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22-6-28 19:13 编辑 . V$ ]* V& k) B) } ], e6 |# _
. z9 l9 I. c- b! c }隶书《曹全碑》十一种基本笔法图示) T; E% D# H4 I/ w
4 Z' @: d/ U; r; p5 B- }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曹全碑》是汉朝著名隶书碑刻,其特点字型秀美线条粗细变化大,中宫紧实,主笔突出。书写动作潇洒飘逸有篆书笔意,是隶书代表作之一。
/ v: t B+ F8 P( O1 C. t曹全碑的用笔以藏锋、圆润为主,同时辅以露锋笔法和方折体势,因此能柔中见刚。
$ y. z% y3 \- n; B |% U) u/ c1 c) |
% k2 _' V) P4 `/ ^/ q$ O" P) F& r- v6 y% ~% [9 A
|点|1 C; K+ N; B9 u3 N5 ^
8 F1 Y; T" r" `) Z起笔藏锋,以圆润居多。尖点起笔略带方势,形如木楔,出锋不宜太尖锐。长点也多呈尖尾,收笔要缓,形态迟钝。. l `5 H7 S# b+ e3 m: O" V6 M
点在字形中多起辅助作用,方向和体态随结构而变。一字中有多点出现时,其中有所变化;注意在统一点作组合使用时,有明确的秩序感。
) r6 z; ` }+ y3 W, A' D& g9 t; x# w) ]. r2 e
, R; e! T6 o9 q' _+ f5 m* g
|横|
# Y, o; @4 v9 E% ~" E) B) Z" w5 ]. d/ O/ i& b' w: C3 C
隶书横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横形态明确,且左右发挥。曹全碑的主笔横有水平形和覆舟形两大类,起笔均藏锋,但形态有圆、方、弯的变化。
" c/ C9 P* g8 g- l2 X, l) i" }主笔横在后半段笔锋逐渐按下,然后提锋收笔,收笔出锋不宜太快,锋尖含浑不锐利。) C3 m+ w; p) Z9 _! f7 C
在有些字形中,因结构限制,横画只能向第二行字例中,虽然横画右发挥,具有主笔横画的形态,也因为结构限制,不作左右夸张发挥。 {$ A W; T, d+ O- f- X2 p) f) ]
另外,副笔横画的各种形态,其中也有水平形和覆舟形的变化。和主笔横画相比,副笔横画取势平和,笔法变化不大。曹全碑的副笔横画大多有前重后轻的特点,收笔略呈迟钝的尖势。/ S% ~8 L j! h
* s) n: p2 e4 z* [) }4 c5 V
|竖|# d+ E/ q; h' L+ h! p" f0 n0 V, |
8 h1 \6 m) e) h( c$ ]! K4 t
曹全碑的坚画起笔多藏锋成圆势,收笔则尖尾竖状如“悬针”,但尖头有尖和圆的变化。尖尾如悬针,但尖头不锐利。另一类“垂露”竖,起笔后逐渐按锋下行,收笔要回锋。
6 f2 i+ m/ U3 v( @* K% G曹全碑中的竖画大多笔势变化不大,头尾均呈圆浑状。注意竖画基本都呈垂直形,有时偶有变化,但不宜明显倾斜。8 L7 @1 _1 `7 T: ]0 k' a0 I7 G% ^
* {$ ?& Q9 g7 ?, W4 }" M2 I9 {
: X/ p5 _# f( P9 Q. H6 T2 s- W+ }( P# ^% ~' S4 f# E7 J: Y4 p
在遇到两竖并立的字形时,隶书往往将左竖画发挥成弯尾状以求得变化,典型的如“门”字类字形。弯尾竖上半段写如竖,在中部或尾部才向左弯出,其形态又有种种变化。
1 N0 s# G; y) y2 ^5 C# ?左右结构中左侧的竖画也多写成弯尾竖,如报、扶、德等字;四行是中心竖画发挥为弯尾竖的字例。
