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亮灯
- n' G1 [0 a. |
2 T* p: x* ]7 D! u" q笑猴是我的朋友,她知道我写了很多文章帮助大家了解加拿大,于是向我讲述了她亲历的事,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加拿大的一个侧面。下面就是笑猴的讲述,我帮她记录下来的。 2 x# y! R) L0 j7 a. Z7 l
( E/ G- `& x# Y: I
我的叔叔全家移民加拿大有30多年了。叔叔的三个子女都已先后成家,全家人现在都生活在温哥华。叔叔患糖尿病和高血压很多年了,最后转为肝硬化,腹水,肝功能已基本丧失,因此需住进医院治疗。我和我的堂兄妹一起,经常去医院探望,从而对加拿大生老病死中最后三项有了一些了解。
' |/ k% |2 X* t* M. [9 l q P) L1 w1 k8 f t' `
一. 住院
$ k- l: Z, e8 S8 F9 x0 \/ V在加拿大住院全是免费的,包括吃饭,护理,医药,各项检查,手术等等。但也正因为如此全面的待遇,对需住院的病人,医院会严格控制。就说生小孩吧,如果是正常产,也只能住院一天,第二天就回家恢复休养了(动手术的除外)。所以,叔叔第一次住院时,病情稳定后就从医院回到家里住了。 : [! h/ v$ W, W m0 C' M
i/ I8 H. H; k! V
( g0 ?) |% E' t. n0 T8 W& S$ I( W! j
' ^- e, s. {6 e. ?9 i, h! }
叔叔是独自一人居住的,叔叔有三个子女,都有正式工作,家里没有闲人。按说儿女在身边,请假在家里照顾老人,也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因为按中国的传统思维,儿女照顾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加拿大的有关部门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子女上班工作,是在为国家纳税作贡献,加国劳动力本来就稀缺,不能让纳税人放下工作去照顾老人。所以,政府就安排了护理人员,定时上门给叔叔洗澡,安排每天的中饭。早晚再由他的子女安排。这都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家属协商来确定的。
! L" Q1 V0 ^( e, y$ l" x# L
: v- n+ e+ I N$ o8 r 7 }. A4 Y7 c- }: }) m3 Z+ p# \6 J
; x! B0 @0 a$ P- A$ C# {' e
' f( Q3 y$ u: e$ c/ ^) |" R
, c% i( p. ^8 e* B后来由于病情发展,叔叔再次入医院。叔叔得的病家属早知道治不好了。但他本人并不知道,所以病情稍微稳定一点就想回家,但医生怕他回家会摔跤,不敢签这个字。就与家属商量,想安排他去养老院,因那里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可以对病人全方位的照顾。可叔叔不太愿意,他还想病好了去中国呢。后来有养老院的人亲自来做他的工作,叔叔才同意了。但还得等到有床位时才能入住。 ! H9 }# ~; V' W1 ?
; w4 j+ ~& f- q2 ]* c* H! r" i
$ Q; D: F: L4 d# T2 D
7 O$ q& R6 ~, m+ Z6 |3 H养老院的床位也十分紧张,难得有空缺。因为加国老龄人口多,长寿的人多,估计在家等着进养老院也不易排到。而叔叔的病情不宜回家,就只能住在医院里继续排号等,什么时候养老院有床位了再转过去。住养老院是需要交费的,如果老人退休金很少,不够支付这些费用,则把全部养老金上交,其余不足部分就由养老院负担了。; k; Z: V; ^- M3 s& J3 S/ B! Y L. x6 V
' i1 p. F8 C6 H9 V3 \9 B; W: m/ t而住院则不必交任何费用。在医院里的每日三餐,也都会照顾到病人病情的需要,免费提供。叔叔吃不惯医院的半西餐,愿意吃家里做的饭,在一段时间内,家人就每天送饭到医院,医院也允许。其实病中的叔叔也是想这样可以经常见到家人。
- I! I) P5 N1 T& Y' u7 i% o( T! H1 v2 ?- [% u
