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77)  鸡蛋( 0)
|
来源:饭统戴老板 作者:戴老板 数据支持:远川研究; E; v# H4 d7 J) C, ]
. p* r8 O+ y' W! V% z% {4 ?
两家公司的选择最具代表意义,一家是联想,一家是华为,它们在1994年之后彻底走向两条不同的路。+ c1 v, _% L; q3 i ?7 E6 U
! X; @$ m* A- t i 联想和华为,一家诞生于政治和科教资源极为丰富的北京,一家诞生于浪立市场化经济潮头的深圳,在二十多年后均成长为全球500强企业。在1994年,这两家经营领域不同的公司,在业务上有了第一次相交和重叠。或者可以说:当时收入、利润、声势远高于华为的联想,首次攻进了华为的腹地:电信设备市场。
( H) r* Q" W: Q' S1 k8 q! Q* q6 y7 Z9 _/ ?
1994年,“北联想”和“南华为”分别经过两年时间的研发,推出了各自品牌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并先后“开局”(行业术语,指在某一电信局安装调试设备,并顺利运行提供电信服务)成功,盈利颇丰。摆在联想和华为面前是一个渗透率仅有3.2%、增长迅速的电话市场,以及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1 G! y" `: ~/ J2 ]( \( C, }, I; ^
4 _, t% H$ s: i 但此后吊诡的是,联想在这个需要持续研发投入的领域高开低走,做了没几年便迅速撤离,在“贸工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在之后成为全球第一的PC机厂商;而华为沿着电信这条路继续硬着头皮干了下去,啃完固话啃移动,啃完国内啃国外,在一次次硬仗中淬炼出战无不胜的队伍。) V" o. Q& ?+ y3 {9 ?. i" n0 D2 H
0 _: H4 O- m0 D% E1 R9 j 2012年,在电信设备领域已经独霸天下的华为,开始将资源倾斜到之前没有重视的手机业务,首次攻进了联想的腹地:消费电子市场。在这一年,联想的手机业务高居国内市场第二名,份额高达13.1%。五年后的2017年,华为已经稳坐国内手机市场份额第一,而联想手机的份额降低到不足1%,排名更是滑落至第10名。
% @1 j# x$ h- Q1 }4 o7 }
& O l7 F* J# i6 y( u0 R4 P 在2016年,华为更是将战火烧到了联想的核心势力范围:笔记本电脑领域。
3 X# M, I6 v2 M4 t& @9 g
2 r1 P; X% o% b9 m! \ 1994年的程控交换机领域,联想主攻,华为主守,彼时联想的收入接近华为的6倍;2012年的智能手机领域,华为主攻,联想主守,此时两者的收入接近齐平,但华为的利润已经是联想的4倍之多;而到了2017年,这一差距更是扩大到了接近14倍。; G; F( Z3 [3 V5 l
# M' ~+ @% y. N' \3 _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一切分野于1994年。' `2 ?0 f n1 j/ S1 X1 S
3 `. a- L/ m; m8 v
1
" r# S( `) {, R: x6 c- s1 u7 B
6 p( y4 t1 u6 N" O% V; | B+ ^* X 1984年,联想在北京中科院计算所的一间传达室里成立;三年之后的1987年,华为在深圳南油新村的一所破旧民房里成立。
) {* L7 B& m- ]$ N; T
* Q) a1 ?- {; ?' r7 O& A8 H. l 两家公司诞生的时间相隔不久,但背景却大相径庭:前者脱胎于拥有顶级科研资源的中科院计算所,高工教授人才济济;后者仅是一个从事贸易业务的普通民企,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基因。
' k' |4 v# i7 ]1 @/ E# v5 F! D j9 _6 P0 i, S
