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高人高见.$ X& G4 [, V) P$ H$ g# l6 i8 j7 Q
: O; C2 J$ o7 O6 ]+ P3 d. T# \下面的文章是从网上找来的.
5 _8 }% M; A6 K: w) k$ [$ s' L4 }& R) I1 K$ L
瑜伽八卷三页云:无明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所知事,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无知为体。
, M- [" c& h. F: l3 u二解 瑜伽五十八卷四页云:无明者:谓于所知真实觉悟能覆能障心所为性。此略四种。一、无解愚,二、放逸愚,三、染污愚,四、不染污愚。若于不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所有无智,名无解愚。若于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散乱失念,所有无智,名放逸愚。于颠倒心所有无智,名染污愚。不颠倒心所有无智,名不染污愚。又此无明,总有二种。一、烦恼相应无明,二、独行无明。非无愚痴而起诸惑,是故贪等余惑相应所有无明,名烦恼相应无明。若无贪等诸烦恼缠,但于苦等诸谛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钝慧士夫补特伽罗,诸不如实简择,覆障缠裹暗昧等心所性,名独行无明。
R" {- a& F% x4 n1 T$ ]0 E三解 瑜伽八十四卷二十页云:无明者:于所知事,不能善巧。于彼彼处,不正了知。谓于彼彼所说义中,及于名句文身,不能解了。 6 Z6 t; O( H' e( v" z' A
四解 显扬一卷六页云:无明者:谓不正了真实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正了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明为业。如经说:诸有愚痴者,无明所伏蔽。 " @6 G: I) A! U( `! j" {6 Z2 d& ^
五解 杂集论一卷十三页云:无明者:谓三界无智为体;于诸法中,邪决定疑杂染生起所依为业。邪决定者:谓颠倒智。疑者:犹豫。杂染生起者:谓贪等烦恼现行。彼所依者:谓由愚痴,起诸烦恼。 + M3 X; h/ b) r2 G: r ]
六解 五蕴论四页云:云何无明?谓于业果,及谛宝中,无智为性。此复二种。所谓俱生,分别所起。又欲缠贪,嗔、及欲缠无明,名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 * ~& b: w @7 _ O) O
七解 广五蕴论八页云:云何无明?谓于业果谛宝,无智为性。此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又欲界贪,嗔、及以无明,为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此复俱生,不俱生,分别所起。俱生者:谓禽兽等。不俱生者:谓贪相应等。分别者:谓诸见相应。与虚妄决定疑烦恼所依为业。
; c$ M) d" v8 X1 M/ ^1 e4 f5 e. ]八解 法蕴足论十卷三页云: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外无知,内外无知,于业无知,异熟无知,业异熟无知,于善作业无知,恶作业无知,善恶作业无知,于因无知,因所生法无知,于佛法僧无知,于苦集灭道无知,于善不善法无知,于有罪无罪法无知,于应修不应修法无知,于下劣胜妙法无知,于黑白法无知,于有敌对法无知,于缘生无知,于六触处如实无知。如是无知、无见、非现观、黑暗、愚痴、无明、盲冥、罩网缠里、顽呆浑浊、障、盖、发盲、发无明、发无智、发劣慧、障碍善品、令不涅盘、无明漏、无明瀑流、无明轭、无明毒根、无明毒茎、无明毒枝、无明毒叶、无明毒花、无明毒果、痴、等痴、极痴、很、等很、极很、痴类、痴生、总名无明。
' q- w S u- L; f* u九解 大毗婆沙论二十五卷十二页云:问:何故名无明?无明是何义?答:不达,不解,不了,是无明义。问:若尔;除无明,诸余法,亦不达,不解,不了;何故不名无明?答:若不达不解不了,以愚痴为自相者;是无明。余法不尔,故非无明。 T# ~5 t- G& A) P# T8 k) ]
