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  鸡蛋( 0)
|
敬拜的功能我們已經談過了。講道不是敬拜的一個節目,而是上帝透過他的僕人對我們說話。牧師和教師要立志全心專注在講台上,按著正意分解真道﹔每個講道都要有道、有理、有情、有力。牧師也透過講台的教導帶領會眾向著目標前進。我們則要帶著一顆謙卑受教的心,洗耳恭聽,並借著聖靈的能力行出生命的道。
s/ x W7 T: x& E( z0 r) W4 U5 g4 d2 K# q& {( e
試想一想:假使有一天政府決定關閉教會,信徒失去主日敬拜、聽道、查經、交通等例常活動。 一兩 年過去了,你還相信耶穌,靈命還會成長嗎? ! G1 _( c0 N1 n3 b5 C9 p- N6 z7 ]
, P% f, n8 P! j# b
有弟兄或姐妹突然被接回天家,教會牧師要怎樣在最短的時間通知全體會友?
/ z6 J& H9 u! Y5 z3 A
3 B2 Y" i# Z7 e) N( w* a4 b; D5 G
[什麼是團契/小組]2 N) H) S. H h2 H" G' f# n& E, ]
! w) L7 x- }- X" M7 U6 o John Stott 說:“團契(Koinonia)一字源自koino,即‘共同’之意,它從兩方面見証教會的共同生活。首先,它表示我們共享的一切,這是指上帝本身,因為‘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約壹一3) 6 Q: X& s- x* V; k$ I+ f
# f4 k6 t8 P& N9 T
- l$ D) w. m$ n3 k( F w
+ ~$ c h) V- N8 @' v而這裡還有‘聖靈的感動’。因此,團契是一種三位一體的經驗﹔那是我們在上帝,即父、子及聖靈裡的共享。不過,從第二方面來說,團契亦表示我們共同分享的一切,即我們施予和接受的東西。”* r- p- s5 D4 H1 y+ A. B* ~
+ i$ B! V: j6 Z1 A. ]' O4 c* m& o[教會團契/小組的聖經根據]
2 Z" V6 U: o/ O; D+ B: B6 r
- G a' ~" k* `; Z2 |' I0 ~
8 K$ U. L5 y0 L, E! v. U
( n- w ?( j2 E+ o: R1 I4 R: D 一、家的觀念 ' R8 O% W$ {: y
6 H4 ]$ |4 V1 V. t. m& t
3 ^( E/ E4 Q5 d
# E4 {' F: }9 u* S/ ? 弗二:19 “你們…是上帝家裡的人了…”
' u7 M* R9 e$ l7 c1 y1 w1 W' j
A: f2 e0 v" R3 \4 w+ h2 v! D1 U. d K" ?
提前三:15 “你也可以知道在上帝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上帝的教會。”
" z. X0 X( I! l9 A+ G5 p. ]: R4 Z2 [+ I% H( H0 c, }! D
# v% f: A! q J/ u$ R! l
1 t8 s3 ]' C& m1 ]+ h# [" f* _8 [ 二、身體的觀念 : T) f4 S6 H2 X( O
6 D! k& u4 L. z6 x
0 d/ s9 i/ L' h) _. _7 n5 ]# T' N& B o" o7 O# T* \8 b
林前十二:12-27 “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你們就是基督的身體,並且各自作肢體。” ( H' N. b# n6 L1 R
) o. K9 u# F- `7 J$ \2 K% F0 v0 ? o) A& r- |% K9 z
從這兩個觀念,延伸出許多“彼此與互相”的生活原則,如彼此相愛(約十三:34-35)、彼此相顧(來十:24)、彼此相待(帖前五:15)、彼此服侍(加五:13)、彼此擔代(羅十五:1-2)、彼此接納(羅十五:5-7)、彼此認罪(雅五:16)、彼此饒恕(西三:13)、彼此包容(西三:13)、彼此推讓(羅十二:10)、彼此順服(彼前五:5)、彼此對說(弗五:17-19)、彼此教導(西三:16)、彼此勸戒(西三:16)、彼此勸慰(帖前五:11)、彼此代禱(雅五:16)等。這些彼此都只能在團契/小組裡得到操練和實踐,而不能在單純的大型聚會裡落實。
: q; L) P* b: J+ a! S: t* {% I8 v5 I, \: P" G _% A: h3 Z- W
所以,通俗地說,小組是一個定期聚集的小群體﹔透過這個群體的生活,學習彼此相愛、分享、分擔及代禱的生活﹔學習彼此分享、將真理應用在各人的生活上﹔為要活出一個以聖經為基礎的見証生命,並完成耶穌基督大使命的托付。
