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PTL

新书推荐: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

[复制链接]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10)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2-20 20:30 编辑
: L% i2 q3 R1 ?0 y9 P( u  m" {8 U4 o# ^. v
我也不是说人际关系不可能体现绝对、无条件的爱,因为这种无私的关怀是最伟大神圣的人类潜力。然而亲密爱侣之间流动畅通的爱充其量也只是时断时续的,因为它常不可避免地让我们觉知到支离破碎、负伤的情境。这样一来,我们就被相对之爱的巨浪卷得团团转,虽然我们曾在纯然开放中瞥见淳朴清新的绝对之爱,但要找回来却是有些难度。
9 a* Q7 U5 R% t# o    也许只有证悟的圣者和佛陀才能成为绝对之爱畅流无碍的盛载之器。灵性觉醒是对生命带来的一切都完全无条件开放,让心成为完全畅通的通道。开悟的圣者能够不断付出,并不在乎世界不回报他。法国灵修老师阿诺·德雅尔丹(ArnaudDesjardins)从摄制东方伟大精神导师的纪录片走上求道之旅,大半生都在找寻可以让他解脱的绝对之爱。最后他找到了,却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那不是他起初寻访的地方——年轻女子的怀里,而是一位老者的足下——他陪坐一旁的圣者。2 S/ J' k: P/ L+ V' ]* f4 U2 e* ]
    爱我们的人性
/ x8 @7 c& X2 d% {$ P/ A    虽然也许只有圣者和佛陀才能完全体现绝对之爱,然而处理人类相对之爱挑战的每一刻,都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成圣的可能性。你是天地之子——无量开放性和有量局限性的组合,这意味你既是奇妙又是麻烦。你有缺陷、你卡在过去的行为模式中动弹不得、你过于自我,的确,从各方面来看你都不太可能完美,但无论如何,你仍然有无可言说的美,因为你核心的真实面目由爱形塑而成,它是开放、温暖、畅通、透明境界的强力组合。无限的爱一直有办法经由你的有限形式发出光芒。
4 l4 o) _4 N4 T7 C# ]8 ^    乔治·奥威尔曾写过,为人的基本课题并不是追寻完美,而是“准备最终被生命击败、支解,这是将一人之爱系于另一人身上无法避免的代价”。他所说的这个“另一人”和我们一样不可能完美。奥威尔当然是在形容相对之爱辛辣、强烈、苦甜参半的特质。人际关系看起来完全不可能完美,因为从未符合过我们的理想和期望,它们一再迫使我们去面对心碎和溃败。直到剩下唯一的选择,即让自己支解,我们才会如实面对生命,更开放、更能爱。8 p: W: Y$ m: s6 y5 k! k, n! H
    若要给绝对之爱赋与人的形式,必须学着像天空以温柔的广阔和平等拥抱着云那样,拥抱我们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天空可以这样,因为它的包容性比云广大多了,云一点也威胁不了它。这样拥抱着我们的不完美,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完美标示着努力的过程,而没有阻挡爱或幸福。然后我们可以说:“是的,每一个人都有相对的弱点,它们造成痛苦,但每个人也有绝对之美,远远超乎这些局限。让我们用柔软和仁慈的温暖紧拥弱点,融化一切冻僵、可怖之处。”
! `* R2 p! `) K& {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著作《爱在流行》(WorksofLove)中指出,真爱并不是不顾他人的缺点而拥抱他们,好像你漠视这些缺点;真爱是发现“爱一个人,并不是不顾他的弱点、错误、不完美……而是要连他的弱点、错误、不完美……一起爱,正因为你所爱的人有这些弱点,你更不能回避他或疏远他,相反的,你们两人应相互扶持,休戚与共,加强内省,以克服这些弱点”。
! r; v2 z; W9 E. n- \    爱自己也一样,当你知道你内在的绝对之美不可能为你的缺陷所玷污,你这个如美女的部分就可以开始照顾有时貌似野兽的部分了,接触美女会软化野兽执拗的防卫。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11)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2-20 20:31 编辑 $ U! y/ x3 x! A1 u' Y0 ]

