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04|回复: 3

贫穷和富有的根源,最根本的原因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1-7-11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贫穷和富有的根源,最根本的原因& p2 Y: d% j( {+ U2 ~7 W

. }  c* l* k* n% P5 P2 i' W* X5 G) H8 i& R; f
善意的提醒:凡是弘扬中华正统传统文化(佛,道,儒,中医药等),劝人向善,利益众生的文章,您可以不相信,请一定不要诽谤,因为诽谤该类文章,会误导很多人不走正道,让很多人心生邪念而作恶,既害人,又害己.这种诽谤对众生有极大损害,是最损阴德,最折福报的恶行,按佛经所说:这种诽谤恶行,现世就会折福折寿,招来疾病和灾祸(迟早而已),命终后还会堕落三恶道,受极大苦恼.世人多不信因果,因果何曾饶过人.因此,精明的您,可以不信,请一定不要诽谤.& `2 I/ Q3 T4 N: q# B0 _4 ~+ A

$ ?: F* [, a1 F5 V6 n2 h8 z+ g! w
% f1 q4 l) x* m, s. j4 l; ?& O
! v+ _. ]$ O9 w' P) C' E * T8 o* l+ n; \* {% f  P% O  J
7 U& C7 O. I7 B2 x* M5 x
命运的大秘密:因果观之富有与贫穷2 b! j! {" {' ]
  E8 f( z$ P2 N! U- I0 D
  0 f6 i  I; N4 S( {) V
财富是一个人福德的果报,佛教并不反对人拥有财富,相反佛教中对于福德是支持大家去拥有的。《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智度论十九曰:‘正命者,一切资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无尽的财富,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资格。
) p! K) H4 [# z/ |5 I- q% M
. t  R! b/ |' h  w  ^1 o; B  . h8 {  G0 j8 C  D# Y4 h
《大庄严论》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告诉大家少欲不等于贫穷。不是一定要很穷,很苦、怎么难过怎么来,才是佛教。但是佛教中讲获得财富的方法,和世间人的成功有所不同。我们看看世尊讲,获得财富的原因是什么:5 w3 R- {% v- p

( _# l5 ^! E' k, G) w( ]  2 X2 ~1 i$ K4 T$ i0 u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一者自行偷盗。二者劝他偷盗。三者赞叹偷盗。四者见盗欢喜。* Z* ?- T* g1 t( Q
) H5 L2 s6 u; G) X$ Z  L" T- z
  
* F, [9 i. M" x! E8 X4 V9 y. |6 n有十件事情,能够让人得到少资生报,即种种财富资具缺少、贫穷的果报。一是自行偷盗、二是劝他偷盗、三是赞叹偷盗,四是见到偷盗十分欢喜。- J; f3 }* ^3 [7 w) l5 R% L9 L
# V4 q6 C; a9 i+ V: h$ M' d
  
" B" I. q# t$ [: D* ]/ j+ z这四条并不难懂。偷盗的果报就是贫穷,所谓偷盗,经典上有过解释: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那就是本来是他人的东西、或者你知道认为这是别人的东西,这个东西还是有价值的,起了据为己有的心,并且实施行动,将其取走。这就是偷盗。另外偷盗还有不同的方式,不仅自己做是偷盗,让他人、派遣他人偷盗都一样。另外劝人偷盗、称赞偷盗、见到偷盗心中欢喜,都是贫穷的因。
* S* \- L2 k* D7 w8 x  j( w( _% b: i8 i3 J2 |7 x1 p
  2 \  g( I8 P1 l0 q- B; k& P4 Q
不偷盗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没有一个偷盗者,越来越富有的。
% f; k* \/ _4 Q- K& P+ ~% ?! k5 X; Y+ x2 U9 w+ N
  
' w; E& d$ c* N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六者于贤圣所。侵夺资财。
) N/ J+ k; Q& y4 p- m: i
5 k( ?/ d+ [$ \: ~  
/ w  c( G* l; ~9 x对于父母减少生活上的供养,本来应该负担的责任,却不去履行。对于圣贤居所,侵夺其资产。这是贫穷的果报。2 l  M" j% f- I2 ]! a9 F4 t

7 c; X' v- X, H: V; O7 }  4 E8 s: U- l. A" n2 b2 P6 z
其实这个现象,我们很容易观察出来。社会上十分富有的人,很多对于自己的父母是十分孝敬,对于父母是尽力供养的。对父母不好,却很富有的,不是没有,很少。而且他的财富也很难能保持的住。: R$ O- ]8 Z; Y- H. `8 h+ P
* j* u) L: P) s, J* Y% [. [" v
  
