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8-8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识颂释义
9 e# O6 ]) y' {0 ], l! r7 }& L5 ]/ O. F4 X
第八阿赖耶识的颂文,共有三颂十二句。
& _; \2 g) c6 g B6 R
' ?* u0 ]) M! h' y" L3 u 第八识梵名阿赖耶识,汉译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等二义:
. _- m% y* K6 g- c% g' N/ c2 l$ F5 e0 N
1 、能藏:是指第八识善於自体中藏一切万法的种子,好似仓库能藏一切货物。
9 z8 r7 F- D7 Q# c
1 K7 A! ~: X$ a Y8 i 2、所藏:是指现行熏种子的意思而说,第八识善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的对象,名为熏处;若七转识为善,即熏善种子,为恶即熏不善种子,故其所熏的种子,便能贮藏;此识因依七转识,藏诸种子故,所以叫做所藏。
& @, B* E4 A9 @8 b% j8 ]" O- }" |
- _# t7 T& j. \+ u% G 3、执藏:是指第八识恒被第七识妄执为实我、实法。 & O) N4 M# M! x: t5 W
9 w: T. i/ B( r' a2 M0 y2 p( b7 l1 f
第八识由於智证的程度,可分三位: ~. \# b3 q8 X
5 r3 { a6 W- Q2 V 1、我爱执藏现行位:是第八识的自相,由於无始以来,第八识恒依第七识爱执为我,故名我爱藏位,自凡夫至第七地菩萨,以及二乘的有学位圣者,都属此位,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及二乘的无学阿罗汉果位,已无第七识的我执,故第八识亦无此我爱执藏之名。 4 Q/ f- d, j9 i4 G
3 _4 o7 }6 N& z3 T- z/ G 2、善恶业果位:是第八识的果相,由於自无始以来,第八识是善恶业所招感的异熟果,故名业果位,此位通至第十地菩萨的金刚心,或二乘的无学圣者,名为异熟识,到成佛方舍此位。
2 C6 J( Q& p2 f. E0 ~3 b% Y
w3 E, P$ g, o" ] 3、相续执持位:是第八识的因相,此位通王佛果,乃至尽未来际。由於第八识执持色及心的万法种子,令五根不失,故名相续位。 + ]% O. @9 G' m. i& M2 W
/ R1 q; e' k# E2 W0 w2 w6 u9 u
由此可知,第八识名为阿赖耶的我爱执藏义,是特指我爱执藏位,到了第八地以上的菩萨以及二乘的无学位,即无此名;名为��Θ�播迦的异熟识到成佛时即舍其名实;名为阿陀那的相续执持识,则到尽未来际。 + D5 ?2 U# }4 {6 q" _+ X
8 @: Z3 |4 D# l/ C 以下解释第八识的颂文: ' x: }' X/ A3 g& _ r4 O& g% K, Z
9 E! p8 Y' N6 p7 l8 K# K3 H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 i0 u4 q) d( N y% a) c/ J* X! ^1 Q( D- F" O+ T- w
这二句颂文是说,第八识在三性之中仅通於无覆无记性,在五个遍行心所则全部都有;於三界九地之中是随着业力而上下浮沉流转。
, S5 W+ |9 i3 ~
! _) k+ N) f- R5 l6 f# b 由於第八识自己不造业,但随业生,故属无记,亦无无明等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与之俱生,亦於一切境界不会迷执,故为无覆无记。
) w4 H1 N, h+ Y, b! Q& l: B: x/ C$ q: [" o
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仅有遍行的作意、触、受、想、思的五法,因为这五个心所是遍於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是与八个识全都相应的,所以名为遍行。作意是注意,是警觉的心理;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时的心理感觉;受是感情,感受苦与乐等三受及五受;想是意象,辨别境界,安立名言的心理作用;思是意志,造作身、口、意三业的作用。
