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MarketWatch旧金山1月8日讯】这是假期购物季节的第一周,街头巷尾,到处可见人们把玩着他们刚刚得到的各种小玩意儿,就像当年西部的牛仔们不断拔出自己闪闪发光的左轮手枪一样。那么,科技类股的春天真的来到了吗?
8 R+ m8 w5 S7 Y4 Y; g4 \* J/ Y7 I* U( }
7 @6 M& y8 N: i6 g4 M& t 不错,Droid、黑莓和iPhone等都是人们节日礼物的首选,被全美各地的人送来送去,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各处听到关于其他新产品的消息,比如iSlate平板电脑,3D电视,以及可降解材料笔记本等等。* b; m: F, N# R+ B* X' k6 V8 t
3 O7 v3 E) O" x0 ^; U4 O, Q- [9 S
一时间,我们忘记了伊朗,忘记了隐隐逼近的欧洲货币危机,忘记了美国土地上重新抬头的恐怖主义幽灵,也忘记了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每年一度的放纵的狂欢正在高潮之中,唯一败兴的似乎只剩下了AT& T Inc.(T),他们那糟糕的无线服务早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带宽日益增长的需求了。
* x7 [ g1 U- s7 s) l' [( b( h0 U+ G5 r( C2 y
当我走在旧金山金融区的街头,我看到,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把玩着什么,这种情况在全年的其他时候都是见不到的。因此,也就不会有人注意到我那新黑莓的黑皮套,而我却深知,这个东西现在已经让我贴上了企业界达人的商标。当然,我终究不如约翰·韦恩风光,我只不过是慢吞吞地将它从套子里拿出来,用大拇指拨弄一番,而韦恩却可以飞一般从皮套中拔出枪来,射倒任何一个敢于在他面前出现的歹人。可见,归根结底,我们的这些小玩意儿或者我们本身,还是不够酷的。
8 o" I, f+ O q) Z9 s$ o+ r, u- U, e% ?& q, t
在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产品大展上,抢眼的产品也着实不少。比如华硕的贝壳机,这种新产品的电木键盘为游戏爱好者提供了巨大的方便,让他们可以在父母上床睡觉之后在黑暗中继续游戏。还有一款笔记本产品,用竹子来制作外壳,这样就可以减少科技污染,让环保主义者举起支持的手臂。很快,这些新产品就会成为我们生活当中司空见惯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 \0 A% h: I
7 w7 Z4 W% w5 z. \* [
问题在于,所有这一切对于科技类股意味着什么?这是否是一个信号,昭示着新一轮的科技牛市即将到来?抑或,这其实只不过是去年大规模涨势最后的余辉,就像我们在2000年春季互联网泡沫身上看到的那样?
% |7 c8 X- X' f9 k8 [: T1 n; x3 z1 `* }+ j3 {; ~
虽然苹果(AAPL)、谷歌(GOOG)、微软(MSFT)和其他一些股票在周一的新年第一个交易日都曾经上演过不错的行情,但是整体而言,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进入新年以来,其涨势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明显。
2 u+ f% ~1 e" P* c
1 Z# L( I$ v* s5 y( y8 ] 在2009年当中,科技类股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一直在与新兴市场和商品争夺着年度冠军的宝座,最终纳指年内高收44%,大大好于那些大盘主流指标。比如标准普尔500指数去年的涨幅是23.5%,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更是只有18.8%。希捷科技(STX)是纳指2009年表现最佳的成份股,涨幅超过了300%。此外,谷歌股票也在2009年首次跨越了600美元的重要关口。
& \, g9 L& [* O* i& Y3 h
9 L8 m2 f2 w4 g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自从告别了互联网泡沫时期超过5000点的峰值,在2001年跌入2000点的谷底以来,纳指这几年当中很难说是有了什么作为。事实上,我还清楚地记得,大概是十年之前的样子,我参加旧金山某电视频道节目的时候,还说过纳指再不会跌到3000点以下的话。2 @2 o2 A: w# D8 s+ m; h* M2 e, N
, R) h2 t- t( H
然而现实便是现实,十年之后,尽管谷歌、YouTube、Twitter、MySpace、Facebook和苹果(对于他们而言这已经是第二次了)等等确实已经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但是纳指今日所处的位置,却只有十年前最高点的一半还不到。* t0 b9 U! o4 a
% f# [: p' \! ^( Q2 V4 A" d 诚然,关于消费电子产品的狂热完全可以支撑若干个股的繁荣,但是要指望它推动整个科技行业的涨势,至少现在显然就有些不够现实了。这一幕现在不会发生,即便是未来几年中,若干重量级的初始股发行时,也不会发生。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其速度还在不断提升,但是只要人们还在为工作而头疼,还没有太多的余钱投入到那些产品当中,科技股的真正春天就不会到来。
3 o9 ^# [4 f% }) w* {
% g2 ?$ a" {; ~# y& s' U. G (本文作者:David Callaway) |
|