! O+ ?3 b2 k: \3 N9 J9 [ 然后你开始发觉野兽和美女手牵手了,事实上野兽不过是负伤的美女,它是没被认出、失去自信的美女,不相信自己被爱、值得爱,所以引发出最兽性的情绪反应——愤怒、傲慢、憎恨、嫉妒、卑鄙、沮丧、不安全感、贪于依附、畏惧于失落和遗弃。
1 W  j3 O4 ~8 v/ ~2 j4 ?' ?    野兽选择的是一种十分局限的力量——在自我防卫中说“不”并把自己关闭,它切断了另外一个更伟大的力量——说“好”的肯定力量。就像舞者随着音乐的律动而柔顺、弯曲、流动,表现其优雅,我们的美女也在表现她自己——对现实完全敞开心灵,并驾驭生命的推移变幻的浪头。负伤的野兽只是关闭了神奇的心量,使圣洁和流畅无所从出。
. S+ C# U( h; z0 i3 o    要将野兽的重荷卸下,第一步是承认心中有坚硬的块垒,凝视这个部位,我们会找到一处负伤、自限一隅的地方,此处正是无爱感所居之处。如果我们能够温柔地造访这个角落,不假判断或拒绝(第三、四章会具体示范如何操作),我们将会发掘出深藏于我们人性核心的温柔之处。
& @5 H2 X* y" R    我们的美女和野兽从同一个温柔之处生起,当我们与之强硬对抗时,野兽便生出来了;而当我们接受它时,我们就可以辨认出藏在野兽腹中的失散好久的美女的轮廓。如果我们可以将温暖和开放照射到黑暗和柔弱、不知道我们值得爱的所在,我们就开始铺设美女和负伤的野兽的姻缘之路。
4 i" _- |3 j- C8 m& T& q, M, s    这就是我们最渴望的爱——拥抱人性,欣赏自己是美丽明亮的生命。它是脆弱的、易逝的,不断呼喊着要从蛹蜕变为蝶,呼喊着从种子发展出新生。我们作为凡夫俗子不断遭遇相对的失望、痛苦、损失,因此无可避免脆弱感。而一旦人心成为开放的管道,大爱得以流向世界,心就无坚不摧了。做一个完整真实的人,意味着稳稳站在两个次元,礼赞我们的既脆弱又坚强。$ J8 {/ e  @; l' k! {, Y
    我们站在肯定和拒绝、无限之爱和有限之人交会的交叉路口,发现了人类心底的呼唤:一点一点露出了我们心中的太阳,可以拥抱整个自我以及它所能照耀的整个天地。这种爱跟真实的力量没有一点分别,因为,就像伟大的苏菲诗人鲁米吟唱的:“一旦对美善完全臣服,我们就会无限仁慈。”) f+ c( G" O0 ]- ]
    练习' T* T* r  i+ b( d0 z7 n
    探索爱这个内在经验. l4 S" J5 a6 ]6 e6 Y
    这个练习帮助你探索你在爱情关系中最想要的经验,将你的注意焦点移到内在经验上,这会帮助你将力量所在的位置由“外面那里”搬到“里面这里”来,如此你才不会完全依靠外在的人我关系来找寻你内在最需要的东西。
) \/ Q+ g3 u4 ^1 P, g    在这个练习中,你要一再提问并回答关键性问题。最好两个人一起做,如果没有伴,你也可以问你自己,接着停一会儿,观想一下再回答,以最先浮上心头的来作答,不要太费心思去想答案。) W0 c4 e- U+ x) E! D! W
    1.两人面对面,其中一人问问题(列于后),另一个人向内心检视,然后以一两句话作答;之后问者再问,答者再答。这个过程持续五至十分钟。
/ d' l; w  U" Z. p( p/ V0 W$ [    这一重复提问的形式,旨在协助你更深入探讨目前的问题,每一次问题被提出,你可以更深入检视自己。这个练习依序提出两个问题:- ]7 K/ e% \3 Q. s# ~" _
    你最向往怎样的爱?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12)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2-20 20:32 编辑 ) L& R& x' d2 T: l( i1 V. r

# c0 V5 L9 C' e0 R 那会带给你什么?- a# e3 l5 L6 `+ }7 ], d/ B
    第一个问题让你碰触你最想要被爱的方式,让你充分说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第二个问题请你考虑有了那种爱之后,会给你内心带来什么。换句话说,在被爱的感觉之中,你最想要的内在经验是什么。举例来说,练习可以这样进行:( o$ G2 N7 z1 K4 M' [
    问:你最向往怎样的爱?
$ D" c- I9 d  h    答:我想要觉得被知道、被了解。
* F' C" R/ z3 [3 d+ z    问:那真正带给你的是什么?
