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90|回复: 24

佛教因果轮回理论的一些文章

[复制链接]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14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21:12 编辑
; c2 X# w5 y6 G! T
4 }4 f2 ~/ F& B( U5 j' n《三世因果经》  ( j! ^. s+ k" v! r! y
* W: Q# v5 b( T' e7 e$ g; R+ W3 J
尔时,阿难陀尊者,在灵山会上,一千二百五十人俱。
  @+ m: V- O0 A% `  b' C3 A6 ^  阿难顶礼合掌,绕佛三匝,胡跪合掌。请问本师释迦牟尼佛:南阎浮提,一切众生,末法时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宝,不重父母,无有三纲,五伦杂乱。贫穷下贱,六根不足。终日杀生害命,富贵贫穷,亦不平等。是何果报? 望世尊慈悲,愿为弟子一一解说!
1 a" p0 I  I) f& F2 L  佛告阿难,与诸大弟子言,善哉! 善哉! 汝等谛听,吾当为汝等分明说之。一切世间,男女老少,贫贱富贵,受苦无穷,享福不尽,皆是前生因果之报。以何所作故? 先须孝敬父母,敬信三宝,次要戒杀放生,念佛布施,能种后世福田。 
) U2 [3 W( s$ a, h: T4 F  佛说因果偈云: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禄深。
  L" O* \2 z8 N3 {+ }! t" _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7 H7 F1 ]( O: `) h  善男信女至诚听,听念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
9 G: J* H0 P5 ]/ C  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 前世修来今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
; K3 s' g8 [$ _! t3 h2 P  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 Q/ A) O, `+ o
  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穷人。
, {1 ]( f- j) F8 W) T  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
$ t% N& ^, J- |! ]$ o  高楼大厦为何因,前世造庵起凉亭。 福禄俱足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门。
! K  f$ J" b2 H* B) Q! q  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前世诵经念佛人。' g0 @5 N# x  F$ _1 e4 v
  贤妻美妇为何因,前世佛门多结缘。 夫妻长守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1 m! O7 @$ U& _9 ?5 ?% J
  父母双全为何因,前世敬重孤独人。 无父无母为何因,前世都是打鸟人。
8 U% K  ?6 z% P! J+ k  多子多孙为何因,前世开笼放鸟人。 养子不成为何因,前世皆因溺婴身。
7 d, Z6 n" Z8 o- s  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 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放生灵。
: z( z" Q/ o, M' a8 i  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命。 今生无妻为何因,前世偷奸谋人妻。
; X4 r4 l' a1 {+ T. Z0 |* L& t3 x7 L  今生守寡为何因,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 e2 l0 k% L, L( B! t
  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舍油点佛灯。 今生瞎眼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
2 V8 W3 F7 a+ W6 s% {  g! x  今生缺口为何因,前世吹灭佛前灯。 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 A) N8 K/ y+ i4 g% F" p2 p
  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耻笑拜佛人。 今生拙手为何因,前世造孽害旁人。( z  R2 H* L$ l1 Z" H4 f6 B1 O
  今生跛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牛马为何因,前世欠债不还人。
$ V+ y/ t' m; G0 }1 C; u  今生猪狗为何因,前世皆因骗害人。 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杀生害命人。% h* a8 I& U/ N% q( J1 U
  今生无病为何因,前世施药救病人。 今生囚牢为何因,前世作恶害别人。
6 R7 S9 K5 |& {9 ~1 ?8 R* H" T  今生饿死为何因,前世糟塌五谷人。 毒药死者为何因,前世药物毒众生。
) @  N: r2 F3 Y  伶仃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 眷属欢笑为何因,前世扶助孤独人。
( s' S) R# ^( D9 E  今生疯癫为何因,前世酒肉逼僧人。 今生吊死为何因,前世劫索在山林。
6 n: ]/ ~6 m  A% c& [  鳏寡孤独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 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 D1 D0 r5 Y! f* G4 F, N+ y- x& g
  蛇咬虎伤为何因,前世冤家对头人。 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
9 Z2 I7 i( _' Z- V. j  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 不信吃斋多修积,但看眼前受福人。% m8 F2 k3 h6 }9 E
  前世修善今享福,今生作恶后沉沦。 有人毁谤因果经,后世堕落失人身。
* m$ Y/ g( q# B% e  G+ d  有人受持因果经,诸神菩萨作证明。 有人书写因果经,世代儿孙家道兴。
0 h0 U. u. S! W. F( ^# A& P  有人顶带因果经,凶灾横祸不临身。 有人讲说因果经,生生世世得聪明。' ?/ H2 l$ k: Y7 D
  有人高唱因果经,来生为人受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经,富贵荣华报来生。
# a( n, q) c8 [  有人顶礼因果经,事事件件皆称心。 有人深信因果经,同生西方极乐人。: k. m  n" o& Z& a4 h; ]1 A- ?; J
  三世因果说不尽,苍天不亏善心人。 大众发心广劝化,印送此经吉星临。
7 B8 l' k2 |5 v$ J7 v" w  ~0 Y  一人传十十传百,明因识果做善人。. f8 x- v1 W5 }8 u  ~5 S% r
编辑本段
' I$ c, m# v- _5 m# C( c$ [3 ]三世因果经解说! u& g- ~0 I! _0 d- F9 H  }
  邵伟华
+ ]% e$ ^8 B; [& s* e) x% Q一、因果报应的形式
0 u, |: J0 H; m. Q  佛教《三世因果经》主要讲:—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样为自己造一个好命;三是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7 k& g+ F" w3 Y3 `
  因果循环报应规律有三种形式:《涅磐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 y+ h! h4 p/ ]. R# W
  我们明白了业有三报的道理,不仅知道干坏事作恶之人,终有报应,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积德不干坏事的而终得福报的结果。$ o8 M) X) W& a* O9 b: V5 F
  (一)现报:就是今世作业今世得报应。今世报有福报也有祸报。这种报应有的报在早年,有的报在中年,有的报在晚年。首先讲福报吧。大家可以看到,有的人一生做好事并没有得什么好处,这是因他上一辈子干了坏事,这一辈子因他行善积德,抵消前世的罪孽,因善事做多了,前世罪孽抵消了,所以有中年得福报和晚年得福报。早年得福报,一个是前世行善积德,或前世罪孽不多,这辈子行善积德多,很快就抵消了前世的罪孽,所以就得早报。祸报也有早年报、中年报、晚年报三个阶段。如有的人本来前世就有孽,今生又不行善积德,继续干坏事,如偷盗、抢劫、坑害别人、诈骗钱财、嫉贤妒能、忘恩负……,结果在青年时期就受法律的惩罚或者生大病受伤致残……等祸报。有的人,因前世做了好事,象在银行存的款一样,还未用完,今生所做的坏事与前世作的好事慢慢在抵消,如果中年抵消了还不停止作恶,所以中年就得恶报。有的人青年、中年都很好,结果到了晚年,不是家中其他人遭火就是光留着自己孤老病重,无吃无穿,无人照管;或者老来残疾,或者老来坐牢判刑等祸报,其道理和中年得祸报一样。5 B4 N/ B! l2 e% ]# n* M! @
  (二)生报:就是前生作孽今生报,今生作孽下世报。这种因果报应,同样分福报和祸报。有的人前世行了善,积了德,尤如在银行存的款还未用完,故转到今生来用,所以今生享福。如他今生虽然享福仍行善积德,象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利息也越来越多,故下一世仍然是享福之人,为福报。有的人上世作的恶太多,或者老来作恶,当世清算不完,这一世就苦。如某人对前世的恶,后世的苦认识不到,继续作恶,那他下一世还要继续受苦难。
( d. ^! x$ z$ `5 w  F! B; _  (三)速报:就是报应来得快,如昨天做坏事今日遭恶报,上午做坏事,下午遭恶报,或者九点作坏事,十点遭恶报。因果报应不仅只是恶报,福报也如此,只要你做了善事
  C2 W3 \8 v% R; h! H  同样得速报。速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人上世作的恶,这一世还未了结;而他更加变本加厉,干了更加伤天害理惨无人道之事;如有的杀人放火,有的行窃抢劫,有的暗害别人,有的贩毒吸毒,有的卖假酒假药毒害群众,有的行贿贪污,有的诈骗钱财……,所以被押上历史审判台,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枪决,有的或者遭祸而伤残,或死亡之速报。忘恩负义,知恩不报,反而相害,这种人得恶报也特别迅速。
3 D1 c/ s+ Q' C' b二、凡是善恶终有报( T6 ~. I9 h0 L! n! |5 o, D8 h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楞严经》也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刻来到。”为什么会有的人认为,行善积德的人没得到福报,干坏事的人没得到恶报。究其原因,他们不懂得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和因果循环报应的道理。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因果关系,上面已经讲过,虽然有的做了不少好事没有得福报,是上一世欠的债没有还清,所做的好事还不能完全抵消上一世的罪孽。有的干了坏事,没有得恶报,就是上世做的好事像银行存的款一样,还未用完,从命理学上讲,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报早与报迟的问题,是一个运气的问题,如有的小偷在他运气好的时候作案不易被抓住,但他的败运一到,他的盗窃罪暴露而被抓住。这就是“时刻一到,统统都报”,大家想一想,世上凡是损人利己的,坑害别人的,干坏事的有哪一个能逃脱恶报。
  s3 E$ `6 I) B) d三、三世因果明报应+ O  k+ |$ n% @0 G! ~4 t
  佛家《三世因果经》既指出了人的命是自己造的,又指出了怎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既指出了因果循环报应规律,又指出了人只要弃恶从善及行善积德,就可改运的道理。因果经前面的四句话,就是因果循环报应的总纲。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前世转世来的,有的是神仙转世,有的是由人转世的,有的是由动物转世的,……。不管是什么转世的,都不知上世之事。据佛经讲,凡是转世来到阳间为人的,在来阳间时都有必须喝一碗“孟婆汤”(即迷魂汤),把前世的事都忘掉。前面讲的有的孩子一生下来,或两三岁就说话,记得前世之因,就是因为在来阳间时,因人太多,故有的人被挤掉而没有喝着孟婆汤。又有一说,阎王老爷,看到阳间有的人不信修行,不信行善积德,不信行凶作恶,有福祸的因果报应,就有意识的,在不同时间里,不同的地方让极少的人不喝孟婆汤,使阳间人知道人有转世轮回,行善积德有福报,行凶作恶干坏事有祸报,其至转为畜道,下辈子当猪当狗等。我们每个人来到阳间,既不知前世之事,更不知下世之果。所以《三世因果经》首先就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用今天的享受,来检验前世所做的事。你前世行善积德,今生就有福亨,前世做了坏事,今生就受恶报或受苦难。如果人们都知道了今天的福是前世行善积德而得,今生受苦,是前世作孽的结果。这样,每个人就不会作恶,就会自觉去行善积德,就会知道下世之果。《三世因果经》中关于因果循环报应讲得很详细,你做了一件善事,就得—个好的报应,1 e/ q& ]1 Y8 O1 S# f
  你做了一件坏的事情,就有一个凶的报应。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生活中,凡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人,都很自觉的做行善积德之事,凡是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常干损人利己的坏事。看来,这也是一条规律。
7 x. O- b* {- S  “善男信女至诚听,听念三世因果经。”这里的“善男信女”,广指信佛信教,心地善良的人们。 “至诚听。”就是善男信女这一部份有接受《三世阅果经》朴素的行善积德的愿望的思想基础,但是他们一定懂得三世因果循环报应的规律,以及行善得福报的好处,作恶得恶报的恶果。因此,要他们诚心实意的学好,用好三世因果经。" G* u+ L  G7 o0 o7 s6 J( S. ]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 我们要重视,时时事事想到三世因果的循环报应的重要性和利害关系。要认识到—毫之善,—毫之恶的因果报应不仅完全相反,而且关系到人的一生苦乐。《三世因果经》是佛讲的真言,是因果循环规律,千万不要当儿戏,不要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做了坏事得恶报,后悔也来不及。: d6 Z* P+ ?$ Y; Y. H* A; i
  “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三世因果经》现在就具体讲因果循环报应规律,就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的因果报应。有的人之所以当官,其原因,就是他在上世,省吃省用,或者发了财,用钱买黄金或金粉或黄金箔纸,装在佛身上。
, J8 S  C. x' K. L& x. ?  “前世修来今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有的人现在生活过得很幸福,享受着人间的快乐,都是前世修来的。紫袍玉带,旧时的官服,是当大官的标志。佛前求,不是每天去庙上去向佛求官要福,而是要信拂,遵照佛“以善为本,慈悲为怀”的意志,时时事事行善积德,多做善事好事,才能实现你的愿望。  m; ~+ s' F! w* h, V3 w( f4 u
  “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把黄金贴在拂的身上,等于贴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有钱的时候,不要乱花费,把钱捐献给庙上修庙,给佛贴金。古时有一个青年柴夫打柴,看到一个庙的遗址处有三个菩萨,正被大雨淋着。柴夫发慈悲心对菩萨讲: “菩萨,我现在太穷了,没有钱给你修庙,现在只好委曲你了。”一边说着,一边把自己的草帽戴在菩萨的头上,又把自己的衣服脱下盖在第二菩萨的头上,第三个菩萨没有遮雨的,他就捋了一把草做了一个类似帽子的草圈,给菩萨带上。有一天,柴夫上山砍柴,身后突然一声虎啸,接着老虎就向他扑来,正在这危难之际,突然有一个老人用手向老虎一指,老虎调头就跑。柴夫惊喜之际,再看老人,老人没有了。柴夫想,这就怪了,莫非有神仙下来保佑我?不对呀,这个老人好面熟,在那里见过他,但就是想不起来。柴夫回家,把老人赶走老虎救了他的事向老母细说了。老母惊喜地对他说:“儿呀,老者一定是个神仙,你明天拿三碗饭供一菩萨,感谢救命之恩。第二天,他去供菩萨时,那个赶走老虎的老人,正是头戴草圈的菩萨。后来这个柴夫果然当了官,发了财,给三个菩萨修了—座庙,这就叫“遮盖如来盖自身”。2 T; \6 P/ R& h9 f
  “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有的人看到人家升了官,就眼红,就嫉妒,认为有的人之所以当了官,就是吹牛拍马屁,这种认识是不懂得因果报应的关系,是十分错误的。人家当了官,一是上世修来的,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实干苦干的结果,如果前世不修,今世不干怎么会有官呢。; \7 b9 x9 C% {3 V# J% b+ T
  “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马轿是交通工具,一指当了官,有马骑有轿坐;二指有福之人,也是骑马坐轿。现在社会发展了,当官的和有钱的人,都是坐的小汽车。他们之所以有小车坐,都是他们前世拿出钱来捐献修桥修路,或者自己拿钱修桥补路;因此,这一世就有小车坐。拿钱修桥补路,也是化灾的办法之一。有一个人,算他的命只活四十岁,而且无子,后来他把钱拿出来修了一座桥,不仅活60多岁,而且生了两个儿子。故修桥补路有增福延寿的好处。
