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27)  鸡蛋( 0)
|
 居士不如法言行面面观
4 u; E4 P# G% J8 l ; U! j5 ?# K! U. C
7 L' W! j$ c7 v% i6 }( U大运
0 p. |/ o1 j7 X) f) F! Z7 B' j笔者学佛时日非短,获益良多,常常祈愿所有众生皆能早日趣入正法,早日解脱轮回之苦。有的时候,也会感叹和奇怪,为何珍贵胜于摩尼宝珠无量倍的无上妙法所信者极少,或者即使号称“信佛”的同修,也常常疑惑而退心。除了我们经常所说的“时值末法”、“众生心力刚强”、“共业不可思议”等等因素外,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身为佛陀弟子的居士,种种不如法的言行,在极大的程度上混淆了正法,误导了众生对于佛法的认识,也障闭了众生皈依三宝的门径。为此,特撰此文,将笔者所见所知的居士不如法言行一一揭示出来,以令同修自警,为正法兴起,为同入实修尽一份力。凡十八种,分为两篇,以下分述之。
' o( t, s# t7 [2 b' a( [
+ |. h& E2 l% q' Z- A( H8 e6 s4 {5 R% ]8 a. A: G* ]! Y* @. \0 l
通行篇3 ~% j) X) x3 \& K7 f, F
9 L( q ^: D; k( Q, M4 ?1、烧香拜佛 求签问卜$ l% T6 T3 `! K8 W' v
祈消其灾 求满其愿- H! d; \2 N: R# }( C3 N
某些居士,专门喜欢拜庙请香,祈求佛菩萨保佑,或是消除某些具体的灾障,或是祈求解决家里的某些问题,或是祈求升官发财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某些居士为了所谓的“吉利”,专门花巨款在他们认为“特殊的日子”争做第一功德主,或者烧第一柱香,撞第一下钟,磕第一个头等等。如果遂愿,就会身心舒泰,认为这一年会如意圆满,否则会觉得不吉利而垂头丧气。- L: `( {; L6 ?7 d3 Q& y4 G4 w% d
此类居士的错误,大多是不明因果,希求佛菩萨直接去除灾患,给予名利。分析他们的心态,就是向佛菩萨提条件、要求,比如我顽疾得愈,子孙满堂,大富大贵以后,再给你们重修庙宇,更塑金身;或者为寺院做些事,一定要立碑刻“功德芳名”;或者先给佛菩萨一些供养,然后希求满足所愿。种种心态、行为和世间做生意没有任何区别,像讨价还价一般。1 c- Y: r+ i* @& Q, Q% H3 {% F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意思是,佛菩萨不是用水直接洗掉众生的罪业,也不能用手直接除去众生的痛苦,更不是将自己所证安乐境界直接转到众生身上,而是通过为众生说法,令众生依佛法修行,才使众生获得解脱的。因此,佛法只是指引修行的门径,诸佛菩萨是为众生开显这些门径的导师。大而言之,成佛解脱,必须靠自身的修行去体证;小而言之,希求人天福报,也需要自种善因。不遵循因果的道理,不种善因,唯希求佛菩萨直接把福报送上门来,除去恶果,此种想法恰恰与佛法背道而驰。# C% p8 z# U; l/ c
烧香礼佛本是好事,经论中也赞叹香灯供养,礼敬诸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烧香拜佛,或是为所有众生之解脱而祈请,以大愿而摄持;或是虽然遇到具体的事情或难处,也应以实修为根本而随缘祈请,才符合因果的根本法则;至于求签问卜的勾当,本就不是佛法中事,更非真正的修行人所为。 Y6 o; S7 G: z! g( _2 T( T! ~
3 F! `5 @2 K5 z+ L; D* O: H w4 p
. B: c' f% p3 a! A! ^9 J; a+ \2、不明佛理 一身佛气# D: u- y; j4 m- _# z0 Q, O4 G$ R
见人即说 逢人即劝
