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181)  鸡蛋( 48)
|
小黄比较欣赏任志强的见解。转帖一篇:
) q4 u% Z% t( X5 H* H, \( i9 }$ Y, p
1 U/ H m9 E& h5 p+ Z; K
0 M) C) o3 y% M: _, g6 |■任志强! y1 P2 N2 s& x9 O1 C9 w
3 u6 O: S5 ?. O2 H) V
央视经济频道一直是我每日必看的节目,后改版为财经频道。从早上七点开始直到晚间的各个栏目,只要有时间我都必看,觉得财经频道中几乎所有对房地产方面的评论都没说对过。
- w, j% V# @1 H7 f* J# ~! t. C8 q. _# n, i
看看央视《财经》今年的主要观点吧!; Z. x* z; i$ W( x9 f" i" e1 E0 X
2 n* S2 L4 L1 C+ @. H3 [. b
1月重点讨论的是楼市的“拐点”,房价将继续下跌;2月是集合了一群人讨论此时不能买房,认为房价还没有跌到底;3、4月是鼓吹小阳春、暖流过后仍会跌;5、6月份是过度消费已过去,后续消费力量不足,什么“丈母娘的理论”已过时,几代人购房无能力;7、8月是房价已过高要等等看;9、10月份是价升量跌,已不再是“金九银十”了;11月是优惠政策将取消,房价将再次出现“拐点”。总之从头到尾都是让民众不要购房,结果听了央视《财经》意见的人们在持币待购中,让本来还能购买一套住房的银子到年底就只能买一间厕所了。7 U$ V. ~6 G3 r: D/ E
: o- ]- a9 e5 o: E$ |/ K
央视《财经》在从头到尾的讨论中除了给高房价的豪宅大做广告之外,似乎从来也没有给过消费者一个应出手的信息。当央视评论房价的平均销售价格过高时,拼命在攻击那些奢侈品的典型,如18万元/平方米的汤臣一品,16万元/平方米的盘古四合院(也不先查查这个只卖不租的四合院是否有房产证),却不知道一个最基本的算术题。当平均价中有大量远高于平均价的房子时,则意味着低于平均价的普通住房供应更多,并且价格更低。正是因为高价房拉高了平均价,但扣除这些本来也不是供给主流市场消费者的奢侈型消费住房之后,岂不是只能证明那些主流市场的普通商品房价格更低于平均价吗?如果10平方米的住房平均销售价是2万元/平方米,扣除了18万元/平方米的汤臣一品,则剩下的9平方米平均价就只有2000多元了?平均价只是不同供给结构中的游戏,而并不代表真正的市场,更不代表普通商品房的消费价格。7 y8 F! m- l3 x- i. I
0 o1 F# s; ?0 _' z. N正是央视的特殊高价房的宣传让社会和民众产生了误解,以为市场中的所有房价都会涨到汤臣一品的水平,反而让更多的民众产生了投资和抢房子的动机,让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加大。这种对涨价楼盘的鼓吹,让社会与民众更加不相信国家统计房价缓慢上涨的信息,让真正的统计数据失去了对市场的指导意义。
" Y$ m( r# S8 h" K! m0 _7 M; q! a2 i9 s- D
如果用年初暴跌之后的房价和今年的房价相比,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暴涨,不但收复了失地还略有上涨。但9月份之前的价格指数则明显看出是恢复性增长,环比与同比都在较低的水平。10月份之后的同比高涨则主要因为去年10月份之后价格下跌的基础指数较低,但环比增幅仍在下降。到明年2月份之前,同比的价格指数都会较高,并逐步攀高,但环比却可能仍保持下降或缓慢增长。: ]; Q# y+ H8 K3 G
* x* s8 o' l! e" _# c" R7 g$ [安邦研究简报中有这样一段评论:在目前国内的财经媒体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凡是鼓吹高房价不合理、房价一定要跌的言论,就会占领道德制高点,赢得叫好声;而凡是认为房价将继续上涨的言论,就会招来读者和网民的破口大骂,并被斥为开发商的利益代言人。前者的代表是易宪容,后者的代表是任志强。
5 `) n9 r$ N# k: L. N* |, ?& s9 Z* Q, l' }% x6 X
其实易宪容从一开始就错了,而且一直错了好几年,为什么易宪容的支持者还是比任志强多呢?那是因为人们就是希望看到房价要跌的观点,这样才符合自己的心理,即使易宪容连续错了十年以上,人们还是会继续支持他,因为人们只是在支持自己的固有观点,易宪容不过是被大家抬出来的幌子,问题不在于房价会不会跌,问题的关键是人们希望看到房价要跌的言论。
/ c7 k& f, O- ?/ q, [$ h# q3 _$ y+ B5 O) I4 K* M4 r! M: c
民众可以反对某些观点,但不要不珍惜今天的努力和自己的钱;民众也可以听信某些观点,但更要让自己的财富获得更多的收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