0 v, L- Y& M l5 C/ @这种弯尾竖在后来的楷书中有的回归为竖;有的变化为撇;有的则演化为竖钩,因此不能从楷书的角度推想隶书的写法。
$ e5 E4 K6 X: F8 {! @; j
) Y0 i7 h+ m; q) V/ n" z|撇|+ s' A- X8 w) p U1 O
3 i9 n- A& m! m+ ~( z9 z1 E# q% W撇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撇画又可分为斜撇、直撇两大类。斜撇起笔即向左斜出,体态修长飘逸,成为隶书的典型笔画之一。直撇的字例,其形态与弯尾竖犬致相同,先直下再左斜。撇画起笔要藏锋,结笔多回锋。8 k" o9 |4 ]/ c/ a
带钩尾的撇画在收笔时笔锋回转挑出。撇画为副笔,不作大的发挥变化。多个撇画组合使用时,主次变化不明显,其倾斜方向大致相近,有一种秩序感。) |) g8 G j. Y2 {* N% x
6 i3 `+ h+ _- A; k" `- {
|捺|8 h. d; {5 }3 p3 M* I5 |
2 _3 }6 c* ?: E$ A7 X0 l捺画也是隶书中的典型笔画之一。主笔捺画有斜、平之分,斜捺如第二行字例,起笔即向右斜下,平捺体势稍平,多使用在走车及心底一类的字形中。
# ?+ F) C5 e" A( [/ i' t" i0 ]1 e$ J5 M捺画书写时要注意笔的提按变化,结笔出锋要略缓,锋尖不能太尖锐。副笔捺画则表现为有形无势,不作大的发挥变化。$ E+ d9 d* m' z$ r2 D: a( f( X
: B8 F2 E( k+ K+ w0 Z/ v! A4 I
|钩|
9 u7 H& b9 `9 X7 r, |$ D; d! j* v! [: _) @
严格地讲,隶书中没有典型的钩画,如转、时、弟等字仅在收笔时略微弯出变化,而大多字例都写如弯竖。
" E5 f) I' C" h% @曹全碑中立刀旁最有钩的特征,其取势较平,与竖画相接近于直角,出锋不宜太快,锋角不宜尖锐。像“民"字类的挑钩,可以分作两笔写出,典型的如“氏” 的写法。
1 _( ?& T7 E7 ^9 t5 B/ R l: }; g( O4 B/ l$ i$ X9 B/ v5 Z% G
|折|
0 D. ]7 ]: \3 {! D2 K) ?6 J: x
: m7 |7 C c p+ Z/ w3 ?# A篆书无明显方折笔面,自隶书开始才有了明确的折法。折画如不作夸张发挥,一般都是由横竖或坚横两个直画组合而成,从第一行字例中,可以清楚看出折画是分两笔搭接而成的。
4 n/ v# r. s/ m e* q4 Z: q竖画接主笔横画发挥成主笔的字例,其中巴、流、完、先等字的折画宛如一笔写成,所以两笔相接要连续进行,转换时用它要灵动,不可积墨成团。- \1 R- X& P3 S& @ {: `* \
各种折画在起初练习时以两笔写成为好,逐步熟练后即可随势连写而成。在曹全碑中,有些字的折画其折转处流畅圆润,行笔轻灵中见果断,稍有迟疑就会滞留墨溃,因此关键在“熟能生巧”。* {6 R8 M3 M; c
曹全碑中有不少字形的折画两笔分离,各自成画,但彼此间仍有气息相通,特别是横画收笔要轻而虚,给竖(或点)的起笔留有余地。4 Q, j6 z' r, q6 g
斜折也有断和连的变化,其转折处写法与其他折画相同。折画连续出现时折转处要虚实相济,彼此之间在统一中见变化。
* L' r- n' \8 \0 a
`8 L1 ^5 e$ p, u& ~ P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8SZq9rMuMwOc5B1CqRVZw
2 H w, r. @) a5 G3 P: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