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15|回复: 3

[加国新闻] 东方的人情和西方的世故

[复制链接]
鲜花(70) 鸡蛋(0)
发表于 2010-4-9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作者:爱平
4 T" ]/ Y( J; {$ H  G
  D+ ^9 t( s( C$ Z0 m2 q" ^即使是生活在国外多年的中国人,让他分辨出一个“大鼻子”是英国人爱尔兰人还是法国或德国人的后裔,都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一个外国人,尤其是有些“通”的外国人,你让他在一群东方人中挑出一个中国人来,倒也不是不可能。
' D# J1 N8 v/ w0 m  f
+ b0 ]  y* r, \8 k/ W9 x& L7 y这倒不是因为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善于观察事物,而是一个外国人,往往代表的就是他自己,一百个人可能就一百个样儿,所以难辨。而一个中国人,往往带有很多属于“群体”的特征,他的气质教养往往显示出文化的共性,即使一百个人也能找出他们的共性来。
3 O* i4 V( h  Q( F" [1 A
, ]9 [! O6 e: o( K除了一般有一张脸和比较害羞的表面特征以外,中国人的骨子里透着共性。而外国人,虽然一个人一个样儿,但是和与自己反差较大的中国人比起来,尤其是和中国人比较传统的一些“美德”相比,却又有了共性。 4 i; E+ d0 e8 g/ n' k. z2 E

2 Z! G1 Q$ S$ j2 z7 H) c( T3 ]**谦虚礼让 # }2 Y# Y% S+ V" ]

; `9 [/ e7 m5 s说到这个话题,我想起我的一个女朋友来。她寒窗多年,有朝一日终于戴上了加拿大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帽。毕业后,随即得到另一所大学应聘助教的机会。面试的那天,整整一个上午,她被面试小组一个接一个地提问、一轮接一轮地考察,到了最后,也许是头天晚上虔心祈祷的缘故吧,我的朋友觉得她那天的思路尤其敏捷、人缘也尤其圆滑、英语也尤为流畅,校方对她的表现也只有频频点头的份儿。 ! P' b! i) g  |

9 A+ e9 h: Y6 r2 J/ y5 X受这一鼓励,她对得到那个工作充满了信心。然而一个星期后,却收到一封婉言拒绝的信。可想而知,我的朋友非常地受打击,左思右想也没想通,于是打电话去问,对方推辞不过,终于吞吞吐吐地说:“你的专业知识是不错,可是你的态度……让人觉得有些太咄咄逼人(aggressive)”。 9 D0 _: [+ i4 A2 T: `* K0 F; c

8 O; ^% O7 u0 X8 v我的朋友不明白,直到今天都还有些耿耿于怀。而我听到这个故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想笑:说我们唯唯诺诺,说我们不自信,说我们太内向,这些个我都信,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也被人“夸”起了“aggressive”? 6 X' [" t( N( H. R- p* E* w
2 ]# L+ A' H& }5 ^( O
据我自己分析,也许那个面试小组所期待的,是希望她表现出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特性:勤劳肯干专业优秀,但是态度永远要谦恭含蓄,话不问不答,即使问到了也要有分有寸,随时都要提到“团队的努力”等等。 ) k" q/ _- J4 t. U) S

% U* E3 s! e* V我这个朋友倒好,也许是她的性格加上多年在北美闯荡的经历,已经变得比北美人还北美人:人家问一,她能说出个十;人家问她专业发展,她能讲出自己未来十年的设想;人家问她有过什么成就,她毫不含糊地罗列出一大堆,而且也没有把团队合作时时挂在嘴边……
! a) h$ r% I5 ^6 r( t3 D4 t  H) T5 h. V) m" _( w
朋友的这种态度,换一个地方,也许会被认为是自信和能力的表现,但是显然和她所申请的这所学校的“文化”不符。
: b$ u4 d& u2 ^- Q5 c0 v3 B+ r( ~: U# F5 i+ A
我不得不为朋友叫屈:原以为在一个崇尚自信和个性的文化范畴里充分表现自我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没想到还偏偏就栽在这个上头。别说她,连我都没想通,要知道从“谦虚”到对什么都“充满自信”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对中国人,是要经过一番伤筋动骨才能历炼成的。 : l9 P% L8 |+ z1 N* h5 r
$ ^. l8 m1 R9 h  m! g7 e
看来中国人戴了多年的这顶“谦虚谨慎”的帽子,还轻易不能摘下来。
8 O7 c% X( \" N; T( H; \1 Z+ t' _4 X# k; N( R3 U
**尊老爱幼 / P$ t) e" g& C) o5 A