44岁的任正非在创业之前,是国企南油集团的一名中层干部,创业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公司做什么业务才赚钱,甚至研究过减肥药、墓碑等生意。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任正非经辽宁省农话处的一位处长介绍,开始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电话交换机产品,从此踏入了电信行业。, G3 F' v! g: _& T1 K
( b* g: s) ^; S; V, A+ f
90年代以前,电话在中国还是个稀罕玩意,装电话通常需要送礼托关系。为解决电信短板,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大量引进了国外的电话交换机设备,电信设备市场基本被来自7个国家的8种制式设备瓜分,号称“七国八制”。华为当时没资格代理这些大品牌,只能凭借香港鸿年公司的HAX交换机,占领一些农村空隙市场。
4 |" y$ n4 S8 V% V
# y) P/ O% Y% j; b* ^9 `* F 通过贸易代理积攒下第一桶金之后,任正非开始琢磨研发自己的技术和产品。1990年,华为用“借鉴和模仿”的手段,研制出偏低端的BH03交换机,获得用户认可;1991年,华为再接再厉,由毕业于华中理工的“天才”郑宝用牵头,研制出能够容纳500个电话用户的HJD48交换机,大获成功。1992年,凭借这两款产品,华为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 w7 L- d/ @2 D; Q2 S
0 T+ ]8 ~4 z8 _# A 1亿元对华为来说是天文数字,对联想来说却仅是个零头。1992年,联想凭借汉卡和微机等产品,收入已经达到了17.67亿,足足是华为的17倍。
5 y' V0 T3 N& s+ g5 g* R
2 v7 R* ?' g5 a 1993年初,任正非在年终总结会上,流泪满面地来了一句:“我们活下来了。”然后就站在台上不断哽咽抹泪,对于一家“二道贩子”起家的民营小公司,这个成绩已属不易。但华为当时研制出来的产品,只能在各种事业、企业内部使用,还无法打入各地电信局跟“七国八制”的产品竞争,而电信局的订单规模和利润是企事业单位的几十倍。
4 d" T& _; V* j* s v5 D0 l
# Y5 X2 j/ k( O: D g 因此,擦干眼泪的任正非决心孤注一掷,把赚来的利润全部投入到局用交换机的研发中。( m$ T5 y- h8 Y6 ?9 n+ l4 ]
, q3 j' t) U- r7 c, r! C 那会儿的局用交换机市场,基本上被爱立信、AT&T、NEC等跨国巨头占据,到了1993年,中国有超过100亿的真金白银流入了上述外企腰包,甚至有人喊出“中国人造不出大容量的程控交换机”的言论。1991年,38岁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邬江兴,主持研发出了HJD04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一举打破了外企的垄断,这给了华为极大的鼓励和信心。
5 G) V7 n0 ?" e6 @4 C
$ Q& D: a. Y; \" ~; K$ nHJD04万门数字交换机,1992年HJD04万门数字交换机,1992年
/ b4 ?. K; l5 i5 J' u! F7 M 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也吸引到了联想技术灵魂人物倪光南的目光。当时倪光南主导的联想汉卡产品开始式微,急需布局新的产品赛道。1992年2月,在联想年度工作会议上,倪光南在会上提出创立局用程控交换机项目、进军电信市场的提议,得到了当时尚未撕裂的联想管理层的支持。0 E6 j" ]' o! {$ X: r1 t! Y
8 G7 T- y, p' B- G+ X5 B 1992年,联想和华为的局用程控电话交换机几乎同时立项。毛选里有句话,叫做“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谁来主持啃这个硬骨头,就成了胜负关键。
5 W" B* U) L+ v% |