/ l8 o% s* E: g6 q% p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穷人。”衣服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必须品。但是,人们在生活中,有的有衣穿、有的无衣穿,有的穿得好、有的穿得差。这有和无,好和差的差别为什么这样大,究原因,就是在上一世,有的人看到穷人无衣服穿,就把自己的衣服,或把家中多余的衣服施救穷人,所以他这一世穿绸穿缎,穿就给溺死,所以这世就没有儿子。现在有的人,因为计划生育,想传宗接代,结果生下—个女孩,夫妻二人就把婴儿给弄死,有的在怀孕时,因知道是女该,就采用人工办法把她打掉造了孽。后来她连怀孕四个女孩,都被打掉,从此再也怀不上了,最后想要一个女孩也没有办法生了。
+ N$ M1 \" I8 H9 F  “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填穴,即指把动物出入洞穴给堵住,有意不让动物出入。有的洞穴被堵死,而使动物窒息死去。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民,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出入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八岁的小儿子突然不会说话,后经很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已经三个多月了,一天有一个老和尚经过他们家门口。孩子的妈妈就求和尚给她的两个儿子看病,并把两孩突然不会说话的经过给老和尚讲了,又把两个孩子拉给和尚看。正当和尚给两个小伙子看病时,小伙子的父亲从外面回来了。和尚看了一会,指着小伙子的父亲严厉地说:“你这个人无慈悲心,一条蛇它又没有妨碍你,你把蛇洞堵了干啥,你赶快去把蛇洞挖开。”蛇洞挖开后;两个儿子也就说话了。 覆巢,即是把鸟窝捅掉。洞穴填住,动物不得出入,鸡窝被捅掉,鸟儿无家可归。所以,填穴覆巢也是一种孽,直接影响到无子的结果。& @2 q1 R4 w, c$ t6 C0 e; t
  “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放生灵。”人如果想长寿,主要是在上一世用钱买动物类去放生。如我们现在多放生,不仅下—世长寿,而且可以为现在减灾化灾。7 K' ?8 f/ I' b* r
  “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命。” 这一条,主要教导人们不要杀生。杀生多了,就会短命。因此,寺庙上要求皈佛门的居士,不仅要做到不杀生,而且要做到:“专为我杀的不吃。”如你去人家做客,主人为了招待你而杀鸡。“闻杀者不吃,知杀者不吃。”就是听到杀猪的声音,我知道人家今天要杀猪,象这样的情况,不能吃。
+ B+ I6 W" ~* @( F5 `1 R3 i  “今生无妻为何因,前世偷奸谋人妻。”有的人今生无妻,就是前世挖了别人的墙角,和有夫之妇的女人偷情,或用种种办法,把人家的妻子据为已有。
, M' r9 R+ s4 p. _0 l- t  “今生守寡为何因,前世轻贱丈夫身。”女人守寡的原因,就是前世虐待丈夫,所以,让她这一世守寡,过孤独生活,因此,夫妻要相亲恩爱。
: w9 @0 B; I$ Y& y  W' V- \9 {  “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人的罪孽之大,莫过于忘恩负义。忘恩负义之徒,一忘父母养育之恩:二忘师长教育之恩;三忘恩人的救助之恩。忘恩负义之徒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凡是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事,就不惜卑鄙手段去得到,所以,什么父母,什么师长,什么兄弟姐妹,什么亲戚朋友,什么恩人,统统都抛到九霄云外。狗能报主人之恩,人反而忘恩负义是狗不如也。 世上万物都有规律,忘恩负义者,也是如此。凡是忘恩负义之人,他必然不孝父母,凡是不孝父母的,必然是忘恩负义之徒。因为重父母养育之恩者,他就不会忘他人之恩情。现在有的人之所以为奴婢侍候别人,就是他们前世是忘恩负之人。' b6 L: S; b# O6 ?* `
  “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舍油点佛灯。”眼为人之日月,光明者吉,昏暗者不吉。有的老人虽然七十多岁,仍然双目炯炯,看报读书,其原因就是他在前世,经常给庙上送油为佛点灯。如果我们现在做到经常给庙上送油为佛点灯,不仅下世眼明,而且在当代可防眼疾。. |: B2 ~, L* X- J7 H4 _
  “今生瞎眼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有的人出差到外地,因人生地不熟,要想一下子找到自己所要找的地址是不容易的,免不了要向当地人问一下路,有的人心肠十分热情的告诉你怎样走,使你很快的找到了要找的地址。但有的人,却心肠很坏,你问他路怎样走,明明是向东走,他却指你往相反的地方走,不仅害得人走了不少冤枉路,而且耽误了人家办事,此为指路不明。阎王爷为了惩罚这种人,故叫他在这—世瞎眼睛。大家不要认为指路不明是小事,而落个双目失明的报应,那是很痛苦的。) w& ~- r$ \' Y$ \
  “今生缺口为何因,前世吹灭佛前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看到,有的人嘴是缺的,就是因为他前世吹灭了佛前的灯。你的嘴不是好吹佛灯吗,给你缺嘴的报应,看你还吹不吹佛前的灯。- j- {- @/ Z$ X( G, d1 X1 x
  “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 孝为做人的第一条品德。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就是他在社会上立足,也绝对不会有好报。从历史上看,凡不孝父母的逆子逆女,都没有好死。那些动不动就骂父母的人,就叫他得有嘴不会说话,有耳听不见的报应。( [& S, R. r' L% i3 _6 c3 I9 F6 ~' \
  “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耻笑拜佛人。”有的人不信佛,认为这是“封建迷信,对别人信佛拜佛,他就耻笑,因此落个驼背的后果。”
! w4 o! d; ^) G2 [: x  “今生拙手为何因,前世造孽害旁人。”世上手残废的不少,手残有各种原因,有从胎里带来的,有后天生病而得的,有因伤所至,不管哪一种原因造成的,归根结底,是他前世心眼坏,制造各种事端,去陷害别人的结果。
9 c( ^7 D# d* S7 T  o/ A7 M  “今生跛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我们看到的那些因残废而跛脚的人,虽然残废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前世,就是他们不务正业,好吃懒做,不顾别人的痛苦,干出拦路打劫的坏事,所以,罚他们这一世为人,叫他跛脚,再不能干拦路打劫的坏事了。
( k: ?5 ~/ E1 h5 K. y  “今生牛马为何因,前世欠债不还人。”借别人的钱不还,就会轮为畜道。欠的钱少,转世为鸡鸭为债主还债。欠得多者不还,就转世牛马为债主干活,直至把所欠的债还清为止。湖北阳新县有一个叫张明的男子四十岁还单独一人。七零年他借了同村的徐老汉三百元说是当年还,后因生病,一连三年也未还钱。七二年冬姓张的看到自己快死了,他叫人把他抬到徐老汉家中,很难过地讲:“徐大伯,我借了你三百元钱,看来这一辈还不了,我死后投胎为一个没有尾巴的猪到你家为你还债。”徐老汉看到他在病危中还不忘记还钱的事,认为他有良心,很感动的对他说:“张明,不要把三百元钱放在心上,更不要说下辈子当猪来为我还帐之事,这样会减我的寿的。”说完就安慰他回去好好养病,不久这个姓张的就病死了。 一九七三年春天,徐老汉家的老母猪,—连下七个小猪,第七个小猪崽不但很瘦,而且没有尾巴。因为他没有尾巴,故无人买了,徐老汉只好自己养着。没有尾巴的小猪,虽然瘦小但很能吃,在三个月之内就长到五十来斤。有一天下午,徐老汉无事坐在门口抽烟,他看到没有尾巴的小猪正在吃食,突然想到,难道这个没有尾巴的猪是张明来投胎还帐的?他就有意识的喊:“张明,你过来”。那个没有尾巴的猪果然很听话,跑到徐老汉跟前来,与徐老汉亲亲热热的。徐老汉一边摸着没有尾巴的猪,一边对猪说:“张明,我叫你不要把三百元钱放在心上,叫你不要当猪来我家还债,你为什么不听,你这样做,我心里很难受,你去吧,算你还了帐。”这个猪听了徐老汉的话,仍然回到猪棚吃食。奇怪的是这个猪并没有病,第二天早上就死了,徐老汉伤心的把猪埋了,并给他烧了一些钱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看到有的人脸、或手上、或腿上、或身上留有前世动物的记号,如有一块黑记上长有几根毛,很象猪的皮毛,有的人腿上留有一块黑记,很象牛的皮。身上留有动物的记号的人,就是告知他上世是动物,如果这辈子再借钱不还,或者干坏事,下世又会转到畜道上去。
4 N! Q( K  ^) U- V  “今生猪狗为何因,前世皆因骗害人。”人家看了这一条,都知道当猪做狗的原因。这些猪狗在前世为人时,因良心坏,心黑既骗人又害人,因其罪孽深重,这次叫他投胎为猪狗,让他吃屎吃粪。那些骗人害人的人,你们如继续不改,下一世定会为猪为狗。
( s4 r' H, v0 k- {1 Y  “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杀生害命人。”多病,一指长期生病,—指今天生这个病,明天生那个病,或者同时生好几种病。主要是前世杀生太多。如杀鸡、杀猪、杀狗、杀龟、总之,是杀害有性命的动物。《转世轮回》一书中讲:“得癌症的人,主要是前世贪污了钱财。”
" k4 g' J4 ~' H* ^  “今生无病为何因,前世施药救病人。”上面讲的是多病,“这一条讲是无病。无病就是身体健壮,人体健壮是—个人最大的财富。身体健壮无病,说明他上一世不但未杀生,而且对有病的人及时施药救助病人。如有的人,看到别人有病,—个是拿钱为别人买药,一个是从自己家里拿出药救助病人,这都是施药救病人。; ^/ l" j9 c! B% w$ @
  “今生囚牢为何因,前世作恶害别人。”有的人被捕坐牢不管是什么原因,他的四柱中有牢役标志,到时有牢役之灾。四柱中的信息标志和前世作恶害别人是信息同步的。也就是说,你前世作恶害别人,在转世为人时,你的四柱中必有牢役标志的信息。因为你前世作恶害别人坐了牢,这次你也得坐牢,这叫一报还一报。 .
  U7 N) u. J0 y% f" M& b0 v% Y  “今生饿死为何因,前世糟蹋五谷人。”糟蹋五谷,统称糟蹋粮食。糟蹋粮食,一个是有的人粮食多吃不完,把粮食糟蹋了也不救济穷人,一个是指有的人根本不爱惜粮食,随便浪费,因此这一辈子就无饭吃,得饿死的报应。 “毒药死者为何因,前世药物毒众生;” “毒药死者”,指因各种原因喝毒自杀的,或者因药物中毒而死的,都属于毒药死者。药物毒众生,就是用毒药害了很多的人。如在水中放毒,食物中放毒。又如有的人为了发财,在普通酒中加敌敌畏充茅台酒,有的把化学药品甲醇加水当酒卖,结果毒死不少人。这种在本世遭到枪决的恶报,他下世就是转世为人,也会喝毒而死或者被药物毒死。“伶仃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伶仃孤苦”,多指老来孤独一人,而且生活无依无靠,无吃无穿,苦不可言。造成这种恶果就是他在前世心地险恶,暗地里害人。 “眷属欢笑为何因,前世扶助孤独人”“眷属欢笑”,指全家老少济济一堂,生活过得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他们今天之所以有这种福气,就是他上世,无私地帮助孤独的老人。孤独的老人之所以孤独,说明他上世作过恶,算计过别人,这是他应得的报应。但对我们来说,我们就不能因他上世作过恶,这辈子孤独,我们就不同情他们,就不帮他们。我们看到老人,就是我们的未来,看到小孩就是我们的过去,因此,扶老携幼,不仅是社会的美德,而且是我们行善积德为自己造命,为儿孙积福的机会。5 {/ b7 Z* `: u
  “今生疯痴为何因,前世酒肉逼僧人。”“疯”多指神精错乱而得精神病。“癫”,—指疯得发狂:二指羊癫疯病。得了疯癫病的人,就是前世霸道,或者利用手中的权力逼着出家的和尚吃肉喝酒,也逼着和尚破戒。
& S% h; \( H6 j; V3 I0 N5 `  “今生吊死为何因,前世劫索在山林。”不管何因,上吊而死的人,就是因为他在上一世,专在深山茂林之处,不是抢劫,就是勒索过往行人的财物。因他作恶多端,所以在转世为人时,落个上吊身亡的下场。“鳏寡孤独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男的无妻或为鳏。死了丈夫的妇女为寡。他们之所以鳏寡孤独无依无靠,就是上一世看到人家升了官,发了财,出了名,人家生了儿,人家日子过得好……等,他就狠心嫉妒别人。嫉妒别人的人一是思想品德坏, 二是这种人毒狠,没有本事,没德性,有本事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斗”是旧时秤粮食用的量具。一斗等于25斤。这一条主要讲,有这样的人,他们往外卖粮食时,用的斗小,不是25斤,或向外借出时,用不足25斤的斗,别人来还粮时,用的25斤斗,甚至更大—点的。如果用秤称,向外借出用小秤,到还粮时用大秤。这种靠短斤少两来坑骗别人而发了
! t# @! }$ j6 O# B8 t& s( P* I1 I  财的人,不遭雷打死,就被火烧,火烧是指他家的房屋遭火而烧毁。“蛇咬虎伤为何因,前世冤家对头人。”前世的冤家对头人,因作恶多端而轮为畜道,投蛇虎之胎。蛇虎是前世的对头人,今日为何又出来咬仇人呢?原因是,今日被蛇虎咬伤者,在前世也是陷害过他的冤家对头人。虽然前世的冤家对头后来轮为畜道,成为今世的蛇虎,但并没有忘前世被陷害之仇,所以他们见到仇人就伤的因果报应。 “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万般自作还自受”,有两种含意,—个是在前世做了好事善事,来到这一世享受。一个是在前世作了孽,在这—世不但不行善积德,而且继续干坏事,比如有的人,好逸恶是自作自受的报应。 “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莫道”指不要认为因果报应看不见,是看得见的。你做了善事就得福报,做了坏事就得恶报。“远在儿孙近在身”,就是 —个人做了善事,如他捐钱修桥,不但为了自己免去死亡之灾而增福延寿,而且为儿孙积了阴德。儿孙个个好学上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又有的人,心生贪念,损人利己,作坏事,有的人贪污敲诈别人钱财而断胳膊断腿;有的拦路抢劫而被公安部门逮捕入狱,这就是近在身。恶报报在自己身上。有的人干了坏事虽然漏网。没有立即遭报,但他的罪孽报在儿孙上,他的儿孙不是多病多灾,就是残废,这就叫祖上不积德,害了儿孙。“不信吃斋多修积,但看眼前受福人。”“斋”,指素菜素食,不吃荤,“修积”,指修炼,修心养性,积德行善。有的人既不相信拜佛,又不相信行善积德,而且认为是封建迷信。希望这种人看一看眼前有福的人,这些有福的人之所以有福,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行善积德的因果。“前世修善今享福,今生作恶后沉沦。”今生那些享福的人,是前世修善而得的。我们要想在下世享福,今生就要多做善事。“沉沦”,这里指沦落为畜道,就是今生做了恶事,下一世就会当猪当狗作牛作马。“有人毁谤因果经,后世堕落失人身。”有人若今世毁谤因果经的伟大作用,下一世必然堕落妓女娼妇而失身。“有人受持因果经,诸神菩萨作证明。”受持,指不但相信因果循环报应,而且在实际行动中坚持行善积德之事,所以,诸佛菩萨可作证明。“有人书写因果经,世代儿孙家道兴。”书写因果经,一指把因果经的经文抄下来经常学习,二是把因果经写下来作为赠送品,向人家宣传学习《三世因果经》的好处。如果坚持这样做,世代儿孙的家都很兴旺。因此,现在不少人,把《三世因果经》印成册子免费赠送给别人。“有人顶带因果经,凶灾横祸不临身。”一个人如果经常把《三世因果经》带在身上,坚持不懈地学习,常做行善积德之事,就是遇到凶险之事,绝对会逢凶化吉保平安。“有人讲说因果经,生生世世得聪明。”讲说因果经,就是向大家宣讲,解释《三世因果经》每条每句包函的内容,使人们更深刻认识到学好、宣传好《三世因果经》,多做善事,是为自己造命的伟大意义。现在有的人自己很聪明,儿孙也很聪明,就是他在上世向人们讲解过因果经。因此,我们如果经常向人们讲解《三世因果经》必然是今生下世聪明之士。“有人高唱因果经,来生为人受恭敬。”我们在这一世做到了经常向人们宣传《三世因果经》是做人的宗旨,下一世必然受到人们的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经,富贵荣华报来生。”把《三世因果经》大量印成册子,免费送给人们,下一世必然会受到富贵荣华的福报。 “有人顶礼因果经,事事件件皆称心。”顶礼,广指把《三世因果经》放在高处或供起来,常向因果经跪拜,那么干什么事情都顺利都称心如意。“有人深信因果经,同生西方极乐人。”深信因果经的人,必然会时时事事,处处都坚持做到行善积德,与人为善,宽怀为人,—心为大众的事业而献生的人。西方多指诸佛菩萨居住的地方,称为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无限美好的地方,只有那些一生行善积德之人,死后才能够条件上西方极乐世界,过着神仙的生活。“三世因果说不尽,龙天不亏善心人。”学习《三世因果经》的好处很多,说也说不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做到行善积德,苍天就不亏待心地善良之人。“大众发心广劝化,印送此经吉星临。”我们人家都发动起来,都发慈悲之心,用《三世因果经》的佛力来劝导人们,教他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要做坏事恶事。做善事会得福报,做坏事会得祸报的道理。如果大家把《三世因果经》大量印送给众生,必得吉星高照,好事喜事多来。“一人传十十传百,明因识果做善人。”大家都知道了行善积德是为了自己造命,为儿孙造福打基础的伟大而深远的道理,知道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循环报应的道理,人们都会自觉自愿的做一个行善积德之人。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莲的露珠儿 于 2010-11-14 22:06 编辑
& |* T) `9 b1 _+ y4 D, Y
. Y+ Y9 ?  o5 F净空法师谈 三世因果 逆境修行 & X; p- t( x) B; V7 z
6 m6 U4 V- O# n$ K7 U) t8 \
http://www.youtube.com/v/3_FbOrfFXU4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莲的露珠儿 于 2010-11-14 22:09 编辑 0 I2 v- V- v5 z% L. V