3 [# P; A( \5 b1 Q& X& I: @3 U! W8 b2 O- E6 H
至於其它的心所,为何不与第八识相通?由於第八识是任运而缘现境,故无五种别境;由於此识的自体非善亦非染,故无信等善十一,亦无贪等烦恼;此识无所造作,任运缘境,又不缘於意及言境,故无四个不定法。 + X* @1 e% {3 T$ \' G
- P# e' N5 `8 d; n
第八识於三境中唯属性境,於三量中唯属现量。
8 ]" x6 j( H. n, w+ i, ]% l- G
; v, v+ ~1 g8 F* g 第八识在三界九地中,是随业力而界地有别,依之生於任何一地,业力未尽时,恒起该一地的业识;不像第六意识那样,虽生此界,亦可生起余界识造余界业;是故於八识之中,纯属随业力而生者,唯此第八识,纯属非由业力而生者,是第七识,一分随业力而生、一分不随业而生者是前六识。然於前六识中的前五识多随业力生,随缘任运起故:第六识多非随业力生,自识分别起故。 # ^! r* i5 x4 s7 R) a" E, y8 w3 @: t
4 [% p$ u1 P6 q/ T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 N L& C: U. F
& m$ L' a, k3 D: \# ]5 u8 J 这二句颂文是说,由於声闻、缘觉的二乘人,不信有此第八识,不知第八识的深密义,非思量所知,非二乘人的智慧所能觉知。释尊也在《解深密经》卷一说到:「阿陀那识甚深细,我於凡愚不开演,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第八识有相续执持义,梵名阿陀那识;此所谓凡愚,是指凡夫及愚法二乘,此识的内容微妙深细,执持一切色心万法种子,非内外凡夫及二乘圣者的智力所及,若让他们听到了有这麽一个跨起染净世出世间一切时空,乃至尽未来际都有的阿陀那识,恐怕会被凡夫及二乘人执为实我了,故此识之名,唯对上智利根的菩萨开演。《成唯识论》卷三亦引征此颂。 * G$ n4 J& ]! G$ b- a. p/ y
$ h% K8 c6 |+ M2 y. f) |, Q. X 「能兴论主诤」的意思是说,由於二乘不明了,就生起迷执,认为根本没有第八识这样一个识,因此就引起了大乘论主们,例如无着、世亲、护法等诸人,引经据典,撰着论书,与二乘部派诸论师诤论,证明唯识的正理,以破二乘人的迷执。故此论主的意思是包括大小乘诸论师,凡为参加这项论诤而撰着论书的大小乘学者,都被称为论主。
1 K( C, F& }1 @0 {7 j( X/ V# V( j! @7 Q" M8 v/ I/ U& q
大乘论主的论书中成立第八识的有:弥勒(一说无着)的《瑜伽师地论》,无着的《摄大乘论》,世亲造《唯识三十颂》,护法等十大论师释《唯识三十颂》,由玄奘揉译为《成唯识论》,此诸论书中,广宣第八识的甚深妙义。 8 G0 e" W' u3 b1 W% P2 u
|3 F; i4 L. ~; g
《成唯识论》卷三及卷四,总依十因,成立此第八识。 3 b5 W; x* l: V, A8 o t( }
8 x( X7 ^( z& H0 w 所谓十因,亦云十理,有颂曰:「持种异熟心,趣生有受识,生死缘依食,灭定心染净」。 0 l$ ?4 S( z( J; t- w4 Q
/ q6 X3 d. R; V2 g/ R# w" L- k 1、持种者,引《大乘阿毘达磨契经》(以下称《契经》)之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即不应有。
- @- [# o# R8 o7 Z9 F+ u1 |, @" E: m
/ I5 C6 L6 c& S5 B% a 2、异熟者,《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第八识,彼异熟心,即不应有。
& M! G4 ?# Q6 c; h* w2 x
9 b) L* r9 t1 J) o# e' t5 p5 d7 c 3、趣生者,《契经》说,有情众生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第八识,彼趣生体,即不应有。
1 b9 t# s+ s+ l9 A) U- S* @' F2 F