. }, K- G/ O4 M    答:会给我一种归属的感觉。
9 [1 b# Z) b( M, b    问:你最向往怎样的爱?* Y' ~; m$ n' W+ a0 H
    答:我想要知道有人爱我之为我。1 S: `4 B: |& N( {) \
    问:那真正带给你的是什么?% \2 o% L( `' d( c
    答:我就可以放松,更信任爱。, I$ N& n# m) W) k  N$ ], r& S
    2.最后的五至十分钟,问者和答者交换角色。练习结束时,你们可以一起谈谈承认你最向往怎样的爱,那会带给你什么。如果你独自练习,花一点时间感觉一下认识这些事对你有什么影响。
  {8 {; l6 ?) f    感受爱就是成为爱
7 ~) O; a! X; m    这个练习助你探索如何被爱打开心灵窗口,你可以感觉到爱是你内在的经验,而非某人交给你的某样东西。, t0 I3 E0 `& `7 ~8 p
    1.心中想人生中一个爱你的人——情人、配偶、朋友或家人,感觉一下此人对你的爱和关怀。
; u8 p, V! a& \1 X& B    2.注意你如何将这美好感受与此人联想在一起,你如何倾向将此人视为爱的原因或来源。& ?( n8 p/ S- e  G6 ]) m! ^
    3.现在不要再想此人,转而注意你感觉被爱时,身体有什么感觉,尤其注意心轮,胸部中央的区域。看你能否辨认出内心的温暖和饱满是一种自身体验,是从你内在生起的,是你自己的。
3 o& ^% a/ z7 z2 e& E    4.认识了这一点,你感觉如何?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怨气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2-20 20:34 编辑 ; \" V6 z) W( v- P4 r1 f

- O# P# z/ k7 ~$ V( e4 U 第二章怨气7 H3 q4 Q8 ]8 l" d6 Y0 y3 D( g
    不快乐的人儿是谁?+ w% A& h% W# ~2 A$ O/ S  b
    找碴儿的那个。

, X  R9 Y  h/ o# K; i9 ?    ——无名氏
% U4 v  P* d6 N4 L% _( |
2 f% v8 P  C# y2 B) i7 q! |    人类关系中最具有毁灭性的元素,是替别人戴上“坏”或“错”的帽子,然后评断、拒绝、处罚他们,这种不幸的结果随处可见:婚姻、家庭、机构中的反目;国家间的战事;无法接受他人的相异性而产生的持续争斗。中东长期僵持的冲突具有这种特质,强烈敌意和报复冲动所产生的动力,节节升高到两败俱伤的地步。
% g4 o  |# @" s8 c    自杀炸弹客表现出特别强烈的怨气,大部分人都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这么不珍重自己的生命,只因为别人伤害过他或他的同胞,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然而当我们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人的内在也都在制造自杀炸弹客。
+ F% x8 E: I. @: N& y    喂养我们的怨气——视我们的亲密伴侣为报复对象,或者怨恨人生或其他人对不起我们,这是一项自我毁灭的行动。因为我们想伤害、排拒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伤害、排拒了自己。这并不难明白:只须注意你跟人作对时,整个身体如何紧缩。这样一来,你摧毁了自己的生命——即安宁、开放和温暖,这些都是你的生命之血。你用舍生趋死为代价,使他人看起来可恶,使自己心安理得,这跟自杀炸弹客没什么两样。
% r! K/ C+ |# v6 a, r/ `3 t( t    这是我跟夫妻咨谈时所观察到的最惊人现象:他们在“怪罪对方”上所花的精力远比“把事情做对”来得多。他们常投下许多怨言:“你对我说了这个,你对我说了那个。你伤害了我。”有些人和怨气融为一体,为了证明伴侣错他对,宁可叫感情关系和自身幸福告吹。
$ q( _9 D7 {2 ?; l' M    怨气之为害
8 N* _: o" @) f  m  P# t. f    丹和南希是处在这种景况下的个案。五年的婚姻中,南希由于没有感受到被爱而受到伤害,对丹累积了许多怨气。丹当然不算是最为敏感的情人和丈夫,但南希屡屡指责他该做却未做、不该做却做的一切,似乎在数落丹的罪过中得到乐趣。她好像在示威,不停地说:“看,你又来了。又一次证明你不爱我,如果你真的爱我,你会:更注意点……听得更仔细些……打电话给我……道歉……在公开场合多说我的好话……不要注意其他女人……要好言好语……”
: f. V0 m# Q0 r+ D( U% }. }9 E, c    对丹来说,南希所列的清单没完没了,他每次做事,只有增加“他不爱她”的新证据。南希会拿出清单来拍板定案,丹觉得翻案毫无希望,即使他“做对了”,也弥补不了他一堆的罪状,结果他没兴趣再试了。他当然不是没有问题,因为他注意不到别人的需要,但他很在乎南希,也想使她快乐,可是他从来不能让她满意,这种情况令他备感挫折,于是他把心一横,认定她就是很难相处。
