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99|回复: 0

[前人字画] 情何以堪——7幅绝佳书法

[复制链接]
鲜花(677) 鸡蛋(0)
发表于 2016-3-31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6-3-31 22:05 编辑 6 b% L3 o# L+ h
, n; R4 B  c: }& z) W1 g" ?
         情何以堪——7幅绝佳书法/ Z6 Y  U2 ~; ], u, C

" a+ V) U. W9 i) ~6 n5 c. d悲愤之情
+ b/ Z, P* G' ^1 {2 Y( P颜真卿
9 V2 R4 d8 I( @《祭侄文稿》. p2 T# F. ^) V0 n6 Y1 }
( f$ Z7 I) e+ p4 L/ o
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 b: {7 j9 M; j& o' S9 H) p  v

  Q; f% G' {; g
9 k) x! y+ l1 |/ {9 m- [- r悔恨之情* @2 p/ ?. V- t  A1 }/ c
王献之! U( R- ?! z/ G: z
《奉对帖》
! B/ t. Y4 Q& \- f& G8 k! `) w! I9 q' E. U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姐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姐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7 M1 H1 p+ I2 @# V, j被迫与妻子离婚,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这封写给原配郗道茂的信写的如此悲惨,王献之笃信道教,临终的时候,要写上奏玉皇的表章,忏悔一生过错,王献之回答说: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2 ~/ L: r* @1 E. u8 a
, s) V+ e6 n/ O& G! ?# N& s
  Y# [$ \9 Y- I/ P& x
爱慕之情1 ?2 Y  ?+ a8 n; m
杜牧
( A+ T+ L5 Y* Q/ t. S《张好好诗并序》7 @& S* u# f1 u$ A7 r3 I. F8 n# [
6 J1 F8 V) a* T+ f/ F* p
杜牧和湖州名妓张好好是在南昌沈传师的府上认识的。当时的的杜牧尚未成家,风流倜傥,而张好好美貌聪慧,琴棋书画皆通。参加宴会时两人经常见面,张好好倾慕杜牧的才情,杜牧爱上张好好的色艺双绝。他们湖中泛舟,执手落日,才子佳人,自是无限美好。本应该留下一段佳话,让人没想到的是,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很快纳她为妾。张好好作为沈传师家中的一名家妓,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杜牧亦官位低微,只好一认落花流水空余恨,就此互相别过。
( e8 s/ x4 \8 z6 Z4 [4 ^1 y张好好出嫁时留下此诗,从此一入侯门。后杜牧在长安抑郁而死,张好好闻之悲痛欲绝,瞒了家人到长安祭拜,想起相爱与别离的万般凄楚,竟自尽于杜牧坟前。& i  z# P2 p/ Y
% A6 b) p. f2 P; |
惆怅之情( g# J6 C) _* v8 }7 [
苏轼
9 r% O" b% l! l) ^' P, _" V《黄州寒食帖》+ T# Q- T1 Z: N2 {9 u& U
. ^: A& S# C- {- g+ |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H+ p9 w  V; M% E1 {' P$ F

: d9 W7 s6 J, c( a
' X0 p/ @$ g$ \7 f9 D4 }2 m, R4 ^敬仰之情% s* c" z9 h0 D' ?2 R( V- O
赵孟頫
" f2 C6 U, _% b《兰亭十三跋》
: }2 j+ E" \8 P4 L. {
' }2 s0 H2 b# L8 i" d$ v该跋是赵孟頫57岁时,奉召赴京的乘船途中书于《兰亭序帖》后的跋文。因途中寂寞,故于帖后一跋而至十三跋之多。题跋内容很多,其中,“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乃赵孟頫论书名言。5 L2 ~2 }) X' ?# d
是有多喜欢《兰亭序》,多敬仰王羲之才一跋再跋...2 L8 L' L/ S  g; a

5 P- W2 {, C6 N; o7 o" U
) p. B/ a* R. O3 _# `' s狂喜之情5 r0 L/ V2 k! S0 j1 Y
米芾- R- n4 f2 z( r1 E2 v
《珊瑚帖》
* r: W: E) o( F! l' t% e* H+ Z. o# H- k: b- i
米芾画迹不存于世。今天我们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 《珊瑚帖》,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此帖充满着收得名画宝物的狂喜之情,线条流走跌宕,神采飞扬。写到"珊瑚一枝",不禁加重笔画,继而米芾突然以画代笔,似乎还不尽兴,再补之一诗"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愉悦之情,跃然纸上。
4 e6 V6 q: ]+ ~0 Z6 S' _3 ~0 H+ E  p7 l' ^
4 R+ r5 Z( H0 b' p! E1 ]
悲伤之情( K+ F2 j/ i, ?
王献之) }$ @0 i; ?- _3 |0 j! o( S# J9 I
《不谓帖》
) g' Y# s: ~& G& k
. F' V( }) o: Q! f" u! d, ~此帖首行有“不谓”一词,故名。不谓,犹不道、不料、想不到之意。帖文大意为:想不到我家在鄱阳的一支竞困顿到如此境地,追想起来,悲哀得使我无法承受。我是坐视其灭尽,这使我悲伤到了极点。赖子高尚在此,不然的话,此函难成。 这通尺牍是向对方诉说因其家门不幸所带来的巨大悲伤。并非哀悼他人之丧亡。故用词遣句极为悲戚,而且是反复倾诉自己内心的哀恸。

& x# C8 t9 ?6 |7 y3 S
* j- c9 M+ ]) ]; q9 M& x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WcrUpxFIyKTWPxG6#rd
悲愤之情  颜真卿《祭侄文稿》.jpg
悔恨之情   王献之 《奉对帖》.jpg
爱慕之情  杜牧 《张好好诗并序》.jpg
惆怅之情  苏轼《黄州寒食帖》.jpg
敬仰之情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jpg
敬仰之情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1.jpg
狂喜之情  米芾《珊瑚帖》.jpg
悲伤之情  王献之《不谓帖》.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2 21:12 , Processed in 0.09969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