& W @, ?4 y% T l0 c' Q6 c 4、有执受者,《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第八识,彼能执受,即不应有。
) f9 N- t5 m/ g' V: Z+ w
, e% [' e3 n$ w, N 5、识者,《契经》说,寿暖识三者,更互依持,得相续住,若无此第八识,能持寿暖,令久住识,即不应有。 & _) `7 q4 x3 c" E9 q( y# s
" O4 {9 }' z1 L5 o
6、生死者,《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第八识,生时死时,心不应有。
9 G- G+ M9 O! J3 V8 U, V: ^* l) X$ S% u8 h. ?) ~ k$ m
7、缘者,《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辗转相依,若无此第八识,彼识自体,即不应有。 ; t b$ G n: S5 H- u) {6 U$ }
2 y5 |( N: W. I1 k: \ 8、依食者,《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无此识,彼识食体,即不应百。
. o1 v2 T- _) _- t, z+ P$ k) a5 R* d' O
9、灭定心者,《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第八识,住灭定者,不离身识,即不应有。
2 M: g/ _% E4 ~' G) a g, v1 U1 R' o/ T% _: P* H" a
10、染净者,《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第八识,彼染净心,即不应有。 1 x3 @- }# S- Q: z! l
; T" P- h% s1 ~$ H
《成唯识论》卷三,除了引用《解深密经》的名颂,已如前举。此外尚引用《大乘阿��Θ�达磨契经》的偈颂:「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该经又有偈颂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闻示。」也引《楞伽经》的偈颂云:「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这些都是为了证明有第八识而由论主们引用的经据。其中以《解深密经》的偈颂以及《大乘阿毘达磨契经》的第一个四句颂,最常被学者们普遍引用,所以是特别重要的名偈。
: K @7 v8 o5 ]+ ~4 n
! e) W7 ^6 U7 ~2 `2 t9 L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 a: h- e- T& Q$ W
. I9 q: i: S; E$ F0 g0 f
这第一句颂文是说,第八识所俱的能藏、所藏、执藏三项功能,其意义甚深难知,无有边畔,故云浩浩。第二句是说第八识名为本识,深藏不露,而渊深如海,前七转识,对於本识,犹如吹在海面的风,鼓起海面的波浪。
6 f }: U' T6 u, ~: J/ r: K
5 A, k* m3 d9 Y' v- H 第八识名为阿赖耶,有三藏的功能,已於上文略释。此中能藏者,谓能含藏诸法种子;所藏者,因受七识熏种於此八识,即以八识为种所藏处:执藏者,第七末那恒缘此识,审思为我所执藏,恒不舍离。 0 W B2 [9 e. N( D
( y4 W% h2 h0 Y1 G7 C1 S/ J P
第八识与第七识的关系,《楞伽经》譬喻为深海与风浪的经证,已如前所举例;此外,卷一有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这两偈的梵文原典,应该与《成唯识论》所引者相同。 $ ?& @/ T& Z/ F2 W$ i8 Z4 L5 |
+ J1 H/ f, R0 `( a7 ?! O# T
又有两偈,则说得更清楚:「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最後一句的心俱二字,应系指八识与七识和合而生起波浪的意思。另在《入楞伽经》卷九的长颂之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 V! o% p9 }$ e4 z! P
$ K, R$ J( ?- n2 R 受熏持种根身器 6 ~- C7 r1 p2 C