8 N, M0 B: \' U, p某些居士入了佛门,常念几声佛号,或者知道些粗浅的佛法名相,却没有依止合格的善知识修持。他们对佛法并不真正明了,却以过分的“热心”四处拉人信佛。如果别人表示感兴趣,那就更喋喋不休地介绍自己的经验,有什么赶法会、拜“大德”的事情,都会鼓动一起去。如果别人嫌其罗嗦,或流露出不信服的态度,此类居士就会很不舒服,或是瞋心相对,争论不休,或是“充满怜悯”地劝别人赶紧忏悔,否则就是“罪孽深重”,“恶报现前”等等。他们的种种言行,不过是执着佛法的表现,仍是“我执”:我信佛,我的佛法好,我修行好,我的师父好等等。他们护法,宣传法,实际是执着“我”,护“我”,宣传“我”,否则旁人不听时,怎么会有烦恼? a8 r1 I+ N! ~6 C C8 T7 U
真正的佛弟子,应首先身体力行,修证佛法。正所谓“自未调服,调服他者,无有是处”。在自己还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时,当务之急应是依止大善知识精进修持,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去“宣传”佛法,推销佛法。在自身尚不明了的情况下,此类居士宣传的所谓“佛法”,只能使人误入歧途,误解佛法,误解修行人,乃至对佛法产生厌烦和排斥感。此种言行既无益于自身,也危害于他人,必须断除。
; Y& H1 S7 n, `& y- @) _并不是说未明了的居士就不能和人交流,就不能劝人信佛。不论是对于佛法有受用的居士,还是尚未明了的人,都应随缘做事。遇到对佛法感兴趣,真实希求修行和解脱的众生,居士们可以和他们交流,将自己的修行体会,及对佛法的理解坦诚相告,或者引荐他们去亲近大善知识。这样做,不仅不妨害自身修行,还善巧地为其他众生开启了趣入正法之门。
( O. r9 h, |; t# m) l" ^ G) H1 e7 X6 Z; A( X
$ ^* ?+ \' u7 ^. L5 ?3、接僧集众 策划活动
+ g4 \2 a$ h1 ?$ n: ~( ~刻意操持 无心修行% s: x8 A! Y# g+ C. N
某些居士交际能力很强,认识很多“活佛”、“高僧”,常常接待这些僧人,迎来送往,安排吃住,如同世间的办公室主任一般劳心费神。在这些僧人留住期间,此类居士会通知所有认识的信众,或开办法会,结缘灌顶,或组织放生,随行庞大。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事务操持上,根本没有时间修行。
! E4 j1 i1 E6 l; L. x8 k6 y0 p既已皈依,即是佛子,应以修行为本,其他的事情当随缘而做,方为如法。对于僧宝应恭敬承侍,但若以接待和安排活动等为常行,则会忽略或挤占修行的时间。若不修行如何解脱?更谈不到弘法利生,终究不是佛子本色。
j4 [6 Q* n6 ]
$ t$ [) l8 Z4 W& v" q
$ r. N6 ]: {2 M) S1 Q4、独霸僧宝 视为家亲
, G) g# v1 m# E+ k1 t& [6 q5 _依己情见 拣选来人
: q" ?0 C* T9 s某些居士和某个活佛、高僧关系很好,常常接到家里供养,好吃好喝,待如上宾。自己家里有什么不顺,赶紧祈请活佛、高僧念经加持,简直把活佛、高僧当成了家中的守护神。除了家人和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外,此类居士不接待任何想亲近活佛、高僧的信众。如果其他信众得知消息想过来拜见,此类居士往往以“活佛很忙”、 “需要休息”等等理由拒绝之。如果有信众直接登门拜访,此类居士不好断然拒绝,但也是老大地不情愿,一副要收门票、办丧事的样子,对待来访者冷言冷语,甚至百般刁难。1 w6 k$ h- |1 O1 b; p& W
即使是破戒的僧人,因其身披法衣故,亦能令所见者受益,若干劫之后,依此因缘而能趣入解脱。如果是有修证的高僧大德,对于众生的利益就更加不可思议了。真正依止了善知识的居士,或者有机会亲近高僧大德的居士,应当发心令所有众生都能亲近依止善知识,为所有众生广开修行的方便之门。但此类居士心量狭小,分别念重。其做法从表面上看似恭敬,而其客观结果是把善知识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霸占,不仅使他人丧失了供养承侍善知识的机会,也使自己无法得到加持和法益,因其发心自私的缘故。说得严重些,依此行为将令自己更快地堕入恶趣, l5 P! {2 m! p