1 u3 G# U& t3 m9 v 联想方面派出的大将是倪光南的博士生,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罗争;华为方面派出的大将是郑宝用的师弟,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光电系,日后成为传奇人物的李一男。( \$ Y, V* F3 X
$ a! \8 q9 O+ R$ }, t
2" l' a) x- d4 e0 z' ]) @; w! ^
! Z, f0 g C# ^0 \2 z E 1992年的深圳,是一片不折不扣的热土。: e! x8 F4 T. r
5 k# d+ o; O' T: B" e! |2 O0 a 这一年的8月,深交所公开发放新股认购证,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深圳在两天内涌入150万人,潮湿的空气里充斥着争相发财的炙热。在这种环境下,华为搬到了离市区1个小时车程的南山区深意工业大厦,租了两层办公室,集办公食堂宿舍等功能为一体。几十位工程师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开始没日没夜地搞起研发。8 L2 W( n, L/ V6 i! R" ~/ I7 x% o
' a0 E7 \7 | O- n+ F 华为在1992年,先上马了一个JK1000局用机项目。但由于对技术路线判断失误,产品刚问世就面临淘汰。另外,由于华为缺乏质控经验,JK1000防雷效果差,设备经常起火,因此一共只卖出200多套。这个失败的项目很快就耗干了华为辛苦攒下的家底,任正非不得不四处借钱,孤注一掷地将宝押在了“C&C08”数字交换机项目上。
( r! d! h8 Y' F' _) {: `( ?$ L, n- V4 S. A, w& i! F
在动员大会上,任正非站在5楼会议室,跟全体干部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就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8]9 O* E' e- ]. W9 z/ C
% m& g. v7 A" U+ C. q. S- u+ F1 q. R 担纲攻坚任务的,是华为的总工程师郑宝用以及他的师弟李一男。1992年,华为开始大量规模招兵买马开发C&C08 2000门交换机,总计投入了300多名研发人员,并细分成50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责任到人。郑宝用在统筹全局的同时,派李一男开始对C&C08 10000门交换机(一台机器能容纳10000名用户,俗称“万门机”)进行预研和热身。0 ?' m, k- k; b* [3 y
0 r- `2 i; Y5 {! o' W- b/ | 于此同时,在1992年的北京中关村,联想也根据倪光南的思路,组建了单独的数字电话交换机部门,由倪光南的在读博士生罗争来负责。罗争是贵州人,清华本科毕业后,在中科院计算所读硕士,硕士毕业后投入倪光南麾下攻读博士,在联想研发部历练已久,软件硬件兼长。; F' K2 [2 g" U0 M% ?. H8 {
* p* O& W& ~5 j; a4 o1 u9 w 联想的数字交换机项目相比华为来说,起点高的多。首先,1992年的联想已经是一家对于年收入已经高达17个亿的巨无霸,远胜于资金捉襟见肘的华为;其次,联想的交换机充分依托联想在PC机上的技术积累,大量使用成熟技术和模块,规避了很多弯路,有效地缩短了开发周期。1 R3 K6 a& s3 r6 L: V ~
% E6 M2 P2 P8 q {, Y% m' i 一南一北的两家企业几乎同时起步,开始赛跑。& `; t! c5 r t1 J5 y$ e
( D. o; w1 J/ f
1993年10月,华为的C&C08 2000门交换机率先在浙江义乌开局,但首批产品极不稳定,断线、死机、阻塞,问题层出不穷。为此,任正非派了几十位工程师现场驻扎,在这个叫做“佛堂”的电信局里,郑宝用亲自督战,拼命的华为员工废寝忘食调试设备,甚至晚上直接睡地板,花了2个月才将故障全部消除。% D& o8 }" |/ x7 I
0 B7 t! S! b( |) D. ?2 G z& `
起点高的联想也毫不示弱。在2个月后的1994年元旦,联想的第一台交换机LEX 5000也在河北廊坊顺利开局,容纳用户数量是华为C&C08 2000的2.5倍。当时时任联想副总裁的胡靖宇和倪光南一道,亲自赶赴廊坊参加开局仪式。