, a* T' \- N; T7 D8 a& m净空法师谈因果
9 F: N( W/ ]/ C5 u( dhttp://www.youtube.com/v/OF1Ug-NlKos&feature=related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本帖最后由 莲的露珠儿 于 2010-11-14 22:10 编辑
7 S2 Y# d) I# I" D$ ?5 e$ F) N7 l. L/ V# ^7 N& X  d" q; R, F( r. \) b
转业障的方法:
; W  ?' K; F  Whttp://www.youtube.com/v/ci6FebvbfiU&NR=1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14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19:50 编辑
+ M! p& E. g# {- z- R  g
) ?; {2 Z. B# ~不同的看法:
3 o1 w& V7 C! z4 z6 N! R5 |$ ?) hhttp://www.foyou.net/bbs/dispbbs ... p;page=6&star=1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蕴含深刻佛学理论的生死流转图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20:37 编辑 9 Y, c/ d+ p7 c6 f' K
5 Q0 }7 W+ P* b5 Z9 G& r
藏传佛教十分重视形象思维,众多的藏传佛教寺庙都以唐卡画、壁画、酥油花、剪堆(又称堆绣)来解释佛理,而《生死流转图》往往是被画在各寺庙的大经堂的外壁上,是不可或缺的图画之一。《生死流转图》的结构严谨,寓意深刻,画面中心部分是一个圆轮,它由一只大乌龟所抓执。
, A2 D4 m3 \! m4 @( h! Z( h1 N" K' `8 `
生死流转,又称六道轮回,是佛教因缘生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信仰佛教的第一步就是深信六道轮回和因果相续,因缘生法,从而产生怖畏心和出离心。这是促进学佛的善士修行的最基本的动力,不了解六道轮回,就无从了解十二因缘;不了解十二因缘,就无法解开生死轮回的环子而得到解脱。有个别信士学佛多年还在原地打转,追求神通和旁门左道,对于修行不能精进,不能吃苦,究其原因即在于此。佛教认为,人及众生并非仅有一次生死,而是有前世、后世乃至生生世世,绝大多数皆在生死中流转,依众生所具善恶之业的多少,而轮回于六道。这六道是(1)天道;(2)人道;(3)阿修罗道;(4)畜生道;(5)饿鬼道;(6)地狱道。此六道中,前三道为善道,后三道为恶道,又称“三恶道”、“三涂”。初学佛的人无论大乘小乘,皆从畏惧流转三恶道受无穷苦而初发出离心,之后,学修大乘之人才有可能发菩提心,入菩萨行。没有出离心作基础,发菩提心就是空中楼阁,毫无意义。比如人类,生来不会飞,如果没有对升空的向往,没有对鸟儿自由飞翔的羡慕与模仿,就永远不可能发明创造飞机,修行亦然。一个人自己乐于享受人间的五欲,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对于三恶道。三善道,将信将疑,怎么会自度度他,救度众生脱离苦海呢?! U# X. W6 L2 P0 O. ?' W

4 H0 `$ e0 R/ j1 `0 \" j2 E所以,尽管有个别人,对小乘存有成见,但对修行人必须具备出离心则不能提出异议。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众生在生死中流转,又怎样能获得觉悟和出离呢?我们此处不做纯理论上的论述,而是结合一幅藏传佛教的《生死流转图》(又称《六道轮回图》)来诠释此理。+ H  n2 Q, q' m) T
/ [7 R8 z0 X0 x) j* K, ?9 r
藏传佛教十分重视形象思维,众多的藏传佛教寺庙都以唐卡画、壁画、酥油花、剪堆(又称堆绣)来解释佛理,而《生死流转图》往往是被画在各寺庙的大经堂的外壁上,是不可或缺的图画之一。《生死流转图》的结构严谨,寓意深刻,画面中心部分是一个圆轮,它由一只大乌龟所抓执。实际上,按照古代的传说,是乌龟背负大地,这与汉帛画上所表现的由蟾蜍背负大地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上的乌龟被画匠们美化成了护法形象,天衣璎珞庄严其身。圆轮的内涵相当丰富,现参照图2中所标出的具体位置陈述如下:  P& G; E: x" S( @* H6 s
0 O  b2 U! a- N8 V
图2中D、E、F、G、H、l六部分是描写六道轮回的画面,它们分别是:D图:天道(天界)。中间是须弥山,下部是大海,左侧是作乐的天人,还有一排天将披甲戴盔手执弓箭,箭的方向指向下图(即“人非人道”)。据说天界众生寿命很长,又很富有,其他宗教把“升天”看作最高的终极。但佛教理论说,天神、天仙也有烦恼,他们常常和阿修罗(非人)道作战,争夺美女和财富。而且他们寿命终时,或偶有疏漏,还是会流转到其他五道去。
( ]! }5 J& R) x& G, @* I8 H
) ]/ [. s- m* d  d$ T4 ^/ eE图:人道。图中有山川。房子、耕作、牛羊等,但人类的生活并不美满,生下来就一步步走向死亡,中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还会生病和衰老,不知何时死无常就会突然降临,所以生、老、病、死都是苦,再加上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真是苦不堪言。
. G5 b9 z; p( i9 a4 V. P* o* a, Z
& h7 F+ ~. J3 ~' @/ oF图:阿修罗道,又称人非人,非人道。是一种看不见形体的非人类,很富有,阿修罗女美貌无比,就是忌妒心盛,特别爱打仗,所以图中也有一排阿修罗张弓搭箭指向天界,他们常常用打仗的方式向天界要酒喝,而天界则抢他们的阿修罗女。
9 d* Z& b! V& B' w6 v
! U, @4 F$ C! BG图:畜牲道。水里有鱼、龙,陆地上有象、鹿、牛、马、羊等。他们大到鲸鱼,小到细菌,经常被人类杀死或鞭笞、驱使,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一个个物种趋向灭绝而有口难言。" X- A5 j+ R& m8 e. j