2 |$ c1 ~9 _6 [ 这句颂文是说,第八识有受熏持种的功能。 2 U( X# v/ Y2 W, K3 Q
: F4 q: ]! x F9 ^# M2 ?% i
所谓受熏,因为第八识是无覆无记性,自己不能造业,所以要依靠前七转识的染净熏习,被熏之後,就执持种子,成为能藏的阿赖耶识。由此持种,得缘之时,又变成现行时,便是第八识所变现的根身和器界的环境了。所以第八识的相分,就有三种子。
6 C- T5 S m) ?, P: I7 n$ D( c' k# ~
1、一切种子:是受前七转识熏习而成的种子。
* v: J+ A0 V% R6 a" H6 o1 _8 v/ X
1 | u' _# E& Y" j 2、器界:有情所处的物质环境。 ) J/ u% G. z$ }+ e
+ y; i6 O" n0 n' r
3、根身:有情由五根所成的身体。 - e" P5 q h! B H4 p: |" L
\5 l4 Y+ F x( { 如果第八识不受前七转识所熏,便无种子可持;若无第八识受前七转识熏者,一切往事,便成过去,即无种子成为现行,便无因果业报。其实就是由於第八识受熏,才能持续不断地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第八识性是无覆无记,恒不与善染诸类心所相应,自在为主,性非坚密,是故可熏。前七转识,非唯无记,故不能容受一切法熏。前六转识,且有间断,不能持种不失,故不受熏。一切心所,均为依他起法,不能受熏持种。无为法性坚密,故亦不受熏。 + A- f7 c( {1 J, w
0 O% `0 _6 B* y 所谓持种者,此第八识,恒时无间,执持世出世间,本有新熏的一切种子,能令不失。
& q; l7 \1 H+ r% U% u) l: s: J2 F* S u! D
第八识的种子遇缘,即能变现有情的根身肉体而执受之;从入胎、住胎次第转变,成为根身,然後出胎、成长、住世、死亡,乃至此识未离身时,长时执受,不相舍离。第八识一旦离根身时,肉体便腐烂而成死尸;至於昏睡闷绝时,虽无第六意识,仍非死亡,是有第八识执受根身滋长故。
4 c W, }& ~. n7 C. F, w/ h
) }4 ~: \5 A- A7 Q0 H, C2 u. I 至於第八识的种子遇缘变成有情处身的器界,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禾稼,大小动物,一切身外之物,有情的根身,即依之滋养安住不坏。 * @" S: V- h6 c9 v* j* X& R& |. X% }
# N6 q9 C' H4 x+ k) ? 根身为正报,由於有情正以五趣四生的根身而显果报的差别,虽所依的器界相同,而根身不同即是罪报与福报不同,却也都是有情众生各自的八识种子所现。
' m% X: g+ b7 C5 S
# z6 L$ b3 r. n7 P7 d% u! x' o 去後来先作主公 7 u+ D! N% a7 s3 q: r$ z
+ a$ D2 V4 |( _8 c+ ^
这句颂文是说,第八识在有情的一期正报,死亡与再出生的过程中,与前七识相比,总是最晚走又最先来的主人公。第八识是相续执持识,不论是在三界九地,或者已断二障,已证二空真如,都是相续执持的,名为阿陀那识;在生死的异熟阶段,名为阿赖耶识,无时不有。若此趣的业力已尽,即舍此趣的根身,转受他趣根身,舍身根时,舍寿及暖,识亦离开,名为死亡;若虽气绝,根身仍有馀温者,乃因第八识尚未舍离。至根身渐冷,全身皆冷时,即表明第八识已离根身,根身即开始烂坏,便住死位。
% R: |! r/ h6 I9 R, T
( E% U+ X- L% I3 U* d. z 於气绝而失去分别能力时,前六识即先消失;但若其根身尚有暖触,第八识则仍住於根身而尚未离。离此根身,另得根身时,最初入胎,也是第八识先到;住胎至出胎,前六识方渐生起。因此而说,第八识是「去後来先」的主人翁。
8 r+ C. r/ j! j5 j5 e @8 Q O: o( a% v9 s" v7 [) O
不动地前才舍藏
( _7 s5 n, n( |. q6 _4 R4 n( V; x$ [
前面二颂八句是介绍第八识因位的状相,接下来这一颂四句,是说明第八藏识的转识成智的状相。 $ u% A( `: b$ d# B l4 P
% Z. g6 u( {0 p+ H4 r( r
此句颂文是说,第八识在第七地菩萨位时,才舍藏识之名。
6 T, c2 c; q: b* G& A