$ N3 P2 o3 @5 ?- P$ P5 g4 }+ i    这对夫妇第一次来我这里,像两个检察官,试图证明对方错得有多离谱。南希非常肯定她气愤有理,丹则坚信怎么做都不会讨南希喜欢。他们将大部分的理性能量都投入怨气的战役,因此没多少精力可以往新方向挪动。这种对峙在婚姻和长期的人际关系中十分常见。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怨气(2)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2-20 20:35 编辑 + m- D4 @- k9 s. q: c
1 }) ?4 R( _; d/ Q5 C
有些人会说这种敌意的苦楚显示人类基本上是具侵略性的,或者在人类关系中,战争比爱更根深蒂固。但我持相反的看法,就像拳头握紧之前是一只张开的手,战争和侵略不是我们的本性,它们不过是我们在关闭了敞开的本性、自觉受伤或产生不安全感时——也就是与爱隔绝——而采取的行动。同样的,就像天空可以拥抱云,云却不能拥抱广大的天空,所以爱比恨广大,因为爱可以拥抱恨,但恨不能拥抱爱。爱可以无恨而存在,但恨是因为有爱才存在,是与爱失联而产生的痛苦症状。
6 D, q6 d; ]! X. @3 M" r  Y    爱既是根本,为什么战争在人际关系和世界局势中如此普遍?解决之道在于解析怨气从何而来。怨气是爱和战争之间的关键:和平退化成战争,蜜月演变成离婚,都来自于陈年怨气的不断重复上演。" K9 i9 v$ s' d9 n7 `8 `; g& s
    解析怨气
7 ]! J$ l: M7 C! }9 O! b- K4 s    大部分人都没有觉察到内心弥漫着多少怨气,怨气又是如何严重地操控生命。我们若要扭转情势,让爱在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用觉知来观照怨气,需要辨识我们手上紧抓着多少怨气以及为什么会紧抓这些怨气,需要知道怨气怎样运作,有什么作用。如此我们才能将内在封闭的、黑暗的角落敞开,以解析怨气。这就开始扫除心窗上的尘垢,让爱清朗的光全然照进来。
& |# U# p1 r- f! l3 [6 P5 f    每一怨气都植根于没有好好被爱的陈旧伤口,以及对之束手无策的陈年挫折感,这种伤痛和挫折感一旦成形,就变成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潜伏的隐性病毒,准备在别人错待我们时大举进攻。伤害人际关系的情绪就是这样被引爆的。
  M# q' ~7 b7 U7 T8 s( m    与其下结论说人类基本上处于交战状态,不如转而了解为什么我们要死死抓住侵略性行为下的怨气,不肯松手。很清楚的是,心抓住过去的伤痛是一种求生机制,这样可以确保我们在万一松防时,伤痛不会不知不觉又爬上心头。抓住怨气的心是全时间工作的哨兵,专守望来自他人的威胁。简单地说,我们不想再受伤,像以前一样——好久好久以前的那一次。
4 ?$ o6 c; R, ?7 m/ \, ~    大部分时间,哨兵都在安静巡守,我们甚至感觉不到他在值勤,但当有人惹恼、轻蔑、忽视或伤害我们,警铃就大作了。因为这警铃经由神经系统来运作,会引起饱涨的情绪高潮,于是我们就摆荡到侵略或自卫的策略——愤怒、责难、退缩、溃逃——来挡掉这威胁。
6 \5 M' K  q  Q    有一种怨气症状不那么戏剧化,却更常发生,那就是“不停批判他人”的倾向。你曾注意过一天中每小时心头掠过几个批判或责怪的念头吗?我们通常很难觉察到自己对他人有多少批判,除非放慢脚步更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念。我认识一位十八岁的年轻人,她首次参加止语闭关出来后,第一句话是:“我从不知道自己这么会批判。”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怨气(3)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2-20 20:36 编辑
3 g2 c  t+ A+ g* ^
6 M9 q- w$ O" A+ L8 j7 l. d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批判念头?因为站在批评的角度,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可以感觉比人优越。然而我们到底又为什么要感觉优越?莫非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处于劣势,想要补偿?我批评别人,会感觉自己有理而且领先别人,因此可以挡掉别人对我的评断和排拒,同时也可以抵消别人加诸我的力量。所以我们再度看到创伤的运作:评断、责怪别人,以免因感受到没被爱而引起痛苦和恐惧。2 @. a; C1 \. V3 }
    所以我们的批判念头像做怨气投资,不断自动收到“利息”。不幸的是,它们把我们从当下抽离,而当下是唯一有真爱和幸福的地方。心念若不断扫描环境中的威胁、侮辱、不喜欢的事,会让我们变得尖锐而紧张,不能开放心胸让爱进来。
. s3 J3 Z, }/ r5 M8 Z: U, R    可恶之人