6 ]& ]# D* r+ s% O# B& M: y& h" {* v; u6 c3 f, m2 g
5、分帮立派 自高门庭/ K/ P. h+ D. s8 k2 W3 ]
厚待同门 轻慢他人
9 s# \8 i4 Y% r. Q1 C ]* I& R& u某些居士依止了某个善知识,或者参加了某个学佛的社团,渐渐形成了固定的圈子、风气,便排斥其他的信众。当有其他信众来请教问题,或请经书法宝时,此类居士就会对其“审查”一番。如果是同宗同门的师兄弟,会非常热情地接待;如果不是,则是一副傲慢的样子,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让来访者感觉的确给他们带来了许多麻烦,应该自惭形秽。
" C! Y. G& _* N+ z不论是修行哪个法门,依止什么样的师父,均为佛子,共趣解脱。宗门、教下,方便多门,旨趣无别;名师、隐士,手眼各异,悲心一体。作为居士的我们,只要依止的师父是具格的善知识,所修学的佛法是正法,都应当无分别地以随喜心、平等心去对待其他同修,为他们在修行方面尽量提供方便。即使对于没有依止的同修、没有入门的居士,也不能生起我慢心,而应当发广大悲心,随缘帮助他们,引领他们依止大善知识,修行正法。此类居士不仅没有帮助同修,而且目高于顶,小视天下,缺乏起码的悲心,甚至连世间所提倡的求同存异、和善待人的标准都达不到,真是愧为佛子,忝称居士。! b: d1 @& e" g/ D) L& \! |1 j
, r b8 H6 T# j' v$ {% ^
( a4 [; z2 f( h
6.以佛道理 装扮自己
0 g$ ^' ]4 o* J4 \; o虚伪做作 油嘴滑舌 l8 x1 M2 g# `3 Z3 B" }- O9 \
还有一些居士就是所谓的“佛油子”,学习了一些佛法的道理,不是用来反躬自省而修行,而是用来装扮粉饰自己。比如,有人心里明明对他人还有怨恨、轻蔑,可嘴上还要整天挂着“您是佛菩萨,您是佛菩萨,只有我是凡夫……”,以表现自己的心胸有多开阔。再比如,有人明明对佛法并没有坚定的信心,却要表现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生病不去医院等等,以显示自己对因果“坚定的信心”。特别是一些居士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大话连篇,相互吹捧,而吹捧别人的真正目的还是要表现自己,以显出自己是多么“谦逊”,多么“宽容”,对佛法道理是多么“精通”等等。这些人看似在谈论“佛法”,但本质上却是为了维护一个“我”,正是世间的恶俗习气。/ k/ H0 e$ P- R$ u
修行佛法当在身、语、意上下功夫,而不应该执着于自己的“面子工程”。虚华的面子背后掩盖的正是烦恼轮回之根——“我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为无明所覆,执于五蕴假和之身心为“实我”,由此造作诸业,沉沦生死无有出期。如《俱舍论》中说:“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可以说,认识我执的过程,贯穿于学佛的始终。真修行人应当时刻检点自己,所作所为是否真正的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图有其表而内心我执增盛,烦恼愈重。
9 q9 U( x' y1 s( k; ?3 n. Y7 }( T; F1 m( a7 i
( @4 {6 J0 R O8 K7 {6 J7、略通经教 我慢清高2 u2 t4 w, E3 E3 {. Y& N5 T+ |
显示卖弄 争强好胜
' @/ p. H8 S! Y. _某些居士比别人多看了几本经书,多知道些佛法名相,便自认为已经通达了佛法,自视甚高且自鸣得意。此类居士常常有技痒的感觉,总有和其他信众进行交流,向非信众“普法”的欲望。如果得到了听众的赞许和佩服,此类居士将有熏熏然的满足感;如果相反,在他们不能说服听众,或者所说的不太如法而被指出时,此类居士非但不能虚心听取意见,而且会为挽回面子争论不休,甚至会恼羞成怒,恶语相加。: O- o" I. R! }3 `
