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37|回复: 13

五绝。无题

[复制链接]
鲜花(19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11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水去青山远4 M! F8 V! g- W1 R5 t" Z+ c
帆张入海溟 6 N8 ^3 g" R5 r) b! j2 ^5 t) \( H
欲思穷浩渺9 l4 z! F  k. L3 `, a
极目在高峰
鲜花(78)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11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11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1# Dongbu
; Z' }8 ~/ f5 ^. c这首精致。5 A. F( P- `0 Y1 D* P. C8 t
不知"入"是否斟酌过? 换成苍,不行;换成碧,不好。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19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谢了, 我还真的没仔细斟酌, 只觉得'入'字有动感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11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了, 我还真的没仔细斟酌, 只觉得'入'字有动感
- x( C2 X$ z) |Dongbu 发表于 2009-11-11 21:03
+ L$ f4 }. c9 O0 ?& W
跟在这里,再次与您论一论。律诗的格律其实很简单。仓促敲一些东西,您看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X% ~2 m% d* O9 }
1. 对与粘。这个不须讲了。
) O- o7 b+ O1 M. V) K2。标准的律句:五言,六言,七言,甚至九言。标准的律句都一样:从第一个字开始,两平两仄相间,末尾若是单字,赶上什么是什么。但是,由于最后一个字,平仄是确定了的(比如平韵诗中,押韵句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不押韵句必须仄),前面的字就要调整,原因在4,5条。* b4 W  ~2 ~1 |5 N
3。狭义的孤平:这个只限五言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三个字(五言第一个字),必须是平。否则在这种句式中,全句除尾字(押韵的字)外,只剩第四字为平声。这是孤平的由来。七言中,若犯孤平,第一个字即使用平声,也是救不了的。这种狭义的孤平是诗家大忌,古诗中基本找不到。4 }! ^" w: B: c
4。广义的孤平,以及孤仄:在所有诗体的所有句式中,倒数第二个字和第三个字,如果是平,不能被左右两个仄夹着;反之亦然。否则就是犯了孤平或孤仄。这种为小拗,可以同句或对句救。这个就不往深处讲了。% R% t4 k+ O+ c/ d
5。三平调和三仄尾: 任何句式中,最后三个字,不能全是平或全是仄。这个唐人律诗中,不是太严格。有时故意用三平以增加乐感,用三仄以增加骨感。比如一弦一柱思华年。
4 B) Y0 l1 O  `6 b) t6。用韵:绝大多数用同一个韵部。到了晚唐,一些七言绝句(只限七言绝句)的第一句,可以借临韵。比如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 m( t9 N3 L; ~' \' p! c9 n5 f8 n: i
7。韵书:流传较广的是平水韵。但不管是哪种韵书,都不是先有韵书,然后吩咐你按照它去执行,而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总结而成的。所以韵书规定的,只能说是大多数人的习惯。比如,古诗以及词(尤其是早期的词)中,韵书上的一些入声字,其实是做平声用的。
鲜花(12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12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带板凳听课。。。那个拗救始终记不住,宁可写正格。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13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横看是首词,竖看还是词.
( p, K- m# n: |% P8 b2 m3 C再添一点思想深度会更好些.
鲜花(19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学习了.  我试着拗救的句字,但总不得要领. 你的总结简单而易记,但我有一个疑问, 何以对待一三五不论?请赐教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14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谢谢, 学习了.  我试着拗救的句字,但总不得要领. 你的总结简单而易记,但我有一个疑问, 何以对待一三五不论?请赐教' z3 k/ H$ T* M0 u9 R  {
Dongbu 发表于 2009-11-14 09:59

2 [+ F4 C6 m& S& b6 {其实我上面说的3, 4, 5 条,已经回答了您的问题。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后半句是对的,而前半句就不尽然了。
& ^8 V5 J& Y- G; @: Y( g) F: ~! m+ `我的观点是,七言句式中,一可以不论(这个可能有异议,希望更熟悉的人指正);
, Y+ _! @' I, W' E三(五言中的一)一定要论,因为有孤平之说 (我上面的第3条);  w% I2 {. x6 z: F  v% Z! a" n
五(五言中的三)应该论。因为有三平三仄孤平孤仄之说(我上面的第4,5条)。古人的拗句,绝大多数出现在这个位置。一般用下句来救(两句单看,都拗;合起来,就是一拗一救。)例如:映阶绿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春是孤平,好是孤仄。自拗空救。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14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谢谢, 学习了.  我试着拗救的句字,但总不得要领. 你的总结简单而易记,但我有一个疑问, 何以对待一三五不论?请赐教+ h. T- o0 t9 ~  c' K0 w$ ?1 \/ Q/ N
Dongbu 发表于 2009-11-14 09:59
0 o% N; p" ^4 ?  P
现在看一句七言律句:1234567。 如果是五言律句:34567。
& D# U& P+ u, X3 z1 _; k
8 J& @* s% V1 [+ U  G( }+ d2,4,6:必须是平仄平或仄平仄。) U4 o6 e3 a" s7 V2 W
7:不必细说,大家都知道何时平,何时仄。
% Q* x" ^( u; M  ?+ R' E1:不论(平仄随便)。' k, g( C* X, p- _4 K# [2 @+ H
3:先看4和7,如果4和7都是平,则3必须是平。余者都不论。
- ^% ^1 L6 g* {; z/ Q( O5。因为6和7都定了,5要看6和7是什么。原则是:567不能是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或仄平仄。余者不论。* n& K2 A' ^1 o# g
: `  V8 T& k5 }( ~. t9 ^# Y* p% F
一字不用论3 L& O/ w% Z7 o$ ]. K5 K6 `* v
二四六分明
0 q3 |% D- ^* H# \* e' m最后一个字. G$ z! a  U8 X- p3 f6 Y
全诗定仄平
6 C) Y8 p- e- E1 }三要看四七; `9 g. r; h& k. Q- s
彼平我必平9 K' m* I% c2 \$ ?, I  O1 D
最后三个字/ Z" B2 r8 i( S( [1 R
五字作调停
$ A' [* i$ u9 p6 {两平夹一仄& ^1 h$ f  F/ {- L) Q6 C7 w! A
两仄夹一平
% k6 G* r+ m7 i/ m( P' M: h7 f8 U/ k三平与三仄+ D; w  A, b2 n
统统都不行
& T3 _# J" H# u" y$ W6 G! [4 E  `何必背格律
  {5 x( M- g  }/ {# D! V5 n- A情理在其中
鲜花(19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五绝。无题

10# 萍水巷 # x; r' I/ Z& O2 s( C

$ d9 H- m# ^- P; S% Z2 S6 w1 w+ }
( C; ]& S! o' M' C总结得真好,简单而易记. 谢了
鲜花(12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14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好好悟悟。。。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15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现在看一句七言律句:1234567。 如果是五言律句:34567。
. }. _+ n* X$ B
. b  T3 N8 `6 O) X, p2,4,6:必须是平仄平或仄平仄。: ]$ D; A: {# a) {; e
7:不必细说,大家都知道何时平,何时仄。! }% u, Q5 k0 a& i! M
1:不论(平仄随便)。
- r2 V8 y8 ]  H! a! s( S/ Q3:先看4和7,如果4和7都是平,则3必须是平。余 ...
! }7 O2 G- D* t) ~) J9 _; m2 _萍水巷 发表于 2009-11-14 14:29

$ t7 E) j: f; b$ z9 t受教了,学习~~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19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5-15 03:20 , Processed in 0.15642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