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69|回复: 0

中医天天学(8):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18-8-20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Acup2 于 2018-8-20 12:49 编辑 6 F+ P; N+ D3 `: y; ~
7 H* y% d2 a$ t! `  V; @
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 m3 M3 S' z  \2 \: w3 J  V! X+ p& S
郝万山:' `+ l) D; ?$ [

+ f) y, J8 _6 w5 D, y; p5 I《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 (公元150~219)写于公元200 年前后的著作。共十六卷。成书之前的年代里,已经有了诸多医经和经方的书。医经是专门讨论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理论书籍,计有有医经7 家,那么医经7 家包括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白氏)旁经》。& u7 K' f7 A- _1 _0 X! ~
% {4 v" Q2 R: Y: r" G0 A( i( Y( |
经方是临床经验方剂,计有11 家。11 家中包括了伊尹的《汤液经》。张仲景就把这两家结合起来,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有理论、有治则治法、有方子、有药物组成辨证论治体系,从而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0 D* _# f9 A& ~0 I' q
! w0 d$ A9 l, _% |' c+ [, |. D1 }医经它只不过是基础理论的著作,谈不上临床医学,经方它只不过是经验用方,也谈不上一个医学体系,只有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始,才开始出现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所以中医的临床医学,奠基人是张仲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辨证论治这种治疗方案的奠基人也是张仲景。这就是张仲景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l4 d/ V1 x+ U: s3 D* b

0 _" U5 D) X9 ?《伤寒杂病论》因为十六卷。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该书的保存不易,到西晋朝王叔和整理时,只能整理出十卷。十卷内容大多数是以伤寒病的辨证论治为中心,所以他给他改了个名字,叫《伤寒论》10 卷22 篇。        
7 t) z9 a/ G5 I& r1 }$ w
9 L  {1 v, I# G$ ~( v王叔和自己有一本书叫《脉经》,在《脉经》里把张仲景《伤寒论》的许多内容都收集齐了,但是没有保留方药。
! F. C  c# v5 U+ H  [9 L      
  J2 O1 R+ e& E, A在唐代,孙思邈写过《千金要方》,在《千金要方》里收入了《伤寒论》中的一些内容,但是没有收入全。在他的《千金翼方》里收入了《伤寒论》的全部内容。$ ]+ k& I! ]( ?2 Z2 g