佛法内学,修心为本。正是因为我们的业力习气重,烦恼贪欲多,才需要我们以正法甘露矫正自心,去除染污。而此类居士的做法,恰恰将佛法作为满足自身欲望的资粮,到处炫耀,争取资本,令自身的贪欲极度扩张。在这种贪求没有得到满足时,自然是瞋心生起,造业无边。佛法和世间的知识学问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直接指引众生应当修行的方法,是自身实践方可得受用的无上妙宝。如果我们仅仅把它当做学问去研究,当做知识去卖弄,不按照其所教授的方法去行持,结果就是此类居士的状态,不仅无法受益,反倒把甘露变成了鸩毒,害人害己,深可悲愍。
! ~& t7 v, m% x z" I) ]) V% e" q: x6 m/ L
% Z0 m0 [4 M- j6 z, A8、所学佛法 成厌世因
+ e) b2 C8 i) ]0 ~' x2 \, k) `' c1 j消极做事 挑剔待人8 A+ |: m& O( U
某些居士对佛法有些接触以后,自认为有所领悟,沉浸于自认为的“胜妙清净”的境界中,对于世间的人和事都看不惯,一种混合着自傲的厌世情绪渐渐滋生。在这种情绪笼罩下,所学的佛法成了一把尺子,一切的人事物都成了这把尺子衡量的对象。尤其在工作不顺心时,会更加强烈地生起“人生无聊”、“一切都没有意义” 的对抗心理,看一切皆“俗”。对于所接触的人,也常常觉得他们层次或素质低,没有共同语言,觉得他们都不懂佛法,俗不可耐。
( n5 U: Y& F9 A( m修学佛法,渐渐具足出离心是非常好的,但此类居士的表现恰恰不是出离心。如真正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要么决意出家修行,决定一心办道,了无余事;要么虽在世间,但见世间一切皆苦,无所贪执。常感暇满难得,无常迅速,虽依因缘仍做俗务,亦以修行为最重,做事待人均成为修行的增上缘。而此类居士,其实并没有出家修行的决心,情执深重,俗缘未了,对于世间还有希求。在世间做事又散散漫漫,不能用心。一知半解的一点儿佛法知识,成了逃避责任、懒散习气的借口,成了挑剔、埋怨他人及社会的“照妖镜”。用此“镜”照来照去,看一切事都不如意,看一切人都粗鄙,但就是忘记返照自己,省察内心。# `1 k$ l, {% B1 R8 h8 e$ g
印光法师常说,看一切众生是佛菩萨,是善知识。如果我们能够如此观察和思维,即使碰到逆境,遇到不如理的人或事,都会从因果的角度去对待,把这些逆境转变为修行的逆增上缘,不仅可以心平气和的做好世间的事,更能积聚福慧资粮,令我们更快的成就。
6 T7 q1 u( x. h
) f7 v$ c; M$ @4 K8 R; U
! H" o" ^2 {2 F. k& X9、传承不全 见地不彻
3 {1 C: P x3 p! x4 S: x2 a3 j4 l夜郎自大 妄称祖师4 q; p! B* P H8 B
某些居士求到了法,通过修行得到了一点儿受用,对法性的认识也比普通信众清晰。但他们所求传承并不完整,所修法要也并非最直接,见地更是远未究竟。他们本该再接再厉,一心专修,如此则解脱成佛有望。可惜他们贪求“祖师”名号,自未圆满究竟时,便急不可耐地出山“弘法”。或成立讲堂,或著书立传,乃至违反佛制,专以卖弄神通拉拢信众,甚至还诽谤僧宝,名曰“二宝居士”。其种种言行皆为宣传“老子天下第一”,得意忘形时竟然连本宗祖师也不放在眼里,仿佛三界之中唯有他这一脉最究竟,他这一脉中又唯有他一人最高明,在这种夜郎自大思想支配下,便另立一宗,妄自称起“祖师”来。从医学临床诊断讲,这种人就是“偏执性精神分裂症”!他们的弟子也染了这种病,目空一切,认为这世上唯有自己的师父是明了者,比佛陀都高明。
7 t4 y+ a3 z+ ^9 q! f) h佛法流传之初并不分宗派,宗派林立已是正法衰微之相。另外,各宗派之始祖住世弘法时,并未存“另立山头”之心,更不会自称“我是某派初祖”,祖师及宗派的名号皆是后代弟子、信众追加的。他们在弘化时,为引发弟子信心,固然会赞叹自己传承之殊胜,但绝不会贬低诽谤他人,更不可能批评自己的传承祖师。自赞毁他必然导致自己见地不通彻,及弟子修行难以成就,从而造成法脉流传极短。历史证明,妄称祖师者即使自己能显赫一瞬,他的法最多传不过两三代便会绝迹,而且一生多诸违缘。