十解 大毗婆沙论四十三卷三页云:云何无明?答:三界无智。此说应理。谓三界系无智,具摄诸无明故。若作是说:不知三界名,无明者;则应不摄缘灭道谛二种无明。彼不缘三界故。 5 X6 {. Y2 q% h: w# L
十一解 品类足论三卷二页云:无明云何?谓三界无知性。 ! s8 x9 ?+ A! o. u! d& Z+ e1 ^
暗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
$ w2 P7 {1 @6 ?( q- s7 w5 f9 h8 V" G) B* {$ u0 y& s
一切惑业,若逆溯之,其源无不归纳于无明。盖一切惑业,无非由执。由有执故,乃能成障。所以执者,为有着故。所以著者,原无明故。无明之外,无别他因。故此一切惑业,无不归纳于无明也。
- j- D7 p7 l) c" h. I; \无明支取发业者,如胜鬘经有五住地。即见一处,欲色有及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能发诸业。第五所知障,不能发业。于此五中,唯取前四。于发业中,有能通发总别业者,有但发总报者,有唯发别报者,今取兼发总别及唯发总报者,不取唯别。于中复有助正发业,通取助正。正发行者,唯见所断,谓粗猛故。助者不定,谓助发人天总报之业,亦通修道。助发恶趣总报之行,多唯见断发别报等。少亦通修,又此无明通于相应不共缠及随眠,现行名缠,种名随眠。现行分二,与本惑俱。名为相应,不与本俱。名为不共,然多说是主独行迷因果理。行相细故,不同非主独行无明。 : o* w: L9 z* A1 v u4 U c' b
虽诸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以具十一殊胜事故,如缘起经说。 ; N+ d/ m1 j5 u! |# E9 G' i
一、所缘缘 遍缘染净故。
+ E! v& z! K, A9 }1 R2 f二、行相胜 隐真显妄故。
% I4 X6 m ?& L" s* p, x: @三、因缘胜 惑业生本故。
% f9 ~( i% {2 s I/ }+ \8 O# n四、等起胜 等能发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 ! ?/ r7 K% R+ a
五、转异胜 随眠缠缚相应不共四转异故。
E- I1 g8 d; s( Z9 j s六、邪行胜 于谛起增益及损灭行故。
# ^: f5 A+ C* p( `/ I' g3 F七、相状胜 微细自相,遍爱非爱共相转故。 9 g. f. I+ t0 F+ M
八、作业胜 作流转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 8 k Q9 v( S9 V" a3 \9 ~) ^/ v& r
九、障碍胜 障碍胜法及广法故。 0 p2 b, e$ Q+ a2 z0 `
十、随转胜 乃至有顶犹随转故。 / x+ s' o0 j* `1 K4 R3 P
十一、对治胜 二种妙智所对治故。
8 u0 n; h3 Q" ]- o5 H+ z所以不说余惑,亦名发业支也。 : \5 ?( g$ ~9 g* ~7 I5 s* V
6 e2 }* T! M7 D5 q/ h
业是造作、行为的意思,此造作、行为的“余势”对未来的影响,称为业力。业又有善、恶之分,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之果的力用,亦是业力的证明。一切苦乐之果皆因业力所致,故通常有“业力不可思议”之语。 0 w8 R* w' c- w1 @. E9 i5 ]; h
; Y. k5 [$ y) K
业力轮回,是有情生死相续的过程。以生死轮回,是受业力所支配,业力有善恶二类,为无贪等三善根、及贪等三不善根所缔造。而业并不是外来的,乃是与第六识相应的思心所之造作。以思心所为原动力,而即有身、口二者之行为,这就是身、语、意三业。此三者行为的余势(残余的潜在的力量),熏习藏识,留下了类似本业的功能,此称习气,亦名种子,可招感来生的果报。故《唯识三十颂》曰:“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3 {! I9 r6 {, c$ o1 R" a( C0 w& S* c6 l& y
此法则不是谁创造的,而是本来就是如此的
5 @$ d) C+ j \$ F. `5 x/ N要找原因,必须去学十二有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