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21|回复: 0

固守真道的奥秘

[复制链接]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0-3-1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952
4 c; J+ x& P; F( g! `) [8 A5 K  R  n% D/ z' j8 q% O) k/ Y% T) s
罗马皇帝尤斯丁尼(Justinian)在553年在康士坦丁堡召开的“第五次大公会议”,想要赢回“一性派(Monophysites)”(主张道成肉身的基督,只有一性)的民心。虽然尤斯丁尼胁迫罗马主教认同此“第五次大公会议”的决议,但是却造成了西方教会内部的分裂。而东方教会内的“一性派”并不领情,反而继续走向不归路。
  u5 S" o, D, L; @; I9 C
9 F, N4 {9 M/ d: [% A2 c( e0 H“一性派”在叙利亚与埃及等地的发展
+ U* B/ B" y$ y# d
3 a" n' K5 f; _$ U4 A; L5 C康堡的大公会议之後,“一性派”认清皇帝不会放弃《迦克墩信经》。叙利亚与小亚细亚的“一性派”领袖,早就拒绝接受迦克墩正统派人士,来施行圣礼。他们在安提阿的塞弗如(Severus)领导之下,组织地下教会。叙利亚的修士雅各巴瑞底(Jacob Baradaeus),後来出任艾狄撒主教;他常秘密化装出行,在各地组织培训“一性派”教会,以叙利亚文为崇拜语言,在北叙利亚的修道院与村庄,组成“雅各派(Jacobite)教会”,在自设的安提阿主教长带领之下发展,一直存留至今日。
$ u9 L# z  G( U% }4 U5 r
+ P/ |( N* x& B8 W. B4 u在埃及的“一性派”势力庞大,根深蒂固,不断抵挡来自康士坦丁堡皇帝的压力。虽然经过内部分裂,仍於575年发展成合一的“一性派”教会,自设亚历山大主教长,与大公教会的主教长分庭抗礼。此派教会以本地方言“科普地话(Coptic)”聚会,被称为“科普地教派”。虽然埃及经历波斯与阿拉伯人的统治,但是科普地教派存留至今,占埃及人口的十分之一。科普地教派也派遣宣教士进入衣索匹亚,将原有的大公教会改组,成为“一性派”教会。衣索匹亚“一性派”教会也存留至今,受亚历山大的科普地主教长的领导。/ A3 h7 E2 N( o/ Z8 f& D1 P1 h. w+ ~
. @( q  i* I* y/ A1 |
亚美尼亚(Armenia,今日土耳其的西北方)在第四世纪初,由加帕多家来的宣教士贵钩利(Gregory the Illuminator)传入福音,全国归主。後来当“聂斯多留派之争”时,亚美尼亚教会接受康堡主教长的信函教导,采取屈利罗的立场;他们後来接受郑诺(Zeno)皇帝的“联合条款”,误以为《迦克墩信经》是聂氏的立场而拒绝之。他们於595年在首都召开全国教会总会会议,宣布采取“一性派”立场。亚美尼亚後来被回教徒攻占,人民大遭逼迫;此後,许多亚美尼亚人逃离家乡,散居各国。
8 t& |( V! x: E" F, G& ^4 ^! P/ m1 J7 x. j2 J8 Z6 J! a- n# f% r* i$ R
罗马帝国的困境2 T. ~! Q( u8 Q* N

$ d) q" [6 Z3 C皇帝尤斯丁尼於565年逝世之时,“一性派”已经与大公教会决裂。他的儿子尤斯丁二世(Justin II)即位後,发布“宽容谕令”,劝勉帝国境内所有基督徒停止争辩。在尤斯丁二世任内(565-578),罗马国势日衰,东境的波斯帝国日益强大,罗马军队忙於抵御波斯的大军,使得他们无力防止北方蛮族入侵∶伦巴人占据义大利半岛北部与中部,其他蛮族也常劫掠巴尔干半岛与希腊。等到西拉克力(Heraclius)皇帝於610年即位时,罗马帝国已经摇摇欲坠。; |9 G0 P* K3 ~: i+ |/ P% v8 J" I