% p0 T7 x& s! j$ S' E3 @% s/ A4 N) ^' G! @
廊坊开局签约仪式,1993年12月28日廊坊开局签约仪式,1993年12月28日
7 ]5 U% z$ L! Y0 A1 s 依托中科院强大的资源,联想的交换机产品很快就取得了高层的关注。1994年11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和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视察了联想集团,罗争亲自给领导演示和讲解交换机。第二年,LEX 5000卖进了中国顶级的单位:中南海里的中办和国办。( u/ T/ c1 Z4 L8 l- r
' `# `7 M; k6 t7 @! v" s# I邹家华,胡启立,联想集团,右起第一人为LEX 5000项目负责人罗争,1994年邹家华,胡启立,联想集团,右起第一人为LEX 5000项目负责人罗争,1994年; @( O6 U3 j/ j0 P7 L9 h" b
联想一个部门做出来的产品,并不逊色于华为一整个公司做出来产品,甚至在知名度和声势上更胜一筹。凭借中科院响当当的牌子和强大的上层关系,罗争等人已经看到了摆在案板上的蛋糕。' } E4 _( G$ Y/ `& B1 [8 i; B5 f
8 ^9 P6 P& b5 b* {1 B3 ?! ?! n 华为在浙江义乌开局,联想在河北廊坊开局,标准着两支同时起步的团队顺利地“井冈山会师”。这一南一北的两支队伍,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冲进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大干一场。
2 o- ~ v" i/ T; H, b8 U3 P3 |" O7 R9 v# E5 ?6 [: K/ m# v
但此后的联想和华为,却像两辆停在火车站的列车,脚下的轨道早已被提前设计好,拉响汽笛后,它们驶向了完全两个不同的方向。
! X9 ~* d# F5 f! x( n; x
# ~9 J* A' N T* G2 c9 P! S6 N 39 t0 \% s. |* Y, W7 i8 g9 d e
6 m( g$ f6 R( y( S* ^2 D* X3 x
在C&C08项目最困难时,功能不畅,故障频出,华为的工程师整天愁云惨淡。任正非每天都去员工宿舍给工程师打气。某一天,他激情澎湃地说:“十年后,华为要和AT&T、阿尔卡特三足鼎立,华为要占据三分之一的天下!”在场的工程师哄然大笑,心想老板真能吹。[9]. t6 K6 F/ |# E3 a
2 k+ H) o1 ^* X$ }1 x
多年后,柳传志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讲道:“我和任正非性格不同”,在技术攻坚中“他敢往上走”,而自己不行。- b4 |: T: M/ r# T1 K3 K
3 N5 \# f+ `" v, Q
但性格恐怕并不能来解释一切。在C&C08 2000门交换机磕绊开局后,华为继续向下一个项目冲锋:C&C08 万门机项目。在这个项目中25岁的李一男得到了公司鼎力支持,即使中间因为技术方案失误而造成20多万损失,公司也丝毫没有责备。而此时的罗争和他的程控交换机事业部,却陷入了联想“路线斗争”的漩涡当中。
; N: c6 t7 p8 N8 O. j( @. V0 @$ k) s2 E. ~
1994年,顺利开局的罗争准备加大投入。由于电信行业的回款周期长,扩大市场就需要流动资金,因此罗争的部门向公司申请贷款支持。但尽管他们需要的贷款只有杨元庆领导的微机部的5%,但柳传志就是不批。董事长曾茂朝、总工倪光南、副总胡靖宇等多次联名请求,柳传志也毫不松口。[4]8 [" ]' l* m+ L [+ L6 m# f
8 @( t/ x" ~" U$ ]& @" v T, h9 U
直接要支持不行,倪光南只好曲线救国,建议把罗争的部门改组成子公司,联想占股51%,员工持股49%,独立运作自己去争取贷款,不再依靠联想。这个提案受到了程控部员工的热烈欢迎,他们看到了产品的巨大市场前景,决定自筹200多万资金,脱离联想自谋生路。( c8 Z6 V( v: }: s+ N) D