医院的病房有单人间,也有双人间或多人间,住什么病房不取决于病人是高干还是普通公民,而是根据病人的病情随时调整的,基本上我每星期去看望叔叔一次,每次都会在不同的病房里看到他。因为医院的床是活动的,转房间很方便。医院的条件很优越,由专业护理员一对一全方位的照顾。只要病人有任何需要,按动床边的按铃,护理人员马上出现。护理员也叫护工,都是些很有耐心的人,也很敬业,对病人有求必应。如果病人对某位护理员不满意,提出后,院方就会换人。 info.51.ca
0 J. j/ m Z7 s3 P) {
% e: w+ I) h8 O# |' h* u, C6 T如有的病人行走不方便,想上厕所就按铃,护工马上就会过来挽扶病人的。据我叔叔讲,有一位年老的病人,患有尿频症,不时要去厕所。有一次护工忙,来得慢了点,病人可能有点尿裤子了。结果这位脾气不好的病人就对护工一拳挥了过去。之后有关部门马上来人调查,并向同病房的叔叔了解事情经过。而后,病房马上调换了一位有经验的护工,据我叔叔讲,这位新来的护工是最受病人欢迎的。我也目睹过她帮那脾气不好的老病人去如厕,竟有说有笑的,让人看了真的很感动,所谓的孝女也不过如此吧。
8 S3 [3 x" |& f9 }2 {% ?
( R( k, t3 O- z/ L- F: V有一次我们去医院探视时,正逢护工为叔叔清理大小便,护工客气地请我们先到旁边回避一下,然后拉上挂在床边的帘子,遮住里面的病人。感觉很尊重病人的隐私。给病人端屎接尿,翻身洗澡等活儿护工都要干。我叔叔病重时不能上厕所,就用尿不湿,换洗尿片的是一位白人女护工。对我来说,给再多的钱我也是做不到的。汗也! info.51.ca 无忧资讯
6 A( `# m Y; P6 X& }. e9 z. v( h; G& y( k
我亲眼看到专业护理员的苦脏累工作后,感觉他们每小时30几刀的工资虽然高一些,但的确是应该。他们的工作很不容易,即使儿女也很难做到他们那么周全。
& U4 J% M: v* {- F. I. z
* B+ a( e5 {+ k6 W0 a# b o4 R- F( D4 n! q* \) B( j- e5 f
0 w4 A1 ~, \, D% q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谁也不能避免。后来叔叔的病情突然恶化,出现了肝昏迷,腹腔内积液不能排出,医院要经常为病人导出体内的积液,以维持微弱的生命,此时治疗对叔叔的病情已无任何意义。家属也不忍心看着亲人受罪难受而无能为力,同医院协商后决定放弃治疗。叔叔去世时很安详。
6 G# j) ]9 }0 I3 f0 m
. S! _# B& P1 C9 P* C二. 办理后事 ( J9 r2 J- v0 D: K& o4 T0 Y, m
叔叔在医院去世时,我们家属都在跟前,医院帮忙处理了一些琐碎的后事。工作人员让家属先回避一下,给亡者穿好了衣服(家属自带),然后让亲属上前和亲人告别。 & X6 C) p z% t; A a* I9 m* H
; c9 {' N' H& o
丧事是由我堂弟和堂妹们安排的。追悼会在殡仪馆举行,其形式与国内大同小异。殡仪馆里有专门开追悼会的大厅,一般信教的教徒死后,教会要举办隆重的追悼会,有牧师主持,参加的人数众多,就在大厅里进行。我的叔叔在当地没参加什么教会团体,只有几个亲属到场。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小的告别厅里,向亲人作最后的告别。我们人少,仪式也很简单。
7 @# {9 e, q7 y2 `( i+ k' I& E# c; M5 a
! |) [" M: S' r" A% |: l7 Y! s7 h" s% L) B
我们去告别厅时,里面已都安排好了,棺木已放在那里,盖是敞开的。从病痛中解脱出来的叔叔,脸上经过了化妆,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如同睡着了一样。我的堂兄妹带来了电子相册,开始播放叔叔生前的照片,我们一起回忆照片中的场景,缅怀叔叔的一生。然后,工作人员再次走进来,先向棺木中人行礼,然后将我们带来的叔叔生前喜欢或用过的东西物品(如信用卡,手表等)放入棺木中,准备随亡者一起下葬。 " g+ p. [! I7 C) [ ~0 U- D8 J
6 O! ~5 Z9 ?5 S4 C5 s% ~2 }) C
& P& Z W+ |- H: n1 p/ @7 k9 y- x6 A1 S- F! ?