9 j/ B1 U0 U$ ~. n {( Y2 B有传承、依法实修者妄自尊大尚且得此恶果,那些毫无传承,盲修瞎炼,捏造自身功德证量,诓骗众生划道道、转圈圈的人又将报在何处?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 n( }/ W4 K! K8 Z) N/ A7 D& u( Q, D$ m2 ^" q
; [% J7 X% ?9 o/ J
依止篇
' d$ H) E- K a0 A. W4 O, ]
9 H* X5 G+ A9 j, ` j) y2 C& h+ E- K5 O: B) Q, Y
1、四处赶场 求法拜师
! k k1 g/ O2 m- E9 |3 U 门类博杂 无法修持
: Q* d6 R, v2 X# r某些居士只要听说某某高僧或活佛来了,肯定会去拜见,求加持,求灌顶,求传法。见到了其他同修,也会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自己见过多少大德,接了多少传承。但这些传承,自己修持了没有,是否真正得了法益,就语焉不详了。
" s. Z; F |$ u/ i6 _( J/ d' u0 H佛安立八万四千法门,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基和因缘而相应度化。大善知识出现于世,也是依据众生各自的因缘而接引之。某些众生见某位大善知识即生无伪信心,但见其他大善知识可能并无觉受。这并不一定是大善知识们的修证有高下差别,而是众生与善知识的因缘不同故。简而言之,四处赶场拜师的居士,应该首先自己具备弟子相,依止一个与自己有缘的大善知识而契入实修,这样才能在法上受益。否则,拜那么多师父,最多结个善缘,在身心上很难得到实益。进而言之,对于某些灌顶和传承,在授法之后如果不能依此修持,是有大过失的。因此,不仅在拜师时需要观察传法者是否是具格的善知识,是否可以依止,而且还要在传法仪轨开始前问清楚,受法后如何依法修行,修行时有何注意事项等等。佛法修持非同儿戏,应谨言慎行,一丝不苟,尤其是对于那些喜欢赶法会、见高僧的居士,更是如此。. C, {" f" L6 @0 o9 f$ t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我们有幸依止了与自己相应的大善知识后,一切均依照他的教言行持,如此则解脱乃至成佛并非可望而不可及。所有大德的成就,无不是靠如理如法地依止具格的善知识,未曾闻哪位大德是凭着参访多,赶法会多而成就的。《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参一位新的善知识,都是在前一位善知识的指导下次第进行的,而不是像赶场一样到处瞎跑。( Q4 h. u% G7 h2 H
' p3 m/ J) O, |+ H& q* q1 L3 E& O' y+ ?/ r x5 c2 o" `
2、未加斟酌 草率依止
1 A( F7 n4 p/ V5 x) h. }# Z轻弃恩师 违背誓言. I! I3 T; x) {
某些居士见到善知识后,并没有认真观察,也未真实生起无伪的信心,或者是从众心理,或者出于一时的情感,就草率依止,发誓“绝不舍弃善知识”,甚至痛哭流涕,发愿“生生世世作善知识的弟子,身、语、意无余供养善知识”。但是此类居士一旦不在善知识的身边,或听到一些善知识的反面言论,“信心”立即动摇,深悔自己的眼目不明。在没有进一步如理观察的情况下,就轻易地舍弃了所依止的善知识,背弃了当初的誓言。
; K+ [8 M0 j2 |- }) `+ i佛弟子在寻找自己的根本上师时,更需要审慎观察,只有心中对于善知识的断证功德生起了真实无伪的信心,视善知识与佛陀无二无别,方可无余供养,至诚依止乃至生生世世不舍弃。此种依照审慎观察而生起的真实信心,方能如大地般坚固,解脱、成佛靠的就是这样的信心。若对法、对善知识没有如理观察,并不了解其内在功德,依止时过于草率,凭的只是世俗的情感或喜好,如此依止则根基必然浅薄脆弱,稍遇风雨就飘摇折枝,根基俱毁。若因此舍弃、诽谤自己的根本上师,必造无边的过失,累劫沉沦无有出期。
