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发布,意味着中国将全面履行“入世”承诺,面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按照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业务范围,可以经营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各期限贷款、办理票据承兑贴现等13项金融业务,而且这些银行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还可以经营结汇、售汇业务。从业务范围来看,这些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已经站到同一起跑线上。 $ [' Z! [/ ]1 ]; i8 m; l7 B+ G: e& b# @! P: W
于是,有人认为,我国按照“入世”承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从2006年12月11日起,“狼”就真正进门了。( t6 _/ p; P8 ]# Y6 [( ?7 N9 G! ]+ y
- }/ y L5 p* ~& W
“狼”来了,这句话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时间起,就一直在我们的大脑中回荡,特别是银行、保险、通讯等垄断行业,人们对“狼”来了这句话更为敏感。/ s$ m2 b% |" `( k: i2 ]$ E
% T6 n4 L8 r- ^( H 5年的过度期,弹指一挥间,很快地就过去了,面对即将蜂拥而来的“狼”群,中资银行做好了准备了吗? # m, [) o! _7 [: ~1 ~/ I s+ t; ^! V. x' L0 j8 C 人们所以把外资银行称为“狼”,是基于中资银行而言的,是基于外资银行可能对中资银行的“凶狠”而言的。中资银行会成为“羊”吗?中资银行是“羊”吗?# X6 Z; S6 G! S6 M) h
& ` z( ^3 I( P6 y5 g! k: t
冷静地想想,我们很难理解,所谓外资银行是“狼”的说法,不知是从何说起的,为什么要把外资银行比作“狼”?“狼”是否就是最可怕的?“狼”是否一定比“羊”可怕?“羊”会不会吃“狼”?这些问题其实也需要认真思考的。+ A3 t3 r* E/ O% g
& c- J) x) Q2 c: U) t( \- a" J
我们可以理解的是,人们所以把外资银行称作“狼”,完全是从银行业本身来说,是担心中资银行这只“羊”。那么,如果不完全拘泥于银行业本身,中资银行这只“羊”,又是怎样的一只“羊”呢?外资银行这只“狼”,又会是一只什么样的“狼”呢? & r D, v' R9 \2 ` O 9 s" q7 A; J* w; S* x4 [( S 从银行业本身来说,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真的可能是“羊”与“狼”的关系,从经营手段、经营策略、员工素质、服务态度、工作效率等各个方面,中资银行都有较大的差距。虽然通过国家“包亏”上市、人员大换班、业务扩展等做了一些准备,但与外资银行相比,仍然差距不小,搞不好,一些地区的银行很快就会成为外资银行口中的一顿“美餐”,而最有可能影响中资银行的因素,不是业务,而是人才的快速流失。对于本来就人才短缺的中资银行来说,留住人才可能是最大的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因此,外资银行确实可能是一匹匹可怕的“狼”,中资银行也很有可能成为一只只的“羊”。% ?+ G' V: O' n# c9 H1 [- e
/ r* W5 f/ \. R6 ~( O
但是,如果跳开银行业本身来说,对于中资银行来说,谁是“狼”谁是“羊”就真的很难说了。! g9 P) X; b% p. R1 M8 p- k
- Y$ r9 F' ` [: g9 l 大家知道,中资银行在我国没有对外资银行开放前,是“羊”吗?象“羊”吗?无论是业务方面还是服务方面,面对广大消费者,他们是“狼”还是“羊”,广大消费者心里非常清楚。想收费就收费,想提高收费标准就提高收费标准,想对消费者态度差些就差些,想给企业怎样贷款就怎样贷款,还动辄以“国际惯例”来证明自己的做法,此时此刻,他们俨然是匹凶狠残忍的“狼”,消费者则是一只只的“羊”。既然收费等已经遵循了“国际惯例”,已经与国际接轨,还怕什么外资银行进入,还怕什么外资银行竞争呢?3 X3 e' h: |2 `) W)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