* A4 \( y. z+ ?) ^3 N% W5 X3 L7 T我的公公不久前对我流露出他很羡慕中国人“四世同堂”的生活,话里话外,似乎还有些不尽之言。我希望他只是就事论事说说而已,而不是指望着将来我这个中国儿媳给他养老送终。
" V1 l  S- o3 ?& L$ C7 V# W( S2 l5 g9 ]
倒不是我不孝敬老人,没有爱心。说句实话,到时候如果真让我一天三茶六饭地伺候公婆,我觉得我心理上可能会不平衡。试想,我的父母生我养我爱我三十余载,直到现在我还没能为自己的父母略尽孝心,在这样的前提下去孝敬公婆,我总觉得有些对不住这么多年来父母的养育之恩。
  w" Y, u. s/ n) n1 n, R" b& S; W5 p1 L3 d9 q1 N7 r
撇下我这些私心不说,单说说这西方人的“孝道”吧。以我公公的家事为例:公公的老母亲八十二岁的时候失去了相依为命的老伴,以后身体就每况愈下,到了八十五岁的那年,因中风偏瘫卧床不起。老母亲一共育有四个子女,包括公公在内,个个都是家道殷实的成功人士,可是等老母亲躺倒之后,没有一家自告奋勇担负起照料老母的责任,最后老母在老人院拖延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撒手而去。
, i( p/ h  D4 c: f: A  l/ m* W2 w- h' U0 t! J, B
当时我很不懂,就算大家都忙于工作,但是以各家的经济实力,大家合资雇一个护理,留老母在家里住,也不在话下,何至于让老人孤伶伶一个人受苦?尤其是每次去探望老人,听到她向我抱怨一个看护对她多么多么地粗鲁,我的心里就很不好受。 9 W: a7 @, F  Y0 V

+ p) V' K) }; E有好几次都想把她带回自己家算了,可当时我们只有一间很小的公寓,以我们当时的经济能力,也雇不起一个全职看护,只好作罢。再说了,放着四个亲生的女儿和一大堆嫡亲的孙子女,我一个外姓人插手夫家的家事,总觉得有些不妥。
. g# w% y1 S6 V  n+ C
6 D  `# [- V" _; O7 F: v6 h更让我不懂得是:老公的这些姑姑叔叔们,从我对他们的观察来看,也都是些很有教养素质较高的人,为何在对老母的这件事情上,如此处理?我唯一能想到的解释就是:这是人家的传统,或者说文化,事情就该是这样的。 ! O4 ~4 K' ?# e% ~

9 w! H  S& g. z& `所以可想而知,当我听到公公以无限向往的口气说起中国人的“四世同堂”生活时,为什么会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既然尊老不是西方的传统之一,而且外国人似乎人人视“自尊自立”如生命。那么,外国的老人到了适当的时候,就应该去敬老院才对。很奇怪我的公公:都独立一辈子了,老了老了,反倒要放弃自己的信条,突然奢望起“四世同堂”的晚景来?
  J, c  q- \* J2 ~% m0 M: V0 c3 u% v3 Q% b$ p
林语堂说:“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可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爱他的父母的。”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外国人虽然对“尊老”做得含含糊糊,可是对“爱幼”,功夫却是做得百分百到家。
) n. F+ T( W. J- O- e! ?: n" H. }- U* q/ E+ z- t7 s$ J6 l- B
孩子还在肚子里,妈妈就忙着去“婴儿用品部”登记自己想要的东西。等到新生宝宝见面礼派对(baby shower)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一件件称心如意的小宝宝用品了;宝宝在出生之前,一个单独的小房间已经开辟出来,而且务必被各种鲜鲜嫩嫩的颜色和玲珑可爱的家具装点得五彩缤纷赏心悦目。更不用说新生的宝宝,个个都是万千宠爱集一身。不生孩子不知道,这生了一次,才知道现在的小宝宝,真是人人公主个个王子。 : M6 E. d3 x, J& \
2 \/ H9 R* f* @! m9 d
与小宝宝降临的隆重待遇成对比的,是老年人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情形,难怪人说外国是“儿童的天堂,老年人的坟墓”。与之相比,中国的老人要幸运得多:不但在家里可以享受子女的孝敬,就是在社会上,老年人往往有着特殊的地位:单凭着一把年纪,说起话来就格外地有权威,因为人们尊重“过来人”的经验──这和外国的公司总喜欢把工作交给“熟练工”的道理是一样的。
1 D# p, w- Q7 @6 m4 l: ^3 C5 G) b/ [2 A) K, ~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外国人都很怕老年的来临,于是隐瞒年龄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这个我很理解。
, l" \. W) F/ ]% l: G: r9 E6 Z3 ]1 W; m3 K4 J+ E$ ^% j7 f
**勤俭持家 0 ]4 {0 G, F( k, `
' s3 `& a- e; U- Y
前一阵子跟风看《蜗居》,看完了不过瘾又一口气看了《王贵与安娜》《小姨多鹤》《金婚》等等国产片。以前没留意,现在也许是隔着一定的距离,再回头看国人的生活,感觉很不一样。 # J( R8 Y1 \# w5 V8 M& Y
8 u7 q. y9 i6 t" D
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部剧里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住过筒子楼。就算没有亲身经历,看过这些历史,我想就连外国人,也不会不难理解中国人勤俭持家的渊源了。经过了多年的苦与穷,节俭变成了中国传统的一部分。
5 u& |$ l2 w. I9 k1 p1 E9 i$ R  s  E4 H& D. Q
比如我的外婆,一根针一截线一块布头,事无巨细,存起来日后都有它们的去处,绝没有进垃圾桶的道理;用过了的空瓶子小罐子,洗洗涮涮,又是一件件不错的“家什”……以前我笑过外婆,现在来到外国,才发现,原来外婆的废物利用和“回收”的概念比环保专家David Suzuki相比不知道提前了多少个年头。 2 R8 a6 f# d2 j3 {
8 m3 S8 ]8 J/ W. Q2 m% r
外国人要是节俭起来,比起我的外婆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住二手房开二手车经营二手商店,还有名目繁多的庭院车库旧货出售等,往往让新来加国的中国人耳目一新。在我还对这个新事物感到新鲜的时候,也常去家附近“救世军”或者“廉价店”转转,开始是图新鲜,后来美其名曰找古董,现在就很少去了(因为已经不新鲜了)。 + N2 Q1 p2 {! s4 y9 r, [1 X
' w0 M/ o* E8 M- c8 @- c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用过的东西,除了自家人以外,是不能给别人的,更不要说包扎起来当礼物送了。可是外国人,也许是因为环保意识比中国人强的缘故,用过的东西再给人用,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 6 H4 i. `2 ?  Q% z