2 s9 Y% L$ y9 B' L主後611年,波斯大军入侵叙利亚,攻陷安提阿与大马色;618年,他们攻下巴勒斯坦与埃及。“一性派”的广大民众,虽然并不欢迎入侵的波斯军队,但是他们并未给予皇帝军队支持,一同抵御外侮。斯拉夫蛮族也入侵至康士坦丁堡外围,西哥特族已将罗马军队逐出西班牙。看来,罗马帝国大势已去。4 u- D1 m4 O1 T( N" k/ P; P
7 C( G9 g% W; S" C& h
西拉克力皇帝力图中兴,整军经武,重建军队;他领军与波斯大军争战,在622至628年间,打了三次胜仗,甚至进入波斯境内。他在630年迫使波斯与罗马签订和约,将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重归罗马帝国版图。西拉克力深知必须藉此契机,赢回“一性派”的民心。
0 |& D' d$ v' ], G5 z4 T
+ i; h' U7 _( o0 _, v“一动力论”的妥协
, a( b+ T& n$ ^$ x" }$ a$ V
0 E1 d$ D% e2 H  P6 b/ x: S康士坦丁堡主教长撒吉珥(Sergius),向皇帝提议与“一性派”妥协之道,在於同意“一性派”的主张∶“基督只有一动力(energy,activity)”。此说法为“一性派”神学家,冒名为多尼修者(pseudo-Dionysius)与塞弗如所支持的。其实,“一动力”名称是亚波留尼斯(Apollinaris,被381年康堡大公会议定罪)先提出的。虽然“一性派”并不认同亚氏,但是主张“一性一动力”观点,是与亚氏相同的。( P* T5 r! h3 q* P4 Z; {8 N

5 C, O: n( N" J2 Y; x( N% R9 ^《迦克墩信经》是根据利欧的《大卷》定案,利欧的《大卷》清楚表明∶“动力来自属性”,所以“两属性”有其各自的动力。撒吉珥认为“动力来自位格”,所以承认“一位格,一动力”,与“迦克墩”的“一位格二属性”并无冲突。因此,他认为可以接受“一性派”的“一动力”立场。, B- _" Z, U9 K3 t: }; G

8 X- S+ j+ _1 e6 t7 s2 v, z撒吉珥的说法,说服了西拉克力皇帝。皇帝就以此与“一性派”领袖妥协和解,获得初步的成功。但是,此作法在巴勒斯坦,遭到正统派修士们极力反对,并且他们年高德劭的领袖苏弗若尼(Sophronius),於634年被选为耶路撒冷主教。西拉克力与撒吉珥,被迫必须寻求罗马主教的支持。- s+ Q. _, G% z* @4 d- f. Q
: Z" t8 Q1 z2 p2 H
“基督一志说”的起源
' H; c* f) ^8 C6 j8 d* O( T4 o
0 `) j! @& V9 v9 X罗马主教昂那瑞司(Honorius,625-638)的答覆是温和的反对,他认为若要提出新的教义,必须召开大公会议来讨论;他指出“一动力”的说法没有圣经支持,并且他也解释“两属性”暗示“两动力”。然而,不幸的是他後来却说∶他接受“基督只有一意志”的说法。昂氏的立场虽然友善,但使得西拉克力与撒吉珥的“一动力论”落空。
; U7 K: u) U) [% y9 Q% `+ _
' \" d( z; |7 J9 W阿拉伯半岛局势变化,默罕莫德於632年死後,伊斯兰回教大军席卷阿拉伯世界,大马色,安提阿与耶路撒冷相继陷落。虽然情势吃紧,西拉克力还是於638年颁布谕令“信仰释义(Ekthesis)”(由撒吉珥起草),遵行罗马主教昂氏的立场,禁止讨论“一动力或两动力”,宣告“在基督里只有一个意志(Monothelitism)”。
5 C5 ^$ k( B; y. r
9 f# W9 Z- @- A1 \/ `当时因为叙利亚已经沦陷於回教徒之手,西拉克利的谕令在当地已无意义。然而在埃及,此谕令带来“一性派”与坚持《迦克墩信经》者之间,升高冲突。这使得民心分裂,助长敌人的攻势;641年埃及沦陷於回教大军。西拉克力於642年逝世,他从波斯人手中夺回的失地,又再度沦陷於回教徒之手,并且万劫不复。0 E* j7 |; w) A
5 @) i$ c5 h" w* F* E
第六次大公会议2 d! T- H$ G1 A% X" {$ D

