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0|回复: 0

从网络流行语看不流行的人

[复制链接]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0-6-3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022
( t* A7 o! h& c' @- \0 p
6 i5 T: x8 s! z- e8 R网络的横空出世和普及,让人们又爱又恨。网络就像那带刺的玫瑰,玫瑰虽美,小心被扎。强大的网络世界里,有著强大的网络语言的交流和碰撞。或是调侃,或是愤青,不论怎样,流行的网络语言像是时间的某些坐标,标出当时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许就是“现实中用真名说假话,网络里用假名说真话”的另一种解释。2009年的春晚,也大量引用了这些流行网络语言。当你看到它们,那些心灵中被遗忘的角落,会重现面前。
5 D# i# p. B0 z  z3 s
7 a) t; A/ t0 q: q% E流行语言一∶“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
$ B7 j& U+ @; j5 \- J! w" M4 s3 W/ R
还原现场∶从2009年7月16日开始,“魔兽世界贴吧”中,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的空帖迅速蹿红。到7月19日14时30分,该帖的回复已经超过31万,而点击竟然达到惊人的986万多次。“贾君鹏”,一个还搞不清究竟是虚拟还是真实的名字,就这样在网络上迅速“成名”。
, \/ F. `- q" \# t% y! \, w& q. F$ Z; n
解读一∶人说“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对於贾云鹏事件,网络上众说纷纭,想必1,000个人眼中也有1,000个贾君鹏。有人还专门为贾君鹏立传(节选)∶+ e% {2 u- x3 U$ _6 F
4 ?8 c* \8 x1 t1 E
《史记•贾君鹏列传》∶贾君鹏者,字饭否。鹏於豆蔻之年初识电脑,称奇之声不绝於口。所谓初年能开机,次年识游戏,一朝知魔兽,从此沉溺此。8 A3 l& S- \: ?! c

( }0 x3 @! ?2 T: |4 M初,其母尚能觅其踪影,劝其用膳;久之,鹏不胜其烦,遂离家愈远,归家愈疏。( z6 P' S  }$ r; T# S' X

+ S, j& s# [' C公元2009年7月16日晨,鹏已3日未曾归家,其母甚忧,惶恐难食,遂遣一亲友於鹏之常驻贴吧发帖,言简意赅,情深意浓,见者无不潸然泪下,万人同寻之。
3 _! J. z8 A9 r* p1 ^" I
/ O! W2 z8 [$ B1 u' T" H该列传认为,这是一个母亲的呼唤,为的是寻找沉溺网络游戏的孩子。人们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沉溺於网络虚拟世界的欲罢不能。为什麽点击如此高,回帖如此多,想必是引起了很多网民的共鸣。! F8 f" Y3 H; u- a/ Y) `* h2 \% e

: z* t- o  W5 {, m沉溺於一事物,是因为在那事物中,能找到人想要的。人们的精神寄托,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得到了满足。打打杀杀,恩恩怨怨,人在现实世界中的欲望,在网络虚拟世界里,被放大和立体化了。7 K& q% q4 l) u7 d7 k7 [" y

- E3 U0 {! y1 J6 x0 A沉溺於网络的世界,其实是内心空缺所致。然而网络世界真能填补内心的空缺吗?正如耶稣对撒玛利亚妇人所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约翰福音》4∶13-14)沉溺网络游戏这杯水,形如饮鸩止渴。
: F  C$ E; ?/ ]* Z" |/ k" |- s& ~- E. P+ I6 I8 H5 y. I
“回家吃饭”帖反映的另一问题,是家庭关系的危机。曾经看一篇文章∶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不碰网络游戏,就是因为马云的儿子曾经迷恋网游。文章中说,造成网游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家庭“爱”的缺失──孩子回家後,冰冷一面墙,冰冷一道门,导致孩子只能另寻安慰。
$ z4 n% h6 p9 y2 g5 E% v6 U
  b6 }1 l9 u  i$ @中国的家庭,越来越呈现物质上的繁荣、精神上的枯萎。父亲责任的缺失,导致孩子也没有责任感;母亲的骄纵,导致孩子自我中心越来越强烈。这种家庭失调,让孩子只能越行越远。没有爱,没有真理,只有他们所谓的“网络江湖”。
# h) a3 G, j% v( }" k* B7 I: m9 k; ~$ O
“贾君鹏”红了,红的不是一条网帖,也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现象。贾君鹏是谁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文化联欢背後的“杯具”(悲剧,网络用词)和精神意义。. h$ e" X7 J4 |6 _- m