$ R; R3 z$ g; f" ~& `我的女儿刚出生,我就收到老公一个同事馈赠的一包婴儿衣服。很大的一包,我翻了又翻,除了一个未开封的小鸭子外,实在没有一件中意的,就又叫老公悄悄地转赠给了救世军。后来老公的系主任,主动提出要将自家孩子用过的电动摇车,借我女儿用,我老公不好推辞,就说好吧。 6 L! {1 w: u. W1 G! x  z

) e  M0 `6 V3 U# ?- n2 ~7 T: j! j等拿来一看,我松了口气:毕竟是系主任家,这个摇椅看着质量不错,也很干净。女儿享受了好一阵子,直到小椅子坐不下去了,我们才把东西还了人家。 7 }  v5 {5 K% V4 n0 u/ P4 Z

, I9 q: i9 l" s- s1 e! x$ n1 ^这大概是我们第一次实实在在地用别人的旧物。没想到有了这个经历之后,我对二手这个东西也上了瘾,等我的女儿一天天长大了,我已经等不急地盘算着让谁来继承她的小衣服小玩具了:这个朋友生了个女儿,可是住在另一个城市;那个朋友住得不远,可是生了个儿子……
0 W5 {# `- p: T6 m
0 d9 y! h2 R3 L% @算来算去,只有远在国内不满周岁的小侄女,可能还用得上女儿的东西。可一想人家现在都是捧在手心里养的宝贝疙瘩,我这用过的东西弟媳会不会觉得寒碜?这么一想,觉得最实惠的还是自己再生一个,就让未来的他(她)来继承外婆的遗志,将勤俭持家的传统进行到底吧。 **生活节奏
* ^4 Z  l$ Y+ M* o. r$ r8 u8 l
5 w4 D6 K* o7 P3 f( W加拿大人虽然性子慢,可也因为是美国近邻的缘故吧,连带着人人也有都些无事忙三分的习惯。从我婆婆的身上我就看到了这一点。
" k9 v' w7 t3 W/ w& Z; H2 ], p
+ ~, l8 F" z* a婆婆说忙也有忙的理由:一个人代着一百五十个学生的法语课(一个小学就一个法语老师),服侍着一个“身残志坚”的老头子、操心着四个已婚和未婚的子女,经营着一所房子一个花园一条狗和两只猫……
; B6 I, W1 h) Z5 i: l$ e8 G, B' J5 z& }' f0 a- \4 W
本来这对于一个北美女人来说也属正常,可不幸的是,婆婆大人对事物的组织管理,虽历经数年,仍未找到一个科学的方法,所以常常弄得自己即使殚精竭虑灰头土脸,还是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她老人家就发展出这样一个应对办法:跟时间赛跑。
8 G" T5 t& x4 ~6 q2 t/ i7 Z' |1 O6 X% Z
我有幸跟她老人家一起逛过为数不多的几次街,那才叫长见识:我这里还在车里解着安全带,她人已经奔出了半里地,我不得不甩上车门就追;进了购物中心,我正准备享受window shopping,她老人家已经大步流星地消失在人群里了,我不得不提起鞋跟仓皇赶上。好容易停在了一家童装店,婆婆顺手抓起几套衣服,问我的看法,我说“这件吧有些……”,话未说完,婆婆已经抓起所有的衣服站到了交款台前……交了费,婆婆问:喝点东西?我赶紧点头。婆婆就近买了两杯咖啡,递给我一杯:“边走边喝。”然后又大步流星地往回赶……回到家,我愁眉苦脸地对老公说:“女人作到这份上,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啊?”。老公被我问得一头雾水。 # u+ c  T4 y$ ]! C4 Z7 A, \. _
& R. s6 _2 N% q4 Z
现代生活固然有其便利和高效的一面,可是依我看来,现代生活钢筋水泥的性质和整齐划一的节奏,是以牺牲生活的细节和细腻的情感和乐趣为代价的。比如说作女人,事业家庭诚可贵,但是事业家庭的最终目的呢,应该是让一个女人的人生更完美,而不是像一架机器一样,毫无表情地从一个链条跳到下一个。试想一个连购物喝咖啡涂口红都像赶命的女人,她的生命的弦是不是上得太紧了点儿?