# b6 ^1 x5 {& ?4 o$ k) b由於西拉克力的谕令颁布,“一志说”成为罗马帝国宫廷的立场,所以“一性派的争论”仍然没完没了。後来,东方教会神学大师麦西穆(Maximus the Confessor,约580-662),指出“意志”与“动力”都属於“属性”,并非属於“位格”。因此若说“基督只有一意志”,就等於承认“基督只有一性”,否认了《迦克墩信经》的“一位格二属性”的正统信仰。
. U* z# T+ S2 ]2 i* a& k9 s3 u' W7 E* l( P; V/ c! T$ x( S6 f
罗马主教马丁一世(Martin I)与麦氏的立场相同;麦氏在帝国东部与北非,马丁在帝国西部,公开指明“一志说”的错谬。皇帝康士坦二世(Constans II,642-668)见到情势不妙,就於648年颁布谕令“信仰立场(Typos)”,声明采取中立立场,严禁讨论“一志或二志”,违者放逐。皇帝的目的是想要止息纷争,但是忠心坚守真理者,是不会静默的。" x% r9 B4 w* k/ Q

5 O0 Y7 q9 R: ~: E" R: y8 j马丁於649年在罗马召开西方主教会议,宣告“基督有二属性,神人二性各有其意志”,同时也发出普世信函,宣告两位皇帝(西拉克力与康士坦)的谕令不当;并且通知皇帝此会议的决议是正统信仰。如此一来触怒皇帝,康士坦先将马丁囚禁於康堡,并凌辱虐待,然後将他放逐远方,死於异乡。後来,皇帝也将麦氏囚禁於康堡,虐待并放逐至死。马丁与麦氏宁死不屈,为主殉道。) T0 B. M: I: u, {, m4 q
$ V8 f1 u* P, \: m. A5 l% O5 K
康士坦的继任者,康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668-685)想要促成东西方的和谐,就与历任罗马主教保持好的关系。到时机成熟时,他与罗马主教雅佳德(Agatho,678-681)达成协议,拒绝“一性派”的“基督一志说”。康士坦丁於680年7月至681年9月,在康堡召开“第六次大公会议”,经过仔细讨论後,大会宣告“基督具有神人二性,二属性的意志从未有矛盾冲突;他的人性意志(无罪的)总是乐意顺服他的神性意志(全能的)”。( K4 t7 i- \: W. z9 y0 _6 n  C

0 L1 o4 B' f( q' G4 H此次会议持守《迦克墩信经》正统信仰,定罪康堡主教撒吉珥,与罗马主教昂氏。此次康堡的大会,总结了“迦克墩大会”与“第五次大会”有关“基督的位格与属性”争论。大公教会与“一性派”终於彻底分道扬镳,直到今日。
% }8 R" V7 G, ~; p9 R' G: m. M! W$ E1 s) y" k
然而,令人兴奋的是∶在“宗教改革”之後,抗罗宗的宣教士在19世纪,已经进入“叙利亚雅各派”,“埃及科普地派”与“亚美尼亚派”等教会中,传扬福音结出一些果子。由於改革宗的宣教士不属於希腊东正教会,又有被罗马天主教逼迫的经历,比较容易获得“一性派”信徒的认同。“一性派”教会归回正统信仰,是我们的祷告与盼望,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回教世界,熟悉阿拉伯文化,他们的归正必能在中东带领回教徒归主。
* L9 J! E# ^4 @' l( o+ ^
; f8 b# R9 z  m% d* L* n+ `  j" i+ t“基督论之争”的总结- a# R+ O' j+ h* A+ X
, I. D  [2 G5 ^  K& [
早期教会中的“基督论之争”,终於在“第六次大公会议”划上句点。教会在血泪中经历神的恩典,也学到宝贵功课。“基督的位格与属性”教义,与“三位一体”与“道成肉身”真理是密切关连∶
! a4 w1 L: `1 |4 }$ \% y3 v- v9 I+ a6 C4 ]' f3 C$ R
1. 从“亚流派之争”,“尼西亚大会”认清“主基督是与圣父同本质,他是圣子的位格”;
5 {8 l! }; m: r4 l6 y$ N9 X% |- d, s, j/ R' z. j
2. 从“亚波留尼斯派之争”,“康士坦丁堡大会”认清“基督的人性是真实且完整的,并非神性的“道”取代人性的“灵”;
5 g) J9 M( O8 a2 j$ C7 L- M# y' \# L1 j
3. 从“聂斯多留派之争”,“以弗所大会”认清“基督是一位格,并非两位格”;) @6 L' O1 G0 f  @' p% w( }