接下来开车前往墓地。在温哥华本纳比市区内的一块墓地,是20多年前我婶婶去世时买的,双位墓穴。现在叔叔是要和婶婶合葬在一起。在现场,挖掘机已经把地表面的绿草皮移开,用挖掘机把墓坑重新挖开了。在地下的棺木不是与泥土直接接触的,棺木的外面还罩有一层玻璃钢。据说之前曾有合葬的,20几年前埋下的尸体,挖出来时都不腐烂,呈现的仍是完整的人形。 # V2 d0 `) i6 l+ J
, w5 Y$ R) }1 x1 h
在墓地旁边搭着临时的帐篷,家属到全后,在里面的座位就坐,如同参加婚礼的来宾席(一般当地人会把参加葬礼当成朋友会面的机会,不会有太多的悲伤情绪)。我们坐在那里,看着外面的工作人员在按规矩举行入土仪式。抬棺者是六个高大的西人,穿着清一色的黑西装,都带着白手套。他们首先恭恭敬敬地向亡者敬礼,然后庄重地用肩膀扛起棺材,就像我们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的前线阵亡士兵的葬礼一样。原来普通人的葬礼也是同样的庄重,体现了对走完一生的逝者的尊重。如果亡者是教会的信徒,此时会有牧师为其做祷告,然后才下葬。
5 x; Y5 z' U: _. V) k/ I0 m7 l* B, w
最后,再把先前移开的草皮重新盖在填平土的地面上,几乎看不出挖过的痕迹了,一切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只是墓碑前多了亲属们献上的花圈。 . z0 r( P8 o( A D$ ^) {% }2 u8 i
9 B! J6 i9 y( l. ?- m5 L
三.花费
+ M+ ]$ z; M/ u1 P. w住院的一切都是免费的。办理后事总共花费加币2万多刀。包括入土下葬的一系列服务,雇抬棺者(据了解,这些都需要有殡仪牌照的人或单位才可以办理。尤其对遗体的处理,必须是经过三年专业培训而获得证书者才行的),以及花圈、棺木等,这些因风俗习惯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花费,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自行选择。
% [' j& z& M* P$ x- W6 S" P* U+ m5 W, F1 O. p+ k ]& v }1 v3 f
6 f {/ L& I7 E! X1 }: r
! s8 X4 j4 T# Z鲜花制成的花圈,每个大概在200多刀左右。棺木也是在这里买的,但产自上海。大概花费3千多加币。土葬棺木的价格从几千到上万加币的都有,如果是火化的,棺木会便宜很多。
. i) D) C: W7 v H9 J
* ^: ]* s ~- ~2 {# s$ d7 V& s# G0 q$ Q, S0 H6 L! c
5 q, t! v( l- M$ p) s! }# Y
2万元的丧葬费不包括买墓地。这里绝大多数人死后会选择土葬,因为加拿大土地不缺,但墓地的价格也绝不比活人住的房子便宜多少。大陆华人一般多数会选择火化,一方面这符合国内的习惯,一方面便于后人将骨灰运送回国,落叶归根。叔叔后半辈子的几十年是在加拿大生活的,在这里生子生根,并在加拿大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这里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他的子女也都生活在加拿大,所以选择身后土葬,也方便后人祭奠。叔叔与婶婶合葬的墓地是在20多年前买下的。当时花了7千多加币,而现在这里一个同样的墓位其价格已经涨到2万多加币了。
/ K. S9 G, I i( H# A- V9 N. I8 `6 Z
/ J% {& f+ \/ \/ I( M* \4 r% q' d我亲眼目睹叔叔走完了生命最后的一程路,因此了解了在加拿大生老病死后三项的一些经历,也体会到一个普通加拿大病人活着与死后的尊严。
2 t5 D" i9 P% m3 q9 A9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