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经常写球评。也经常写球评。要问这天下写球评最好的人是谁:呵呵,我说,是我。. P( o; X: }. k, Q* J8 B
! i3 ]3 y. B0 i+ s& J1 P1 R+ h
您千万别见怪,这是我刚学的一招,叫做厚颜无耻。当然,也有自信的成分在内。. [0 t7 G3 {* R2 x5 Y: I8 r
( W+ g& d* ]* v# O( z5 o 新京报最近推出了一个在我看来实在是勒瑟至极的“中国球评10人”榜,这里面有好几位大爷都像上面的我一样无耻:我是最好的。争先恐后。7 V6 x; g0 I) A3 r7 g
0 r- S" [: z' m" q" E I3 f 有个叫毕熙东的家伙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我听说过,而且去年做奥运会特刊的时候还与其小合作了一把。他在回答记者的问卷时说(当然,这不是新京报的错,不过登出来就有些可笑了):2000年英国BBC请我做嘉宾,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五十年以内中国没有人能够超过毕熙东,对此,我还是有自信的。
% [4 e- U% j! Y& f( Z/ L
2 J! P& r. J, \ 在毕大爷看来,像我这样偶尔写篇球评混饭吃的人实在该找个地方洗洗睡去,或者干脆改行去买菜,因为伟大的BBC2000年就说过了,毕大爷是50年也不会超过的,我可不想到2050年还在写球评混饭吃或者毕大爷已经令人痛心地永远离开了我们后我才图谋反超。$ N- `+ ~: r S' J* }& @
. o; K* R/ s+ ?- v: Q/ L
毕大爷据说是上世纪80年代初就做体育记者了,绝对是体育新闻界的前辈,这点我绝对认可,他对中国体育的熟识和理解绝对也是吾辈年轻人不能相比的,但说出上面那句话,我真替他汗颜。也许在他看来,自己写的东西确实是好,但为什么要把50年的所有人都给枪毙了呀。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毕大爷当然是前线出征,单位里有领导约他每天提供一篇评论稿,于是我每天得见。俺也每天写。大概是风格不同,总觉得毕大爷的评论像是每日的精彩论述(当然,也许他在敷衍)。1 h- c( r6 Q2 X2 e& d
- Z. V8 o" k% K" B* a: ]: I 还有一个以眼大闻名的家伙叫李承鹏,近年来知名度可能已经超过了毕大爷。他说:靠笔写球评的,最好的我始终认为是我自己。大概他没有毕大爷的资历,所以胆子不够大,也是为了顾及别人的颜面,他又说:另外,张晓舟、龚晓跃以及董路等等十来个在中国体育评论界有名有号的人都是极其出色的。
& C) I+ \" N/ J5 Y U7 j, ~- H) a. j0 f* b
这话听着很有趣。意思应该是,我肯定遥遥领先了,剩下的那十来个有名有号的人也不错。2 f% E' f9 t% c1 x1 W v0 C
U9 S1 v& x, _ 我知道李大眼有不少拥护者,所以估计我这么说要挨不少板砖。但这么多年,我有一种感觉,不知会不会得到认同:李大眼的球评绝对属于“看上去挺美”的一类,他惯于用一些故意刺激、故意血腥、故意晦涩难懂、故意典故、故意电影片段等等“故意”的东西来寻求文章的轰动性。我从来不否认这是一种风格,而且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风格,但很不幸,中国足球的几个大事件后,基本上一发生,我就能想象出他是怎样一种论调。比如用什么样的方式骂,比如一场胜利之外他非要与众不同的写出点看似沉思的东西。/ }: |" E( P4 r& k
: o+ t8 L3 M' \% S' I. C- F Z: K- _( } 李大眼的自信好象是圈内共识的,据说他在足球报也是个绝对大腕。人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他的文笔也很流畅,我很佩服,因为,这是一高人,发自肺腑的。但做人还是应该更厚道点,我想,还是别太狂。
9 f5 p" n7 e J" z) n* l 9 f$ b* w4 U% M
说这两人说了这么多,感觉有些刹不住车了,但还是想刹车,免得说多了,挨的骂更狠。