# K  h. ?" d; Y4 x: Q- d& W流行语言二∶“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m( S# u; D: ]& ?5 O2 Q7 Z1 u
) x+ n$ w  ]" C% X/ a& ~) n3 |, ^) G
还原现场∶大概是2009年7月份某个夜晚,有网友发了张“90後”(1990年後出生的人)吃面的图,上书“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因为它的特别,跟帖者如云,纷纷效仿此句式,衍生出“哥回的不是帖子,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姐种的不是菜,是寂寞”,等等,不一而足。
+ ?8 s! t  F+ Z' g& ?" n1 U( p' [8 ^  |9 x
解读∶跟帖者,大都根据自己的需要,把这句话的动词和名词置换出来,於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版本,并以病毒般的速度蔓延,形成了强大的“寂寞党”。80後、90後,作为网络的中流砥柱,以强大的“寂寞党”的形式,哀叹著自己的寂寞。
5 I8 E* x; U( }- x; Q+ |; y' {8 G4 c( r$ a9 n
正如大卫•芬奇的电影《搏击俱乐部》所言∶“我们只是历史的过客,目标渺茫,无地自容。我们没有世界大战可以经历,也没有经济大萧条可以恐慌。我们的战争充其量不过是内心之战;我们最大的恐慌就是自己的生活。”空虚寂寞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口头禅。欢笑背後是寂寞,心里面隐藏的是忧伤,然後表现为∶颠覆精英化、颠覆传统价值、强调无聊和颓废。那些空虚的“毕加索”(“闭家锁”,即“宅男”,整天待在家的男人)和“居里夫人”( 即“宅女”),只能在封闭的空间内咀嚼忧伤。" F. q9 z0 G; L. w
2 A& K3 x1 M# W$ Q. E! `
寂寞的发酵,已经跨越了年代。不论是80後,90後,还是XX後,大家的精神归向都是迷途。只是80後、90後表现得更为突出∶声色犬马中的行走,不能满足;纸醉金迷的生活,不能满足┅┅人们拼命地抓,但最後都像那些漏掉的沙子,摊开手,什麽都没有。  Z0 Z6 J" r5 g/ f3 h3 Q5 ?6 M

! p) |( r9 k# G# \其实,人类心灵的满足,怎能依靠外在之物?帕斯卡尔说∶“人们缺少心灵;他们不肯和心灵交朋友”。人们被太多的事情所累,反倒失去最珍贵的。人要和心灵交朋友,就要回转,仰望那位使人生有意义的大能者。人世间的意义,不在於寂寞的呐喊,而在於回归,回归心灵的家园。
" m' q8 k# W6 N: y/ ]) B4 y
6 g; v8 c, h; M4 U8 h! t7 N' V7 ~流行语言三∶“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 G1 o% @$ f/ X7 J$ }8 U2 ^; Z0 T& d2 ?
还原现场∶无从确认出处,时间,和人物$ V8 x$ O0 Q- F& a- b
: A3 H! F' M9 c% ~* r9 k2 G; ?
解读∶这是个需要英雄又否定英雄的时代。因为需要英雄,韩寒作为80後的领军人物,以特立独行的反叛,捍卫著80後的梦想;因为否定英雄,在各大论坛上,任何人或是事情,反对的声音和同意的声音,总是在对峙著。
" _; q$ p7 w; B  l% r4 p; B3 N, q) Z2 M) @3 s4 h
60後、70後有著他们那个时代的梦想∶国家的梦想,人民的梦想。90後有他们疯狂的超女和快男。80後却是尴尬的一代,承接著父母梦想的幻灭,又受著90後享乐主义的挑战。在渴望英雄和反英雄的缝隙中残喘著,最後,80後剩下的只有“自己”了,似乎只能迷恋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发展。
: v' h( W  _/ M8 K- [7 e3 ], u% x/ O" |' V- ]! q# C2 S
不论怎样,从60到90之间,每个时代都有著自己的迷恋。看似各异的背後,却有著相同的本质∶渴望寻找真理和拯救,以及,人自我中心的罪性。如圣经所说∶“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日光之下的迷恋,就像捕风捉影,那些曾经让我们迷恋的,让每个时代迷恋的,那些人,那些事,原来真的只是“传说”。
3 R; A- w* A! l! ^' q/ R3 }
7 d! S3 t9 u$ ^  c" ?$ t. B正如小渖阳在《三枪拍案惊奇》里这样唱到∶“不要疯狂的迷恋我,我只是个传说。咱们的世界这样大,事情如此多。你我都说完全明白事实的真相,其实听到的也就是个传说。”那些镜中花、水中月,那些美好,都经不起时间利剑的切割,现实是粉饰的坟墓。6 B, }, L8 c4 d* m! {7 F/ m+ c5 i
1 A2 K1 i! b2 g
然而,有传说,就有传说的本体和影子的实体。那不会消失的天堂,值得我们为之寻找。其实,真理一直在寻找我们,只是我们当作没看见罢了。
$ ^" z& R2 K5 s& y) h* P- h7 F2 N, n
流行语言四∶“全民新时代,老少都偷菜”: s- P+ G0 a& X& [. C# d3 ^

