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1)  鸡蛋( 20)
|
在阻挡和动力之间选择--陈佐人(回答沈中那篇)08-07-28 16:07 发表于:《Our Family》 分类:未分类2 j4 ^7 t! l! l* @* S, P
在阻挡和动力之间选择--陈佐人 # K9 b% Y' Z3 l: E& H+ Q
1 v7 N3 V* b/ Z( L
& Z7 \2 P) S& y$ K" j' L! |& x 蔡越采访/ c8 P$ B" z0 d. v
: k" Z9 B7 d e4 f! h
陈佐人牧师,美国西雅图大学神学系教授,着有多部中英文神学著作。本刊记者就沈
( k+ y* k% ^5 F0 \中的〈我为什么成不了基督徒?〉一文〈以下简称"沈文"〉。对他进行了采访。
8 @6 [4 r$ t, a/ ?5 l: A( a6 J- r5 q2 D% n
$ a) U# W5 ^1 ^$ V8 k5 B9 a, c# [! v
在真理与常理之间
6 T8 ~7 C2 n/ S# x+ p2 ]' e; ?/ C1 E
2 x1 Z7 N! R6 ~) L+ ~ 记者:沈文中提出的问题,在大陆知识分子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您对这
& f5 Z. R6 Q: T" c些问题,作何回答?
; W* D: E7 a I* `
2 b% M+ m2 C' {8 @0 Z 陈佐人:从沈文的字里行间看出,作者有着一套很好且系统化的价值观念,比如应当* z6 a7 H# J/ I7 N
男女平等、人人平等,应当有公义等等。这套价值观念系统是基督徒也认同的,因为这就% L- `2 ?. ]) A3 ~- S% m4 Q1 O
是上帝摆在人心中的公义感、怜悯感......孟子说"人有四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5 {0 R! ^1 Y$ I4 N
让之心,是非之心"。上帝把这些放在了所有人的心中,使得"公理自在人心"。
V T" {3 I/ Z5 n
* h. l- V5 D2 @) C4 d( S' u 但是沈文至少也反应出作者在思维方式上的两个问题: 9 |8 p; |: ]( v7 |
. z. K' F; r1 e9 K1 }0 T 一是作者以人类的常理为绝对真理,认为违背了常理的,就不是绝对真理。而我承认
+ V3 `: q4 Y( r1 I! z4 v* }) M( F真理中确有一部分是符合常理的,但我也相信,真理中还有一大部分是超出常理的。 : C' i0 m# @" X* ~* b# o9 y
( _$ y( f8 n( w, o3 o4 K
二是作者心中有崇高的愿望、对美善的执着追求,这是我很尊重的。但是他却因此而
, z: h3 @( T: R0 O0 M- J' q无法接纳"有全能的、慈爱的上帝,人世间却仍有不完美"的观点。他没有看到,在上帝的
4 L; Z+ L) w! R% }) {9 {慈爱与人世的苦难之间还有一个环节,是那一环节造成了人世间的苦难,那一环节就叫做
" j/ P4 Q U4 J人的"堕落",即人对上帝的背离。 9 d: x( W$ A6 ~
& E: V2 [$ t+ e
, }: e! O; Y$ y# {4 d
8 q7 B) {0 u2 G2 x* ]# a地狱的真正痛苦
: _- S" P4 t, x$ B8 D9 |9 r' z# F/ f0 d, l
记者:沈文作者提出,地狱慢火烧烤太过残暴,"永远的火烧"的惩罚也不公平。您对8 }& A) W% E7 j7 P6 N7 ]- [/ J
此有什么看法? 2 G5 F2 Y: x' y" @, w
. J- Z; `& C) z0 i+ S# K
陈佐人:沈文对圣经提出了很多质疑。其一是有关圣经绝对性问题的,即对圣经中的
3 ]4 l5 k0 Q! O# l. B上帝是否公义或道德,圣经标准是否是绝对真理。例如"慈爱何在","杀婴凶手","苦难意2 i( X; m/ `9 H$ f8 h# Y0 S0 o
义"等几个问题,都属于这一类。 : j& [) C: G0 W* k1 I \& m
) Q1 d8 a# R7 X9 i3 B" ?, p
在有关地狱的问题中,作者提出,地狱太过残暴。其实,从沈文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3 R$ Y% U& s% `
,作者是追求公义,赞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在这一点上,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本是
! z1 n1 v5 q+ H3 C一致的。这正好说明,地狱的存在,是合乎我们对公义的诉求的。 + m, x3 K& b8 X* c# M. K
6 L$ y: N; k: [! Z% `% _
但分歧点在于,作者沈中认为,地狱中的"永远的"、"火烧的煎熬",前者太过份,后0 d; G- B; c3 ?( ] M4 y3 @4 I# p. Y
者太残忍。我的看法则是,圣经是用世人所明白的语言,描述人在地狱之中的痛苦,不能
2 G2 l1 X# k% M+ Y! K# i6 V单照字面去理解。其实地狱中真正的痛苦,不是火烧,而是人犯罪后造成的与神的永久的$ s, y3 ?5 j# W! A
隔绝。
/ j, S( L" R6 x( f6 {% ?" Y2 ]! I6 Q- g0 G" U* J2 u
- v& A W; Q& M. y% J/ Q7 Z9 x
3 p$ Y2 Z7 q9 Q2 S( e+ M/ R惩罚该有尽头吗?
