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年逾稀
: f- ^$ K( e! ^
5 h( t% `# N" L% o; _最近,一个加中重大能源合作项目协议震惊世界: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和加拿大石油生产商尼克森公司(NEXEN)今年7月23日宣布达成协议,中海油将以每股27.5美元的价格收购尼克森所有流通中的普通股,收购规模高达151亿美元。如果收购成功,它将是加拿大有史以来第二大被外国并购的油气公司。同时也将成为中国企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 加拿大《环球邮报》7月24日发表的社论称:这显示出中国日益增长的投资具有改变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它将有助于将卡尔加里变成中国在西半球的能源投资中心。
4 ]% l5 W* E5 q% @2 f
* F9 e7 m1 r+ t3 H% C总部位于卡尔加里的尼克森公司是加拿大第6大油气生产商,同时是一家独立的全球性能源公司,在多伦多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尼克森拥有9亿桶油当量证实储量;同时还拥有以加国油砂为主的56亿桶油当量的潜在资源量。不过,8年来尼克森公司在阿尔伯塔省北部投资60亿美元建设的“长湖油砂项目”因地质条件不佳而屡屡受挫,至今未能达到其设计生产能力的一半。这是尼克森急于寻找买家的一大主因。此项收购所需资金来自于中海油的现有资金和外部融资。该收购价格比尼克森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 2012 年 7 月 20 日的收盘价溢价 61% ,该交易预计在 2012 年第4季度完成,不过尚待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中海油表示,通过收购尼克森,将进一步拓展其海外业务及资源储备。据了解,尼克森公司分布在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墨西哥湾和尼日利亚海上等全球最主要产区的资产中包含了常规油气、油砂以及页岩气资源。 2 D& m; ^# Q) n- f8 p: I* ~
/ \( j. E7 t" z8 y1 ?: D1 D! S+ ]
% Q# F7 h0 X; K- W2 \. X- C
0 d7 k, l6 y. t9 B' K" p中海油首席执行官李凡荣给出了几项承诺: 一是继续将卡尔加里作为其北美洲和中美洲的总部不变;二是将留用尼克森现有的管理团队及员工;三是通过向尼克森位于加拿大和其他地区的国际资产投入资金,加强尼克森现有资本支出计划;继续推进尼克森颇受好评的涉及原住民及当地社区的项目等。这有利于加拿大经济与民生发展。加国《环球邮报》7月25日报道,加国工业部长克里斯琴,泊拉迪斯认为:现在说并购成功为时尚早,需要测试,审核,有必须考虑的标准。中海油提出现金收购尼克森申请是“友善收购”,将给股东溢价 60%。
+ c2 y0 _1 f" P$ C( }& ]& J# q; G1 S a! s
2 |' \- F! V5 b) v可见此项目涉及政府议会审批通过等复杂程序。虽说双方公司都较乐观 ,但实际上麻烦还不少:2005年美国国会以“存在安全问题”为由,阻止中海油收购美国大型油企优尼科公司。此次美国政府会不会干涉?加国能否坚持摆脱美国干涉?尚待观察。& i9 R" H! F, U. R& u* q4 {2 f# [
" g# S4 |4 a. ^* e x$ W* m' _
加拿大拥有全球最大的油砂储量,油砂日产原油量100万桶。已探明可开采储量3150亿桶,仅次于沙特,委内瑞拉,居世界第3位。以往70%石油,56%天然气出口美国。如今美国经济衰退,短期难以复苏,必须另找新伙伴补充空缺。中国是世界最大新兴经济体,汽车产销量连续3年居世界第1位,能源需求量很大。中国2010年石油消耗量4.6亿吨,55%靠进口。预计2020年消耗石油6-7亿吨,2012后年均需求量增长3000万吨。加中能源合作可谓“黄金搭档”,中国是加拿大长远可靠的合作伙伴。2009年以来两国领导互访,化解矛盾密切关系,大大促进加中能源合作发展, 近两年内中国已在加投姿150亿美元。如这次协议成功,将增长为310亿美元。这说明加国领导有战略眼光。中国能源投资大力进军北美有其战略考虑:原先重点在中东,但中东局势动荡不稳定,利比亚和苏丹动荡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失。北美比较稳定,其能源丰富可视为第二个“中东”。当然,中南美也不错(中国已在中南美4国投资)。
' ]0 E# f! h: J
4 |0 w A) H' a& ] T# ^' K
: N) d4 C f5 n7 J# |
2 M: k q- n" V( p! Q% W9 C在加拿大国际贸易史中,历来绝大多数资源和产品出口美国。在1999年出口美国占出口总额86%。进入新世纪随着美国经济衰落而大幅下滑,2010年已降为73%(下降15.1%)。加拿大联邦政府决心改变贸易格局,以中国为代表的快速发展新兴经济体成为首选目标。加中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符合加拿大国家利益,也给广大加国华人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加国150万华人是推动加中友好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期盼:加中两国世代友好,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相互学习,互利双赢的典范!, j0 b. B! Z7 n* k1 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