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O5 T" P1 U! k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2日 ( m6 l& w$ o; ]7 T* {; f
来源:摘自《前行广释·第二十一节课》 4 X: L" k5 Y+ D2 d. }作者:索达吉堪布讲 $ {1 n& `! c0 T) l) b; p- W7 g3 p8 y% H E2 m
趋入佛门有两种:一种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种则是真实的佛教徒。那么,这两种是什么样的呢? " r: a1 R# a; M! N+ {/ E u* |; j j" y
3 U l1 Z8 A; n; o7 j2 v! S一、相似的佛教徒 ! f- `8 }! X9 t% [3 k3 e G) g4 I9 _9 P" Z$ v. E! z
1、救怖之发心: 1 S2 ?3 Z9 ^0 d& Y如果进入佛门不是希求解脱,而是要么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折、身患重疾、缺衣少食、灾祸重重、走投无路;要么是看了佛经论典之后,害怕来世堕入地狱、饿鬼、旁生,感受恶趣痛苦。一者担心今生违缘,一者畏惧来世痛苦,如此只为了驱除怖畏、救护自己而皈依,并不是真正的皈依。纵然你已趋入佛门,在寺院或上师前办了“皈依证”,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 2 |+ Y7 D8 w' y/ t
7 V9 D9 o# R1 J0 |! c. a6 b, F( Q) [; Q现在有些国家说,自己国内有佛教徒几百万、几千万,但我很担心这些人虽已皈依,自己也办了证,不过大多数只是怕出违缘才皈依的,这样的话,只能算是相似的佛教徒。我有时候坐出租车,看很多司机在车里挂观音菩萨像、释迦牟尼佛像,就问:“你为什么挂这个?”“因为我怕出车祸,挂它可以保平安。”还有时候问:“你是不是佛教徒?”“是啊。”“你为什么皈依呢?”“因为别人说我命短,为了长寿才皈依的。”当然暂时来讲,这也无可厚非,是趋入佛门的一种方便,但究竟而言,他们并没有明白皈依的目标。 6 Y. Y. \/ @9 a) S8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