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5)  鸡蛋( 0)
|
学习庄子虚而待物
7 \% W4 P) F2 _% b4 u( C" v5 T% c4 ^) j; c9 N
傅佩荣 http://blog.sina.com.cn/fupeirong 2011-08-15 17:37:26
. h9 x4 j0 r: |9 M g5 W6 F一。不得已的觉悟 3 x& C6 A3 E, X/ d5 {
- Q) @) @) c/ ] I, T人到中年,学习庄子首先就须明白“不得已”的道理。儒家的孔子给人的印象是充满淑世热情,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的庄子基于类似的体验,但采取不同的作风,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两句话代表了儒道之异。% \# G7 J% J* b. _( Q$ G7 { U+ I
, q: b' }' A1 H" p7 g4 A
2 V, Y2 q3 m. ?% _! ^5 f- a g# r7 V( {) ~$ W& o: m* p1 J
人生“不可奈何”之事比比皆是。我们无法选择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家庭,也难以改变长在什么社会、什么环境。对于所有已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遭遇,既不必懊悔,也无须欣喜,因为重要的是现在此刻的自己有何觉悟。庄子笔下的“不得已”,成为处世的核心概念,这听起来有些消极的三个字,其实另有深义。 b& z; P& a. K
' |& r2 ~3 A" D5 V
& ~: I: L* V0 \+ h% J, l3 G
1 O0 Y, z! P( ] e“不得已”并非被迫、委屈、无奈的心态,而是:当各种条件成熟时,我就顺势而行。关键在于:如何判断条件是否成熟?是否可以让我去做某一件事?这种判断要配合天时与地利,更要讲究人间往来的规矩,也即是必须深通人情世故,既有自知之明又能了解别人,还须衡量大势所趋。! v+ K/ e, {* h2 j# Y& q( N; C. J4 @
7 N3 z3 K7 V! D
9 S+ r4 z7 L7 K Z; c/ o$ Y# F- a4 v9 l; X2 S' \
外在的不得已,正是修练内在自我的契机。大鹏鸟由鲲转化而成,再往上直飞九万里,然后可以御风而行。自在飞翔是靠自己的抉择与努力所赢得的。再大的鹏,落在树丛中动弹不得,是连麻雀也不如的。- e# A- |, B& L4 _8 t2 v
! E, r! q' O6 V: G6 K' V' t8 T ; e- Q. b9 N& y# q( K% M
) L- m: Y+ U# [6 d! u9 E 5 l4 i5 O* b* s( Z& h
+ C7 }& W0 n$ o: o二,化解自我的执着
9 Y) ]; z8 i1 J, y j' p/ Q& o5 q3 R
谁规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使真有这种规定,天下人谁不认为自己是善人?谁又会承认自己是恶人?你如果安静聆听一个杀人犯的自白,最后可能对他同情多于谴责。庄子说:任何两个人辩论,天下无人可以担任裁判,因为各人皆有其立场,因而没有公平可言。既然如此,言语只是“风波”,只能制造事端而无法解决问题。4 w, K2 U7 B7 g0 g
6 m: P6 h+ F7 a$ K
3 y7 V& M2 I- g
. e; T/ A) j" x4 o7 |6 |: j, a
他十分羡慕“鱼相忘于江湖”的自在状态。“忘”字是个秘诀。人的记忆有筛检作用,我们记得的远远少于真正发生的。请问:被忘记的一切“曾经”存在过吗?即使写成文字,还是可以再问:许多人针对同一件事所写的东西是相同的吗?或者会带来更大更多争议?
1 u5 c, l. X. ?6 F, s: w4 }# S
w) X+ _$ g& ]3 X$ d9 p* Z' T
" |2 }" X3 ~- z5 g# _" @+ h) [1 ~2 [ v0 L
从整个宇宙来看,地球上发生的所谓大事,不是有如微尘漂浮吗?从个人一生来看,某件刻骨铭心的遭遇又能有多少分量?庄子强调“心斋”,让内心处于虚静状态,达到空灵层次。不如此不足以悟道。悟道并不神秘,只是让人回到本然的自我。此时自我由忘而化,有如游鱼入海,对万事万物则是:来时不可拒,去时不可止。不必相送也无须相迎,一切顺其自然而已。$ u# d" Q1 F5 p
. W" x# j7 ~' }% h4 A
9 S. z o( Q. V' i/ {1 E& v
- a2 g' }# Z& M; |" z; b9 t
' K* k- u u- y& j& K, w$ I) S
- `: `/ `" A# r2 ~* ^: l1 b三,练习虚而待物
0 D" k. P9 S4 h! A
' M1 ?# G8 ^ g3 R; r7 M庄子说:有一个人乘船渡河时,被一艘空船撞上了。这个人脾气再怎么坏、修养再怎么差,都不会生气。但是如果迎面撞上来的船上有个人,他就会大声呼喊叫他避开,呼喊两三次之后就会口出恶言了。同样是被船撞到,为什么前面那一次无所谓,后面这一次就怒不可遏?理由很简单,因为前一次撞上的是个空船。1 ?4 O. s0 r: p; [/ X+ `. J
) U+ Q; G9 W- I. B7 x! L# {
! b- x, J& N2 u8 }, E/ c( i: H, y m& H
如果我让自己处于“空船”状态,行走于世间又会与谁发生冲突呢?所谓空船,是指船上无人,亦即我化解了自己,好像无人一般。想想看,我们与人来往,一天之中说了多少次“我”?有我就有相对的你,我与你总是有强有弱,有优有劣,有成有败。如果我与你形成了“我们”,那么立即出现一群“你们”或“他们”,然后竞相比较的情势依然紧张。+ x+ x( c- _: f" w5 p* a
) m6 L9 Q/ m3 ~0 t! i Q- V0 t 韦应物有一首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里后半句闲散幽静,自成风景,其来源应是庄子所描写的无我情境:“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虚”字有单纯平淡之意。舟之不系,随水而漂,人若无执,则不得已化解于无形,不仅随遇而安,并且随时孕生审美情绪,可以品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此时见鱼而知其乐,何足道哉!6 j3 L. e D+ o2 o7 [7 w! h
# ^8 V1 h2 v" M* U. E ]: E ]. a9 O
! H% ?4 Q& I D3 p3 f' U
! w; P, o- h8 f4 q4 a) n: ~. m
' V) Q/ |) i j. [9 ~3 P$ \- w& u9 h. O5 W
四,鱼乐之谜
; q* d$ A5 [" ?7 [% L/ m3 ^
- x( [, H! k& V庄子与惠施多次辩论,其中谈到“如何知道鱼的快乐”一节最为费解。自郭象编注《庄子》一书开始,就指出:惠施无法“体物”(体验万物)所以无法明白庄子如何知道鱼乐。但是,辩论之时怎能以“体验”作为论证?
( R4 g u1 w( @4 t# Y2 y# |/ n' P
7 I( a; n; N/ T# k
; P" J. d$ I- J' c5 S; }0 Q- a
, ^+ g& d$ U, [! n2 _% c5 [要让惠施这种辩论高手认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指出其自相矛盾。惠施听到庄子说“是鱼乐也”,就“知道”庄子知道鱼乐,但是他接着告诉庄子: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的情况。这两句话显然自相矛盾,所以惠施不再说话。由上述鱼乐之辩,可知庄子“虚而待物”的智慧之高妙。他不与人争,如果真要相争,也找不到对手。学习道家,不得不佩服这样的智慧。) ~% X0 k! b/ }8 m! w; v, W
5 o, ~ X2 w* u7 ~8 s1 |. N0 L本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7bcc90102dskr.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