8 T5 X/ {7 { I4 R8 z- h1 |" \$ B! y 不动地是第八地。进入此地时,第七识的我执自此永不复起,不再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乃是由於此地已有无相无功用道生起,自此第八识即舍我爱执藏的藏识之名,但名异熟识��Θ�播迦及相续识阿陀那了。由於第八识在未成佛前,均为世间三业所感,未成无漏,故名异熟;又以第八识相续执持,直至成佛之後的尽未来际,故名阿陀那识。 & w$ y8 }( u+ Y) d: a9 r: L1 L
( {- k w ]) m0 ^2 P, p) w9 J4 D
於此介绍十地菩萨的行位次第如下: . {+ n) [) r) G8 Y6 P( b' N$ Z
0 r! Z- Y m' z( ^3 L 1、极喜地:旧译欢喜地,已舍异生性,得圣种性,证得人法二空,善能自利利他,生大欢喜。 ( F# W* I. }! a7 H3 L
* b' d5 H' f! ~, n 2、离垢地:善能严持净戒,不起微细毁犯:此地菩萨所持菩萨戒,可参考《瑜伽菩萨戒本》的四重四十三轻、《梵网菩萨戒经》的十重四十八轻,及圣严拙作《菩萨戒指要》中的三聚及十善。持清净戒,离烦恼垢,故名离垢地。 4 ?) u' S" f4 c: c1 N2 x4 M& v' `
" t% r; Z7 e. e5 O
3、发光地:此地菩萨成就胜定、等持及等至,发无边妙慧,从闻思修三慧,发起慧光。 9 ^9 U2 U4 K. ^5 _' i
- A/ W4 [1 j/ K8 W9 P2 }
4、焰慧地:此地菩萨安住最胜菩提分法,发起智慧之力,如火烧薪,摧毁一切烦恼。
, W5 W7 F x( s$ z: o. S
/ F1 N" L& J0 e2 S, y' a 5、极难胜地:此地菩萨能破一切情见,通达一切之法,无能胜者,犹如诸佛境界。《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云:此地菩萨「三界无明疑见,无不一切皆空」。 9 _/ X" b' @0 E2 O
! \# L9 j3 ?4 o7 Z' g! ~ 6、现前地:善离染净差别,无分别的最胜真如净性与最胜般若显现。
5 W9 R" C1 B! l8 q
& d( l; h" {/ y: w 7、远行地:此地菩萨,住於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及出世间二乘的有相行,故名远行地。《成唯识论》卷九云:「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後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 / Z% P4 i |9 C: b2 i* _; k
4 r& q$ c1 g1 z5 w
8、不动地:无漏的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用加行,不为一切有相功用及烦恼所动。於前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无相观多有相观少,第七地纯无相观,但亦尚有加行,故不能出现化他的佛身相及佛国土。至第八地,断除加行障,任运而可现出佛土及佛相,以利益化度众生。
$ a# |$ a! O( Z" U1 L2 `
, Z* [/ ^, c, p: V2 v$ l2 \3 z+ t0 f 9、善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遍游十方,说法无碍。
5 d+ f, Z) t! S( E* k' X
. ?6 j; q# U+ @# ^ 10、法云地:能遍缘一切法的大法智,能隐覆一切无边惑障。是以大法之智云,湿注甘露法雨。 1 ^" z& I; r' \
! F+ p( t$ Y2 x- {5 c
金刚道後异熟空 5 ^8 l1 p* Q" h9 c! Z
! L. I r" B- O8 I- c 此颂是说,第八识到金刚道之後,即舍异熟识的毘播迦之名。第八识的证智程度,有三位:(1)第七地舍藏识名;(2)金刚道後的佛果位,舍异熟识名; (3)相续执持的阿陀那名,则永远存在。所以成佛之後,并不等於幻灭,乃是烦恼惑障的寂灭,并非如二乘圣者的涅盘,是灭其身而泯其智。 1 R2 q) I, {7 E. K