* {- E+ [2 C0 v2 S( f    若要从怨气的掌握中解脱出来,重要的是要知道生出怨气的关键是对“可恶之人”的固着。可恶之人是我们内心想象出来的不爱我们、对我们不好的人。我们提防来者不善,可恶之人的形象就发挥作用了。除非我们能把它端上意识层面,并且检视我们多么喜欢把别人当作潜在威胁,否则这种倾向就在无意识中进行,不断毒害人我关系。+ p! v, G) g  k
    让我们来看看可恶之人在心念中是怎么形成的。小时候我们一切依赖父母,接受母亲照顾,内心形成一个“好母亲”的形象;但没有一个母亲可以和孩子步调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同时也感受到一个会忽视、挫折、伤害我们的母亲。) ?% Z+ q2 [; L  j4 V
    儿童不能理解为什么父母前一分钟是“好”的——欢愉和幸福的来源,下一分钟又变成“坏”的——痛苦和挫折的来源。只有心理相当成熟的人,才能对他人维持一个平衡形象,将令人愉悦和令人痛苦的品质都包括在内。如果儿童有这种成熟度,他们就能对自己说:“现在我被忽视,但我了解妈妈正在伤脑筋,她负担重、压力大、生活艰难,养育小孩会把她没解决的冲突和需要都引发出来,所以她现在不能对我好。这并不代表她不好或者我不好。”当然啦,如果儿童能够做这种思考,心理治疗师就不必存在了!) U+ N  z; R: ^; [% _; m
    因为儿童完全依赖父母,他们需要视父母是“好”的,若看父母是“坏”的,就会动摇他的安全感,所以儿童通常在觉知里抹掉这令人挫折、伤人的母亲,这个形象便堕入无意识的阴影中(所以童话创造出恶巫婆、坏继母,在男性方面则创造出坏心的巨人和食人魔〔ogre〕)。这是儿童用以保护他们和好母亲——喂养他们、照顾他们的人——的联系,并维持内心平衡的方法。. x9 r9 }; H. j- k
    任何经验一旦堕入无意识,就展开了自己的生命,犹如地下室的霉菌在黑暗中无声无息地扩散。因此,常常打击或冷落孩子的父母,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这种感觉最终会概念化为可恶之人——一个不爱你真实面目的人,威胁、伤害你或背叛你的人,万万不能信任。这样一来,可恶之人就在心念的阴影中占了永久席位。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怨气(4)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2-20 20:37 编辑
; F. X0 `" z$ }6 L0 ]& Q- o8 N( r
( K* [0 A$ S: I' U* V' t5 Z 这就说明了何以亲密关系中常突然出现最骚动、最混乱的经验:两个情人起初沉醉于甜蜜爱恋,才没讲上几句话,就可以翻脸。洋溢新鲜爱意的蜜月光芒怎么消融得这么快,转眼就成了毒辣讽刺和反唇相讥?两个人曾宣称比世界上任何人都爱对方,怎么会施以暴力或恐吓,反目得那么突然,好像他们是不共戴天的敌人?瞬间的反目成仇让许多恋人百思不得其解:对方究竟是冷酷、暴怒,还是双重人格(Jekyll-Hyde)的怪物?最不可解的是,这些暴怒往往只是由诸如迟到十分钟这类芝麻绿豆小事引起的。6 |( n: [* V" f/ p. w
    当可恶之人的形象和痛苦的联想突然浮上心头,投射在所爱的人身上,愤怒和责难就爆发了。好像我们内心有一个全时工作的安全警卫,他把通缉要犯的照片挂在墙上,不断扫描环境中有没有这恶客的迹象,伴侣的言行或对待我们的方式只要有一点符合这个人的特征,就触动我们深处的警戒,使我们为了保卫自己珍视的价值而不惜一战。
' F" l3 A* v9 E' C: O& {0 e5 R    突然之间,我们关心的人变成伤害过、排拒过我们的人:“我早就知道不该信任你。你跟其他人一样。我会证明你这样对我,接下来就有你好看的了。”更糟的是,我们采取责怪和侵略为报复手段,也会触动伴侣的警铃,致使他(她)以防御和侵略回应,结果可恶之人的故事看起来更合理了,冲突由此加剧。8 G; B$ a9 o8 {- J5 J! R
    譬如一个女人一天下来又忙又累,晚上爱人很亲密地凑近她,但她没有照他希望的作出响应,于是爱人就视她为与自己生命中所有没有反应的人一样——从他母亲算起,太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对他没半点兴趣。于是他突然冷了下来,说了些难听的话。他身不由己地产生这样的情绪,意识不到自己眼中根本没有伴侣,而是由于陈年老伤,将可恶之人的形象投射到她身上。事实上,她也许很看重他,也重视他们的亲密关系,但他现在看不见,因为他让过去可恶之人的影像占据了觉知的银幕。
4 ~. P4 X+ k. ?4 v, z( e    一不留神,过去对可恶之人的怨气就一股脑蹦到生命里来。马路暴力是另一个常见的例子。为什么一个大好人在方向盘后面突然变成怪兽?当没有面孔的驾驶人切到你前方,便代表所有不关爱你的人,你按喇叭、吼脏话,让这个人知道你不要再忍受下去了。* n: @9 v; E, n- y7 Z0 `9 `
    我认识一位心理治疗师,他说过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开车上班,驶入一个停车位,而迎面来的另一位驾车人也盯上了那位子,于是他猛按喇叭,头还伸出窗外,打出不文雅的手势,结果赫然发现他吼的人正是他的心理治疗师。不消说,下午他们想必有一场有趣的咨谈。