; d( k- J. K8 ^6 b( SH图:饿鬼道。生于该道的主要业因是悭吝。饿鬼形象丑陋,腹部大如鼓,咽喉细如针,一切饮食到了口边都化成火焰,虽饥饿难耐,却滴水粒食难进。
; N' _  b! i* |) H3 V$ E- x$ X0 K3 a3 A, c* P$ ]$ q
I图:地狱道。关于地狱的十八层地狱、八大地狱、十六小地狱等种种说法大家已熟知。画面上正中(稍下)为两位鬼卒正在大铁镬中煎煮人头,正中上部是阎罗王正在审案,左侧下方是烧热地狱,右侧下方是寒冰地狱,地狱众生的寿数是人间的无数倍,彼之一日等于人间九百万年,亦以30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在地狱受苦千万年,可以说是天文数字,故苦无出期。 LiuZhuan.jpg
LiuZhuan2.jpg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蕴含深刻佛学理论的生死流转图 (2)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20:53 编辑
% q9 ~; N3 y' m6 X. G2 v; @6 |* S% n; C/ ]- j
那么,是什么因缘造成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不止呢?- F/ V- U1 Y+ p' D% J
" T/ b8 A6 Z' a* x/ s6 L
佛教不崇拜超人的主宰大神,六道众生轮回不止,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外在力量在那里惩罚或主宰众生,造成众生不断在六道中流转的惟一的原因,就是众生自身所造作的“业”。“业”为事业之意,或可理解为“心念”和既成事实的总和。由于我执无明,而生贪。嗔、痴,由贪、嗔、痴三毒的驱动而造诸恶业;由于慈心、悲心、菩提心而造诸善业;还有一些属于无善无恶的“无记业”,如饮食、便溺等,不过也不绝对,比如有人贪如饕餮,经常以吃生猛海鲜、珍稀动物及宰杀生畜为乐,则是大恶业。
7 u% ^# n6 P  G( v+ t" d5 {# k3 j/ w& E6 S' n
画面的中心圆中(A),画着一只鸟、一条蛇和一口猪,分别代表贪、嗔、痴三毒,说明六道轮回的根本因缘在此。那么,一个生命体死去,又是怎样流转到其它道中去的呢?这就是中阴身之说,在唯识学派和一些显宗的理论中则称为“阿赖耶识”。它即是业的无形质的载体,是众生自无始以来所做善恶业的总信息库。画面中A圆外而有B、C两个半圆围绕,即是对中阴身的描绘。B图中,是善业较多的中阴身,在彩云中间更高的境界进行;C图中是承载恶业的中阴身,赤条条地被鬼王牵向地狱及其他恶道。6 z' I+ b1 ]2 Y$ t; Y
$ F; \; }5 P  u: N+ q+ d
这样说还不能算作详尽,因为从A图到I图只是说明了六道轮回的因果关系,具体的更深层的意义还没有诠释。故在这些图的外面,又有一个圆环,用“图说”的方式来解读世尊所说十二因缘的教理:
# i+ `2 x, f2 G8 z* r6 d9 y5 d; e6 ~  D' T$ x9 w. A( V2 A' V( E6 V0 G
1.画着一位盲人在行路,代表“无明”;
, Y! o5 S% N  w3 y+ R7 M' h8 Q) s$ l+ Z# i: F
2.画着一位陶匠在做陶器,代表“行”;; b0 ~+ M* K* j1 B4 u
) p6 I$ `3 n% ^8 s8 Q
3.画着猴子上树,代表“识”;+ s( ^# F6 M. E6 [7 U/ f2 {

, v9 Y0 c- z, V+ O4 V0 }4.画中有船,代表“名色”;/ r& U3 n# Y+ c/ J& k
+ T& [9 y5 z1 y. I
5.画有空房子,代表‘六入”;; d$ D4 Y+ s7 `$ F" O8 m+ c6 [" `. _* H

- B% W, D/ x2 x1 z, s3 ^% e6.男女接触,代表“触”;7 w9 v" ^5 n$ r7 x) i% Z# g
) `7 M0 H- j) w) O/ v. r% |
7.一个人眼睛中箭,代表“受”;' y8 P9 h* Z8 x2 h  f4 Q

+ {, a9 p* a$ e8.一个人饮酒,代表“爱”;
3 R) |* I) F+ z- Y  x
! m8 s5 ?( g# J9.画中一人采摘果子,代表“取”;6 H9 j: v8 R6 [3 o

& ?) r, s: L2 \/ B- W9 Q! O( c10.画中有帐,男女合欢或画孕妇,代表“有”;
0 W2 x' N) l9 v% s
: F0 l5 _5 v0 }( v0 A5 O) P5 R11.画中有临产的孕妇,代表“生”;
! c7 t9 Z" I0 E' ~! G. T
* d4 L' P9 B' U1 k6 E5 h7 Z2 y, ~12.老人和死尸,代表“老死”。& I% ]/ b3 _' R; W9 l9 I
  X+ B- R+ U+ ]+ I
释迦牟尼佛现化于世,说法四十九年,其目的是教化一切有情离苦得乐。而造成众生受苦的因即是众生往昔由贪、嗔、痴无明暗覆所造的诸多恶业,而离苦得乐的最初动因,应归结为对十二因缘的理解。有人认为,十二因缘理论只是小乘修行人学习的纲宗,我等修习大乘无须去了解。其实无论大、小乘,无论何宗何派,不了解因缘生法的理论,不了解十二因缘造成生死流转的内涵,仅仅是烧香磕头,仍离不开迷信的范畴,而造成生死流转的根本原因——无明就难以除掉。十二因缘是众生生死流转过程的十二个环节。也称为“十二有支”、“十二缘生”,
( u$ c, C6 w  r/ l; b以无明为最初的起因,无明即愚痴、糊涂、蒙昧而无智慧。
! m$ B: q. ?  c) T# A6 v, l由此无明而生行,作诸身、口、意业;
5 p+ z2 j$ R* n$ B% F# U由行生识;
% h' U) ~, @. _# U由识生名色(五蕴);$ r- E. d: Q* k: R! T" n
由名色生六入(又称六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7 V- Y, t+ q/ [, n) b, S由六入生触(六根对六尘);7 h  X2 m5 ^- A* ]
由触而领纳,谓为受;3 [& m# i6 g+ V; W; B+ N$ K" g8 d
由受而生爱;1 @% x) k* Y" v2 _; Z: x0 ?7 t- ^
贪爱炽盛而生取(执著的追求);- l* z& \! _& d
由取而生有;(各种生命活动,受生于三界六道);
" ^* V4 J/ O9 N% Q8 Z5 P由有而缘生;0 R2 `2 D4 r% ~  `+ L3 [7 C
由生而得老死。
  L$ G( r4 x3 u% X1 ]/ _
" D- K7 s1 F/ E. S, H. i
这个众生生命恶性循环的环子,一天打不开,便一天得不到解脱;随着无明的催使,众生浪费着生命,不断在六道中受苦。这个道理不可能几句话就讲清楚,而在画面中则通过形象化的手法使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整个的圆轮包涵着四圣谛中的苦谛和集谛。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解脱”二字,就是要行者先对六道轮回产生怖畏心,继而生起出离心(小乘);再进一步回小向大,培植慈悲心,开发菩提心,通过戒、定、慧三学,达到开显智慧,断除无明的目的,无明断则行断,行断则识断……依次类推,最后断除老死,则生灭永灭,不生不灭,臻于涅槃。一般修行人皆循此道。不过,笔者还有一拙见,即对治十二因缘,无论从哪一环入手,将其断除(如断爱),都可依教奉行,臻于解脱。
; V6 @, P! [' M; M
. K$ N; b9 k6 {' k& Z在画面的右上方K图代表四圣谛中的道谛,有很多修行人驾着祥云走向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宏伟宫殿。9 ~- E! h  j7 |; S) Y  B! V) @5 l
6 C- M. c9 Q1 ^  f
J图代表灭谛,画着释迦牟尼佛用右手指着日、月,表示离苦得乐的灭谛清净。
/ O, |5 q$ i' b: P" F) O; C
7 v3 f* t2 T+ v# g4 K0 m* V/ n; o想不到一幅画能表达这么深刻的佛学理论:三毒、中阴境界、六道、十二因缘、四圣谛……把它画在大经堂的门外,随时提起行者的中观正念,实在是非常必要。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ZT)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21:11 编辑   \0 L$ |( d% d: R* U8 y
" J$ w" S1 h% L0 G# L1 m
中国佛教在弘传人生的精神解脱法门的同时,还担负着扶世助化、劝善化俗的宗教伦理使命。中国佛教要实现劝善化俗的伦理目的,除了教人们明分善恶外,还需以善恶业报轮回的宗教理论与世俗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佛教伦理在众生中产生信仰的约束力量。本文拟从探究中土佛教善恶报应论的印度之源、中土之流入手,在与中土传统报应观和传统“承负说”的比较中,展开中土善恶报应论的独特内涵、理论特征和影响,以说明佛教善恶果报论的扶世助化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对儒家伦理的补充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 E- @2 S3 q, v6 o' X
! i' s8 W, q7 p& }/ c! T) i4 L  [ $ x0 @7 h. i! C" S3 ]) U% n- R

% j! [: N* h1 [# C8 \2 G. J+ H' s6 m2 s9 u: Q/ z

8 y7 o3 X  U6 ~4 ~+ d0 `% p在印度佛教理论中,善恶观与业报轮回说相连,净染业力决定人生轮回果报,在伦理角度上,净业即善业,染业即恶业,善业恶业在因果律的作用下就形成善业善果、恶业恶果的善恶报应。在时间空间上,印度佛教因果律的作用范围不限于此世,而是把业因与果报的因果关系延伸于前世、今世、来世,形成“三世二重因果”的业报轮回链。认为人们在现世的善恶作业,决定了来生的善恶果报;今生的伦理境遇取决于前世的善恶修行。人要摆脱六道轮回中升降浮沉的处境,必须尽心佛道,勤修善业,以便证得善果,避除恶报。在讨论中土佛教善恶报应论之前,有必要对印度佛教的业报轮回学说作一概要了解。
# v  R9 \( a. D! x" E* L  l8 r2 t: N# p( b
业,梵文为karma,意思是行为(造作)〔1〕,“业”通常分身、口、意三方面,故称三业。从佛教伦理的眼光看,三业的根源在于善、恶、无记三种伦理性质的动机,从三种伦理动机或道德意志引发、造作的行为称之为善业(Kusala-Karma)、恶业(Akusala-Karma)和无记业(Avyakrta-Karma)。佛经中曾这样论及善恶动机与善业恶业的关系:/ S  a# S, y9 I+ _. \# C
0 `7 y( s5 ]. {1 ^+ j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恶,即行即施……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行即为……- Q2 E; F0 q! f/ N5 E! b$ w

$ K  q! f9 u4 J' r佛教认为,由身、口、意三种善或恶的行为(业),可召感后来的果报。广义看来,三业从原因到结果,即从善恶动机到善恶后果都可算是行为。善恶行为潜在力量在时间空间中存续下来,成为一种“业力”,带来或善或恶,或苦或乐的果报,由前世引发至今世,并延伸至来世,便生起善恶果报的轮回。
7 w. |+ {3 F" N- J% n' u, x/ c: b# d5 P
轮回,梵文Samsara,  即指业的主体或生命在不同的存在领域中流转,它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佛教对之加以吸收改造而成为其宗教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之一。在佛教看来,由于主体善恶业力的作用,众生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不断流转、转生于六道(六趋),这六种转生的趋向是: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如此生死相继、因果相依,如车轮运转,便形成业报轮回。业报轮回思想给人以这样的伦理承诺:今生修善德,可来生至天界,今生造恶行,来生堕入地狱。止恶行善是出离三界、摆脱轮回的必由之径。
& I5 P- G; x& M; y$ c6 i: [$ R" P% }& g
业报轮回思想的基本原理是佛教伦理的“因果律”(Causality,因果的梵文为  hetuphala),即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则支配,善因必产生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所谓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以伦理学的眼光看,因果律是以业力为中心,强调道德行为的主体与道德存在主体的一致性。我们认为,佛教伦理意义的因果律,与哲学意义上的因果辩证法不同,它不是陈述的“凡果必有其因”,而是陈述的“相同的原因造成相同的结果”,这一命题很容易被科学或常识证伪,但在宗教伦理意义上,它是一种铁定的信仰的规则,没有任何真假值,并决定着宗教生活中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换言之,既规定着人们是作恶还是从善,也对人们的苦乐处境作出宗教伦理的解释(今世苦果源于前世的恶业,今世的善业可感后世善果)。
; N; m, Q2 ]& o+ F  ~# `
8 Z: `7 M1 ~1 I4 b" p佛教伦理的因果律是一种必然的伦理律令、伦理规则,这一律令在佛教经典中得到反复申述,如《中阿含经·思经第五》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瑜伽师地论》亦言:“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等等。0 X, R8 U* j! ?! \' @, v6 d8 W

