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41)  鸡蛋( 13)
|
为天下人谋永福9 i+ Q1 ?2 r" b, c: U' O& g
4 n7 W# W1 P2 P6 F/ r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 M1 ?) b& T1 W* w" n# c1 @- r1 e- z! m. }- ]
1911年4月24日深夜,香港滨江楼,林觉民就着房间里的微弱灯光,在一块洁白的丝帕上奋笔疾书。3天后,林觉民与族亲林尹民、林文等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攻打广州两广总督署。寡不敌众,起义失败,林觉民因伤重力尽被俘,几天后英勇就义。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红花岗,后改名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2 S; W+ K/ y9 p2 n! t* J
5 m. a% c/ n5 ? 广州起义失败后,搬往光禄坊早题巷5号避祸的林家人看到了从门缝下偷偷塞进来的两封信,一封是林觉民写给父亲的《禀父书》,另一封是他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林觉民把信交给朋友时曾说:“我死,幸为转达。”
* g- B3 |$ W$ ^
2 _# {* G: D9 @: ^ 在故居的一面墙上,张挂着一幅放大的《与妻书》手迹原文。在另一个房间的玻璃柜中,还有一份与原件同样大小的复印件。原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负责人李厚威先生告诉记者,《与妻书》原件现藏福建省博物馆,是林觉民的遗腹子林仲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捐献的。. J$ V, x0 o, b" N& a2 w9 \
2 m& f: y# }- Y% A. d1 j 重兴祖国虽死犹生
5 b; O5 }( e" }8 M8 a3 |9 o" q
7 _1 J+ i0 A6 T8 b9 F( _ 1887年,林觉民出生,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巨变的前夜。少年林觉民,入学有辛亥革命摇篮之称的蒙学堂,接受民主革命思想与自由平等学说。14岁,林觉民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青年林觉民,思想活跃,极善演说。一次,林觉民在福州城内七星君庙作“挽救垂亡之中国”的演讲,场下听众无不动容。( Q5 L8 |& r+ K. E) X$ ?5 m
$ o3 z0 e7 a* o, O8 g* m
1907年,林觉民赴日留学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当时在日福州籍同盟会会员中最活跃的分子之一。' D, \! Q2 ?9 u" d* q/ D, q, Z* ]
/ y. c" T1 v- N' g- V 1911年4月9日,林觉民奉命带第一批10余名先锋队员(即敢死队志士)从马尾登船取道香港转赴广州。25日在从香港赴广州船上,他对身旁的同志郑烈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当可感动同胞……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宁有憾哉!”27日,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被俘。清两广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亲自主持会审。林觉民力劝两人,“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将来国家安强,人民乐利,则我之死亦瞑目矣”。张鸣岐叹息:“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