7 i5 F8 ]5 }8 ?! g: J0 T6 b) X O3 u% T& m# m3 `* Q$ `
# R( F6 ?9 o! F$ ^
3、不观身份 不察时机
0 }& [ [& d! ~: E强劝依止 违缘顿起
/ ], A9 T& E' F3 z e+ d+ B6 }某些居士在依止了善知识后,觉得无所不好,心中亦能生起欢喜心、感恩心。在自己沾沾自喜后,就不可遏制地到处宣传,强拉硬劝,夸赞自己的师父如何如何了不起,依止他有如何如何的好处,甚至不顾缘起,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众生也强行劝说,直至他们心生反感。其结果不仅没有达到使人依止的目的,反让这些人对善知识及其道场产生了种种偏见和疑惑。
! y8 i# }( w0 O9 j$ u众生宿世因缘不同,根器亦不同,所依止的善知识亦不相同。强劝人依止用心看似良好,希望所有众生均能依止大善知识而得解脱,但其言行恰恰违背初衷,在客观上给善知识和道场制造了违缘,从结果上看,与谤师、谤法没有差别。因此,已经依止了善知识的居士,应当随顺因缘,不要随意劝诱他人,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众生,更不能不分场合、不察时机“宣扬”、“赞叹”善知识的功德。7 X. a+ H& u/ q2 e
9 w# k- P6 f* p0 w7 x1 F9 B5 t
$ j# ?6 V* ]0 d
4、借师名义 谋己私利, }) m) z" y3 }6 j- X7 p6 I1 o
师兄师弟 为做交易
5 s N" r/ x: r' [某些居士做“依止”,并非对善知识所授的甚深法要及其断证功德有信心,而是看中了他的声望,及其所接引的“人群”。一方面,此类居士打着善知识的旗号到处谋一己之私;另一方面,以同门为借口,让师兄弟帮衬其生意,推销自己的商品。' g; l7 g+ d/ N9 Y" w
佛法是教人了生脱死的无上法宝。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是无上妙法的守护者。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为直趣解脱,亲证菩提。如果为了俗世的蝇头小利,看中的是善知识的名望和“关系网”,那简直是对善知识的轻蔑,对无上妙法的亵渎。在末法时期有幸遇到具格的善知识,时刻恭敬承侍,每日精勤修持尤恐不及,哪里还有心思去钻营世间名利!此类居士的想法和做法,比买椟还珠的人不知愚蠢多少倍。
+ F7 L; ^; U+ f1 Y6 @" C. W1 C& j$ S1 v- K0 P+ r/ w$ x' Y
' J7 x3 R" l( _- f' l5、家事纷争 请师调解0 R# n4 B; S% H/ }- C3 y
琐碎凡情 求师指明$ F4 K, n2 B$ O; a6 Y0 P
某些居士与烧香拜佛的居士相似,不同之处就是把其依止的善知识看成了活的佛菩萨:求善知识保其家宅平安,求善知识调解婆媳关系,求善知识保佑家人无病无灾等等。还有些居士,搬个房子,要请善知识算个好日子;生个孩子,要麻烦善知识取个好名字;出个灾病,要求善知识变个好因缘。善知识在此类居士的心目中,就是家长、神仙或风水先生,有的时候还是老皇历,反正不是教人了生脱死的载法者。2 N3 M, ?) L' x& e+ x2 _
学佛,唯重修持,岂关俗事;敬师,只愿作佛,不求余物。世间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家长里短的纷争,本无意义,就算是善知识全部替我们解决了,又能怎样?心执世事,没有希求解脱之心,即便暂时解决了所有问题,还一定会生出更多的烦恼。此类居士千忧万虑,就是没有虑及自己的生死大事,没有虑及自身的业果。不知求解脱,不懂因果,根本不是佛弟子。; C7 x9 F. W) R) k
% _# L! p" B; e9 j5 f# k1 e4 j