1 W6 j( \2 l: c7 N# G9 U6 d) K8 V    现代战争就如同马路暴力,是觉得别人对我不好而发泄陈年怨气的工具。尤其是科技作战,人对人的接触很少,更可以将可恶之人的形象投射到没有脸孔的敌人身上,将敌人妖魔化。由于一般大众普遍郁积的怨气心态,战争得到广泛支持。人们在那些战争说辞背后的潜台词是:“我不觉得自己重要。我不觉得自己得到适当的认识、尊崇、敬重。我没得到我应当得到的。我真生气,我要告诉那浑球,把我玩弄于股掌之上,会叫他好看。”两个国家交战之际,一个民族可能用炸弹、飞弹来弥补深层的无力感、无助感、挫折感,如果一路上溯,这其实植根于内心的创伤。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怨气(5)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2-20 20:38 编辑
3 N% x8 ?: T8 n5 H# K1 j5 ]: J2 L
4 ?" R- L: q  z. U9 A在人我关系上,潜意识中可恶之人的形象让人过分放大伴侣之不能齐心同调,并对此反应过度,同时缩小和忽视对方确实爱他们、照顾他们的事实。不满的一方往往会抱怨,受恫吓的一方往往会以撤退来避开强力攻势,丹和南希就是这种情形。: A5 D% n$ F2 \* O! L
    多年来南希抱怨丹不爱她,而丹为此防卫自己。后来丹从我们的咨谈中学到要多陪她、多注意她。我已经无数次目睹这种情况,退缩的一方终于走上前去面对抱怨的一方,这是美丽新时刻,我深受感动,甚至想:“哇!太好了!他(她)终于甘冒危险走上前了。”但令我失望的是,抱怨的一方简直没瞧见!7 @( U% H, l+ `
    有一次丹对南希柔情有加,但她坚持牢牢抓住怨气:“我不相信!你不过是做个样子,我就不信你出了办公室大门还能对我这样。”她的顾虑可以理解,但她这样讲也等于拒绝丹接近自己,以使她的抱怨有理。
" x% @- F5 u' c    这是怨气心态可悲的地方:它关闭了爱进入我们的通道,阻断了爱疗愈和再生的力量。我们许多人多少都和南希有一样的问题:“我没有感觉被爱”终于硬化成“我不信任爱,不能让爱进来”。对爱敞开心胸太具威胁感了,我们心里觉得不踏实,于是将自己密封在盒子里。而最后一步是用责怪、非难来掩护情绪的脆弱:“你没真的爱我……你不知道怎么爱……”  q' }2 E  }: T
    于是怨气弄巧成拙,不但自己对爱关闭,还赶走别人——我们抱怨的对象。南希视丹为可恶之人,觉得他不能全心为她好,引发他产生内心的惊吓:他不值得爱,他不可爱。这带来羞耻和自责,使他更难以对她开放心胸。他在退缩的态势下,难以付出什么,结果他付出愈少,南希愈觉得抱怨有理。同时,丹也将可恶之人投射在南希身上——她就是难搞的人,很难感化。这就是怨气何以一律变成自行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ies)的缘由。
8 E& H$ R# V# z) C    美国精神病学家维米克·沃尔坎(VamikVolkan)研究这种心态何以在几个特定的种族和国家当中运作,发现那里的人们从历史错误和压制出发,视自己为受害者。沃尔坎用“选择性创伤”(chosentrauma)来形容这种现象,某个族群从选择性创伤的镜片后头看世界,不断巡望来自其他种族的危险和威胁,这使他们产生防卫和侵略行为,由此触发另一种族的恐惧、憎恶以及敌意反应,于是该族群更加肯定当初的看法:世界的确不友善。
: F0 {% Q1 O  Z    同样的,我们都在圈护我们的选择性创伤——就是没能得到足够爱的创伤。我们编造关于对我们不好、剥削我们的可恶之人的故事,从而产生惧怕、怀疑、憎恨、不信任和侵略性,最终不可避免地推走别人,动摇人我关系,于是再次确定我们原来相信没被爱或不值得爱是真的。于是我们不断加入新证据,一遍一遍在心中重演来自儿时的原始的爱的创伤,告诉自己这个世界真的是没有爱的地方。
/ Y6 Z0 m) c! z    怨气横冲直撞
6 F# A$ z2 r* O& [. D* j, X    怨气中最不为人知的秘密,就是它可以发展出自己的生存模式,毒害一切,使我们跟生命的喜悦和美丽一刀两断。一开始出现的只是伤痛的感觉,却终于转变为对世界的恨意。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怨气(6)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2-20 20:40 编辑
& W0 Y) l' ~' _/ k7 o* a+ R6 t* a4 t5 ^6 w0 B( h
我得以从母亲身上近距离观察怨气如何概念化成整套生活方式。虽然她有宽阔的心,也仁慈慷慨,但她有一段艰辛的童年;及长,她开始住在怨气里,以之为生活方式;在她下半生,一直有事可以大声抱怨,无论政客、天气、食物、亲戚、医生还是所住的公寓,一不留神,她就开始对这些大大小小的事发表长篇大论,在这种时候,没办法跟她讲理,我想提供一些较为中立、不负面的观点,却都被她当耳边风。9 e' [' X0 Q! X' V+ L* O8 o
    在她晚年,由居家健康助理来照顾她,其中不少是移民,她便抱怨美国怎么有这么多移民。但助理来家里帮忙,她实际上又很和善、很贴心,对其中一位牙买加妇女尤为喜欢和感激。我注意到,和个人接触时,她的心十分直接、纯净,而其他时候她在长篇大论里却可以痛骂同一批人。怨气交织在她的个性和精神里,已经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与她的觉知、行为各行其是。
