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005)  鸡蛋( 11)
|
- m' Z+ K1 ]3 ?+ R0 W: {
作者南桥撰文:南大校友王庆根,原为奥赛金牌得主,斯坦福大学化学博士,Paypal的首席工程师,可以说学业和事业都很成功,却因抑郁症自杀,留下一双儿女。
/ N+ z9 @4 r7 y2 a7 T4 F5 a& z
) A& N3 G1 Y' G/ i# N+ }1 b 王博士的经历和我惊人地相似,我自己还苟活着,但同病相怜,觉得我们这些在美国生活得时间比较久的人,有必要多说说自己实际的生活状况,让其余的人做选择的时候,起码多一些参考。- Z7 k' b- k/ b3 z* I5 @2 h% C
# P k( Z( K: ?! G+ L `6 u
我不知王博士的离世究竟是什么原因,但不妨借题发挥,顺着“压力”这个话题,说说在美国生存的压力。
' b. L, G" `: f: g" D( N% j
& r1 e8 v" k: B0 Q) X 海外生活孤立无助
/ c8 O& C X/ d( X% P: M
& y9 f6 x, v. U8 q% i% D8 ` 国内报道,多强调王走上绝路,是因工作压力太大。表面上看这似是最合理的解释,但未必有普遍意义。就我自己的体验,海外中国人的隐形压力不止工作。
& K1 [0 o5 P8 J" d. b; f$ z) i+ B9 w( S2 P
事实上,工作压力有时候还算次要。美国职场环境相对宽松,大部分美国上司处事随和。做同类工作,可能在国内的压力更大。当然我这里说的一切话都是笼统的说法,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5 j& |! J) K' {2 U; Q& s8 h( b* R8 M6 ^# O( u' U
那看不见的让人崩溃的压力究竟来自何方?我最近就遇到几个人,也抱怨说自己快得忧郁症了。原因和工作本身无关,倒是都牵涉到海外生活的孤立无助,或是紧张的家庭关系。( {3 m+ {7 L$ K9 D7 x( E
* B' y1 N* Q+ K3 f6 A 这种紧张来源有很多,比如孩子上学。美国学校通常三点下课。很多地方又规定,不到法定年龄,孩子不可无大人陪伴,单独在家。如果夫妻双方都上班,孩子的接送和安全就成了大问题。/ ^7 i) M* g/ N0 h& R
; h: M3 Z% O. f+ ^( P& E2 G 另外,美国的暑假长达三个多月,这中间孩子怎么办?有的送回国,有的请国内祖父母来带,有的花钱请人, 有的送往暑期的各种夏令营。每一种方法,都非常折腾。
& I+ }: _+ Y# Q# X( d+ ]( b# u8 U8 n0 [
美国人自己也有这些问题,但他们毕竟是本地人,解决办法更多。有些是夫妇的一方把工作辞掉,或者换成兼职工作,时间上灵活起来,以便照顾孩子的起居和接送。. _, h# ^ O1 j8 F7 J
' e9 t6 H" V0 t) `" V 目前来说,美国经济萧条,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即便这样,妇女在家不上班,也是常态,所有人都理解,她们自己也坦然。2 ^. l r) N: H( w
, U4 E) n2 E, `; H7 ` 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的太太,被人指责“一辈子没工作过”,能谈什么经济?这个说法,反倒让罗姆尼得分。罗姆尼太太说她家中要负责五个孩子,这不叫工作什么叫工作?这个说法赢得了很多选民的认同。
1 L7 j+ a. L# L* ~9 U7 \% H y% z' z1 w
美国的纳税是根据全家收入来算的。除非真能挣到钱,否则,考虑到纳税、雇人看孩子成本,孩子成长中家长参与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去工作反而得不偿失。
, _4 _4 l6 R* w5 Z. ^
' c: m# H; i! K2 }3 b 如果孩子多,夫妻一方收入不高,那还不如别去上班。一定有那么一个公式,让我们计算到工作与不工作的成本-收益平衡点在哪里。
0 b, k2 Y5 V6 B4 ?: c8 z! ]; T! x6 E$ p o& A% W
第一代移民多为“孝顺”所累( ^1 h; |2 X ?, Z8 K
0 ?; M# S9 h5 o2 ~
这也不仅是经济问题,个人自我认知和心态调整也很重要。来自我们大陆的家庭,心态一关就很难过。不少家庭里,夫妻在美国生活久了,可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环境。; J$ L. Y0 N. y' [
8 r9 Q' {0 [( ~- m$ S; G% ?