, e* C; A% A# g f6、师所授法 未见其妙9 c& i3 Z6 @$ j. a2 o8 G" ~
师有“宝物” 定需求到
, f) _5 h; |; u4 b某些居士对于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即便听到了善知识所传的法要,也不能生起真实无伪的信心,反而弃之如敝屣。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平实的修行法要不能满足他们“见光见影”的猎奇之心。可一旦他们听说善知识有什么甘露丸、开过光的佛像等等,就会趋之若骛,百般谄媚,乞求善知识赐予。自己家里摆个佛堂,请尊佛像,甚至买个念珠,也会不辞辛劳的请善知识洒净,加持。1 r6 B* t% Q) a$ l+ L* K* `
具格的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之所以令万人钦仰,累劫顶戴,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清净的传承,及可令众生解脱成佛的甚深法要。如果依止这样的大德,却不求法,或者在授法后不如法修持,简直如同弃摩尼宝珠于粪坑。此类居士,不知为何要依止善知识,更不清楚善知识所传法要的殊胜性,他们已经习惯于以自己凡夫的分别念,以外道的神通、“气场”等邪知见去看待善知识所传的法,以此种心思去妄测,自然觉得善知识所授法没有什么了不起。
5 c0 f2 H- V* }2 K/ r善知识随缘赐予的甘露丸、加持品等,只有因缘相契,才有不可思议的功效。但仅靠这些加持品,而不契入实修,终究不能解脱,更不可能成佛。没有听说哪位大德是靠吃加持品成就的,也没有听说哪位居士是因为善知识洒净、开光而解脱的。
! x% T0 X) w- w' }. d: ?
% s& N* ~+ K& L% D/ ?8 Q
' ?% {0 y* k: T- x! H& N7、夸己则喜 赞他则怨3 z+ N! ^3 `* T5 F7 e: \9 C
以嫉妒心 样样争先
0 s T/ P }. j; G某些居士因宿生的习气,看不得善知识夸赞别人,否则会心生不快,嫉妒不已。心里总打小算盘,希望善知识认可自己是最好、最亲近的弟子。如果听说某位同修接善知识到家里住了两天,吃了五个包子,那此类居士一定要请善知识住三天,吃七个馅饼。如果善知识赞叹某某的修行好,说他们可以一坐两个小时,那此类居士一定拼着腿断也要坐三个钟头。
+ g- n: ^. Z |4 R大善知识恒住法性,随缘示现差别相,对于所有弟子皆一视同仁,无有分别。正如佛陀那样,对待自己的儿子罗睺罗和对待处处捣乱的提婆达多,没有任何亲疏之别。而此类居士,依照自己的凡夫见,恨不得把善知识变成自己一个人的至亲,正是这种贪执和无知,令其在法上无法受益。供养承侍善知识,自然积累无量福慧资粮,但如果以嫉妒心或瞋心而发起,则所做不仅毫无功德,而且种下堕入阿修罗道的因。, d8 H! p0 n) t# h8 O, ^7 D
5 W* O- f! o# o$ t, p6 h/ E. @: ^' a, |5 X1 U' q
8、以情执心 贪恋依止1 l3 c) m$ {' y3 r' |
以凡俗见 揣测行持& V g! S5 `- G- J( g
某些居士口头说“对善知识有信心”,但其所谓的“信心”不过是世俗的情执。他们觉得善知识威仪出众,就心生贪恋,把他当成自己的“白马王子”或者精神偶像来崇拜。还有一些居士与此相反,总以自己的分别念揣测思维善知识的言行举止,以为善知识有许多不圆融的地方,甚至过失。
4 c) R9 l7 z+ Y. T不论是以情执心的依止,还是以凡俗见的妄自揣测,都是不如法的。对于善知识的依止,只能是法上的依止和承侍。对于善知识的恭敬和信心,也是基于善知识清净的传承,基于他们是守护佛陀教言的导师。如果以贪心来“依止”善知识,那与世间的偶像崇拜、追星族有何区别?一旦此类居士没有从善知识处得到他们所期盼的 “亲切”和“眷顾”,就会生起极大的烦恼。如果因此而由爱生恨,更会造成舍弃恩师的大恶业。: |2 I5 L, P7 t