! d2 N& h& T- r    经由观察母亲以及我从她那儿遗传来的性格倾向,我看到怨气如何发展出自己的生存模式。抱怨指向谁无关紧要,目标可以随情况转移,变成“移动怨气”。母亲抱怨移民的之前几年,抱怨的是同性恋,这之前,是靠社会福利救济金过活的人,再之前,是留长发的男人。怨气概念化后,终于演变成看什么事都不顺眼、万事无公义,令我们自绝于真实人生。
1 V8 m6 ~* L1 S$ r& f" [0 _    加深怨气
! W# ~% N' n, o    怨气既然勒索这么重的通行税,我们为什么不能不抱怨?怨气为什么那么难放下?我还想进一步探究,就把问题带到班上,学生前一周才探讨完生活压力,得出它们乃是从主要创伤所产生的积怨而来的结论。
9 K4 ~+ d5 c0 l+ s7 r    “现在我们已经看见怨气带来痛苦和毁灭,”我说,“我希望你们来看看别的,看看你们是不是愿意放下怨气。请务必诚实,谁愿意先来做?”一片沉默,没一个人举手!我说:“很好,谢谢你们这么诚实。在我们放得下怨气以前,我们必须先认识我们有多执著于怨气,我们需要理解我们对怨气是如何的投入,想想我们为什么把它抓得那么紧。”
- l7 ^0 \/ N4 D2 h: e: F    然后我请他们两个人一组,互相探索把怨气抓得紧紧的有什么好处,换句话说,它能达到什么目的,提供什么利益,保有它又可以得到什么。以下是一些他们想出来的答案。2 D. ?0 q& ^1 k1 m2 M
    “抓住怨气给我一种权力,保护我不会感觉任人宰割,我是为站稳立场,防止自己又一次受伤、失望、遭拒,我用怨气防范伤害的重演。”" ^4 p; X1 o" _) m6 a3 s
    “抓住恨意,让我觉得我对、我有理,好像我在打自己私人的圣战。放弃怨气的话,是白白放走伤害我的人,让他们在我周围自由来去。”
) x6 B7 k# a- v: R$ w    “怨气可以支撑一种‘我’的熟悉感觉——在这个心态中,我容易认识自己,它给我一种身份认同。其实怨气的感觉并不好,但我宁可和这个熟悉的焦虑一起,也不要放下怨气,踏入未知的焦虑。放下怨气会动摇我整个身份认同。”6 h0 ~, ]5 B2 H, i" b$ j
    “这是自怨自艾的‘可怜的我’,所以怨气成了争取同情的方式,这是呼救。”
* e; T' K/ |/ l+ s7 n* @9 t8 O4 w    “抓紧怨气是照顾自己,转移对伤口的注意以抚慰我自己。怨气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我肯定。”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怨气(7)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2-20 20:40 编辑
+ D* i0 @; k# M5 B8 p1 ^. R, }
% n9 s) \" a5 R0 w$ |4 g. [5 M“这可以增加家庭的凝聚力,因为我们都对世界有相同的抱怨。我们家是移民,在欧洲时好几代受过不公待遇,刚来美国时也是。吐出怨气,可以一起舔伤口,同为受害者,就更像一家人。”
1 ?4 z. N* ~( X6 R# f    “它提供一种组织原则——剥削、压抑、俱有对俱无(havesversushave-nots)、爱拼才会赢汇集成一个故事,给我一个世界观,一种我为何而战的感觉,在混乱之中给我一种秩序和目标。”
+ M2 o$ D; g4 Y1 R. J    “我的怨气和父亲抛弃我们这件事是分不开的,他在我很小的时候离开我们。真够奇怪的,抓住对他的怨气,好像跟他在情感上还有联系。我可以看到我的怒气和恨意其实是为了抓住他。”
. f. m: @' g# [8 z. [5 U    “责怪别人,可以不必为自己的问题负责。”* G, ?& s# [( u4 @
    怪不得放下怨气并宽恕别人那么难,这些陈述显示怨气在心性中有强大的作用力。如果有怨气在手,我们不会觉得脆弱无助,我们可以避免重蹈以前被伤害的情境。在怨气中强硬起来,让我们理直气壮:“我要证明给你看,你最好别惹我,对我最好小心一点。”于是我们当下就有了立足之地。
! f7 X1 K5 r% X+ |    更有甚者,抓住怨气不仅可以使别人显得不好或错误,而且可以使自己显得更好。这就是我母亲沉迷于抱怨那些她实际颇为喜爱的人的原因。她抱怨可恶之人,显出自己有理、提升自我感觉,她批判别人的错处,更可以得到一些权力,来补偿内在的渺小和无助,于是她在这茫然不知所措的世界里,赋予自己一丝重要性。
6 o4 L2 d. n* v/ H( U0 y    这些都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即使有人爱也很难接受爱,因为要让爱进入,我们需要先融化——溶解我们硬化的防御,叫我们的守卫缴械。接收爱比付出爱更具威胁,因为接收需要敞开心胸,这让人感觉毫不设防。所以即使我们疾呼需要爱,如同南希对丹那样,可是爱来临的时候,我们却常常破坏两人的关系,在恐惧中关闭或挑起冲突来使我们的怨气有理,然后才又感觉稳当了。我们关闭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可恶之人的伤害,岂不理应如此!