  l0 V4 E. {8 M! X在唐代要进行医官考试,《伤寒论》考试占的分数很高。所以唐代《伤寒论》本子流传得很多,但是人们都是手抄的。现在在日本看到的那个康制本《伤寒论》,那么就是一个摘录,有65 条,那就是《伤寒论》非常重要的条文。 ' H  H) v* {' p* V  w
3 s7 h- A+ f0 j/ [9 M; ?
唐代还有一个大的医家叫王焘,他写过《外台秘要》,该书也收入了《伤寒论》的内容。但是除了《伤寒论》的内容,还有许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匮要略》中的内容。因此我们觉得王焘所看到的本子不是来自于王叔和,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另外一个传本。
4 r9 V& _$ x, C' g3 b2 j( o; \) @" f. c
所以在唐代的两部著作,一部是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一部是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是我们今天校订《伤寒论》的非常重要的参考书。
; s8 X) e$ e4 d7 f
# M" F+ D) X0 j但是,《伤寒论》真正有固定的本子,而且又刻板运行的,那应该是在宋代。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他们校订,刻印了《伤寒论》。时间是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 年,宋版《伤寒论》,或者叫做治平本《伤寒论》。现在找不到。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是明代的赵开美在万历27 年,也就是公元1599 年翻刻的宋版《伤寒论》,他刻后叫《翻刻宋版伤寒论》。他还刻了成无己 (1044年)注解的《注解《伤寒论》》,宋英公的《伤寒类证》,又刻了《金匮要略》。这四部书刻好了以后,一、二、三、四,起名为《仲景全书》。
* @9 t' l) N% f! u0 D2 @
7 b: K; B! ]' t- N5 v! |金朝成无己有《伤寒明理论》,注解伤寒论中的名词。      
) x+ `" e0 ?2 p8 i2 D# g) A  y
正由于赵开美所刻的《仲景全书》的第一部著作《翻刻宋版伤寒论》能够流传到今天,才使我们能够大体了解宋版《伤寒论》的原貌。所以这样的话,赵开美也是《伤寒论》的流传过程中功不可没的一位医家。   
5 f$ b2 ~/ }$ l* r8 G) `) |  n     
- n/ J- Z1 z% z' W* D4 u我们国家在1982 年, 刘渡舟,钱超尘和我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汉语、校勘、注释,在1991年出版了《伤寒论校注》。      
4 Q. |9 L; P, m; J" J2 @# F0 v; Y2 e5 i$ N4 R2 a
如果说我们的一版教材、二版教材、四版教材、五版教材,底本用的是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的话,我们现在的六版教材,都是用刘渡舟老师主编的《伤寒论校注》。
; a( g" i: K/ ]* P
) c' e- C# D8 s3 I  o: F  x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还刻了《金匮玉函经》,一共有八卷,如果光看这个书名,很容易把它误认为是《金匮要略》里的内容,事实上它的内容和《伤寒论》是一样的,它的内容和《伤寒论》同体而别名。       8 a- R  l1 {' C  i9 s+ W
- }; M3 X# f( [1 b- [' q
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汪诸发现另外一本叫做《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的书中的上卷是伤寒论的摘炉,推测中卷下卷是杂病部分的摘录和妇人病方面的摘录。国家校正医书局把上卷的伤寒内容摘录的这部分删掉,把中卷、下卷这两部分内容重新分上中下三卷,也就是包括了杂病的部分和治疗妇人病的部分,也包括了它的方剂,仍然把它叫做《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刻板发行,流传到今天就是《金匮要略》。从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工作以后,《伤寒杂病论》才被真正分成了《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和《金匮要略》三卷。
+ G9 o0 X- K) ?: ^$ g. B6 I/ T4 R7 l) x& b) a8 k
胡希恕:
+ E1 j1 B) z  a7 F9 l3 M6 g, `5 k: i& o) ?- |/ z
晋朝皇甫谧在他的《针灸甲乙经》中说张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就是说张仲景在《汤液经》的基础上发挥。写作了伤寒论。皇甫谧不只是对医学有修养,他是个历史学家。他的《针灸甲乙经》中包含有伤寒论但是没有王叔和版本中的序。这个序言明说张仲景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这套东西才写成伤寒论的。假设有这个序言,皇甫谧不会不尊重本人的序,说他是从这个《汤液经》上来的,他说他这个论广汤液为数十卷,可见这个皇甫谧那个时候没有这个序。所以说这个序言是假的,这个序是王叔和撰述的,这个序言对我们影响最大,历代注家呀都根据这个《素问》,就说张仲景这个书啊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认为二者毫无关系。: t* |; V" P8 ~6 ^; t% W7 }9 U) ^0 s
! ]( G& t3 J1 G* ~1 R6 J
林之满: ) R0 \) w' l+ H
) e9 J7 |( k8 [  Z6 j7 B
一般认为成无己本的注解伤寒论中的辩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和后面的辩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八篇,皆王叔和所增。将这些篇章与他自己的脉经一书有关章节相参,则知此说确有可信之处。* s( U- W4 _: J5 V; n
) l0 ^5 d8 m9 @5 Q7 N( c  C
其他版本:
" S' g5 L7 j( j7 @* H4 @+ O2 Y" K/ A$ c- q. k6 g3 `1 `. ^4 b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
% K. ~, ^5 O9 |- n" W2 @' n2 o% u1 S1 [4 S+ y
康治本《伤寒论》,原系唐人手抄卷子本,为《伤寒论》的节录本,仅抄录六十五条,五十方,卷末写有“唐贞元乙酉岁写之”字样,后于日本康治二年(1143年)由沙门了纯再次抄写。此后在十九世纪中叶被发现,于安政五年(1858年)在京都书林出版。1982年我国的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此影印出版。4 E8 }+ Z8 S# s7 N& C3 K' @
0 t2 W+ }9 N7 F, W
康平本《伤寒论》,是日本后冷泉天皇康平三年(1060年)侍医丹波雅忠据家传抄本而抄写的本子。此后在贞和二年(1346年)由医家和气朝臣嗣成重加抄录,故康平本亦名和气本。在1936年,大冢敬节先生从川越利根川尚方氏遗藏中得此康平本,并“参校他家藏本一部,及《和气氏古本伤寒论》二部,皆是传写之旧本”,于昭和丁丑(1937年)印行。此后大冢敬节先生将康平本赠送给我国名医叶橘泉先生。后者于1947年铅印发行。
( {4 ~2 N/ H) E, j4 T) S3 j1 h; |+ V4 }" C, u: D
康平本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其书写有一行十五字、一行十四字、一行十三字的区别,研究者将一行十五字者称为原文,一行十四字者称为准原文,一行十三字者称为追文。而其他的传本,是没有原文、准原文、追文的区别的。二是条文中有嵌注与傍注,且数量颇多。而在其他的传本,这些注都是混入正文的。) a) Y4 H/ Z6 L. `3 C. t  V$ 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2 04:45 , Processed in 0.10195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