8 D3 m2 H5 c" O& ^% i m5 `4 C
记者:沈中听了您这样的回答,恐怕会继续问:为什么是"永久"的隔绝?人做的恶再( H. k6 c* z5 [" i8 }' t- L
大,所受的惩罚是不是也该有一个尽头呢?
! b0 b: y0 \8 x* E B
# B! V8 ~8 h$ q 陈佐人:这个"永久",是在描述一个事实,那就是,因为上帝是一个永恒的存在,对
# Q; {5 W5 \; I& O& D他而言,没有"过去"、"现在"、"将来"这样的时态,他不受人的时间概念的限制。既然他2 [/ x+ D) E/ T- \+ b( u
一直是在永恒里,那么和他的隔绝就必然是永恒的。
/ z. M# M/ ^+ d9 M
/ p! i( ~+ O9 o 人的道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真理。有时我们认为是天公地道的事,不一定是对的。& D W. w! [3 Z% W" p
沈中认为的"世界上最不道德的是什么?是战争、疾病、天生不健康的婴儿......"就是使
* p. V' u( C! ^; n用了人的相对道德的标准。因此,我们不要用人的观念,即我们认定的"公义"、"慈爱"、
n. q8 V5 c( q6 C* ]( {"平等"、"自由",当作标准去评判上帝。这些公义感、慈爱感原本是好的,是与生俱来、
6 [$ v8 r5 s5 w% W2 f上帝放在我们心里的。但是,这些观念后来却扭曲了。我们若用这些打了折扣的标准去衡
( h3 y1 j, ^9 h2 R8 K/ L: s2 i9 `! c量、挑战上帝,就很容易得出上帝既不慈爱、又不公义的结论。 : Z- N$ f0 S) M' @3 [
8 N! [/ c$ ^: b7 E( L8 s$ @- S8 h5 U" X) E4 M
2 U' [' h% T2 S4 @9 `. X5 y婴儿被杀又何辜?
# `: X8 T5 d! A n/ d& Y* P; G% ^$ b' y7 A
记者:那么对于沈中因上帝曾击杀所有埃及人的长子,包括无辜婴儿,而认为上帝不
_* p: Z- ~: O2 P) P公正,您觉得他的判断标准是扭曲的吗?扭曲在哪里?如何判断标准扭曲?具体地说? 1 z4 j# i5 Q5 N }4 v$ W' c
1 v% H3 {8 ?7 k1 w$ ?* |$ ~( c. k- n, i
陈佐人:扭曲之处在于,他认为死亡是绝对的不好、是最大的残酷。 : D4 U7 |8 O% L- T
7 y( Z# V; c/ ]2 @
如果没有神,如果死亡真的是生命的彻底终结,死亡确实就是绝对的不好。可是死亡3 z6 |; r4 y& |) y$ ~- l
并不是最后的终点,还有比今生美丽得多的永生。况且,上帝是公正且有怜悯的,那些无
7 Y: }, ~) } j% l9 U& Z辜的婴儿必会在天堂里。 7 N) F$ ^* v4 U, v
) t* E6 X! C5 [* U. ~5 F5 r; q$ p/ }+ @/ i O; T
; y7 a. L& P; M4 [5 U7 _圣经赞同奴隶制吗?