6 D$ ^6 M3 M' _' H5 [ % ^# F  q! K" E6 i6 V6 v

4 r' v& T- b9 ?* z. m8 D' J  M
& ?  f) F6 A7 q! O7 @. N* J. u+ |( l8 y  u
作为佛教伦理理论基础的善恶果报说,一经传入中土便与中土的“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思想相合拍。其业报轮回观念,使善恶果报理论更能自圆其说,更能加强对民众道德生活的约束,从而丰富了中土的善恶报应思想,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门善恶报应论
0 d( P: v) v6 O9 j2 e3 e( a4 k3 W. }; J1 P; M6 O2 x
“积善余庆”、“积恶余殃”的思想在中土自古有之,) c, a* k! [, _9 Q' l$ u. `6 O
除《易传》中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外,这一思想还散见于中国文化的许多典籍中,
2 e, V) K( L8 m1 D如《尚书·商书·伊训篇》云:“惟上帝无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E: ^! ?8 G, E
《国语·周语》云:“天道赏善而罚淫。”) M0 Y. }. r% o2 D! O4 y
《老子·七十九章》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3 H/ p; T0 x2 P( p
《韩非子·安危》言:“祸福随善恶。”如此等等,
0 f! u# F$ V! i+ e. f' s$ E) G% r4 ~1 T; \1 y
深深影响了中土民众的善恶选择和善恶行为,并形成中土根深蒂固的伦理传统。当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家之一安世高将《十八泥犁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等包含因果报应的佛经译介到中土时,面临的就是这样的伦理传统。
8 R. P- `" S5 t. z" y7 q7 H; P) e
早在三国东吴时期,康僧会(?—280  )就结合中土传统的善恶伦理观去理解佛教的善恶果报。《出三藏记集》载录了康僧会与孙皓的辩论:/ C* X: ~4 B; w' L# i) ~) M' o* |
& T! }# Y8 y8 v
皓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耶?”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鸟翔而老人星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禾出。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恶余殃’,《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也。”5 U5 `+ ^: J2 B. `& w  L
皓曰:“若然,则周孔已明之矣,何用佛教?”会曰:“周孔虽言,略示显近,至于释教,则备极幽远。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举兹以明劝沮,不亦大哉!”皓当时无以折其言。
* H8 e3 b) \. C1 E% }9 O
. T/ R7 P+ b3 n2 v3 s从以上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的善恶报应思想一介入中土,就与中土伦理发生相互作用。人们既以传统的视界去理解佛教的善恶果报,佛教伦理同时又启发中土善恶报应观的新思路。我们认为,印度佛教的善恶果报论与中土传统的善恶报应论没有达成“视界融合”之前,两种报应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其一,印度佛教善恶报应的主宰力量是“业力”,中土报应的主宰力量是“上天”、“上帝”,说的是“上帝无常,作善降祥”,“天道赏善罚淫”。这种报应的力量,一种是自力,一种是他力,一种是内力,一种是外力。其二,依善恶报应的载体而言,印度佛教强调自作、自报。对前世、后世、来世报应的载体的预设,由不承认有报应载体,发展到后来以“不可说补特伽罗”、“胜义补特伽罗”等为轮回报应的载体。中土报应的载体是不灭的灵魂。
8 N' n# x  g0 b2 b+ O1 y1 r9 f* P4 l
其三,就善恶报应的主体承担者而言,印度佛教主张自报自受,即现在所受乃前世自作,今生所作来生自受,而中土伦理除说自作自受只限于现世范围,把来世报应的承担者设定为现世善恶行为主体的子孙,即主张一人作恶殃及子孙的“承负说”。这一区别反映了印度佛教伦理对自身、个体解脱生活的关怀,中土伦理对个体所属的伦理关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关怀。
0 s4 J7 a0 l- [& H0 l7 |- k5 _3 B% m# r3 V& G
以上这些差别一旦消解,就意味着中土善恶报应论新的思路进一步打开,中土佛教的善恶报应论也继而形成。大力阐扬佛教伦理善恶果报论,从而又启示中土伦理教化新思路的是东晋名僧慧远。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 (三)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21:20 编辑
$ }7 a+ i! j3 S4 `, H0 @. ^: R7 N' u- p% x) }& M5 U2 Q1 j
慧远(334—416)以其著名的《三报论》、《明报应论》论证善恶报应“乃必然之数”。慧远之前,孙绰(320—370)在其《喻道论》中也把善恶报应视为“自然之势”,孙绰说:+ y, v7 p4 I/ k

6 H& b* @! K% v: }故立德暗昧之中,而庆彰万物之上,阴行阳耀,自然之势。譬犹洒粒于土壤,而纳百倍之收,地谷无情于人,而自然之利至也。* V0 l7 d, F' C/ {
9 |! T9 [5 T, G& j$ I* R/ z
视善恶报应为“自然之势”、“必然之数”,即是承认佛教伦理“因果律”的自然合理性、必然性,这样,善恶因果报应就成了人生的必然规律、宇宙的自然律令。慧远因此说:
/ K. l# N0 d. f' a  q0 r+ r7 u- m4 I
故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来,岂有幽司?……然则罪福之应,唯其所感,感之而然,故谓之自然。
5 e) w* D0 @0 O+ N' ^# C" ?! Z9 f
自然者,即我之影响耳。于夫主宰,复何功哉?〔6〕) E4 x  d% ^7 T' |* e& j5 R, c

! h+ @! @! k, j6 H: s& `慧远视善恶福罪的报应如形影相随、声响相应,是自然而然的事,并且否认了天神赏善罚恶的主宰权,把善恶报应的终极原因落实在人身的善恶动机和行为上,以佛教的义理阐明了“为仁由己”的主张,反映了他站在佛教立场上糅合佛教与中土报应论的思想特色。在《三报论》中,慧远引佛经宣称:“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业有三报,生有三世,慧远这一善恶因果报应、轮回转生的说法,使因果报应理论更能自圆其说,特别是能解释业报反常的现象,弥补了中土传统报应论的不足,也弥补了中土传统报应论在解释社会诸种不平等现象时的无能为力。中土传统报应论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理论和现实存在着显明的矛盾,所以不断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和责难。汉代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就责问,伯夷、叔齐二贤,为仁义而饿死,却有何善报之征?东汉王充以性命自然说反对善恶报应说,从反面给报应论者提出了如何使自身理论更为精致,更具欺骗性,更能自圆其说的课题。
1 T# s$ ]9 F1 F: Q* V
' h- D$ Q1 k6 H& C$ k到东晋时期,慧远作《三报论》、《明报应论》,面临着用佛教善恶报应论改造中土报应论以及回应反因果报应论者的挑战的任务。东晋思想家戴逵(约330—395),是慧远的论敌之一。为批驳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戴逵著有《释疑论》,与慧远及居士周道祖等反复辩论。戴逵主张“性命自然”、“性分夙定”,〔8  〕以贤者“早夭绝嗣”和恶者“富乐自终”的事实论证寿夭贤愚同善恶行为没有必然联系。慧远答辩说:“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就,而前行始应。”这就是说,善人受祸,恶人庆福,是前世作业的报应,  今世的善恶作业并未显现,其报应需待来世。世人之所以“谓积善之无庆,积恶之无殃,感神明而悲所遇,慨天殃之于善人”,是因为“世典以一生为限,不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寻理者毕于视听之内。”这样,慧远以三业—三报—三世—三生,把因果报应的时空作了延伸,儒家的“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思想,纳入了“三世二重因果”的轮回流程,现世的处境推因于前世,来世的状况取决于现世,使人们既在现实处境中认命安分,又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培植来世的善根,积累来生善果的道德资粮。在这样的善恶报应理论中,现实的种种矛盾得以消解,就连“性命自然”、“性分夙定”的反报应论观点也可视为前生之定业,今生之自然,从而被因果报应论融摄。7 O4 S7 X( U4 f" a; m

" y9 f( W3 F( e1 E' y& W4 K! b# d4 L慧远善恶报应论糅合了佛教伦理与中土伦理,把报应的主宰力量由天神、天道改变为业力,由外力转变为内力,这是其理论特点之一。第二,以佛门业报轮回思想改变了中土报应论的单线思维,增加了理论的圆通性和解释现实问题的变通能力。第三,慧远的报应论因其圆通性和变通能力,诱导人们既安于现状,又勤修善业,从化世导俗的佛教伦理的社会功能上说,其教化之功实不可没。就连慧远的论敌戴逵也看出,所谓“积善积恶之谈,盖是劝教之言耳”。
/ T! U! G8 _/ u9 B第四,慧远的善恶报应论,以其自业自报改变了传统的一人作恶殃及子孙的“承负说”,有利于促成个体的道德自觉。以下拟详述此点。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 (四)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21:34 编辑 3 ?/ A7 u1 g( V& i

6 l8 J  |* d) b' w% d+ \0 a与中土传统报应论相比,慧远阐扬的佛教善恶报应论,其善恶报应的主体成为人自身及其不灭的精神,这就强调了当下自我的善恶选择的责任,也强化了中土佛教“自心自性自觉”的特征,排除了“承负说”的传统观念。“承负说”是早期道教的善恶报应、因果相关思想,其主要内容是说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后代子孙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如果祖宗先人有过失,由子孙承受其责任。《太平经》卷三十九载:$ `+ Q1 u! U2 U6 U3 D* }
+ U5 K( A8 c5 D" E
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国学大师汤用彤曾认为,“承负说”是在《易·坤·文言》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因果报应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又认为该说为“中土典籍所不尝有”,故推测承负说是“比附佛家因报相寻之义”的创造。但就承负说的思想内容和印度佛教轮回果报说的具体内涵而言,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最新研究资料也表明承负说在中土有其直接的思想来源,它与印度佛教的果报观迥然异趣:
% i( r+ W! Y9 v/ n0 [: D$ O! D  ?" p# w7 Y
其一,在关于现实社会中善人得祸,恶人得福现象的解释方面,佛教三世果报认为是自业自报、自作自受。《因果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界,今生所为是。”《泥洹经》说:“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而中土承负说认为今生行善而得恶是先人之过,今生行恶反得善是先人之功:“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畜大功,来流及此人也。” 其二,在报应论的理论依据方面,佛教依“六道轮回”说,而承负说依“天道循环”说,并配以宗法血缘关系加以解释。道教《太平经》说:
/ u3 A, i* e% T
3 M/ H* v  W8 a1 {" \2 ~* A( y2 h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养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穷还返其本,故名为承负。
  F  ]8 [5 |) K9 o5 z& j4 Y
+ b5 M7 e8 I/ D+ K1 n8 [# K意思是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就有欲,有欲就有恶,有恶就致乱,乱败至极点又回复本原。这种天道循环观就是承负说的理论基础,与印度佛教的六道轮回是不同的。其三,在命运观方面,“承负说”建立在命定论的基础上说报应,佛教在缘起论的基础上谈报应。佛教以“三业”谈因果报应,道教承负说以“三命”说因果报应。其主宰力量一者是“业力”,一者是天道、天神。与“承负说”有着更为直接渊源关系的是战国晚期业已形成并且在西汉颇为流行的“三命说”。“三命说”是对简单的“死生有命”与因果报应论在理论上的完善和补充。三命,即受命、遭命、随命。行善得善为受命,行善得恶为遭命,行恶得恶为随命。汉代王充在其《论衡》中对正命(受命)、遭命、随命“三命”也作了详解:$ C- O3 d2 k6 ], u5 Q& O) a
( z4 _" W% m+ Y8 ^5 Z2 q9 K
传曰:“说命有三,一曰正命,二曰随命,三曰遭命。”正命,谓本禀之自得吉也,性然骨善,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故曰正命。随命者,戮力操行而吉福至,纵情施欲而凶祸到,故曰随命。遭命者,行善得恶,非所冀望,逢遭于外,而得凶祸,故曰遭命。〔18〕
  h+ ?1 }2 C; B" ~! n0 a
9 [% T( e( d" d) F“三命说”是中土社会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善恶报应时通用的一个命定论解释系统,这与佛教把善恶报应的因果推究于身、口、意三业(即主体自身的善恶行为)的解释系统不同,中土道教的“承负说”正是与“三命说”一脉相承的。其四,在善恶报应的时空范围方面,中土“承负说”设“五代十世”为限,佛教报应论设“三世”乃至无限。1 w- a/ j/ |3 c. U$ s
% L# s6 g  O( o, a- a. D
印度佛教认为个体事物一生的存在时间不限于现世,而是延伸于前世和来世。中土传统生命观以一生一世为限,在道教看来,生命的迁流要么是长生久视,要么是子子孙孙的生命传承。如此,对个体而言,自身要前承五代,后负五代,前后十代为一个承负周期,即“因复过去,流其后世,成承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19〕而对佛教来说,只要没有彻底解脱,众生和个体的三世六道轮回是永无止境的。在时空迁流中,中土承负说的主体的善恶行为对子孙负责,而佛教报应论的主体的善恶行为对个体的来世负责。其五,在修行观方面,中土承负说有关解除承负之谪的方法多为道教方术如守一、诵经及一些神秘法术,而佛教提倡要摆脱轮回,求得好报,须坚信佛法、修证佛道、觉悟解脱。当然,两者在强调行善修道这一点上又是共通的。0 g: y6 }6 z% o4 c
/ b. m+ Z9 g6 c! `; [
通过比照中土道教“承负说”这一传统的善恶报应思想,我们可以看出,糅合印度佛教与传统伦理而成的中土佛教善恶报应论,以个体为中心,将善恶报应纳入前世现世来世的轮回中,将报应的时间延伸至过去及未来,在民众伦理生活中,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掩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不灵验,以其欺骗性的一面,给人们以忍耐顺从,默结善缘,求来日善果的救赎指望,同时也教示信众勤心佛业,摆脱六道轮回,实现灵魂超升。
) ?, T! _. i& ~9 _
! H1 z  M+ D- ]) m+ W从伦理教化的功能方面说,中土佛教的善恶报应论起了既安顿人心,又策励人心的作用,成为中土道德教化的主要理论武器。从佛教劝诫修行的角度说,它又是止恶从善、积善修道的最方便法门,为引导发愿入教者的最基本的说教。宗密(780—841)在《原人论》中说:“佛为初心人且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谓造上品十恶死堕地狱中,中品饿鬼,下品畜生……令持五戒,得免三途,生人道中;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故名人天教也。”3 S$ a# J6 X; D9 h: V% D- i