: @8 k B4 g0 W+ ]% r
& E; `& ~) M, O% d 我要強調的是:團契/小組是教會組織所發揮的應有功能,小組是活的有機體,是“小教會”(細胞小組),一、兩年一小變,兩、三年一大變﹔一旦功能僵化或形式化,小組就變成死的個體(如標本),雖然在組織上還能扮演一點角色(如聯誼會)。
- C3 i" f; p2 k0 k8 q+ q5 o9 d. c# \: a* E( E. L! b
' o! Z6 g1 \( k7 z
[有關團契/小組溝通的問題]
& n" q9 U$ R' R H
E8 F8 D. s1 K0 i( H& {9 N; t2 t) N 研究顯示,當團契/小組人數超過十五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密切關係就達到飽和的階段。兩個人有兩條溝通路線﹔三個人有6條﹔四個人有12條﹔十五個人共有210條,這是最大的極限。[方程式:溝通線 = N x (N 每 1) ] 如果小組有八位成員,每個人要維持的關係線是28,也就是說,每個人要維持28個與他人建立的關係,若要達到八個組員之間都能保持緊密的關係,這已經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團契/小組人數以5 每 9人比較適宜,6 每 8 是理想,9 -12人是極限。: o) I+ S3 ]4 b( `* @
' J! G) t6 h2 C1 h$ N! W
8 L0 f( W! K7 }; j0 [
/ [3 U" n$ X# j[新約初期教會 - 團契/小組的典範和特徵]5 I7 q% B5 D) t
" |7 t' M: l% X, ]. x% R* ~8 A6 _: n
徒二:42 每 47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x2 m! f+ b/ m& ]" D; U8 a
* |4 ^9 b+ ~4 u9 Y* A5 C1 r% ]0 b; q0 Q A、對上帝的崇拜與讚美(敬拜)
9 k: K; _' M0 U& {. Q) b' g' D' W$ q+ M$ M% {: U6 L# s
B、來自於上帝的領受與造就(教導)' [% e! Y7 d8 E3 W
Q/ E0 J" ~' e3 R1 w C、對內的交通與分享(團契)3 v! T/ y' |9 I
: Y2 b& `! i( \- Y4 s5 c9 _
D、對外的服侍與使命(傳福音) ; S1 w/ n0 ~) W: m& t. f
7 Z% r% [! F* y$ g$ N( J6 j# F; @2 [/ j& h
[有小組的教會不等同小組式的教會]
4 ~( Y8 s! |; f4 j " G* Y* S3 E8 ~1 n3 i
在有小組的教會裡,小組不過是許多事工,如敬拜、禱告會、主日學、差傳、節日慶祝…的一部分。教會的資源由所有事工分享。
, }- H) P4 g4 A# v! H( n
' M: J( h1 O; f! T3 V 在小組式的教會裡,教會的資源幾乎全部用來支援小組,教會沒有其他的活動與小組競爭。
2 O4 Z, }( w7 l. y. T) H4 Y ]# G1 @7 u4 T
% E( t* l# q- p z& R[今日小組式教會的模式] ^9 D& b1 v$ J$ J/ {. l: N
" [! K6 Q$ O$ g4 }* e e
趙鏞基牧師的葉忒羅小組模式——韓國全備福音教會9 c5 [ H2 _2 l; S2 {
7 q) g/ Z2 R6 j
李樂夫(Ralph Neighbour)的純小組模式——新加坡堅信浸信會(2002年之前): o# u& u8 c+ l% D1 o/ _
' h5 G# @9 ~( s9 e) L4 Q3 Z* `
哥倫比亞波哥大市 Cesar Castellanos 的十二門徒(G-12)小組模式——國際靈恩宣教教會和現在的新加坡堅信浸信會
* x `6 K5 G% o
% J$ `" C6 h/ q6 H4 j; F+ { 華理克牧師(Rick Warren)的目標導向教會模式——美國馬鞍峰教會 Saddleback Church
: D6 }* I3 V% L9 V
9 ^1 J) }3 z( L9 t 3 v$ `6 E8 W! s3 j
W/ n1 t9 n! S ~8 P4 s
7 ~; |3 F& j4 V" e
/ W) T) C' x% X" k7 E; O# ]
** 相關閱讀 : 教會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