/ J& l& @! |; a. `. @
0 ~3 m4 L1 q3 ?1 e& Z/ e- G4 \ 记者:沈文提出的另一类问题,是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比如圣经为什么默许奴隶制的- e4 r/ v3 B3 y* K0 { s
存在。
6 \: h- b3 m! o& n& r! w: L% W" s
陈佐人:圣经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但并不代表赞同。圣经是历史的启示,即上帝透
, X- u( i+ h% q$ [* T过历史人物、文化给出启示,因此重视而不是强行扭断人的文化阶段。就如奴隶制度,它; o B( a/ Q, H. y* ~% }% v
不人道,我绝对同意,但是犹如婴儿有生长过程,文明也是不断改善的。作为历史的引导
! E' {/ j; R4 k- i: L& w者,上帝采用了渐进的方式改变它。 4 o9 F' a$ t, Z0 @1 U
! z2 R( u! q, E H. {+ n
记者:既然奴隶制是不人道的,上帝为什么不用他的大能断然阻止,或至少在圣经中
7 }& t" m" n L+ v: v: q c明确宣布,奴隶制是错误的,却要采用"渐进"的方式呢?
+ Q: C1 k, }( Q c) `; F
9 @2 p( Z: _. r ^0 F: a 陈佐人:因为神不直接改变人类历史,而是神创造人,人书写自己的历史。 . B! \+ k) p3 G; B4 D, J
8 Q( d* w$ Z' t+ ?9 S I+ a
这就像我们身为父母的心态,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卧室常常乱得一团糟,我们可以揍
! W a- R7 s+ T* Q8 u3 R他一顿,然后把他的房间收拾好。这样做好不好呢?从一方面说,很好,因为是大人收拾
. n$ U$ X, d! p5 [2 c: ^! f的,所以一定比孩子收拾得整齐、快捷。而从另一方面说,孩子却会气忿、不服,而且没
^; U) j$ F+ d. ?有学到生活必需的技巧。 ( M; c1 m& [# P% t( M
1 A7 Z' Z3 @7 N( T9 q. v/ k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告诉孩子,他的房间太乱,然后陪他一起一点点地收拾,最后让他! G* |& o8 n3 ]5 s9 X6 r0 _6 J' T
看到干净的房间原来是这么好,以后他就会心甘情愿地主动收拾了。 3 R- e. n" q2 |/ T ?5 {: t
! F1 A5 N1 r8 U 上帝就是这样一个"与孩子同行"的父母,"与人同行"的神。他允许那些不合理的制度' h; {; |' Z9 Z6 b+ P) n/ E6 v
,出现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使人能够反省、批评和改善,他始终是人类历史的主体。1 ^ n4 A, D9 @) Q! g
: S2 _0 I; [9 H: C* I0 }+ D" D, N! b
; ^5 m2 e- M# C+ {4 [- Y7 P) u
! Q' }9 \$ j9 \) s5 g. v
0 R# W8 V- h' \
默许却修正引导5 o W; B# I# f2 [5 o
/ u4 O# F" y& F! Y9 } 记者:为什么上帝一定要人成为人类历史的主角? / r+ U c- S% O2 a* b: g
: [: Q! F g( j" t
陈佐人:因为这是上帝对人的尊重。上帝按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使得人高贵而自由
^, f5 G- f9 q( W$ }5 e。从这点也能看出,上帝不可能赞同奴役他人。
5 B& A0 P# S! p: S# r
! @+ n, Q% @ k s9 ~ 圣经虽默许了那个历史时期的奴隶制度,却也提出了很多修正,例如教导人们要善待
" o. S' W/ h; Y' v# w奴隶,不可随意殴打等。这些都超越了那个时代的伦理水平。更何况,在新约的《歌罗西5 h1 e9 } o& ^+ O8 x/ U. _
书》第3章第11节中,明确提出了,在耶稣里,"在此并不分......为奴的,自主的......
# w% y1 L3 v* N$ j7 A( {4 `"这像是神放置的一颗定时炸弹,终将从内部销毁这个不合理的制度。
9 g. k4 L7 t2 S& V; }7 U& E: @3 s/ O& _* P
这就是上帝使用的方式,不是用政治、法律制度强锢人类,而是用真理的启示和生命: Q" v: N. z" t: `
的见证,引导人们由内而外改革社会。
. q$ k* n: j. D# a5 P9 V
+ r- X; F6 d/ k1 e9 n( D. t2 l( K" i \ 记者:总结您的观点,您是不是在说,当我们看到圣经中记载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制度1 R! g! D4 d) ?2 V5 n; N, c
、习俗时,我们要想到,第一,圣经是历史的启示。第二,上帝重视人的文化阶段。第三- J% n# v4 {& {; t; @1 l& G: b
,对于一个时代中阶段性的不合理东西,圣经虽有时默许,却一定会有所修正、引导。是7 [9 o; ?/ T9 i: f, }* y
不是这样?
