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65|回复: 0

[日记杂谈] 沈从文的爱情悲剧:用尽一生去爱的女人,却从不理解他!

[复制链接]
鲜花(677) 鸡蛋(0)
发表于 2017-3-21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沈从文的爱情悲剧:用尽一生去爱的女人,却从不理解他!
4 @# X9 P# v" c       ——爱情使男人变成了傻子的同时,也变成了奴隶。不过,有幸碰到让你甘心做奴隶的女人,你也就不枉来这人世间走一遭。# b0 T1 ^' P) s/ J& o

* q2 W+ v0 d8 t/ O$ g/ D: O      出身卑贱攀高枝,终不相同陌路人。& G8 U# K3 e4 j5 f, ]7 t

) X  l- W$ ^: _; r- @  X* a  E       沈从文的不幸,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不理解自己的人——然而这才是大多数爱情的真实面貌。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顾景言- J7 u( y5 k  x# z

- G7 ^: z& s7 l$ v% ^1 v提及沈从文与张兆和,许多人都会认为这是一段缱绻缠绵的爱情佳话。: B$ g7 W; y, m$ x& G  B

8 ^# l  ?( [) {+ U* Y) p这段民国师生恋的男女主角,一个是来自湘西蛮荒之地的浪漫青年,一个是出身名门知书达理的世家女子,本来不搭边的两个人,却因为男子的浪漫与执着,用一沓情书收服了美人心。5 A- y# d0 b  M$ d+ @8 E

) b& m: r( T: T8 e沈从文写情书的功力,世人皆知。“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字里行间弥漫的才气与深情,没有几个女子能抵御住。; `1 [1 @( A1 O6 X1 [

: Q8 o2 d& X. m0 n# X' H于是,张兆和,他挚爱了一生的“三三”,就在他四年的情书轰炸下成了他的妻。这段师生恋,也被后人口耳相传,两人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神仙眷侣。% X6 U) f- Q+ y4 p- I; `
+ y6 L& K6 w( f. I
沈从文与张兆和
+ X# |4 D7 u$ n- \  ?# o! B/ f! M3 R  b/ [( W0 K4 @* Q
然而,文艺青年和鸡汤文作者只会告诉你故事的前半部分,就像童话故事往往以“公主和王子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作为结尾。  {1 t5 D5 l1 R( R) {3 \1 g+ z

; n# |7 m! f* @& Q5 N6 o# B+ S5 y是啊,这人世间的“爱之切”与“求不得”已经太多,每个人都希望在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里得到些许的慰藉。没有人愿意去探究故事的结尾,没有人愿意知晓残忍的真相。0 k1 D  r0 _' t+ x  a( Q! r6 y) c
6 r- C/ e3 [# o( Z. m
对于沈从文和张兆和,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彼此相爱一生,却一生都没有互相理解对方。柴米油盐的琐碎使他们矛盾重重,沈从文甚至在1949年多重压力下尝试过自杀。% d4 X1 V; @: P% d. @8 b
$ n: i% {& L; R& S
这才是生活更真实的面貌。我们这一生,遇到真爱是不易的,但是理解比爱更重要。如果爱上一个不能够理解自己的人,那么一生都只有“悲凉”二字。6 N9 q9 j2 R0 @2 ?* e- l4 I5 v