; T& b O6 O% L( m& w! d 柳传志先是在1994年11月批准了这个方案,但在筹资的关键时刻,他打电话给罗争:“你们集资的事不要做了,这事我另有考虑。”一句话,程控部独立运作成子公司的计划也流产了。[4]
, x& f5 t. c# a& K/ D, c9 z& j4 n
; ?$ y/ e0 m1 h' Z- E/ v 这一系列事件的大背景,是1994年开始愈演愈烈的“柳倪之争”:柳传志坚持“贸工技”路线,倪光南坚持“技工贸”路线,昔日亲密的合作伙伴翻出历史旧账,开始相互捅刀子。作为倪光南亲自扶持的“嫡系”,罗争和程控部的遭遇不难理解。
/ w( ?8 J( D: r4 _" G$ Y! f& Q* B7 F- h2 e4 k
在罗争得不到联想支持的同时,李一男领导的C&C08万门机项目组却在任正非的支持下势如破竹。这个项目组调集了公司里的精兵强将,后来被称之为华为的“黄埔军校”,从项目组中产生了华为3个常务副总裁,3任中央研究部总裁,一个高级副总裁和一个执行副总裁。[9]. Q; h2 ]6 m7 W/ s' _" e
+ i* U! x( @ C9 z
1994年8月,C&C08万门机在江苏邳州开局,经过两个月的上线调试,最终大获成功,随后跟C&C08 2000门交换机一起横扫中国电信市场,94年销售达到8亿,95年销售达到15亿,此后每年翻倍增长,成为全球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交换机。外人很难想象,这个产品是由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团队做出来的。1 c, h; G/ W0 _9 F! K0 T4 M2 p( H
8 t0 I/ A; S7 B( e 多年后,倪光南复盘华为和联想的交换机项目,总结道[4]:
' o4 M6 M: x# C* E9 `/ Q$ S! g- {1 ?
1994年左右,我们进入通讯领域时,品牌、资金和技术等各方面条件比华为优越多了。第二台程控交换机卖出去后,就把开发费用赚回来了。但因为我下台了,联想就不支持了。我一个人的下台倒罢了,但和我关系密切的一大批科技人员,也因受到压力纷纷离去。
0 l& c1 ?. S+ n% b9 G$ W
! T5 J5 j9 r8 m$ ~$ s' p7 b 倪光南所说的“下台”,指的是在1995年6月30日,联想集团董事会召集公司200名干部开大会,宣布免去倪光南在联想的一切职务。7 l, a- J! z2 }! y# i- K. F9 Q- Y
2 Y! M# S* U0 ^8 Y3 C8 S* u8 Z$ w 受“柳倪之争”的影响,尽管罗争的程控部在1995年已经成为联想集团的第二大部门,仅次于杨元庆的微机部,但还是随着倪光南的“出局”而逐渐式微。罗争也在1996年离开了联想,在他之后,程控部的骨干纷纷出走,联想的程控交换机被彻底埋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F. i9 G$ V1 n/ }# P
4 {) s( o* J; p$ _7 C4 @) G L 没有了倪光南的联想,彻底转向“贸工技”之路。1995年,柳传志正式提出了“贸工技”的说法。1998年,柳传志在《计算机世界》上发表名为“贸工技三级跳”的文章,将“贸工技”被提至联想的战略高度。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他们的研发投入总和,不及华为的十分之一。& V' a k* l7 s0 i7 X
A! M8 e0 z$ X; _9 c
关于当年这场互撕的研究资料很多,本文在此不再赘述。稍微多讲一句:因“柳倪之争”而折戟的除了程控电话交换机之外,还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下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联海ASIC设计中心项目,在即将签约时,柳传志用“目前没有把握”为理由,将这个项目予以否决。[4]
: f U+ k2 h5 w4 u) |% r
# m$ I' t1 R! e3 {# L5 S 1995年3月,华为成立“中央研究部”;同年6月,联想宣布永久废除“总工程师”一职。两家公司自此彻底分道扬镳。
9 a) j% i7 j/ ` h3 s1 [