0 X/ |) U9 F+ M佛教善恶果报论得到中土社会广泛的肯定和青睐,也遭到各方面的反驳和责诘。如南朝宋代的思想家、无神论者何承天(370—447)就公开反对善恶报应论,他以现实生活中“鹅食草被宰,燕食虫见爱”的事实,阐说佛门善恶果报论不可信。其《报应问》认为佛教的善恶果报并无事实根据,只是劝人为善的方便权教,而南朝宋僧人慧琳正是看中了佛门果报论在方便教化方面优于中土伦理的妙用:
  f8 Q( I' W* [6 c1 R& S9 g9 p- u% {2 _4 s, s
黑曰:“周、孔为教,正及一世,不见来生无穷之缘。积善不过子孙之庆,累恶不过余殃之罚,报效止于荣禄,诛责极于穷贱。视听之外,冥然不知,良可悲矣!释迦关无穷之业,拔重关之险,陶方寸之处,宇宙不足盈其明,设一慈之救,群生不足胜其化。叙地狱则民惧其罪,敷天堂则物欢其福,指泥洹以长归,乘法身以遐览,神变无不周,灵泽靡不覃。先觉翻翔于上世,后悟腾翥而不绍,坎井之局,何以识大方之家乎!”〔20〕
' P7 A/ E$ w, U8 n$ \" T. h* I8 x* n6 Z- F. X( a
在慧琳看来,佛门果报论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是远非世俗伦理所能比的,它能在世俗生活的“视听之外”为人们打开更广阔的精神空间,更深层地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更具有威慑力地规范人们的善恶行为。以慧远为思想代表的中土佛教善恶报应论对后世影响极大,其配合、补充儒家伦理而行的特殊的教化之功受到广泛的重视。南朝梁代历史学家萧子显曾这样说:儒家之教,宪章祖述,引古证今,于学易悟;今树以前因后果,业行交酬,连@②相袭。
, v, X) W, ^) J6 v
& x5 \! k6 y/ j可见,佛教善恶果报论的扶世助化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对儒家伦理的补充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北齐的颜之推也因此对佛教“三世二重因果”的善恶报应论确信不疑:“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世归心,勿轻慢也。……今人贫贱疾苦,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业,以此论之,安可不为之作地乎?” 佛教善恶报应论渗透在社会伦理生活中,唤起了更多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使人们认识到“善恶报应也,悉我自业焉”,并认识到“思前因与后果,必修德而行仁”。直至近代,它都是佛门教化民众的首要的宗教伦理工具,正如印光大师所言:“当今之计,当以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改恶修善,信愿往生,为挽回劫运、救国救民之第一著。谈玄说妙,尚在其次。”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因缘因果为依据的佛教道德观(ZT)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21:39 编辑 5 K4 ^% u$ w2 S$ [1 q% d0 B1 H, f
3 X9 j7 Z1 x3 a) y/ w" D, K
佛教里讲以人为本,但人本思想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同样富有人文精神。儒家虽然也相信宇宙间有鬼神存在,但并不以鬼神为本,而是教导我们“敬鬼神而远之”。$ ]: x1 j2 B1 K- u
/ c* A" R* p/ i% z% d
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主要是为维系现实社会的安定服务。但儒家的伦理思想在对待义与利、理与欲的问题上,往往将两者机械地对立起来,因而也难以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儒家重义而轻利,甚至要求人们只讲道德,不讲利益,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人类生存要以利益为基础,人类幸福也要以利益为保障,如果离开这样的基础和保障,所谓的道德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如果道德不能和利益发生关系,甚至完全对立,那么它注定只能是口号式的道德,是脱离现实的教条。儒家发展到宋明理学,更出现禁欲主义的势头,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佛教称我们这个世界为欲界,而欲界众生的特点就是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食色,性也,人之大欲所存焉。”由此可见,欲望的力量是根深蒂固而难以抗拒的,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没有禅定的修行,要消灭欲望谈何容易?所以,这样的道德信条自然很难真正融入生活。
7 J+ Z' |$ q- I7 F# U" F* B, W, z" G0 f# E# i3 _
西方社会经历了数百年的神教统治。在以神为核心的宗教体系中,上帝才是绝对的权威,天堂才是永恒的归宿。认为尘世是短暂而虚幻的,欲望是罪恶而危险的。随着人本思想的出现,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竭力证实自身力量的时代,禁欲主义遭到了厌弃,转而追求个性自由,认为人生价值只有在发展自我、证实自我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全面展示。因而,人本思想肯定了人类追求欲望、追求利益的合理性,这一思想解放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容乐观。
9 Q& ?1 z8 ^5 c+ {5 J9 B* {& r/ M- A* q* \# Y  f% u: G
人本思想以唯物论为基础,推翻了神的主宰地位,使人类首次成为世界主人。在创造新世界的过程中,在开发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在追求幸福和享乐的过程中,压抑已久的欲望苏醒了。与此同时,人性的弱点也得到了充分张扬。人本思想的道德观是建立在肯定欲望和利益的前提下,唯有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伤害到他人利益才属于不道德行为。应该说,这一观念确实有它的合理性,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人类的天性是自私的,因而很难抵挡欲望的诱惑,在利益面前也很难把握自己的理智,甚至利欲熏心,置法律与道德规范于不顾。这样的行为固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法律毕竟还存在许多漏洞,而执法机构及执法人员也没有能力去发现所有犯罪现象,这就使得许多犯罪者会抱着侥幸的心态铤而走险。对物欲的极端崇拜,使整个社会走上了唯利是图的歧途,使得人类在满足物质欲望的同时,不断制造精神痛苦;在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不断破坏自然环境。到今天,被纵容的物欲已使人类无法清醒地把握自己,陷入重重的危机和困境之中。
+ S1 Y% L. d% f! S; X
, v) @* Z9 U# L% D0 c9 m佛教的道德观是以因缘因果为依据,从因果规律中体现道德行为的价值所在。和人本思想一致的是,佛教也肯定人类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从缘起的角度来看,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由条件所决定。有情在世间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等生活资粮,离开这些基本物质条件,生命将无法延续。所以说,追求利益有它的合理性。
) y$ O& O! ]: Q) B. v6 @3 m" e9 j
7 q% p" E" O  C. W9 k那么,道德与利益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佛法认为,真正的利益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在佛经中,对善的定义是:能给自己带来现世和未来利益安乐的白净法。也就是说,善的行为和利益是互为因果的。善的行为不仅能使我们在现世得益,更能惠及未来的生命。而完整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佛教道德观的内涵,则需透过三世因果来分析。通常,人们因不了解生命的过去和未来而怀疑因果的必然性,只顾及眼前利益,只是以暂时的得失来衡量行为价值,不知行善必得乐果,行恶必得苦果。所以才会觉得行善是吃亏的表现,对待他人和社会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只希望获得权利,却不顾及应尽的义务。或许大部分人都不会反对道德,可一旦道德规范与他们的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取舍就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假如人人都能深信因果的必然性,我想人人都会乐于行善,而不愿造恶。如何才能深信因果?只有通过对佛法的学习。整个佛法都是建立在因缘因果的基础上,这正是佛陀以圆满智慧所证悟的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唯有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以此作为参照,指导我们的一言一行。. t4 F) C" j( y
3 ~' M3 D5 T! @3 l4 B7 V  F
佛教的因果思想还揭示了自利与利他的统一性。凡是真正对自身有益的行为,必然不会危及一切众生的利益。否则,至多只能为我们带来短暂的眼前利益,却会因此招致更大的恶果。利人才能利已,损人必然损已,只有在“我为人人”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实现“人人为我”,其过程虽为利他,但得益却在自身。所以说,善行才是究竟的自利行为。
, R6 h# g4 [1 u0 B- G
* E0 a) d5 G, j- x佛教从缘起的角度看世界,揭示了世界是无我、平等而相互依存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是一体的,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是一体的。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佛教的道德观是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因而能更好地协调他人与自我的双方利益,协调集体与个人的双方利益,使整个社会的运转进入良性循环之中。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20:20 编辑 6 @; I. X( j4 g" u- a& ^
不同的看法:
( @" O) ^& d5 I4 K9 w6 thttp://www.foyou.net/bbs/dispbbs ... p;page=6&star=1" G! g. f7 C7 G: n& U
夜明砂 发表于 2010-11-14 17:19
0 b- _3 j2 O6 }8 T; O' I5 s
; E$ k2 L) `1 {+ Z# q  ]6 j1 M
是的,因为这部经的出处不明,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伪经。但是三世因果论确实佛教的核心理论。这部经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因果的呈象。
0 X! @( D9 D  S6 ?用夜明砂的话说当"劝善文"读也行。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因果原理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21:47 编辑
% T  _8 K( D$ h2 f6 O  p9 [7 Q+ A1 k# s' y
圣德法师讲述0 N: ]4 D. ^% {7 S4 B; L5 F
选自台湾佛教月刊
+ P7 h5 u; g: }4 V& U( l
& |7 z, u. f5 L(一)因果的种类
5 v: i* P# `7 O9 M& w! b(二)因果的普遍性
9 Y0 w- _' T6 f% Q2 K(三)引业与满业
! Z  [- v1 u% z2 N7 o5 B(四)独业与共业) j2 ^1 M; D3 v
(五)果报的加强
$ ~6 O& w& a$ H9 [: u$ O/ ^(六)结论