' A0 T. z9 g! N+ q8 d( l, X' D5 ]沈从文的悲剧,其实早有预兆。
2 a7 f; S8 |/ ?9 D) _# \5 e! ^$ a4 S% j% I& P$ i4 `4 {
1927年,25岁的沈从文,经徐志摩推荐,来到中国公学教书。$ q  {% w. L& }2 j
8 D* Y5 T! U% s
与徐志摩、胡适之这些曾经留学欧美的学者不同,沈从文不过是一个湖南乡下的贫苦青年,小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是凭借着自己在文学上的天赋才得以站上大学的讲台。
# F$ M# D5 m3 }: ?# @7 v1 x; Z9 M0 W: G6 |8 j
中国公学,第一次站上讲台,他就遇见了自己命中躲不过的劫。日后被他爱了一生的张兆和,此刻就坐在台下。
& M4 h" m: B! j5 D1 m$ R& E1 u3 @( h3 b: Q  v
张兆和当时18岁,生得极美,有很多倾慕者,是当时中国公学当之无愧的校花,被同学称为“黑牡丹”。
& W! U1 Q! k- G  V( p$ r( t
2 E# M: c$ ?8 i% t沈从文对自己的这位女学生一见倾心,本来就紧张的他,讲起课来更加磕磕巴巴了。这个衣着简朴的青年,操着一口湘西土话,竭力想给自己的学生留下好印象,谁知道越着急越出错,连声音都是颤抖的。; O+ h& u9 s9 A5 b& L' ]/ }- {7 Y

3 Q, u4 ]+ Z  O1 N9 ]在一群生活优渥的天之骄子眼中,这位沈老师土里土气,看上去颇有几分可笑。
% a, @. K; F% A
1 W, r  a0 d* D  v0 g张兆和也不例外,暗地里和姐姐允和嘲笑了沈从文的土气。她哪里想得到,沈从文已经对她一见钟情,正在想着如何能得到她的芳心。: }  r  l9 H) ]5 ]

& }$ S' p2 s4 Z( E6 a6 O不久后,沈从文开始追求张兆和。; E# i$ U- ?/ `. M
6 p+ T; t' r/ s, a) v
他的追求方法就是不停地给张兆和写情书,有时候甚至一天能写好几封,炽热的感情全部寄托于笔墨,他渴望能用这些书信打动张兆和的心。
: P3 K# \( ^! I* Z
% q+ W4 ^: a5 t! h! Y6 w8 s“爱情使男人变成了傻子的同时,也变成了奴隶。不过,有幸碰到让你甘心做奴隶的女人,你也就不枉来这人世间走一遭。做奴隶算什么,就算是做牛做马,被五马分尸,大卸八块,你也应该是豁出去的!”8 T; s, ^5 W* g3 ]: ]8 @

% R6 K! a' h+ Z2 n* N“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
+ Y) |7 @) v/ O& h( f6 u: e. |
1 l4 b7 q6 E* k# C农家出身的沈从文,在家世显赫的张兆和面前是卑微的,他知道张兆和看上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仍然不可救药地爱着她。
. U% o$ H. ?8 Q( a$ {- Y
$ `: }) A- U: b) D* S, }最初,张兆和确实不喜欢沈从文,他的那些情书都被她丢在角落里,她从不给他回信。甚至,她为了让沈从文死心,跑到校长胡适那里告状。
) N4 n, J7 c$ |; o& R+ r! s; _1 ~  k# Z. |3 N' j) x% A% R# r
胡适说:“他顽固地爱你。”张兆和果断回答:“我顽固地不爱他。”4 Y, |# V1 T, H+ |
- @& C6 x! |. T( D4 Q
之后,胡适给沈从文写信:“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爱情不过是人生的一件事,那些说爱情是人生唯一的事,乃是妄人之言。我们要经得起成功,更要经得起失败。你千万不要挣扎,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2 \/ E7 {  k% R" `7 ?8 C
# |/ t7 }# u: a5 z* b
胡适看得很明白,强扭的瓜不甜,此时的张兆和对沈从文并没有爱情,更不懂沈从文的深情。如果沈从文苦苦追求,那就是“用错情了”。
" r# ?0 F. |. F3 T6 ?
6 {9 u8 X) }1 P# {旁观者清。然而,陷入情网的人,即使懂得了这些道理,却还是说服不了自己,旁人就算如何劝导也是无用的。" A7 @& U5 u0 J- |1 V: Q% a" v
$ Y5 w: A. G" u7 r
沈从文不甘心。他继续展开情书攻势,你不回信,没关系,我继续写就是了。9 y# ~# ]4 n+ Y! M$ j; @9 b