. x& Q3 v& T7 K0 `+ ` 4
/ w6 p( R, o+ i) r9 g* F. D9 ~+ a5 o2 v0 F
很多年前,前阿里巴巴参谋长,现任湖畔大学教育长的曾鸣,问过柳传志这样一个问题:“未来联想是想做大,还是想做强?”柳传志犹豫了一会,回答道:“那还是做大吧。”[2]
& m) ]! J$ e# ~* Q7 R+ K- Y. A
3 a7 x1 L% \0 d2 l) G0 x$ u; P 在柳传志和杨元庆的掌舵下,联想的确越做越大。在1994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华为虽然保持极高的增长速度,但在收入规模上始终没能追上频繁并购的联想,一直到2008年,华为才彻底在营收上压倒联想,并将优势保持至今。, E8 F- D$ f; ?1 I5 ~ q6 y
' s# P. P; f- E$ ]. f/ d8 m
# b2 B. ?4 F/ B4 F) Q9 G
这种“做大”为联想和柳传志本人赢来了无数赞誉,直到2018年的贸易战中,人们才骤然发现:“做大”关键时刻根本不顶用,“做强”才能掌握产业命脉和国家根本。8 R: k* C1 i: O/ \! j( V
: y2 t* S6 x# ]* c7 f0 \; f
联想为何没能做强,其根本在于踏空了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企业,大致上可以踏上三类红利:
; o$ {, X9 I; R: q4 w* g, Q# f5 E6 P: V( |% d
1. 国内市场需求红利* g8 H4 U" h; e' d1 M! m
# Z/ Y# ?2 k& I1 G, @ 2. 中低端劳动力红利" i. q; }4 A$ W( S) p8 r& W0 {: t* t
# v0 F7 f- T3 N, q& C Y" x/ o
3. 工程师和人才红利
5 g/ Q# n, e9 H, D- }% M+ k
- o4 o/ s( O9 A8 p2 } 联想和华为作为高附加值的科技企业,跟中低端劳动力红利没有太大关系,但它们的崛起都受益于国内市场需求红利。在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华为凭借对研发的疯狂投入,将工程师和人才红利充分利用,而联想却因为坚持“贸工技”的道路,没能利用中国的廉价工程师资源,为自己建立起技术的护城河。
$ S8 N% [5 O; S" e) t* F
* o, m4 K/ {0 ?# f5 H) ^ 事实上,华为是中国工程师和人才红利的最大受益企业之一。早在1993年,任正非就拼着借高利贷,也要给工程师发工资。1999年,任正非去华为北研所视察,问时任所长刘平:“你这里怎么才这么一点人呀,不是叫你多招吗?”刘平解释说害怕人多了没事儿干。任正非生气地说:“我叫你招你就招。没事做,招人来洗沙子也可以。”8 S0 f% \) _ ~3 Q+ u9 N& W* R) u
7 c, \' V( ~* C; \- K5 p- T 在房价飞涨的今天,为了能够继续享受到人才红利,华为从2008年开始就将研发中心从一线城市疏散到二线城市,甚至顶住深圳市政府的压力,将深圳总部的员工大量迁移到毗邻的东莞松山湖,后者房价只有深圳的五分之一。这样才能让员工摆脱房价的重压和焦虑,安心地为华为奉献青春。$ G# ^5 h+ m8 _5 {) v# f1 u; C; }
+ h5 N1 m- a! n- L3 y# O& g. O
而联想这么多年,仅有2%的研发投入(华为长期在10%~15%左右),仅能维持传统PC业务的升级换代,在芯片、硬盘、面板等相关领域均是一片空白。从1994年至今,联想背靠的中科院、毗邻的清华北大、附近的北邮北航北理工等高校的青年俊才如过江之鲫,但联想却从未像华为那样充分利用。7 T4 U' s Z7 L* `+ c
. s% j5 F7 y0 E- h 但倒回到1994年,这一切都没那么复杂,是否支持眼前的这帮年轻工程师去搞研发,本质上就是一个“中国人到底行不行”的问题。' G- l! z, I1 d( y6 G* j
% X- z3 \" _9 z, a2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