& S8 O5 F% X- j: r( _
) f! ]$ x' c) q* j9 L) t  (一)因果的种类
7 W' D1 W" }; }: K' e, ~  p7 |5 j: l: u+ s( n5 a% b( q9 I9 p* |
  宇宙各种事物在生成变化之过程中,皆有其因果作用,此一定理,可以包括物质现象和人类为谋求生存福乐而作的一切行为活动,其范围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物质的因果;作善受福,作恶受殃,是行为的因果。行为的邪正,视乎心术,心术可分二种:一是质直心,一是机械心。质直心合于事物实际理体,称为圣心,易招致人事失败而感召业报的胜利;机械心偏重权谋思辨,称为凡心,常能获得人事胜利而感召业报上的失败。因之,善恶之判别,不在于形式上手段之巧拙而在于加诸于人的损益关系。世俗每视巧妙的损人利己行为可以逃避法律道德的责任而博得人们的同情。如某甲为反抗某乙淆乱群众视听侵夺自由权益而作不平之鸣,在常人直觉的感官接触之下,未能审察乙的手段内容,由于憎厌甲之态度而颠倒善恶是非的认识。因果律上并不以某乙手段之巧妙而不报或以某甲作不平之鸣而视为罪恶。相反地,某甲之鸣,为出于被侵害的必然表示,往往反能赢得人力控制以外自然异熟果的胜利。因此,果报在行为感受的回向上,常有合乎事物客观理体的平衡作用,而不同于一般常人的主观看法。
( z$ \+ s# ^* }8 A
3 A1 O* \: o2 G% u* J; W* S  凡同一事态,可以信其发生同一现象,根据同一现象,亦可逆料其为同一原因,此均齐之事理,称为自然齐一律,适用于一般普通事理。佛教对行为因果,并非如此。唯识学分因果为等流,离系、士用、增上、异熟五种。除离系果为诸漏已尽证得善无为法之二乘圣者佛位之果报以外,凡由人力造作达成预期目的之果体,称为士用果。加强业果功能之助力,称为增上果。因结成果,果再为因,递相变化,绵延不绝之业报现象称为等流果。异熟果含三义:(甲)过去造业,现在感果,其成熟不一时,名异时而熟;(乙)业因善恶相间,乃至成熟共变为无记性,互相抵销,是为异类而熟;(丙)善恶业因由未成熟到受果中间,必有许多变异,是为变异而熟。如按其有漏、无漏的性质作大体的划分,可归纳为离系,异熟二种:离系为不生不灭的涅槃圣果;异熟为六道凡夫的生死业果;其余士用、增上、等流三种只为异熟果加以人力助缘或时间伸延所呈现之各种动静状态而已。士用果虽有变化业用的功能,假令作者对事理之是非善恶认识不清,或昧于因果的回灭与酬偿作用而采取机械性之动作,常可招致相反的报应而不能达成预期的果体。故人类一切行为听任自然异熟果之反应,远较人力造作之士用果为普遍。, j, l& H3 U3 a0 K
$ n* J/ D7 o8 t/ C9 A, O; G
  (二)因果的普遍性( E7 b9 u/ }4 v0 |1 F7 A
. A; ^  J) J+ ?: \! n- Y6 v6 ^
  在科学家未能舍弃目前动物繁殖方法而改用单独的化学元素以培养细胞创造新的动物以前,我们不能否认宇宙间有灵魂之存在。因之,佛经对有灵性动物分为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十法界和六道轮回之说,自有其存在的价值。菩萨修行共分五十二位:十信是资粮位:中间三十位是三贤位;最后十地始登圣位。依仁王经‘三贤十圣位果报’一偈的提示,自凡夫至十地圣菩萨的一切行为,皆在因果律支配范围之内,为三界异熟报所摄,非任何功行法门所得断灭。异熟果既有上述三种含义,遂使感果的方式和报期构成:(甲)时定报不定;(乙)报定时不定;(丙)报时俱定;(丁)报时俱不定四种类型。报时既有固定与非固定之分,现诸感受方面,既有现报(现生造业,现生感果);生报(现生造业,次生感果);后报(现生造业,历二三生以至千万世后感果)之别:例如亲属间因营共同生活而形成复杂关系,其行为有随时互相酬偿作用,感果的方式,亦无一定,报期常在次世,是为时定报不定之一种类型。人类精神、自由、地位、生命、财产、名誉、事业、幸福各有其不可侵犯的分际,倘无前因而加以侵害,必视其福力等差以定其反报期间的迟速;如被侵害者福力薄弱,侵害者福报方殷,必形成报定时不定的一种类型。如两方福力相敌,或被侵害者福力高于侵害者,其反报必甚疾速;即使侵害者身居高位,被害者毫无权势,亦不免在一定期间内感受转移酬偿之逆果(转移酬偿含义详下文),此属于报时俱定的一种类型(凡属此类型之果报,常有其报期上的齐一性,近人净土宗第十三袒印光法师每推崇太上感应篇有特殊的效验,该篇指出人类第一年所造业因必于第三年现其果报,但无对准月份之规定,可供此一类型之参考)。人类宰杀牲畜,依因果律仍须互相酬抵,但其他动物果位界地低于人类,福力薄弱,鲜能即生回报,其报期必俟异世,未有一定的方式,此属于报时俱不定的一种类型。一切行为业因的感果,并不限于同类之间,任何一界,皆可发生业因的交感作用。如以十法界因果的关系与报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作综合的视察,即可了然于因果力具有无限的空间性和无限的时间性,此无限之空间与无限之时间,即因果力的普遍性。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三)引业与满业
7 `4 r2 ~( b" _- k) f4 M6 d
* _& t3 i) ~/ a- S0 M2 q% D  唐玄奘所著八识规矩颂里面有‘引满能招业力牵’一偈,这句偈文的含义,指出构成果报的力量统称业力。业有二种:一是引业、一是满业。引满二业表现在因果上,视报应之迟速而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甲)在同一生命阶段内造业感果时,引业为导使善恶两方互相酬对之引力,满业为生命、财产、境遇、幸福因互相酬对而发生变化之情况(如两方力量或地位不相等,必变为间接的酬偿作用);(乙)现生造业,报在次生,则引业为导使六道受生趋向界地之力量,满业为受生于某一界地后与其他同类差别之业报:如同一人类,由他道转入人道之业力是引业;人道中千差万别之命运,即为满业。故引业之性质,有如物理学上之引力或力学上之摄力。满业具依、正二种形式:正报为六道受生之根、身报体;依报为受生界地所依止之环境与苦乐感受(在人类为山河、大地、园林、舍宅、舟车、以及生活圈内各种遭遇等)。念佛人超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之业为趋向往生之引业;莲花化生为满业之正报,庄严国土为满业之依报。依报与正报有其共通性,亦有其差别性。同一人类,必生于同一界地,具备同一生活形式,此依报之共通性;同一人类中由于贵贱穷通之差异而形成各种不同之生活遭遇,此依报之差别性。+ {+ ]) Z* C9 }2 B9 H5 ?
9 l5 m' `7 g7 U5 F  y
  宇宙间普通物体或物质微粒互相摄引之力,常与其质量之乘积成正比例,因此物体大,摄力亦大;物体小,摄力亦小。因果上引业之摄力,使恩怨之对方受同一趋向果报之时间范围,与此相同。除时间之迟速部分具详上文外,磁石摄铁引力之效用,常因所摄受铁屑累积之间隔而递减。人与人间的引业,亦可分成直接引业和间接引业(凡引业皆以造业之主角作直接论,不以其行为之直接与间接为判别):例如某乙困逐某甲出居丁地,不久乙被某丙困逐,亦出居丁地,是为甲、乙间直接的引业;乙居丁地后其亲友眷属随同转移,此随同转移之摄力,即为亲友眷属与某乙间相互的引业;就某甲论,则为间接的引业。至某乙亲友眷属以外有不随同转移者,则为摄力递减的必然现象。: T7 K5 V# I9 h" n+ i
$ C4 t- ]" v* [1 b1 W9 Q
  (四)独业与共业" ?$ L% p9 h5 _+ t

. Q/ S' }4 R* T7 c. g( l  法律对犯罪行为之惩罚有主、从之分,主犯与从犯之共同行为,称为共犯。故多数人共同侵害一人权益之行为,多数人皆论罪,并不以被侵害对象之多寡而增减共犯罪责之人数。此一原则,亦可适用于因果方面:如(甲)一人造业而无第二者参与其间,只由一人受报,在佛学上称为独业。独业因果的回受有二种方式:一是直接的酬偿,一是转移的酬偿,如某乙侵占某甲财产,致甲贫困以终,次生乙生甲家受贫困报,甲生乙家受富足报,此为怨对双方直接之酬偿作用。转移的酬偿作用有直接、间接之分:如甲、乙双方互负不同的业债(业债种类包括自由、名誉、健康、苦乐、荣辱等精神方面的感受和事业、财产等物质的损益关系以及生命等),其等值可以相抵,必变为无记性,不受因果的回受,此为直接的转移酬偿作用;如乙负甲业债,丙负乙业债,乙甲之业债与乙丙之业债相等,即由丙代乙偿甲业债,此为间接的转移酬偿作用,通常父祖造业由子孙感受,即属此一原因。如子孙与父祖夙生无业债关系,其业报即转变为直接的酬偿。(乙)一人造业而群众参与行动,或群众授意一人以侵害某一对象人物自由权益之罪恶行为,群众必同受其报,在佛学上称为共业。一切共业常由群众对事理之是非黑白认识不清,为有财势者所利用,或为谣言所惑,附和盲从,养成错误观念,进而现诸集体之行动,因以植下严重之恶因,招致无可挽救的业报。佛教天台宗(一名法华宗)教义认为人生一起心一动念,必落三千法界(依上述十法界每界自具十界,共成百界;百界各有十如,共为千如;五阴、国土、众生各一千,共成三千法界,亦云三千世间),三千法界国土及众生一切动态,皆群众最初行为善恶一念所变成,故群众加诸于一人的善恶行为,往往亦能招致国境各种天然以及人为现象的意外变化。仁王经有 ‘识随业迁,身即无主,应知国土,幻化亦然’一偈,可为此一观点之理论根据。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20:06 编辑
' O- a9 V2 n9 q$ e- h$ P- I" O( u1 X; q1 J
(五)果报的加强) Z0 u! r/ @) d2 V

) I4 _9 p% u4 s. z0 h4 n( m% Z, p (五)果报的加强+ r$ d) ?- t9 |* c+ I: g7 I& V1 n4 r
# t0 ~! M3 P2 M  v1 ], r( R
  因果的回向,并不以共业可感召普遍性的反应和善恶行为的对象人物按上述四种报应类型作机械式的酬对为限,愿力与道力亦有加强业报功能的作用。四十二章经认为‘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善与大皆处于果报上的优胜地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卷下佛对波斯匿王指出当政者系缚沙门,不听出家,或待以狱囚与兵奴之法,能感国土各种灾变,超出怨对双方酬抵范围之外而使举国同受其殃。是为坚定的愿力足以扩大业报力量的启示:通常一枚小型干电池在一定的蓄电量上,欲扩大其空间电源的供应,必减少时间的持久性,欲延长时间的持久性,必减低电源供应的负荷,遂使平面与线条的空时关系,成为它矛盾的焦点;如另一干电池的蓄电量增加十倍或百倍以上,则在电源供应与持久性两方面均能超越前者的仗用限度,解决空时两方面的矛盾困难而得到统一的扩展。佛学上果位高低所能发生的业报现象,亦基于此一原则。十法界既各具依、正二报,依报境界的广狭,常与果位成正比例:经言‘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涅槃无名论有‘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之说,因此应有三千大千世界依报者,可与天地同其根,万物同其体,大千界内一切现象,等于其整体之各个细胞;应有万里之依报者,其业力足以及于万里之遥;应有千里依报者,其业力可以达于千里之境,是为善恶业报依果位的增进而扩张其空间性。四十二章经阐释布施福报因受施对象之不同而有等差,教典述阿那律尊者过去布施辟支佛一钵饭感九十劫无贫如意报,其所得酬偿的代价,非倍数所可计算,是为善恶业报依果位的增进而扩展其时间性,皆加强业报力量之明证。
6 F9 w" B; n' o4 v$ [/ P  ~( {/ B9 Z
" r- z( g! Z, F5 j  t2 i6 ]  (六)结论
1 |9 p* {5 V6 R
" |- r  z' V. e3 Z: T8 ^  六道凡夫有漏的异熟果,无论独业或共业,皆引满二业的综合作用。善恶行为千差万殊,而报应的形式,只有一个共通点,这共通点就是因果的回向性。力学认为甲物体加力于乙物体使其运动时,则乙物体亦以反对方向加相等之力于甲物体,此称作用,在物理学上称为反作用,可以表示行为因果回向的自然形态。因此,儒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两语,至足概括一切因果的性质。除菩萨外,善恶的报应,概以加诸于人的实际行动为感果的因素,无实际行动的虚幻意业或心理状态,不在异熟果感受之列,比丘戒身口七支而不戒意业,实值得从事佛学探讨者的研究(上文天台宗一念落三千法界,以现诸实际行动之善恶念为限)。因果既有报时和性质的四种类型,虽因众生福力果位的差别和两种变化酬偿方式的歧异而不易获得和物质因果同样的齐一性,但在注重实际的现代学术思潮之下,逻辑的应用,仍不失为自然科学以外其他各种学科研究的极理方法,假定对于有连续性的报时俱定因果问题之观察与体认,苟有其时间及性质上的一致性,自应视为合乎科学的观点而不宜斥为虚妄与神秘。人类内蕴的才德与形式的仪表每不一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孔子之圣,尚且自悔犯过两次品评人物的过误,才德方面如此,善恶方面自不宜有所例外。世间法曹戴上主观的有色眼镜,以观察人物表面某一角度的行为形态,每为憎爱的情感作用与片面的法条所左右而不能作正确之认识与判断,惟有自然异熟果之感应,始为最公平的法官,纵使因高果位或其他因素而加强业报的力量,亦不过为当事人长期业因累积的结果,绝非幸致,况加强的力量包括善恶两方面待遇的反应在内,未尝偏差,自不宜有所嫉视!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欲免感受后果,除非勿造新因,常人各鉴于有道之士自然因果力反应之烈,尤其应当如此!(完)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14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因为这部经的出处不明,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伪经。但是三世因果论确实佛教的核心理论。这部经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因果的呈象。但是学佛人如果连因果都不信,那真不知道学的是不是佛学了。# P% E$ t" I, o! A% P0 N' s& g
PTL 发表于 2010-11-14 19:50
: n# J; u; J: X: v9 l1 A3 A
因果规律 和《三世因果经》是真经还是伪经无关,视《三世因果经》为伪经 不等于 不信因果。* L% _! B8 Z- x+ P' z6 H
它可以作为劝善文阅读。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20:21 编辑
2 ~8 b* m3 W0 z4 F, t2 M3 x5 g% e2 f  }
因果规律 和《三世因果经》是真经还是伪经无关,视《三世因果经》为伪经 不等于 不信因果。
0 S& s9 S! U, [# S6 e它可以作为劝善文阅读。
$ h0 P7 g& `% }: O+ ?' v) T. P" c夜明砂 发表于 2010-11-14 20:05
* _- O5 j/ @, o9 Y: E; T/ z
3 V  [. `6 R  \
说的没错。呵呵。。。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果规律 和《三世因果经》是真经还是伪经无关,视《三世因果经》为伪经 不等于 不信因果。1 M& S. }9 H" _! w0 A( D
它可以作为劝善文阅读。
8 W3 w  \1 {; U! b" P1 w/ V0 y2 i夜明砂 发表于 2010-11-14 20:05
/ o3 z; I% o. Y