- O1 Y2 E* k; \ S7 l. r$ } 「金刚道」亦名金刚三昧,亦名金刚心,是从金刚喻定得名。由於此定,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得断一切烦恼。这个名词,通用於大小二乘,由此弹定之力,断尽一切最极微细烦恼,各得其极果。在声闻圣者,是阿罗汉向位之最终,在大乘菩萨则是等觉位。
9 ]' r1 c: i' b) A. r8 C: n5 V7 i0 n8 f. o N
7 D, y( q0 x* ^ 在大乘十地位中,地地皆有入、住、出的三个心位,此中最後一个心位的断惑证真,进阶过程即称为无间道;十地满心位,正在顿断最後一分极微细俱生所知障,以及任运起的烦恼障种子时,名为金刚无间道;此时於无间隔中,即已成佛,称为妙觉位。金刚喻定是瞬息无间,快速无比,故又名为闪电喻定。
# b6 ~' B4 k" \& I
" a* r: A, x6 y; H7 I5 U 「异熟」旧译为果报,新译为异熟,梵名毘播迦。是依过去的善恶业因而获得乐苦果报之总名。由於果是异於因之性质而成熟者,故名异熟。例如造善业而得乐果,造恶业而得苦果,善业及恶业在三性中分属於善性不善性,其乐果及苦果在三性中均属无记性。因与果之间的性质相异,故名异熟。性质相异,由因成果,即为异类而熟,故名异熟。其善恶之因,得异熟之果,名异熟果;由业种生现行,现行熏业种,所成第八识,名为异熟识,亦名果报识。到了金刚道後的佛果位,即舍此名。
6 a u8 j! W. w) p8 u6 F3 [+ @% [3 E* A5 \6 _# r# X; u' c" l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 @$ ^" Y3 A0 e& Z* x. w
" H" o. [) \1 E* r! Q7 f6 N! j
这二句颂文是说,第八识於成等正觉而至妙觉位时,立即转舍异熟识名,而成大圆镜智,同时发起无垢识的功用,以根本後得二智之光,普照十方无量佛刹。在此亦宜介绍转八识成四智的心品内容: 2 C" J7 A/ D- t
4 L7 l: D4 a3 Y9 L& k9 ? 1、大圆镜智: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品,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得的智慧,此智藏有无漏功德的种子,故能变现佛果妙境。一切相得现於前,了无迷暗,故此又名一切种智、一切智。其变现犹如无方无畔的大圆满镜,能够映现一切万象。 2 \/ }; b2 l, _4 J% ?
/ V1 O b& n$ J( u) k* T9 i 2、平等性智:亦名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得的智慧,此智无法生起平等大悲心来,唯内证一切诸法平等的理性,外缘一切诸法,自他平等。 " R- {7 Z2 g* d% S
/ @1 G6 \. a- h4 w# V, m' T) T 3、妙观察智:亦名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得的智慧,此智观察一切法的自相及共相,无碍自在,并於大众之中,巧转XX,断诸疑惑。 ) \0 V1 T" U% d+ Q Y
4 P/ d0 g( o& J+ D0 T
4、成所作智:亦名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得的智慧,是为利乐地前的菩萨以及二乘、凡夫,遍於十方,示现三业变化,即是以佛的应化身,普度众生。 / Y6 R" u# C! E. I# A
! f, f) o' l6 T2 b9 E
「无垢」即是第八识的无上转依最极清净位,名为无垢识,即是如来地的阿陀那识,它是第八识的净分,旧译称之为第九识,另有一个梵名是阿未罗识。《成唯识论》卷三云:「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 , ~% r5 T. U/ a. R4 D1 k% q/ }
% n: J8 ]7 s0 g/ e. f; [ 「十方尘刹」即是周遍十方无量无数恒河沙数诸佛国土。「普照十方」是说成佛之後,得大涅盘,得大自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以三身四智,度无量众生,所以唯识大乘的究竟果位,是悲智双运而永无厌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