,但陈小姐认为,要让父母可以比较独立地在美国生活,掌握基本的英语会话必不可少。 o5 G" o. ?2 w8 Q: ]' o
7 H. F4 `6 v _" a9 ]' F% F为帮助父母学习英语,陈小姐下了不少功夫,最近她就为两个老人找到一个“语言交换”项目。陈小姐说,要找到能和父母配对的“语言伴侣”不难。华人学校是华裔在中小学阶段学汉语的途径,许多第二代移民不会讲中文却很愿学,陈小姐父母就教他们中文,他们则教英文作为交换。6 ^9 M7 [/ A7 r; e
4 N4 U# n- M/ N! t0 t除了“语言交换”,美国政府的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机构也会开设一些学习英文项目。很多美国大学生会应聘去做志愿者,因此费用很低。; s8 g. K" Q( [9 Q
) D2 t' p! @& [/ Z4 U' \9 j陈小姐还建议,如果父母上过大学,年纪也不大,那完全可以鼓励父母继续“深造”,“上学绝对是融入美国最好的方式。”她说:“朋友的母亲曾是一名大学教师,50岁时为了子女来到美国生活。当时她选择读语言学的硕士,毕业到现在一直担任一个中美交流项目的负责人,现在的事业比女儿还要成功。”
. y3 D, h, [ d & R3 U( [+ Z. ~8 g. [3 z" [, n5 Z. {
" ~3 S* _* \; A. ^5 C+ N: F" ~
# P& L. U: h/ p6 x* D. o# @
% i% z5 g" C; x% A) W3 H
1 r3 \6 K6 Q/ B2 L) h( Q0 g: q( `2 Z1 k |
- E" Z, C) ]5 y0 p
. ?; K G: V' `4 J, G7 Z( h
2 p( f H1 N) k- @: G2 I$ N6 {* }. X0 z
0 ]% H, y; j' a7 ?$ E6 f
; a' P! l% a8 k) q. B补充内容 (2014-1-26 08:34):3 {. q; F4 S% T$ G2 n8 h( `
thank 太子 |
鲜花鸡蛋北上太子 在2014-1-26 05:34 送朵鲜花 并说:主题深刻 震人发聩!玛丽是理性的敏锐的现实的!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