" X" v9 G) {$ Q5 L& V
* q2 A5 T5 T! J8 q. i" ] 陈佐人:是的,这就是上帝的智能。所以在残酷的审判中,你仍能看到上帝的公义和7 V g ^1 X% h) ?/ l* N: m% I
爱。 3 K) ?1 k+ k! l0 L& \
, N" ]% ~1 O( @
, ^9 n: y/ P3 Z1 T% S* o) F* L1 [
+ q* x3 m1 V$ b- `8 G$ @2 R能而不为称慈爱? F# O$ G* d4 d# ^
9 S/ g) z. p, n+ z% T3 L* Y 记者:沈文的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很多人都想过的问题,那就是,既然上帝既全能又慈
2 g0 \" W( `& e( K爱,人世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苦难?
: {& j- M0 \( l- m: v9 }/ n/ E
0 R" H: p* `2 j& D& H& n 陈佐人:因为上帝与人之间有一个隔断,在基督教口中称之为"堕落"。人既犯罪,背+ T# M7 D8 o) X0 @7 {" o0 N
离了神,就要承担"罪的现实性"的后果,那就是苦难。受苦的不一定都是犯罪的人,但人3 p' g% O0 o6 `
既然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就不可能独个幸免。
0 K M( ]) u/ Q2 V9 S: J, `
9 @- Q, K" \ O6 U( O8 b. T 记者:您说得很合理。但是像沈中这一类的尚未信的朋友,还是可以问:即使苦难是
" S' r% [7 s7 c W/ B/ x# `人类自身的过错造成的,上帝还是可以伸手拯救他们啊。他听着世人痛苦的哀嚎却不伸手
4 f7 T- G6 y$ a' Y" ^2 t救拔,他的慈爱何在呢?
" ?9 h% m" C+ Y5 H- V- v7 E1 O. K" _9 k! U! W2 S3 c8 W* o
陈佐人:这就看如何定义"慈爱"了。我们为人父母的都知道,慈爱的父母,并不会对
& R7 y4 `. N' E3 j5 J' j, ]8 E孩子有求必应,或包揽一切。孩子要的,我们常常不给,孩子不要的,我们倒可能硬塞给
9 l0 J! V; T! A" W# f他。所以在孩子的眼里,有时父母不仅没有"拯救"他,反而给他"制造"苦难。
" {6 \2 r6 l) |5 X2 m! C' R
. k; R3 w5 j- `9 |3 o 当年幼的孩子向我们要一辆脚踏车却被我们拒绝时,是否就代表了我们无钱购买?还' E7 W: ? y1 F/ o1 j
是表明了我们不爱他?不,都不是。这只是一个必要的教育过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
* f7 v! L' ]7 |5 ]长为一个独立的人。
- a. B0 _ H! Z& ]3 @( p% B; q( V, q4 J+ l9 W+ _
上帝待我们也是如此,他有主权,有能力,有慈爱,他比我们更知道,什么对我们是- ?1 s9 U" @0 m# q( w6 A' V) \
好的。 . h& b+ T9 q9 t+ C& Z
$ D% o" ]% x& |! ~# Y& f* R0 |: r
, R: z6 P& t4 Q: J/ Z
# F3 J& }: T1 _2 t( N+ R( z6 E; \
天一样高的愿望
" F) L. k& ]: F2 i# Y: Q+ @5 f: \
, }' h; v: P$ O7 l 记者:那么,面对苦难,人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 J8 L A4 f6 B! L) Y- d; h
- B/ Q3 D" q. Q1 Q* i4 h* p 陈佐人:第一,遇到苦难不要怨天尤人。
# Q) I# j6 U. Y r ^- p4 }2 ]/ x6 \4 C* U2 b2 t. s8 v
第二,从苦难中看到了人的有限和不完美,因而更要去追求那真正的真、善、美。 . ]& y1 ~2 c! M: @3 @
2 Z# E X# n/ X; t1 t5 l _$ }4 K ]3 {5 y: U5 d# K
第三,坚信真、善、美的存在,从中得到力量超越苦难。 " {9 ~. A! [/ U5 c. x. J
( o8 Q# Y* N( V& _0 U& g
记者:您对沈中有什么劝勉吗?
" @/ W+ N; Y5 c6 e0 {/ ?0 y; U
陈佐人:沈中心中有很崇高的理想、很清白的愿望──尽管这理想、这愿望像天一样
- y! Q0 \9 ?1 O( I- K的高,是人间很难达到的。这是上帝放在他心里的,希望这不成为他信上帝的阻挡,而成; H" i! V- ^4 s! i5 Z# L6 t
为他继续寻找真理的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