- c; a, V5 V; {* U+ B) m    难怪国家要立即讨回公道,通过以眼还眼、迈向战争,来解决争端。如果我们个人不能放下私人怨气,我们就在内心培养着同样的暴力种子,又怎能责备我们的领袖举战?我们沉迷于怨气的程度,让我们每个人都和弥漫在这个世界上的无可解决的纷争脱不了关系。5 N5 d& m0 X( a4 L7 ]& G
    耶稣“转另一边脸颊”的训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击中怨气心态,这是防卫性自我的核心部分,是我们建立认同感和安全感的地方。5 f* @! b" G' m) M) t* b% l9 u
    当我在工作坊提出怨气的想法,人们常问:“对应该生的怨气,比如谴责社会不公义、压迫或虐待,你怎么说?”我们当然需要注意真正的错事和不公义,并采取行动,然而,如果从怨气心态出发,坚持我们的高洁,非难亏待我们的人,我们便很难建设性地响应这些问题,走向真正的和平和公正。
! M$ |+ E, W, V$ v    我的学生探索完他们个人的怨气后,我要求他们承认自己不想放下这怨气,然后看自己有什么感受。有些人严厉批评自己,但他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不过是另一种怨气——冲着自己的怨气;多数人则感觉松了口气——因为看见了真理。一位女士说:“这让我觉得希望无穷。看到自己对怨气如此投入,让我知道我需要如何具体改进,而若想在此生中得到真正的自由和爱,这些改进十分重要!一旦懂得了这个,生命就开启了全新的可能。”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怨气(8)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2-20 20:43 编辑
9 l1 N7 E- B3 P+ o; I' p5 r) w0 \5 f* a
练习3 L7 l" r$ C6 m6 b& D  y
    认识你的怨气
, j# o/ o9 S. v; y6 V& S& y1 C; o. n7 e    这个练习助你探索你对别人的怨气并了解你从中得到什么。你可以和另一个人共同练习或独自练习重复提问的部分。
. r6 b$ y$ P6 r& D! v4 u    1.回想你在序言的练习中已说清楚的怨气。
; l2 F$ B# B% q* A  g$ x' {    2.承认你一对别人生怨气,感觉就很好,看你能否认识并承认:别人错了,你就得到满足感。! h* J( v! \7 i7 |$ ^7 W9 V% q
    3.别人错了,你内心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可以向这个人证明他错或让他接受他错这回事,你得到什么?
7 Q! }" E; e6 Y& [" H    4.下一步牵涉到重复的提问:抱着怨气不放,有什么好处?(一个人问这个问题,另一个人向内心检视,然后以一两句话答之。之后问者再问,答者再答,没有其他对话。这个过程持续五至十分钟,之后问者和答者互换角色。)+ d' g, N/ C. p8 Q
    5.在你每一次回答问题,探索并形容紧抱怨气的好处时,注意千万不要批判自己,仅让自己在客观、好奇的心态下看到呈现出来的真相。
" P) k% T" g% @    可恶之人* j' C2 [1 }$ b0 v5 H' l
    这个练习助你看到内心投射出的可恶之人,以及这投射的形象如何在人我关系中运作。
' w8 ~& h* ^/ A5 j6 C* j7 M    1.心中想一想最近一次和你伴侣或其他人冲突的时候,你觉得被亏待、误解、伤害的感觉。% p$ K' l: C+ d8 `2 k# o- e
    2.承认被亏待是什么感觉,尤其是随之而来的愤怒或挫折感。
$ u) P8 v) h, J4 p: h+ g* D    3.感觉愤怒或挫折的时候,对方看起来像什么?有什么可恶之人的形象浮现出来?(举例来说,你可能视对方为冷漠、敌意、侵略、拒绝、遗弃或控制。)( t% U: w" z8 y: Z1 R* b* `
    4.现在问你自己:这可恶之人的形象你是如何熟悉,甚至熟悉了一辈子?它让你忆起童年的什么往事?
8 D2 ?0 y* P. @+ C0 J& v    认识到这可恶之人的形象由过去而来,看看你能否将这形象从你现在面对的这个人身上拿走。此人与可恶之人的形象分家之后,你再看他像什么?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DOWN余下的哈,请耐心等待。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全书的PDF 文件AVAILABLE了,要的话请和我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7-20 09:05 , Processed in 0.09669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