2 v8 Z' @3 o; W即使后来沈从文去了青岛,情书依然源源不断地寄给张兆和。就这样,坚持了四年之久。  g; C# z* B* U6 `. s) c1 _
. e9 j- T3 T* ^4 s5 I" P
男人不会因为感动而爱上一个女人,但是女人却会因为感动而对一个男人产生好感。4 H& }1 m/ C  B1 [
. T/ K5 h# F2 y( F& b
四年的时光里,张兆和几乎每日都能读到沈从文的信。一个男人,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仍然不改思慕之意,写了四年的情书,这确实让张兆和觉得“可怜又可敬”。
5 q. Y, Q: f; @) x% l8 y4 G) Z3 G
/ X% p# X/ W% T. x6 G同情、感动,最后使张兆和渐渐接受了沈从文。; I, J+ a% M- t1 f% h
+ l' x2 O; Z+ _) D6 u3 ^; b: y
1932年,沈从文难忍相思之苦,前往苏州看望张兆和。在张家,沈从文很得张兆和家人的喜爱,张兆和的防线也开始被攻破。她被沈从文的深情感动了,决定和这个“乡下人”在一起。, e. ?. g0 W6 O! k3 c; K1 x* X6 S

+ i4 ^3 c; a( s/ _这个决定,令当时的沈从文欣喜若狂。可是,如果从他一生的轨迹来看,却又是后半生悲剧的根源之一。
4 `* ~- ~/ r5 {) v$ ?
5 g1 f) v# j5 f4 ?; P. Q& U# v回到青岛不久后,沈从文想趁热打铁,就委托张家二姐允和帮忙,向张家提亲。张父也是个爱才之人,并没有什么门当户对的观念,因此很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0 |' x- L/ [2 a7 C/ B
( Y' j- B5 i# v6 P( M两个本来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人,竟然就这样定下了亲事。
! n* C/ [+ M/ c$ I( i) ~1 k: M; ^: Z  k( N  x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正式与张兆和结婚。才子终于娶到了佳人,似乎已经到了花好月圆的大结局。殊不知,这段苦苦追求得来的爱情,在缺乏理解的情况下,要经历半生的悲苦境遇。
$ k* l$ i+ ]3 x( ?# `, `" G' s$ k. i$ k6 U" l. u2 E  k; W
1935年沈从文、张兆和、张允和三人在苏州合影( I% k$ q3 Y" s+ T
+ f: l& X' |7 b, i5 Y( c" E
张兆和不理解沈从文。
1 B' R/ m) ?- p& A+ X0 O" h! ^
! s! Y+ k# K3 y4 \; `' h* r/ L9 c她从一开始,就从未真正了解沈从文,甚至后来她感动之后爱上的,与其说是沈从文这个人,倒不如说是沈从文那些情意绵绵的书信。她只是爱上了爱情。
, j- d/ b1 D! f$ N0 |/ L. @% J; z, O" V
所以,在他们婚后,面临柴米油盐的琐碎之后,种种矛盾不可避免。2 \$ X6 x2 [0 s- t2 |
, l' z; I+ @  n, i7 b) {" k
沈从文天性浪漫,又极有骨气。两人结婚之时,虽然安徽张家非常有钱,但是沈从文一分钱嫁妆都没有要。# d; {6 U! [, h( h# D' @- P' I

