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6 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寻觅祖先足迹之大禹陵8 w+ V, A% g* b9 V, w0 }& @
1、大禹陵+ W. @& I G+ B7 V$ V; f' R
大禹陵位于绍兴的城东南面,整个陵的建筑很有气势,依山而建,是大禹的葬地。大禹我国古代的第三个皇帝,开创了夏朝,并从那时候开始了青铜器时代。
) V7 ^ _9 V6 v; T3 p在禹的时代,我们人类曾经遭遇了一场洪水的浩劫,这和西方诺亚方舟的传说是一致的,而我们华夏民族因为有禹那样的圣人出现,才使得民族得以生息。所以我怀着对祖先的敬仰去游历大禹陵的。
$ U! L8 v! O+ v7 f, U整个大禹陵布局可用两带、一道、两点组成。两带是河、背面的山脉;一道是通往禹庙的甬道;两点是禹庙和禹祠。: C2 k; _8 c6 r6 T; u3 q
6 J" i: Q" l$ |+ J! K
, i% h# e( |$ s
图96 甬道石头牌坊,上面是鸟的图案,这与古越人崇拜鸟是相符的,(事后查资料)。甬道两边是两排神兽雕像。
9 x3 ]" p4 e* \: d+ w4 D, ^+ y* U7 o! A3 W- A7 q4 z0 U
B; y7 Y" O9 z! r* O( ]3 ?
图97甬道两边的神兽雕像。 ]6 [) C" f1 o1 B; x
$ v5 f8 T/ h8 Z 7 N1 d/ J9 {4 b/ f$ U
图98远处山头的大禹雕像。: J# g$ _4 d2 T" V
2 k# H0 R* [: ]: R+ _. B0 r0 i6 H
- b# {! Z# I# J& E
图99在禹迹馆内拍到的有关大禹的分布图。民族的共性写在了这张地图上,禹无疑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和产生深远影响的先圣人。) p! |+ [6 l7 E$ f% k
i9 c& C, I9 ?2 K, ~, J$ R% _8 d; F
1 j1 t! V v; X
图100大禹陵庙内建筑,传统斗拱结构。在庙内写有柱子上写有对联, “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申,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滩”。上联讲的是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新婚时也只在家呆了几天;下联意为大禹经过八年治水,治理了黄河、长江、汉水、淮河等河流。
, c$ M: \; x, Y. R0 Q: }* S6 q, ^" a& @
8 s w, _0 V# a( ?. @5 V+ X; u
图101禹庙的台阶,听讲解员讲,西游记的《困囚五行山》在此拍摄。3 z, U7 H4 V7 k! ]) [# f, T" R' d

+ E# R6 C5 Y0 V+ }# c" I图102午门的门当户对。君王来祭禹从中门走,大臣从偏门走。
- A' h6 ?) D! s; n& F5 ~/ s( h
! Q [+ y$ a7 J
. ^. C7 j: ~4 X0 A5 c* D图103其他的门也有上面类似的门当户对的结构。- O8 }2 \! b% ~, g- k/ R4 T2 ]
# {5 n( v0 e! d( L# T& y \ _/ a6 P `) ^3 {: c* V
图104 “岣嵝碑”,拍摄于禹庙。
: t# b8 z, G, g; ]1 m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这块石刻被后人称为“禹碑”,由于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峰,故又称“岣嵝碑”。唐朝时期就有关于禹碑的传说,当时的大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但是好多人寻遍衡山却未曾见过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三峡的夔门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禹碑上共有77个字,文字奇特难识,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还有人断其为“篆书”,历代想辨识者众多,但都不能解其中义。虽各家解释都不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 禹受舜命,坚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 h) F; M( P' Q0 C' ]
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事后网上查的资料)。这块碑至少能证明两件事情,一是大禹在很久前的远古确实存在,二是大禹的影响在远古已影响广泛,被百姓称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