, q, ~+ g. i2 p: u% T 3 R4 G" y3 X8 P. B S3 d, G9 v8 _
之所以对新京报的这个榜不太满意,是觉得大概采写这稿子的记者跟本没看过几年球评,因为他们居然把刘建宏、程征、汪大昭也列入了10人之内。
0 o2 W) g% ?, }- S- U! @ . ^9 h" i9 _& S2 G) w+ T m' l
刘建宏是个电视人,当年确实有过刘甲B,但实在不值一提,足球之夜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选他还不如选张斌、黄健翔呢,现在他偶尔写点,实在没有新意。好在刘老师这次很明是非,自己说了:“多帮忙,不捣乱”。而且刘老师有几句话我很认同:“在没有分出胜负的时候,很难说谁更出色。不过,当今评论就事论事的多,讽刺挖苦的多,假装行家的多,见风使舵的多,真正具备建设性、指导性、前瞻性的文字却并不多见。”这是大实话。
$ m6 z" b# ]# I' |
/ _. O, A" p3 B* \: w" T 程征因为上世纪80年代就出书写过马拉多纳成名,其实他现在的主要身份是国际足球的权威记者,让他分析一些国际形势还可,球评实在谈不上。不过个人对程征先生的观点很赞赏:“中国的球论一是过多,降低了评论的质量;二是非足球出身的人写评论过多,妨碍了评论的深度。中国媒体聘请专家讲话越来越少了,差不多成了记者的一言堂。”是这个道理。5 T0 X* s; B" O$ q, X& G
" ^7 a1 o+ I" Y, |3 D0 z 汪大昭也是体育界的老前辈,尤其又是在人民日报供职,成名已久,不过在我看来,他的主要成就与毕大爷一样,主要是在体育新闻的整体上,而不在球评,那些当年足球的京华新村什么的成绩可以算作成绩,但却无法奠定他个人的球评地位。
: J) P' _; r4 ^9 W
3 z- ]6 \/ z* ~$ |2 |. {' p2 H! J 10人名单中还有:棋哥、周文渊、张晓舟、龚晓跃、王小山。
" V" S! I( ]! J% S3 V9 ? % ?! a9 k6 v7 s6 B4 u9 `6 G
新京报大概不太愿意得罪人,所以把体坛、足球、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报业系等等的首席体育人一网打尽,凑成这10人。可他们还是得罪了,因为他们单单漏了北京眼皮底下的一个人,这个家伙叫董路,这可了不得,此人于是写了篇文章,很不屑地说:“截至昨天,google上有关于“董路”的网页60,500个;百度上显然更要多一些,有165,000个——有朋友告诉我,在国内所有写足球的人中,这个网页的数量是最多的。”而且以黄健翔、马德兴以及王俊也没上榜来自慰。而且还很直接地反击:“什么《新京报》?有这份报纸吗?”
" b8 C) H: D- t- R" [ ' ~- u, e. F: L) R2 ], M: O
这个主也实在烂。比我还没涵养。至于吗?说实话,董同志的评论实在不咋得,没上榜就对了,上榜还挨骂,因为董同志的评论实在是太专业了,比教练还明白。至于他说到的黄健翔,那是用嘴吃饭的,球评文章很少。至于马德兴,他是做新闻的,不是写评论的。至于王俊,当年好象是北青的一支笔,这倒是个人物,文章也很像小品文,有点看头,但近年来销声匿迹。 r% z8 o6 I( f: F0 K7 G' H5 v7 d
" d: o, }8 M( {: h4 e 说了这么多。废话连篇。不像写球评般自在。
7 _; J8 J9 y$ ?1 c$ S
" \8 {0 n. ]/ i& a 个人很喜欢张晓舟的某些文章。他这次在新京报的回答也不错,他说自己根子上是一个资深球迷,相比那些专家自我定位准确多了。他还说,有人可能以为自己是“国足地下领队”或者“民间足协主席”。
2 v9 ?% L; y9 w4 E; ^ 5 Q. y: N0 Q) I/ f) }3 c9 i2 A
对了,和他口味类似,我看克鲁伊夫、梅诺蒂等人的评论就更爽。尤其是梅诺蒂,简直是精彩绝伦,可惜能读到的太少。! Q& A8 P8 V4 J, f: Q# `5 k
: R* O* b- @- z$ n8 p0 @ 还有,个人很喜欢我老婆评球。我聚精会神看球时,她冷不叮来一句,能让我笑好几天,能让我回味好多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