- N$ s! x* R! e7 u3 R七者见他得利。心不欢喜。
1 A: n* ~0 \; `8 _, ~, R1 F  L: p* X. R7 _
  7 T! F4 M) y3 ?, }: m
见到他人得利,心中不欢喜、不高兴。
. p5 K9 d5 f- a
: G( @) Q9 d4 n# h& B; k  & S4 Z- a/ P$ w8 z1 V3 Z
这一点有些普遍性,我们经常是这样的,别人赚钱了、获得利益了、得到好处了。心理不平衡,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其实这个世界很公平,因为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贫穷的因,不脱离这个思维定式,想要富有有点困难。
) N; F6 z0 Q& O2 t- U8 j" f5 D7 u/ O3 S
  # x  [' e( Z- Y) d
为什么别人得利,我们不高兴呢?就是妒忌、嫉妒嘛。这个情绪很隐蔽的。不容易发现。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它可以有很多方式,甚至以十分正式的面目出现。比如学佛了嘛,看到他人赚钱,说这个财富不一定是好事情呢,将来很可能因此而造罪。道理讲的不错,不过我们反观自己,是否真的是这么想?真的是视金钱如粪土?如果这笔钱摆在自己面前那态度还是如此吗、心理真正的情绪是什么?起心动念是骗不得因果的。
( t: U6 P3 B' f5 m2 `" F( P- W" f# T3 |+ ?0 C/ F0 F+ m6 c
  5 |" t+ z* V* D; \; X8 B8 ^" m& P
如果有这个情绪习惯,是很难摆脱,每天随时随地,都可能处在这种状态中。对我们的福德有极大的影响。" T* c7 q5 @9 `4 u1 s% \

# l$ l8 _: _( c7 _" y* p. O  
! u/ }: r& Z8 K/ Y& M' o: s别人有了利益,我们要知道,一定是从前其有相应的善因,才有如此福德的果报。这个是我们该替人高兴的。
8 l1 t4 b) d: i2 p( L
% t: k) f5 p8 Y8 j9 i* Y; @  9 x% O+ @6 @' _4 F
八者障他得利。为作留难。4 X" H; k; _/ ?; Q

8 [) e8 g" x7 H% A# B0 q  9 h2 l% A. Y3 ]0 I% r: a( g
对于他人获利的事情,进行阻碍。- H8 l9 s: b8 @1 P" i% }; ~3 k7 `* d
+ K$ T- x+ B8 e9 f* O% N) x, l
  
  Y4 X4 T2 N1 E  R- ~5 K) a0 o这个情况也是不少的,别人做某件事情会有利益,那么用各种方式取阻止、阻碍他。给他设置困难。可以是一句话:赚这么多钱,贪呢,没良心。也可以是具体行动,就是不让他那么顺。都属于这个范围。有这样的言行,想要富有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个种子是贫穷的种子,不会长出富有的果实的。  H: b1 ?, X7 E2 J8 F0 N

& H: h. F3 d# ]2 C9 H  1 S% `: j! G+ K7 M# s1 b0 b
九者见他行施。无随喜心。
) P, s: U4 l* P& G+ k
, O+ P5 O' c  B+ R0 j  1 O( z$ j, p# R, J& ^
见到他人布施,没有随喜心。或者说,见到他人布施,反而不高兴、不赞叹。& Z8 l1 ^) M9 k$ _
* r9 K" B2 F/ ]! f
  ) C4 u. I8 ~5 X8 X
见到他人布施,无论是法布施、还是财布施,没有随喜的心,因为各种原因,觉得不高兴。可能是不顺自己的心,可能是觉得自己被比下去了。等等。这是非常不好的。本来随喜是最容易、最迅速积累福报的方法,如果我们没有做,不仅丧失了大利,还种下了贫穷的果报。
! y) k# d& q3 p; T- [  Q1 j' a. d4 ?8 i
  
7 r& e8 k# `9 W$ S) A只要法布施,讲的是正见,财布施,不是布施的毒药枪炮之类,那么我们都该随喜赞叹。' G; }( B4 d3 U& l( ~% M+ y9 i

4 C- x9 m$ d+ c* }% @' N( ?/ P& |* V  ( P; |& ~9 s* I
十者见世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
3 P; G) X5 x2 _! E6 _2 ?
9 N' O; u2 l) [2 D+ q! C) k! H9 L  & c! A3 d- J! W6 K: v( C  }
见到世间有饥馑灾祸,心中不怜悯,甚至欢喜。这是贫穷的因。幸灾乐祸的心态是要不得的。这个有损福德。不厚道啊。; G4 e* Y, W- U# l# K6 W6 N