$ u: \: B! v0 z, g还原现场∶开心网的风靡,使得很多公司不得不对其加以屏蔽,免得员工在上班时间,疯狂地在网上“抢车位”、“偷菜”。随著QQ等更多的网站把“偷菜”发扬广大,屏蔽已经来不及┅┅
2 v  s7 e) w, w- P6 }
9 d5 x8 g4 @/ P" E解读∶关於网络世界的“偷”,已经引发道德争论的口水仗,目前仍硝烟弥漫。偷菜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全民运动,“老少皆偷”,“偷”得乐此不疲。+ o% n6 L4 h5 U, m7 I

, [1 Z" U. h8 X% w6 @* ~偷菜引发的案例,也越来越多。父母偷菜,孩子效仿,孩子就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偷窃。很多孩子已经分不清现实和网络的界限。伦理在偷菜中被颠倒过来。0 b  Q7 h  Q  ~

7 `/ d8 J( l4 u$ i& {% D. n7 t圣经的十条诫命中,明确写著∶“不可偷盗”。但很多人(包括一些基督徒),都认为网上偷菜不是偷盗,仅仅是娱乐而已。深想一下便可知∶把不属於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还不算偷盗吗?$ B- v7 A8 Z- i" L$ X! u9 l! T

# ]  h- a; n0 G) z$ n而且,偷菜怎麽也能到了如此疯狂的地步?报导说,有一个退休的老教师,为了准时偷菜,每天定好闹钟。不曾想,有一次闹钟没响,於是老人家义愤填膺地把闹钟厂商告上法院。7 ~$ W- Y$ F9 G7 C3 |' o

+ {1 X: O& s2 y4 r7 d类似的案例还很多,甚者偶有血案发生。为了“偷菜”,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岁月。头悬梁锥刺骨,为了按时偷到菜。一个全民的盛大运动,一个全民的精神寄托和荒芜。. |% _- |& f& }( f! H; @7 M

* ]* C0 Z7 L" D若不转向真理,这样的执著和疯狂,以後的出路何在呢?- x1 ?; \( N3 u. P1 ]+ \
4 e, [- ^7 A; A) Q, u. d2 h
流行语言五┅┅5 x$ z" d: I; t6 v2 Z) L- H+ l

' c9 q& a; ]8 V( u流行语言六┅┅
- V( s- H% M, H2 I
3 H5 b7 @( }3 b, I+ f0 }纵观一个个网络的流行语言,时代会忘记,我们也一样。流行的会成为遗忘,只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在流行中消耗了生命的我们呢?我们的出路何在?我们的灵魂的家何在?我们的皈依和希望何在?; z) @! u3 O% b& Z- I& Q0 b5 w
: j# N5 {# c4 [  l% ]4 L
年华起伏,像潮汐的来回涌起和落下。每一代,都要面对同一个问题∶人的精神家园在哪里?人类的真理在哪里?你在哪里?我又在哪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11 01:46 , Processed in 0.06547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