4 R( A  T9 g" E2 W/ A7 o2 g谢谢你的提醒,我把TITLE改了一下,这样可能更恰当些。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十善业,十恶业?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22:00 编辑
2 o  d3 y( D9 x; f# t# E- V
. F- p; j* a: [  ?【十恶】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 W) |/ L6 i, |  由于身造者三:
7 J% J2 e8 J) f' Q: ~  一、 杀谓杀害生命。) a7 O) l. J! `! V3 q- n* O/ o4 Q
  二、 盗谓盗取财物。. ^9 r5 o$ v  f3 ]! k; m
  三、 淫谓淫狎行动。
# }) V, l6 U9 q6 k' S  由于口造者四:. m+ s! B) n4 q- F4 s. v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0 m! L1 Y3 d; X" ?: R1 B8 e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z4 x+ t5 r" |. J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6 k! D  s- n) U" l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b" T' z$ e% w+ l( V' A& _7 P 由于意造者三:
7 B! ]6 y6 j$ i. T0 }% ]' j. e- }  八、悭贪 悭吝贪着。
2 Q% U5 v- z9 @# X, C: X% t  九、嗔恚 嗔恚忿怒。& u& y9 }, n1 h' l2 R
  十、邪见 暗昧迷理。
4 @9 r4 h9 V+ ^. t7 r- V: n+ ~1 z) W$ ~9 p

( z# \1 w& M/ [0 N- c  j- Q' v  o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X( I6 n: v; ]
" ^! l. }) h8 J8 {
      ┌一、不杀生$ l! _, v0 |2 x' J3 p2 d
  一、身三┤二、不偷盗。9 A6 @1 h" l4 z7 f6 E, ^
      └三、不邪淫& _6 O7 h5 Q. \2 t; z8 s* K
      ┌四、不妄语
8 e; h" m# K3 C$ _1 z7 ?* P" L* F      │五、不绮语: m/ z4 [3 a  n1 M8 T7 b) J$ @  u
  二、口四┤
: a4 T1 f9 U$ z$ H      │六、不恶口1 k3 |/ q) U1 q& x  H4 o
      └七、不两舌" _8 q5 f% _3 ]. l8 L$ i8 }  G9 ~
      ┌八、不悭贪
+ A2 V% J* H8 i  三、意三┤九、不嗔恚" {( I7 x$ m$ p! E# F8 ]6 a
      └十、不邪见
5 O$ S: l) Z3 F( L' x% K1 p4 o/ S7 F2 D: t( i  X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 O* `7 p0 [# \+ J! M( o
1 C0 v" _6 t, J7 k  e, c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杀害,更能行其救护。4 ]- X  h! ^# C3 Z- |( z6 ~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盗取,更能行其给施。: ~- F) Z2 G, S3 y8 t8 L3 E4 r+ O2 r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净。
" Z: V/ e5 o( G2 V# ?! X1 n8 Q$ H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t( W6 d# \% m! a! D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J9 B* j) a/ o' W, p& b
  二、口四┤
) g  ~8 S% [1 t6 c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 b! B1 C. D( O; M' H% K/ m2 c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v3 s' D7 }/ w' E0 M1 i7 f! f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 \9 g$ `0 D9 @9 C- x# p% ]- _9 p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嗔恚,更能行其慈忍。- l" g' K+ j- k7 y$ Z/ d9 u3 ~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善业、十恶业的详细等流果报 (ZT)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22:09 编辑 : \( q* Z' [/ S- K8 ?

$ b) p1 q  i6 F: B: E: @- i$ K7 W不论是行善或为恶,都有一定的果报。果报的变化和大小轻重,不像世间上做买卖一样,可以秤斤算两的。真正果报的因缘和变化,只有伟大的佛陀最清楚,所以说果报是不可思议的。
' }) @7 [2 |2 S8 L3 R8 ^; K+ M: G- |4 z6 W
果报的种类有四种: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p, n3 s2 S# p& H, D# h
4 h1 ^( u# i) H( z  ?
一、异熟果
1 t! |" q. h; [" U$ e! W6 `; Y5 v1 Q% p1 A: n7 C" C) e8 {
众生所造作的业力,在异时而成熟的果报,称为异熟果。1 t+ z6 [$ J( L! U$ G3 Y8 @
例如,前世造业,到下一世或更久的时间才成熟。! I0 O# }( j: W. M

: T1 X: @5 p" p就像在十不善中,因为瞋心很重,死后堕入地狱;贪心重,投胎饿鬼道;痴心重,生为旁生道,在各种恶道受各恶道的痛苦。或是按烦恼的程度和动机,分为上、中、下三品。如果贪瞋痴非常粗重,而且长期累积恶业的为上品,最后会堕入地狱,中品的转生为饿鬼,下品则转生为旁生。) j& {1 c8 P  F3 C" O" b
5 L5 z9 k5 S1 r# i" s. H' c) A5 G
当然,善业也有相呼应的异熟果,会转生在相应的三善趣中。
+ H' e0 Q! o5 b4 ^! n$ Y; i4 k' m8 T* C6 E/ A4 y
二、等流果
3 _$ ^5 a5 l$ m* ^8 ]
; a2 K( V* [# s% U等流果分两种,一种是作等流果,另一种是受等流果。
/ t! Y$ u0 R' R* J3 s- L
6 [0 C% q1 ~, [1 Q$ h9 G- Q1.作等流果:
( Y! d! V* T6 b, t! L. u5 ]4 n. b* [7 T- z
作等流果,是指前生的业力习气,带到今生。
& @: o: W, F* l( {例如:
: E4 p0 G6 w: j" ^# D+ N前世喜欢杀生的,这一生还是喜欢杀生;前世喜欢偷盗的,这一生还是喜欢偷盗;前世喜欢作善事的,这一生还是喜欢行善。类似这些,都是作等流果。1 U, Z$ j0 [' @. c& |9 |; b

7 X- D$ g9 N$ d2.受等流果:
, o: B4 E4 `0 }8 F+ @, B  ^% Y1 h2 y2 N, |0 t
所谓受等流,是指今生感受到相应于前世所造的业。
' I7 x8 V% _  A  u* d十不善业和十善业,都有各自相应的受等流果。0 ]8 f0 N! _& U/ q& M
  E" j) g  N4 t7 ~: q
“十不善业”(十恶业)的受等流果
3 w* N  K6 V% E% F  V5 f) S
1 y9 r$ Z+ W2 r4 h7 s1.杀生的受等流果:
" s7 k4 y+ E) {! a8 c) r7 d  K+ l' p: L3 X
前世杀生过多的众生,这一生寿命很短,很多疾病,甚至一出生就死亡,或是一出生就有难治之病。前世打骂别人、伤害别人过多的,这一生也常常会病痛缠身到老死,非常痛苦。  q, D! \4 I+ O! L; ?, f# c% X( Y- t2 W

8 M1 }3 ?: A' x6 r  S4 z. R0 c, y. z. {2.不予取(偷盗)的受等流果:- g  Q8 d( M" f

5 w( I' Z% W$ J; d: G5 j常做不予取的人,今生就会很贫穷,不管他多么努力,所得到的福德只有一点点。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富贵,其实真正属于自己的很少,因为舍不得吃用。有人很辛苦的工作,所得到的一切财物,自己无法享用,甚至累积一辈子,在一剎那就遭受意外而消失。诸如此类,都是因为不予取,或吝啬不布施所造成的果报。2 d# E% ]  ^; q

- ]1 w: p0 H8 x7 o* b4 d+ S3.邪淫的受等流果:0 s& m, G7 J6 P+ P3 C6 l/ L
  K9 l9 q- ]1 n9 z
邪淫的果报,会让夫妻关系不美满,丈夫或妻子彼此不忠诚,不愿意为家庭负责任,两人相处时常争吵打架,像仇人一样的互相仇恨,彼此不知道珍惜和关爱。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夫妻不合,没能好好教养儿女,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就因果来看,如果大多数的人在(邪yin)上不越犯的话,自然而然,许多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都能慢慢获得解决。
. y$ O! M$ j' ]- ?
" Q( u# e5 L. q% t) P; z4.妄语的受等流果:
2 ?8 Q. r$ q2 R/ {: M3 k, q8 F
, p3 g2 g; f2 L+ P说妄语的果报,会常常被别人欺骗,被别人毁谤。有时候,有些人实在没有犯罪,但却受到毁谤和诬告,这些都是前生妄语的业力所带来的恶果。
9 Y7 O# k1 j. u! M: a6 K
3 i& M, a' U7 A/ z4 {5.离间语的受等流果:
$ @5 k* J( v0 R/ Y0 x# t. F% f% R
常常两舌的人,所受的果报就是眷属不和,亲友互相争斗怨恨,四周的人无法和谐相处。5 Q! s( l) u) z6 S8 s

' u) Z( s6 w; ?+ [' S$ \1 F6.恶语的受等流果:- F8 N: L6 \( m% G

4 A& z/ j7 l4 x) Q恶口的业报是很重的。西藏人说:言语不是刀剑,却可以伤害人。恶口的产生,通常都伴随着瞋恨。一句恶言,很容易让说的人下地狱,尤其是毁谤或谩骂一位菩萨,罪过比杀生还要严重!# \* K: _# r' H9 a% S( s

% y  n/ ]7 ^3 b, I7.绮语的受等流果:! G4 N) p$ T1 a

+ o5 ]) k# E, G2 q; h# X常说绮语的人,说出来的话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也比较缺少辩才。
# ~* o( x! ~  J- z- Y
  }8 c0 N1 ?, i4 m8.贪心的受等流果:
& O4 K3 I/ A" R9 M6 G. c
/ b% Y/ x' P) N贪心的果报,应验在现世上,他所想、所求的,大多不会如愿。想要的求不到,反而常常遇到厌恶的人或事。9 s# b1 X* J) C# ~% X3 `: z: F* ?

3 s5 T. u6 Y! T. _7 d7 M. P9.瞋心的受等流果:
) z4 [# g& T* U+ s& H/ U7 k+ O" q7 F1 b5 l3 ?# k! O1 u
因为心里常常有害人之心,相对的,召来的业果是常常会有恐惧、害怕的心,而且容易被人损恼伤害。
) \, b( c; _  |# P3 G
( b3 n% M; C8 E- Y" W10.邪见的受等流果:
6 ]; n# U- X* l7 a, Z( O
0 m$ L8 q  W; g/ c% T. D陷入邪见的人,除了自己迷惑不定之外,还常常让人错乱。因此,他一生中都在是非善恶不明中度过,虚度了人生。
+ |! @% J% {3 O
) @7 _+ K; q$ I9 T, U# J2 F“十善业”的受等流果0 d* r9 u/ z4 Y3 I, H6 r; }
; n( l( y  g3 v+ c# O8 `
1.不杀——断除了杀生,会得到健康长寿。  \" \: e# u3 o
2.不盗——断除了不予取,具足财富等受用,而且不会遇到盗贼。
- f& Z/ E5 H0 [; i3.不邪淫——断除了邪淫,家庭美满,夫妻贤顺,子女和乐。$ R7 Z+ _* K- a7 L( \0 N, ?
4.不妄语——断除了妄语,会得到别人的称赞,而且也很仁慈。
0 J6 O( i5 \9 P) b5.不两舌——断除了离间语,能得到家人、部属等的敬爱。: R! L2 u2 W# {$ Q$ y' g) }
6.不恶口——断除了恶语,可以常常听到顺耳的语言。2 a" m- Q6 m9 X- D
7.不绮语——断除了绮语,所说的话有威信,别人会听。& U' J5 [- y! X1 I7 K
8.不贪——断除了贪心,愿望得以实现。! u8 u: b! a8 K/ v- L
9.不嗔——断除了瞋心,能远离损害烦恼。
& p% l7 u/ W/ O10.不愚痴——断除了邪见,能生起善妙的见解。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14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因緣果報 海濤法師選輯  ; `) f$ W1 ~1 b, W+ n( {# Z
: b' ?& S$ H$ r+ z( g
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page=15&id=2957&cid=0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14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本帖最后由 莲的露珠儿 于 2010-11-14 22:18 编辑 0 k$ m" \9 [) ^0 p( E
9 S' h2 V+ M% P. N4 |3 Q% D
三世因果歌8 P. F, x, h/ B$ H
' X9 G' I7 x* E3 V2 ~( H
http://www.youtube.com/v/GY4Wka9gNYk&feature=related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善惡業因果概見表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11-14 22:22 编辑 ; e& E- N+ D/ q

3 I! a) j5 e; L+ M  g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id=2957&cid=0&page=15& K, t0 S4 p" M% E  Y. }

9 c; ^7 a5 ~+ e& o- H这里有个表,不知道怎么转发过来。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14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劝世佛歌
$ U4 T  X% x% N, f
" n* J. N9 j: L# O$ b6 `) Ahttp://www.youtube.com/v/NXKv0oLJj9o&feature=related
大型搬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6 01:09 , Processed in 0.22479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