" `' Q' @( U/ t* n  " Z3 B/ b( o" i. |( X
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
) Q$ b3 c: r  s, N+ z! D& _( }6 b) V- [6 w$ D  a( C( d
  
, a/ A$ F7 ]6 x; E" t; `; g因为这十件事情,会得到贫穷的果报。
5 Y! |2 s8 N0 s( ^, N
% z1 k& l0 Q; _* w6 {% `# g  
0 e$ P2 |2 w7 z1 Q( X2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一者自离偷盗。二者劝他不盗。三者赞叹不盗。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
  ^: a; D6 G* {: @+ N; y, J9 N/ v5 `/ {
  
& t' Q  N: b- @$ j那么想要财富该怎么做呢?把上面的几点,反过来就可以。* v4 c$ H) A# T8 z2 h
  X$ _( \4 X/ A4 i3 D
  
8 @5 b% Y5 e. D, {2 Z+ y同样十件事情可以得到财富的果报:
. |* i* f. S9 I' ~# ]3 Y' Z! C. b: c' n9 M  c# r
  
+ j( d. C8 T8 o0 C% z首先就是不偷盗、不劝人偷盗、不赞叹偷盗,见到他人不偷盗,而生欢喜心。: ^6 r5 `- I, b5 Y4 _  W: _) Q$ e
$ s' `5 v) J) u3 d; D, Z1 i
  
! D. X: q4 y; {* f; L) D$ \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六者于诸贤圣给施所须。8 n6 _) i+ C8 h

* C( M- @5 n' M; c; s1 \1 t  
/ ?# s& F4 x- d对于父母尽力供养、不要放弃自己的责任。这一点不仅这部经典,还有很多经典都说过,供养父母等同供佛,放着现成的在世之佛不供养,却远道去烧香磕头,实在不算明智。对于圣贤僧众,同样要恭敬供养,解决其生活的困难。
! l3 B' h1 n( X. ?% n) \5 @& C1 p6 T9 R5 X/ p: Y3 f4 D. |% u
  8 b& ~0 n" e$ z* w
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 F( K' h; Q& ^& u

% m7 U6 B9 J* i5 |- m6 r3 Z3 A  8 a7 s& Z7 O1 [4 c
这个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助人之利,成人之美,喜人得益。不过实行起来需要自己去认真观察自己的心念。看看自己的心念到底是什么,这会得到什么果报。佛教其实就是让我们自觉觉他。那么自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首先要做的,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改变。
# p9 y. j9 K0 E
4 T9 A) v/ z( k2 \  + ?* U& e! _4 H9 a9 x
《华严经菩贤行愿品》中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就是这样的精神,我们虽然不能令得伏藏,但是帮助他人获得财富却是可以做的。这也是自己更加富有的因。
) A1 z0 t: a# ]. o4 m
; }" x: L5 g8 m$ h4 C- |4 O$ S5 }  
6 f: [+ H' Z! ?4 c. D九者见乐施者。心生忻悦。
) M# U4 {5 a' K+ B
! @/ |6 d; g- @6 W4 S+ l  
7 z) h8 t, w) D+ w5 G见到他人布施,心中喜悦,随喜赞叹。无论法财布施,心中一喜、口中一赞,就是获得了富有的种子,这样的事情因何不做。不做亏大了。当然前提是法布施是正见,财布施是善物。这才可以。
7 ]$ l4 y' j& R8 k  ?$ A0 g, N. b. m- s  q) S
  ; k% e/ |9 A( P' m
十者见世饥馑。心生怜愍。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2 f- {0 T% S; ?" P6 y& w+ F8 v$ Q
( d2 g8 m# \8 l, G
  
" l4 i+ m) i0 d9 X1 x  I见到世间的饥馑灾祸,心生怜悯,不要幸灾乐祸。
' J; P  E9 `8 C" q
4 Q9 v- ^! ^* D0 M# Y" O  + R3 s! z) {' J+ v1 ^( M
这十件事情,是富有的因,不做这十件事情,想要富有,就比较困难。没有种子是出不来果实的。
鲜花(78) 鸡蛋(0)
发表于 2011-7-12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8) 鸡蛋(0)
发表于 2011-7-12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到宗教版比较好。
鲜花(7) 鸡蛋(0)
发表于 2011-7-13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kanka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7-25 23:49 , Processed in 0.07016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