1 X6 ~% w. X% F- q6 W! _0 B5 R4. 从“犹提克派之争”,“迦克墩大会”认清“基督是两属性,并非一属性”。
2 t2 _% X9 p, Z0 |4 [
. @3 b# |) T8 _所以,从“尼西亚”至“迦克墩”四次大公会议,确认了圣经的基督论教义。第五次与第六次大公会议,继续坚守《迦克墩信经》;虽然想要挽回“一性派”的努力未能成功,但是也确认“一动力说”与“一志说”是不合圣经。: \+ M) O7 ?6 H+ O0 @. l

1 g8 {2 R+ @1 p0 E! A- g结论∶“固守真道的奥秘”6 B0 s/ j* {7 @

0 e. S' V5 Q: p8 d5 h/ g, Z3 z) R从第4到第7世纪的“基督论之争”,不仅是防范异端、抵挡邪说,更是在积极方面,使得教会领袖认真查考圣经,认清“主基督的位格与属性”的基要真理。这对我们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具有绝对重大意义∶. Q% j( i! f5 m4 |6 j
6 ?5 T1 o6 P. B/ E: `
1. 主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道成肉身取了完全的人性,成为神与人之间的唯一中保,使我们得救到底。
8 H; {, N& n- V+ N, {/ }( x: {
- j; O- c( |5 d2. 主基督的神人两性,在其位格中的永远联合,保证了“以马内利∶神与人同在”是永远的;神永远不会离开我们。
5 p; K( l6 r7 N: \8 w! [6 I/ o" {, N% x% O8 S8 T# O0 P$ q
3. 主基督具有真实的人性,与我们相同;基督的顺服,完全顺服天父,遵行律法的一切要求,并为我们死於十架承担咒诅,使我们得称为义,成为圣洁;基督与我们认同,体恤我们的软弱,要领许多儿女进荣耀里去,是我们救恩的元帅。
1 W) y6 \7 g$ z6 B* N! g
% ^. \9 R6 ]1 d5 e2 J; z+ O4. 主基督的人性,有其成长过程,“智慧和身量,都一齐增长”;“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他既得以完全┅┅成了(我们)永远得救的根源”。所以,我们“新造的人”经历苦难,学习顺从,必然有其成长的过程。
; G% C. q. i9 e
; Z' n( Z4 R) i5. 主基督向天父祷告说∶“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基督的人性意志,总是顺从天父的旨意。这显明∶三一真神的救恩计划,预定塑造我们成“基督的模样”,乐意遵从他的旨意。这就是神叫万事互相效力的目的(《罗》8∶28-30)。
* X3 `+ o. r. Q$ ^% ^. q1 i5 u0 _% o9 o# a1 U& v: Y" P2 s
上述这些圣经真理,是关於“神在肉身显现”的“大哉敬虔的奥秘”,虽然是超过人所能理解的,但的确是我们得救的基本关键。先贤所信的“纯正话语的规模”,就是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这就是早期教会竭力争辩,牢牢守著的“善道”。今日的教会处於後现代的乱世,岂能不“固守真道的奥秘”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6-16 08:38 , Processed in 0.16451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