大善知识的行持,非凡情可测,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为幻化手眼、权巧方便。华智仁波切的上师钦哲益西多吉,有一次喝得醉熏熏的,对华智仁波切又踢又骂,但他以此种手眼,令华智仁波切当下契入法性。禅宗祖师临济义玄的非情之喝,德山宣鉴的无由之棒,也不知接引了多少信众。在我们还没有能力识别善知识言行中不可思议的密意时,千万不要胡思乱想,而应当时刻检点自己的身、语、意,励力修持,以便更快地与善知识的教法相契。如果实在不明白善知识的言行,或者对善知识的言行产生疑惑,应以忏悔心、恭敬心,直接请教善知识,而不应自己打妄想,以为善知识有过失。有偈言:“己过如山皆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是由此,勤加忏悔常意念。”意思是说自己的过失像山一样却不知道,师父有一点儿“错误”倒看得清清楚楚,正因为此才不能与法相应,若出现这种情况,应勤加忏悔才行。希望妄测善知识的居士好好思维此偈,能够如理如法事师。
& [: l$ ^$ ]. W* M' L
+ x0 x c5 c n( V
/ Z3 ~% X! j% D, _0 }% c9、既受法已 不精进修
# `9 V ]# @% U- v妄加比对 贪求别法
7 z, b) O/ M! d, ]# V某些居士虽听受了甚深法要,但却感觉师父所传不过如此,因而生不起精进心去修持。在此种心态下,一旦听说某某高僧、活佛有殊胜的灌顶或法要,就心生贪求,甚至瞒着自己的根本上师去受法。+ K' N: d# m8 W' H4 Y) P5 w
此类居士欺瞒善知识,既贪着又愚痴。试想,即使他们求得了其他的法要又如何呢?如果再听说另一个“无上”妙法,又会心痒难熬,对于当前所受法又会舍弃不修。如此狗熊掰棒子般地“赶场拜师”,到头来必定一事无成,解脱无望。此类居士,正如佛经中形容的,犹如春天下种,在庄稼未长成时,拔苗重新栽种。如此一次次反复,直至秋天,虽然付出极大辛劳,却落个颗粒无收的结果。; L/ r- _9 O- c, t& Z
如果我们的恩师是具格的善知识,就会观察我们的因缘和根器,如果我们真的适合修其他法,或者应去依止其他善知识,恩师一定会告诉我们。昔日,吉美赤烈沃塞无法长寿,其上师吉美林巴观此缘起,指授其参拜瑜伽士久利津而得长寿灌顶。汉地禅宗祖师临济义玄,在黄檗希运座下三次被打,不明其理,希运禅师指授其至高安滩头参拜大愚禅师,义玄由此而明了法性。
3 S7 V; g, D1 A- z6 [贪求别法的居士,其根本错误即是对善知识没有坚定的信心,相应地,也就对其所受法要没有信心,因此才会东奔西求,不断驰取。若对所传法要缺乏信心,就不可能珍惜,更不会依之行持。若是这样,弟子不仅在修行上不能进步,而且稍有不慎就会造下舍弃善知识的罪业。
3 \/ i9 L: n# j& r/ U, x) C
I' T8 F6 s) r& s" e6 Q: n$ @" \7 I
7 }9 r3 Y: F T4 g2 ?* r. F结语" o8 n3 l- h' B. b1 Z) {
日常法师讲解《菩提道次第广论》时,曾谈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日魔王对佛陀说:“佛陀啊,你在世的时候,我奈何你不得,等你涅槃后,我让我的子孙穿你们的衣服,以相似的言行来败坏你的教法。”佛陀闻言,一时无语,默然下泪。日常法师讲至此处,亦不禁潸然。我听到此处,也心头一痛,此后每一忆及便悲慨交加。! r, i, U, W9 O7 C4 h! C7 M
人们对于佛法的印象、佛法的理解,多半来源于他所接触的居士。如果我们居士言行不当,令众生误解乃至厌恶佛法,那我们即成为魔王的眷属、提婆的子孙!
' v/ Q7 ]+ d! o# ~4 c4 M末学每每念及现在佛法之衰败,不禁心如刀割。作此篇《自我警示录》不为批判他人,只为警醒我们居士,在日常行持中常自我检点,自我纠正,以改变与我们接触的人对佛法的误解,以利于正法之弘扬。窃望读者唯念末学诚恳之心,勿以言辞过激,语含讥讽为意。
6 T3 k7 M0 k, `2 |, {+ f; N" |! v. m" f$ Q
——摘自《临济棒喝》第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