) x+ _  }2 E. C2 f# P% U: K, h5 ~. ^1 Z2 ]& R3 X2 k+ k) w1 P
Move on, move on,人人都在朝着不同的方向不停地走,不问目的,不问原因,只为了不为汹涌的人潮拉下。
4 ^; t: T4 D- l: N% x1 f3 q+ J& R9 x  _7 B5 K
这个词是我来加拿大以后才学到的新东西。当我和认识的第一个男朋友闹了些矛盾,正等着他来迁就我的时候,他对我说我们应该move on了,还没等我把这个词弄清楚,他就已经飘然无踪了。以后我就常常在电视里听到这个词:两个朋友拌了一回嘴,两个情人闹了场误会,都没有等解释的习惯,就急急忙忙地move on了。 1 I: j, _) u7 R- z( U
; W5 }3 b: P0 I" H: Y8 X/ T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对什么都养成了走马观花的习惯:从橱窗到餐馆到休假,甚至恋爱婚姻,三言两语不和,就有分东离西之危险。因为总怕落在别人、尤其是时间的后面,所以就不得不很快地“朝前走”--虽然这个新的方向也不一定比旧的好,但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了。
3 @5 ~3 L3 y5 B. B; a+ ^$ i- r5 }. S9 E9 Z5 Z2 p" s
这些天因为有时间,重新看起了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居然不能够像从前那样入情入戏地享受了。一是觉得节奏太慢,就算我一边熨衣服,一边看,还是觉得戏跟不上我的节奏;二是对戏中的人物开始有了批判的态度:那个林妹妹啊,不愁吃不愁穿,一天到晚干吗愁眉苦脸的?作作诗弹弹琴画画画绣绣荷包,不是挺美?多女人味阿! 6 T, ^3 V$ I0 U) y# B6 g+ ^+ r

/ d) ~6 T* M! V  X  K" A8 ^: e2 J  Q当然了,那时候女人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相应也就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是换一个角度想,没有工作不也就不受时间的压迫吗,不是正好可以充分享受闲适生活的快乐? 3 w9 U- R# C% C# F" l1 \( b3 Y

* \( O, |8 L$ M, N看来人是不能与人比,否则气死人。
鲜花(78) 鸡蛋(0)
发表于 2010-4-9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1 E* V& T& a" x
鲜花(120) 鸡蛋(0)
发表于 2010-4-10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4-10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本帖最后由 我醉何如 于 2010-4-10 18:40 编辑 - e  t- g! x  ~: F: e# z

4 }3 j/ ~( j2 y; v- i" n可能不同的年龄地域等原因吧, 所认识的一些小老外其实也讲人情世故,朋友之间互相的支持,有点哥们义气,两肋插刀的意思。有时候为了替朋友解围自己不惜扮恶人。等等诸如此类。加拿大好像比较更多认可谦和礼让,不是想象中那么AGGRESSIVE,可能在想象中老美更崇尚独立自我多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12 01:30 , Processed in 0.09653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