) g+ }3 R: {/ g$ ~. u6 m) R. A而骨气却是不能当饭吃的。沈从文实在太穷了,无法给张兆和体面的生活。, K: e1 ^1 j' n5 Q
  k2 u& X4 q, [" F% h
最令张兆和不满的,是沈从文“打肿脸充胖子,不是绅士而冒充绅士”,因为沈从文虽然生活拮据,却依然有些文人的雅趣,喜欢收藏一些文玩古董,而在张兆和眼中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消费,她说,“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
  G/ k" l% w& L; Q" t* Z
3 F3 I8 l$ u$ w生活上的矛盾还可以不断磨合,但是张兆和在文学上对沈从文的不理解则太令他颓丧了。
. V6 y' k1 w6 ?# f5 m1 w6 L! v# ~
她并不喜欢沈从文写的文章,即使在别人眼中那些文章美到了极致,即使那些文章中的美人都是以她为原型。# ]8 e" A  L' P4 a8 s, ]% [: U

  o7 {+ a9 W% o1 B沈从文也曾经慨叹,张兆和并不是爱他为人,而是爱他写信。她不懂沈从文,也从未尝试着真正去触碰认知沈从文的内心。
5 y- I6 Q/ ^0 g
$ j& ~( ]$ f2 q即便生活并不如意,沈从文却还是始终爱着自己的“三三”,却不想,关键时刻自己的爱人往自己的心上捅了一刀。! q) p. T0 q4 Y6 ~5 z0 y

7 H7 R9 W, N4 h. v" B解放战争后期,各大高校内左翼思潮风起云涌,沈从文成了被批判的对象。8 l( Q+ U( m5 L* X0 D4 m) D

: P! {  L5 J- r( m# {他被批判为“奴才主义者”,饱受羞辱。他很惶恐,不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了,一向温和的学生故友仿佛都换了个面孔,变成了批斗他的革命者。1 h; E/ R7 ?! {) Q
% s7 X! w# q" Y# @5 J+ W0 L! |
在极度的困惑与恐惧之中,沈从文患上了忧郁症。然而,张兆和却选择了和沈从文分居,并未安慰和鼓励沈从文。在沈从文最需要她的时候,她却寒了他的心。# _0 y/ R# I* i2 d' e$ Z5 R  f
5 e& l2 G; ^. Q( A/ _
绝望之中的沈从文选择了自杀,幸亏被及时发现,抢救了过来。
* j) @( W8 W% V1 p- U
. k" w1 L/ p* v+ I建国后的历次运动之中,沈从文受尽了折磨,而张兆和却指责他不肯虚心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改造。
1 R- A4 v& A4 V
6 |$ ]  v* G; D最爱的人却不理解自己,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了。沈从文的心境,想必就如同冬天饮雪水。
" O8 f) p- o3 C2 }5 I' X# S+ \
" Q) j% f; ^8 k1 }5 @+ ]3 F3 S1969年,沈从文即将被下放,临行前,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哭着对二姐允和说:“这是三姐给我的第一封信……”60多岁的人,哭得像个孩子一样。
- k0 J; B" S2 j, j" O
0 h+ s" Z( b2 V* p# L1 j' L那是他爱了一生的人啊。纵使半生悲凉,温柔的背后全是心酸,他却还是执着地爱着。7 G0 P4 [- \6 @2 S
2 Q+ @# q8 m" x2 N: {; N& j
1988年,沈从文病逝,离开了他最爱的三三。
" ^% x' [: [$ t; ]
. z+ T4 @( [7 g  H8 q% Z  W在他去世七年之后,张兆和整理他的遗稿,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3 _. |, H- A* F: F* |
6 R1 t& D2 q9 l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那个被她戏称为“青蛙13号”的人,那个爱了她一生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
! x" X% P9 {* ]
+ \; v# v4 _4 E沈从文的不幸,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不理解自己的人。这才是大多数爱情的真实面貌啊。那些被辜负的深情,那些不被理解的单相思,都如同利刃,寸寸扎心。3 }7 s1 B  H7 f/ [7 c& t# n' U. b

' ~8 W- N9 z$ J1 M) u可是有多少人舍不得放手啊,哪怕自己也知道,其实不被理解,用错了情。% d# {  l0 J6 A. z1 c
) x$ l9 w, ~7 P1 \+ v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ds2kp1ek2BDLBVB#rd
* m+ ]3 F- N6 o- G' 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1-1 10:06 , Processed in 0.10530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