但国内父母甚至其他亲戚的聒噪,则是新的一重压力。有些老年人一辈子下来,除了工作挣钱,找不到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可以去寄托人生的意义,也无法理解美国这边的情况,用国内环境下的心态,乱出主意。
& f( @# R9 Z$ T/ i1 j! W; U1 _6 c$ p1 J: K- R* m# q
他们有的是为了面子,希望告诉他人自己的孩子在美国某某地方上班,不希望邻居同事亲戚朋友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美国“没工作”。0 {; A8 W- d7 D$ b, r
- B }" {: f" c$ U
他们不知道,这有时候是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作出的一种主动选择。子女有时候出于孝顺,只好依从,好让国内父母显摆,小家庭的苦只有自己去尝。1 C1 a8 E! }' C6 O& H7 t* Y" a
: B7 ?. _& k/ ^+ t
也有的父母观念错误,比如“不要在家吃闲饭”,“不要吃丈夫的饭”,硬是劝子女去上班。中国家庭,很多是一方出来读书,一方陪读,有了机会另外一方去读书,本来拿学位就有早晚,不是都能顺利找到理想工作。
" x5 U x6 r7 H+ L; L
1 c! u/ \3 a8 p4 F+ @ 有的家庭为了省几个钱,让国内老人过来带孩子。这会使得带孩子的问题表面上缓解,但是这会生出很多新的问题。. {9 q6 X% a7 }0 c0 u- F5 T
9 ~, ~" p p; I# a) | 最大的问题是医疗,在美国,保险通常只保“核心家庭”,亦即配偶和孩子。来访的父母不算dependent. 只能去另买保险。保险公司遇到这种既不是美国公民又不是年轻力壮的人投保,保险费通常很昂贵。( X: a8 o! p+ M% `# ~( T
: s6 l7 d, r' B6 t- N; W
很多家庭看情况还行,就去侥幸赌一把,不去买,但一旦父母在美国生病,又没有保险,最终医疗费惊人,甚至一下子就能把小家庭拖垮。 q$ I+ _# q; p Q: Z$ z. I
$ D% }/ h$ X, I4 P
这种风险,一些来访老人可能并不知道,有时候也不能理解。遇到这类问题,甚至在子女本来就已经压力重重的时候,因为自己不满而抱怨,让子女的家庭平添矛盾,使得人到中年、夹心饼干一样的他们痛苦不堪。
r$ N( p0 X! V# b0 z- d0 s7 W4 l4 e4 b
美国人在家庭关系中把夫妻关系摆在首要位置,夫妻关系和谐,子女会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之下,父母亲也可放心地安度晚年。9 @1 Y0 `. K% B
$ {4 m8 r# V8 z( \
中国舍本逐末,教孝不教慈,把孝道摆第一位,甚至孝道压倒人道,把很多其它的关系给扭曲了。8 W( h% h) L4 c. q% E
3 D, X9 Y* e' S% G1 |4 z( ? 久而久之,家庭的裂痕越来越大,小家庭又为了儿女或者父母的面子,强忍着在一起,形成过也过不好,离也离不了的亚婚姻。到了海外,在新的文化环境之下,这种冲突越发明显。
2 C6 D X' S4 g8 Q" {. X3 t8 _& o) y3 y5 a( B
职业移民耗费青春
+ F( i* L' N$ {3 n( _' i/ C& ^* X, `9 ~! \5 R- ~ i
另外一个压力源是工作许可的问题。美国的移民(微博)是一个复杂、漫长而又头痛的过程,人在美国扎下根来并不容易,有时候也没有必要,因为现在在国内,出国旅游、访学、商务也越来越容易。如果选择移民,除结婚和投资的渠道外,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未来面临的是职业移民。
* d- Y! x: W; w/ n1 j& u0 r$ V& _% E4 r& G$ S; h5 ?
这方面大部分人的过程相差无几:大家先读书,然后找工作,根据工作,一层层办工作许可,每一次都是一场小小的战斗。; h- \ \! c& N' v7 ^5 y' a7 V
, s- n- v+ {) k% I% U. A4 r
要是读博士,起码得四五年时间搭进去。然后利用一年到一年半(因专业而异)的“职业实习期”(OPT),此间可合法找工作。+ M4 o/ K% x$ q! ?! q/ X
" c1 s) k2 X) B" g, z$ L
OPT是比较临时的工作身份,找到合适的工作后,得尽快转成工作签证。工作签证需要雇主帮你申请,雇主不肯,你只好再去找肯帮你办的雇主。工作签证三年一延,最多七年。
/ O+ [9 f7 j( `+ Z2 i- B, l
, q% J0 W% M1 D# R8 C5 G8 \ 这期间,大家努力去办理绿卡。绿卡办理分几个优先顺序,杰出人才办得很快,这要看你的学位(多为博士学位),学术成果等。6 h5 v+ G4 U6 S" O/ H
8 ~. q! v+ X! g6 c! i. P
余下类别多有根据国别的签证配额排期(相当于“入户指标”),排到了才可办理。这排期三五年是常事。排期中,不可轻易改变工作,这让很多人只好接受不满意的工作,这中间离开美国再回来,还要花钱申请Advance parole, "Parole"也是犯人假释的意思,真是“移民监”了。$ q& N. W' l J5 m1 O" w3 w
3 L' b/ l6 B4 W( d. v1 D. ?
几番折腾下来,到最终不再受“身份”限制,搞不好就八九年甚至十几年过去了。好多人当年的梦想,早已灰飞烟灭。大家只好把兴趣放到孩子和房子身上。+ S, i9 ^$ F7 F3 l$ C8 b! s
8 |$ q! S# c# }( | 自我的丧失,对一个人来说是很凄凉的事。坦白地说,很多第一代移民的人生基本上就这样荒废了。能自我安慰的一点,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不需要这样再来折腾。2 g! g+ u7 ?' S: z: Q& R
4 ^( Q; a. f5 R$ ^- Q: V 出国是有风险的事,各位需要慎重。我倒不反对移民这件事本身,但是需要好好权衡。千万不要有童话思维,认为到了美国,就可以“永远幸福生活”了。很多问题,不会因为你飞越了太平洋,就可以永久地留在身后。
$ b& S X g! \2 o4 q2 {6 t9 \
; {& {) v2 G) C4 y$ D' R" G: [ 目前喊移民的中产家庭很多。遇到一个问题,人们解决的办法,一为抗争,一为逃离(fight or flight)。来美国十年了,我发觉flight也不是长久之计。. _9 T) S5 ?+ A8 L
3 L1 n2 P: S% A! w 但愿我们都去努力,让中国的教育和各方面大环境能好起来,日后大家的志向,会从“美国梦”,转移到“中国梦”上面。! z/ F7 Z. p; x+ Q$ H
6 `; o" G- J8 \/ W
我想我能做的,是尽量去介绍美国的教育,好让我们教育各界人士去取长补短,让日后的教育者、家长和儿童,对他人的模式,不再是只能望洋兴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