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标普对美债的评级下调引发全球市场动荡后,一种莫名的不安情绪迅速的蔓延开来,市场对主要经济体前景的担忧开始变得越发的现实和谨慎。显而易见的是,发达国家失去了进一步发动财政刺激的空间,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各国政府一筹莫展,动弹不得。 * v: m) V ]; w+ g5 D8 E5 I; `; v0 v) L
人们的期望自然而然的转移到了货币政策上。这个风潮让人非常不安,它再一次证明人们并没有从日本1900年代以来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发达国家很可能会复制一直被他们嘲笑的所谓“日本病”,低利率环境下的长期经济停滞。/ Y9 X2 s' s+ d) p# m7 k' t
( l2 B/ U8 K. a: p8 w* s
更为危险的是本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后,媒体广泛认为美联储向市场做出了一个“承诺”:实质性的零利率政策将持续到2013年中期。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FOMC声明的原文里把这个长达两年的“利率时间轴”定性为美联储“现阶段的预期”,而不是大家广泛理解的“承诺”。也就是说一旦美联储对经济走势预期发生改变,这个政策随时可能调整。这个决定对于市场而言充满了不确定性,最近一周多全球资本市场过山车般的表现正是这种不安情绪真实的写照。7 C& `/ E: X: u. Q, b$ G% y2 s, E
# m" o, m- ?$ n3 a 伯南克早在格林斯潘君临联储具有无上权威的泡沫经济时代,就对后者所擅长“联储文学”表示出极大的不耐烦,认为货币政策当局应该传递明确的信息来引导投资者,而不是依靠个人魅力用模棱两可的辞藻来愚弄和操纵市场。这个说法显得冠冕堂皇,在拥有众多伯南克信奉者的日本更是被广泛引用来批判日本央行当时的利率时间轴政策:在可以预见消费者物价同比持续超越0%之前,央行一直维持零利率政策。批评者认为这种没有明确时间限制的承诺没有约束央行持续的进行大规模供应货币,无法给予市场信心预期通胀的来临。# u& m* z0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